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浅谈声乐教学中对哈萨克族学习者进行几种唱法的教学尝试

浅谈声乐教学中对哈萨克族学习者进行几种唱法的教学尝试

时间:2022-05-27 18:00:05 浏览次数:

摘要:声乐教学是一门繁杂的科学,声乐教学的对象也各不相同。根据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不同层次分类教学的原则,对哈萨克族学习者进行不同唱法的教学的尝试,并总结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三个相同点和三个不同点。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用于音乐天赋较好的学生,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不同唱法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声乐教学;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不同唱法;范唱

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民歌在哈萨克族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哪里有哈萨克族的毡房,哪里就有歌声。《可爱的一点玫瑰花》《玛依拉》等哈萨克民歌在全国家喻户晓。位于我国西北边陲的哈萨克族2005年7月从电视上看到江泽民同志唱哈萨克民歌《可爱的一点玫瑰花》时都很振奋、激动。我的学生纷纷要求用汉语学唱《可爱的一点玫瑰花》。哈萨克民歌大部分有汉语版本。尝试声乐双语教学,不仅教哈萨克民歌的汉语版本,还教汉语歌曲。双语教学能发展学生学习汉语能力,进一步改变学生汉语学习的方法,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进行双语教学能在更广的学科领域中,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拓宽汉语学习的环境,拓展汉语实践时空,培养汉语思维能力。通过双语教学,学生汉语的词汇量将大幅度提高,汉语听说能力将大幅度提升。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必须注重文化传播功能,延伸、拓宽音乐课堂的时间与空间。音乐课进行双语教学不但能提供汉语交流习得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汉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敢于、善于开口说汉语的习惯,而且双语教育将为学生开启认识世界的又一扇大门,增进他们对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高他们对我国音乐文化的鉴赏力,也能培养他们开阔的胸怀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意识。熟练掌握双语的人比单语者更能把握两种语言的细微差别和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进行声乐双语教学的同时,根据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不同层次分类教学的原则,对不同的学习者进行不同唱法的教学的尝试。唱法(发声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科学的发声方法”,至于“风格”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等。

民族唱法,广义地讲民歌包括牧歌、渔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冬不拉弹唱和对唱三种。通常所说的民族唱法则是作为狭义的来理解,主要是指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时所用的技术方法及一些规律。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独特的劳作方式及生活习性等因素长期影响下,孕育了哈萨克民族吃苦耐劳、勤劳憨厚、诚恳、豪爽的性格,同时也孕育了哈萨克民族独特的草原文化。哈萨克族民歌弹唱歌曲是哈萨克族民歌演唱的形式之一,以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冬不拉为伴奏,由歌唱者自弹自唱,旋律悠扬、宽阔。民族唱法一般用于音乐天赋一般的初学者。人的嗓音是不一样的,并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提高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准确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锻炼得以稳定。

通俗唱法也可称为流行唱法,具有通俗性、普遍性的艺术特色,擅长抒发以个人为主体的内心情感。一般来说,其演唱注重掌握语言的吐字、咬字的清晰、委婉,并在演唱中经常运用轻声、气声以及颤音、滑音以及音的各种装饰性技巧。首先,通俗歌曲的演唱,良好的站立姿势很重要。正确的姿势应该是重心在前半个脚部分,人的身体一定要立起来,积极的状态。这里所说的积极并不是单指脸部的积极,而是整个人的积极;吸气的支点一定要建立在腰部分,两个腿可以略分开,保持重心的稳定,腰部一定要立起来并往前送,这样才会产生一种反拉力,在反拉力的作用下自然会产生一种对抗,只有这种对抗的力量才能让我们找到用力的点,很多人在演唱的时候,可能费很大的劲也不一定把歌唱好,原因就是他根本不知道怎样使劲。

通俗唱法的气息技巧不管学习哪一种唱法,气息都是第一点应该学习和掌握的,也是我们学习唱歌时十分关注的一点。要学生掌握叹气和吸气的要领。歌唱呼吸是一个兴奋而又放松的循环过程。一方面可以通过做一些单纯性的练习,如快吸快呼、快吸慢呼、慢吸快呼、慢吸慢呼的练习。另一方面就是在演唱中练习,这是主要的练习方法,因为纯生理性的吸气动作不与歌唱结合起来,歌唱所需要的那种深、松吸气就无法得到,也就是说,歌唱良好的吸气在歌唱实践中才能获得。另外,还有一些根据歌曲情绪需要的吸气方法,如补气、偷气。补气是在情绪连贯不断但又需要吸气时,在保存原有气息上补进一部分气去,使气息维持饱满状态。而偷气用于字多、曲调快时乐句之间的换气,动作要敏捷,吸气快而少。声音的通道应该说是连接我们的腹腔、胸腔、喉腔、口腔和头腔的,声音的走向也应该是呈直线往上往外的,这样才能使听众能清晰地听到你的歌声,让人听了觉得很舒畅。

美声特点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声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这种唱法本身有它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响特色。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同点

1.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呼吸相同。很多声乐教学专家都认为气息的正确运用是科学发声的基础,美声唱法中普遍主张胸腹式联合呼吸,这充分说明了气息与声音的内在联系,其实这两种唱法都主张气息的支持,才能获得纯净优美的声音。

2.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都追求声音的高位置,所谓高位置就是把声音放在眉心之间。当然,高位置也是建立在低气息的基础之上的,金铁霖老师提出的“上哼下叹”的目的也在于此。

3.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都要求喉咙放松,声音通畅。这两种唱法都忌讳“挤、卡”喉咙发出声音。美声唱法要求通道演唱。民族唱法也要求在通道里演唱,只有通道的建立,才能获取上下通畅的声音。金铁霖老师提出“U”通道就是演唱坚持不变的通道。这也是民族唱法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不同点

1.共鸣腔的运用有别,美声唱法主要整体共鸣,用全身支持歌唱,讲究胸腔、口腔、鼻咽腔共鸣的综合运用,声音既能宽、粗、大、亮,又能细、小、暗、轻,灵活多变。而民族唱法在综合、平衡地使用共鸣腔体的同时,则更多地发挥鼻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因此声音一般较集中、结实、明亮,这样也便于咬字行腔。喉、咽不需要开得太宽。

2.咬字、吐字的区别:美声唱法的咬字要求服从声音,母音变形,它的母音比较靠后,母音不能随子音发音部位走,而是发出子音后,立即回到母音应有的发声位置上去,而民族唱法则相反。吐字一直被放在首要的位置,强调“以字带声”。美声唱法要求所有的母音音色要一致,不能有的母音亮点,有的母音暗点,也不能某些母音靠前一点,而另一个母音靠后一点,它的母音要放的形态,统统要求圆而立,而民族唱法相比就“扁”一点,“横”一点,其实,它也是在通道的基础上加上微笑(就是水平线),就像我们笑着说话一样去歌唱。有些老艺术家们也认为,美声唱法是“声包字”,民族唱法是“字带声”。

3.两种唱法运用的声音类型的不同,由于民族审美不同,传统民族唱法太多喜欢真实、明亮,较少地运用“混合声”对声区的统一不像美声那样严格,它更多地注重了风格,声情并茂。这样的缺点使声音浅、扁、音量小,而美声唱法的主要特征就是运用了“混合声”,只有这样声区是统一的,音量也大。其实,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都有其科学性。现代的民族唱法,很好地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科学性,传统的民族唱法较多地运用了“真声”,声音有点“白”,美声唱法运用了“混合声”音色,使现在的民族声区更加统一,声音更加通畅,而且音量也增大,尤其高音时,让听众听得比较过瘾。同时保留了其科学性,又不失民族性,通过“通道、支点”的提出,使“字”和“声”很好地结合,最终获取通畅、圆润的声音和清晰的语言。

当然,老师的范唱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作为传递歌曲信息的示范者——教师,显然其范唱对于一节课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范唱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声乐的歌唱方法和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风格,起到直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的作用。至今,声乐教学仍然使用最古老的教学方式——口传心授,它主要是通过正确的发声训练和不断的歌曲演唱来完成的,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唱好歌,首先自己必须先唱好,声乐教师的范唱对于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和艺术表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用于音乐天赋较好的学生。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不同唱法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有音乐天赋学生为今后进一步发展,成为艺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喜武.民间音乐传承与现代声乐教育发展[J].教书育人,2009,(7).

[2]谭萍.打开喉咙喊嗓子——谈戏曲、说唱演员的发声训练[J].中国音乐,2002,(1).

推荐访问:哈萨克族 教学 唱法 学习者 声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