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读经诵典启智塑德

读经诵典启智塑德

时间:2022-05-22 19:45:03 浏览次数:

摘要:在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诵读可以说是学校拓展德育建设的一种全新尝试。以前的德育课往往主要是生硬空洞的说教,缺乏示范性和亲和力;而通过诵读经典和一系列活动,可以使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学习传统美德,拓展学校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读经诵典;启智塑德;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100

近几年,中华文化因中国国势的强盛而随之升温。中国的孩子们由悄然兴起读经诵典发展至今天的蔚然成风,虽有中国国势强盛的原因所在,但也有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不然为什么会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如此兴起读经诵典热呢?其实,让孩子们读经诵典,不但启其智,还能塑其德。

在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诵读可以说是学校拓展德育建设的一种全新尝试。以前的德育课往往主要是生硬空洞的说教,缺乏示范性和亲和力;而通过诵读古诗文的一系列活动,可以使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学习传统美德,拓展学校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小学生在少年时代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识功底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中,能够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莫过于经、史、子、集,其中蕴涵了大量的成语典故、论理道德、人文历史、礼仪风化等中国文化。儿童诵读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典之精髓就会慢慢地在身上发酵,就会从内到外散发出儒雅的气息,变得知书达礼,心胸宽广,学习能力倍增。

中国历史、世界历史都证明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经济学家,发明创造者,都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功底,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才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发明。读经诵典就是早早让孩子接触圣贤人的立说,从小就和圣贤为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知识的丰富,自觉地和已经内存的“满腹经纶”的知识对话,更快地接近真理,少走弯路。更容易有所突破、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因此,在小学开展经典诵读,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有利于为学生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识功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始终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让学生熟读中国的文化典籍,熟知各方面知识,可以增强他们对民族历史的了解,可以丰富他们民族的情感,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江泽民曾指出:“无论在国内,在海外,在过去,还是在今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构成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的源泉之一。”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等语句能启迪学生关心祖国、民族的命运,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位卑未敢忘国忧”“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利所在”等语句教育学生在国家民族利益受到侵害时,要自觉地维护它。“经典”中无数凝重的充满爱国情怀的精辟语句一旦为学生掌握,必然铭记在心,固守在精神家园,化为血液,从而增加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必然会激发起他们的上进心,从小树立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指出:“从儿童时期诵读历史经典是我们一贯的教育方法,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都是在幼年时期受过启蒙教育,有了中国文化的底子,然后又接受新时代的科学思潮,才影响了这段历史。”

三、有利于改变校风,影响家庭,使社会移风易俗

笔者所在学校推广读经诵典以后,校风、班风明显好转,学生尚文、守礼、博爱、积极向善,不文明、不守纪的现象减少了,家长对学校的德育教育效果不但满意,而且慢慢地也在行动上配合学校引导孩子读经诵典了。如笔者所在学校有位家长在《我教孩子读古文的心得体会》中说:作为家长,学校开展的诵读经典让我也再次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熏陶。在诵读中,不但增进了对孩子的了解,还加深了父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笔者认为经典诵读教育确实可行而且应该大力推行,笔者对这种教育在培养孩子茁壮成長方面所起的良好作用深信不疑。笔者坚信“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中国古代文化将贯穿我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

还有一位家长这样谈女儿读经诵典的体会:伴着女儿成长的脚步,我也跟着一起成长。许多年来,笔者从没读过四书五经之类的书,而如今,每个傍晚,笔者都在心底里期盼着和女儿共读。在那琅琅的诵读声中,“明德、修身、正心”字字珠玑,叩击着笔者的心;在大声的诵读中,心中的情绪得到宣泄;在经典那掷地有声的词句中,生存与生活的紧张和不安渐渐消逝,在经典的书香中,笔者沉静、放松、清澈。就这样,笔者陪着女儿一起诵读,她以朗读为主,笔者以领悟为主,我们在经典文化中呼吸着、成长着。笔者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那些反复印刻在女儿脑海的经典词句会不断发酵,会被激活,发挥巨大的力量,支撑她,穿越成长的困惑,励练出开阔的心胸,生存的智慧,让她成为一个心智健康的人。

由此可知,读经诵典在学校普及不但使学校的风气大大改善,还直接影响到家庭,使家庭和睦亲爱。而且由于它的教育是一代人的优良教育,这些人走到社会,参加社会活动就会把这种优良的品格传播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使整个社会移风易俗。

四、有利于陶冶学生性情,健全学生人格

经典著作教学生如何做人,做正直的人,做君子,不做小人,做有道德,有理想,品德高尚的人,做尊师爱友,尊老爱幼的人。

现在有些学生受不良文化影响太深,崇尚暴力,缺乏爱心,远离善良,违法犯罪时有发生。开展经典诵读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养成传统美德,具有良好的人格操守。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格的养成,奠基在童年、少年时期,及早让儿童接受传统文化,有利于让他们心灵保持纯净,培养其品德。

如笔者班有一名孩子,成绩在班上是佼佼者,但是却经常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自己做错事会面不改色地栽赃给别的同学,还经常说谎、耍赖……这样的一个聪明的孩子如何把他的一些不良习惯导正过来,一直是令笔者非常头疼的问题。学校开展读经活动以后,笔者惊喜地发现,读《弟子规》之后,这个孩子开始慢慢有了变化,不但自己改正了原来的一些坏毛病,其他同学犯同样的错误时他还会马上出来制止,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说“泛爱众,而亲仁”……经典的道理,滋润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孩子已从经典中学习到了做人处世的道理。所谓“童蒙养正”不正是如此吗?

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一生的作为起于自我的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以厚德载物”。凡事要讲究诚信,“以诚待人”“人无信不立”。如有一个学生在他的读书笔记中这样写:读了《弟子规》令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错能改这个过错就没有了,可要是故意掩饰,那就错上加错了。我认为这一句十分有道理,读完后感受十分深。做错事不要紧,主要看你能不能改,故意瞒过去只会让你错上加错。

儿童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的教育。不听家长话、任性骄横乃至叛逆,是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难题。而社会上犯罪年龄层次的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频传,更让家长们忧心忡忡。面对一天天长大,渐渐有了复杂思想的孩子,简单的训诫已经远远不能解决问题。而经典是最好的教材,经典诵读正是弥补学校教育、传统教育不足的最好途径。

五、有利于培育学生的仁爱思想,促进人际和谐

所谓“仁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做人要能理解他人、善待他人,而且能严格要求自己,经常检点自己行为。而当前因人情冷漠带来的问题,反映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这些问题在校园内,在学生身上表现的也很明显。虚伪、顽固、嫉妒、猜疑、冷漠,总是站在自己角度考虑问题,总是要求别人尽善尽美等如毒草在学生心灵中滋长。如何改变现状,自然要通过德育教育改造学生的心灵,而诵读经典是极好的途径。

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后,经常有家长打电话或写来热情洋溢的信。如有个家长欣喜地说:我的孩子有时说话不经意间就会用上几句经典。他有时和表妹一起玩,妹妹和他争东西,他就会说:“兄弟睦,孝在中。还是我让你吧!”有时给他吃东西,他总是要让长辈先吃。他说:“长者先,幼者后。”如果他做错了事,我责备他,他就会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等。还有的家长和班主任教师说:孩子竟然能用所学的经典名句表述自己的想法啦。有一次,她的女儿同一小朋友外出游玩,小朋友因为做错了事被妈妈批评了。那个小朋友非但不改,还对着妈妈说“讨厌”。她的女儿听到后对小朋友的妈妈说:“阿姨,我觉得他这样做不对。”“为什么?”“因为他不尊重父母。书上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传统经典强调要学会欣赏他人,对待他人不能求全责备,“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与人相处必须做到克已内省,要不断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不断地进行反省,“克已复礼为仁”。因此,特别强调从自我做起,与别人发生矛盾后,首先要反躬自问,寻找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吾日三省吾身”。對别人要有同情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攻其恶,不攻人之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也。”

笔者班上的学生张淇在日记中这样写:读了《论语》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后,我非常的后悔。那是星期五下午放学时,我向我最要好的朋友借了一本名叫《故事大王》的书,说好了一个星期后归还。看了六天,我还有很多没有看完,就不想还了。到了星期三,朋友很生气的说:“我们不是说好一个星期后归还的吗?你真不够朋友,我不和你玩了。”我心里很内疚,赶紧向朋友道歉,因为言而无信,我差点失去一个最要好的朋友。

传统经典指出取信于人极为重要,讲究信用的人,就会得到别人支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六、有利于强化学生尊爱师长的意识

孩子走出校园之前,他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父母及教师,尤其义务教育阶段更为明显。也就是说,家长、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实践证明,一旦孩子能理解父母、教师的辛苦和期盼,自然“不用扬鞭自奋蹄”。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告诉学生应对父母报一种深深的感恩之心,当学生吟咏着这二千年前天籁之声时,又怎能不油然而生对父母的爱敬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学生想起这一句诗,自然会生上进之心。经典古诗文就像是滋养孩子健康成长的营养佳品,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有位家长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由于孩子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她自己靠送报纸赚点辛苦钱补贴家用。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不好,很顽皮。可在诵读《三字经》的过程中,孩子从“香九龄,能温席”这个典故中悟到了孝敬父母的道理,回家之后也学着古人黄香,帮妈妈洗脚。她说怎么也没想到一句古诗能让她家这个调皮的孩子变得这么懂事。

经常有家长激动地拉着笔者的手说:“孩子自从诵读了经典就懂得关心我们了,甚至还抢着做家务呢!”“我家孩子变得品行敦厚善良,知道孝顺父母,讲文明懂礼貌,不吃独食、尊老爱幼啦!”……

教师是使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直接承担者,所以是否尊师,重法度,是关乎国之兴亡的大事。“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是否尊师重教,关乎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古人强调尊师,但不主张盲从,“当仁,不让于师”“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用五千年文明凝聚的经典熏陶学生的心灵意义非凡,它扩大了德育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它在孩子们心中树立了一杆道德标尺,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让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它不仅影响学生在校言行,更会影响他的一生。“读经”收德育与文化传承双重之功效。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侨光小学 519000)

推荐访问:读经 启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