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试论区域教育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

试论区域教育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

时间:2022-05-23 14:55:03 浏览次数:

[摘要]推进区域教育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区域教育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协调好外部环境,注意人力资源总量平衡,进行合理配置,提高人员素质,优化系统,实现区域教育人力资本的最大效益。

[关键词]区域教育 整体性 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简介]宋延军(1976- ),男,四川巴中人,重庆教育学院工商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管理。(重庆 400067)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教育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2-0031-02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人力资源开发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区域教育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决定了在区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要性,只有加强区域教育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才能真正促进区域教育统筹协调发展。

一、区域教育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

从地理学角度讲,区域是一个地理范畴。由于行政权力的集约和效能因素决定,区域更多的指行政区域即狭义的区域,就是指在地理条件决定的前提下的行政区域。狭义区域教育是指在行政区划前提下的教育,区域教育的兴衰与地域的自然、经济、文化诸多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与政治、经济因素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但归根结底是由于区域文化教育的先天性不足造成的。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以社会经济发展长远目标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为指导,在“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的基础上,在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调控机制的作用下,全面系统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获得最佳的整体效益。区域教育要发展,关键在人才。区域教育人才是人才群体中最基础、最有代表、最有活力的主体,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区域教育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对提高区域教育人才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增加教育人才的创新能力、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对全面推进富民兴区、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任用。

二、区域教育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目前,我国区域人口构成仍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区域内国民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区域义务教育巩固提高的任务仍十分艰巨;高中阶段教育供给规模不足,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区域高等教育人才数量培养不足,人才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偏差;区域教育资源整体匮乏,区域教育投入与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区域劳动力素质竞争力过低,区域民众科学素养明显偏低,区域教育的总体供给能力不足,集中反映在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不强与教育发展能力严重滞后两个方面。区域义务教育发展基础仍相当薄弱,巩固提高的任务十分艰巨,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偏差,区域教育偏重于系统的书本知识传授,人才培养规格过分强调学术性、研究性和规范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对不足。

2.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不全。区域教育体系是区域社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区域教育体系在教育观念、基本构成上依然保存着传统区域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尚未形成一个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区域人民群众多样需求的,以终身学习为理念,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基础的完整、新型的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区域学校举办,办学、管理职责明确,高效的、完整的分工体系,正规的学校教育依然还是教育体系的主体。区域学校教育基本囿于正规学历和职前一次性教育,现有学校教育以学龄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强调正规学历教育和职前一次性教育,基本上仍是一种重学历轻培训、重职前轻职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

3.人力资源机制不活。区域政府治理的缺位、越位和错位是造成机制不活的主要原因。区域学校办学自主权还没有真正确立,一些社会急需和市场运行必需的区域教育机制缺失,区域教育法规建设滞后和执法不力。区域政府治理错位是机制不活的主要原因,对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这一公共服务品投入严重不足;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和优先扶持力度不够;没有承担起构筑教育与人力资源信息平台的职能;尚未建立社会参与的公共治理制度,如教育行政听证制度、咨询制度和监督制度等;政府未能对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监控体系起到应有的规范与引导作用。区域中介机构机制不完善,在教育市场的发育中,已经出现了公共教育权力由政府领域向市场领域和社会领域横向转移的萌芽,如教育评估、信息服务等中介组织,但这些中介机构、社团组织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中介机构由政府自上而下建立或支持,定位不清晰,独立性不强,往往是政府机构的职能延伸。政府对许多教育中介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管,使一些违规操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裁,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此外,教育公平竞争机制尚未形成;教育法规体系缺失,执法不力。

4.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区域劳动力人口文化素质过低,区域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区域高层次人才极为紧缺,三次产业人员教育水平总体偏低,文化程度结构极不合理,区域各行业、职业人口学历层次较低,竞争能力不强,区域各类行业及职业从业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队伍整体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批低素质人口积淀在农村,特别是分布在西部地区农村,省际区域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差距更为明显,其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存在巨大差异。

三、区域教育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建议

1.做好人力资源系统与外部环境协调发展。区域教育人力资源系统的开发与管理应该与其他因素平衡协调地发展,取得全局的利益。众所周知,区域教育具有战线长、投资大、见效慢的特点,特别是教育,具有效益的“潜伏期”。要正确认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教育与干部政绩的一致关系、教育与全民素质的统一关系,必须完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理论,特别是区域党委政府一把手的公共行政理念,理性地定位区域教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实现区域内教育战略、教育政策、教育措施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区域经济与区域教育之间的相互协调。重塑“全民重教”“全民兴教”的政策导向,切实改变“人人重视教育但对教育敬而远之”的怪圈,让全民在重视教育的过程中生活得到实惠,让政府在重视教育的过程中形象得到重新塑造,让干部在重视教育过程中政绩得到提升,让教育等社会发展政策同区域经济政策的相互协调中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落实。

2.使人力资源总量供求获得相对平衡。必须对区域教育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预测与平衡人力资源供求关系,防止人力资源的闲置、浪费与失衡。应充分分析和了解国家和省市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和区域内外环境的变化趋势,了解劳动力市场结构、市场供给与需要的现状,了解国家与区域教育培训政策,了解当前劳动力择业心理与整个外在劳动力市场的有关因素与影响因素;深入掌握本区域教育现有员工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学历结构等)、知识与经验、能力与兴趣、目标与需求、绩效与成果,掌握本区域教育人力资源流动情况,人力资源结构与现行的教育人力资源政策,等等。然后进行本区基地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与供给预测,制定相应措施实现本区域教育人力资源的供求综合平衡,使本区域教育人力资源在数量、质量、层次、结构等达到协调平衡,让区域教育得到持续稳定地发展。

3.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优化的配置,使得“能者在其位、贤者在其职”。才得其用,职得其人,人职相宜,人称其职,尤其最应配置关键岗位的高级人才。(1)深化以教育人事、教育经费机制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职能,落实对本区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队伍、管理队伍和教育经费的调配职能,从体制上解决教育人事、教育财政问题。特别是理顺教育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对教育干部的监管力度。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实现本区内教师的合理流动。加强教育行政执法监督,为教育发展提供长效机制,为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整体效能提供法制环境。(2)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人才意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科教人才的培养力度,关心教育人才成长。加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执法水平。建立教育人才成长机制,形成教育干部梯队,增强教育干部队伍活力。精心培育教育精神和学校文化,以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教育品位,努力铸就一批名师、名校长、名校,构筑教育人才高地,提供科教兴区战略的智力保证。

4.大力提高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可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手段,全面提高区域教育人力资源的素质,包括掌握的知识、技能、核心价值观、身体素质等内容。培训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开发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提高人员素质,扩充知识资本。落实“科技强教”战略,强化教育内涵建设,提高教育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的科技素质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科技含量,以科技优势建立知识经济的平台,保持区域教育的竞争力,保证在新一轮教育竞争中稳操胜券。

5.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必须重视对人力资源的使用和潜能的挖掘,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与管理工具,充分调动教育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实现整体绩效的最优化。必须落实“依法治教”战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体系,搭起教育制度框架,加强教育规范行政与执法监督,为教育发展提供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监督部门的职能,以“强化督政,宽松教育环境;完善督学,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机制的多样性应对问题的复杂性,坚持“监督从严、检查从实、评估从准、指导从真,督有目的,评有提高”。主要机制包括:一是建立督导评估公示制度,创新督政监督机制;二是建立对同级政府部门和乡镇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制度,创新督政奖惩机制;三是建立统一的教育评价制度,创新督政评价机制;四是建立教育督政科研制度,创新教育行政监督动力机制。

6.实现人力资本的最大效益。在区域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中必须以效益优先为原则。因此,需要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做到以较小的投入产生较大的产出效益。讲求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密切结合,适应社会对教育各个层次的要求,从结构、总量、质量上保证国家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文化教育的无边界性和教育投资的迟效性,突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与束缚,影响了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对教育的投资,这主要是由于政府行为前提下的区域政绩观造成的。失去了经济支持的教育,也就造就了持续动力与智力支持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我国新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是基于以上分析而最终确立了“以区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了中央、省以及其他各级地方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并以首先承认文化教育的无边界性和教育投资的迟效性为基础和前提的。教育作为社会服务业,是政府职能的公共行政范畴。基于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即经济基础薄弱的前提,政府办学与政府包办教育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政府办学不等于政府全额投资。因此,现阶段政府办学的实质就是政府统筹办学,这是弥补教育投入不足、实现区域教育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突破口与解决路径。

[参考文献]

[1]胡瑞文,傅禄建,张珏.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3-02-23.

[2]邓瑾轩.人力资源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3]褚金光.区域教育的发展的理论分析与策略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6(2).

[4]李世华,高南扣.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5]刘跃奎.发展经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整体性 试论 人力资源开发 区域 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