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浅析北宋与辽时期的山西

浅析北宋与辽时期的山西

时间:2022-05-22 19:35:05 浏览次数:

摘要:历史上的山西,在黄河流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笔者选取了北宋与辽并列时期的山西为研究对象,通过简要地分析这一时期山西的政治军事、经济及其文化,以期简要了解山西在此时期的社会状况与其地位影响。

关键词:宋辽 山西 历史地位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241-02

一、北宋时在山西进行的统一战

(一)消除山西的后周势力

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被部下黄袍加身,拥立为皇帝,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史称“北宋”。时,后周领兵在外的节度使并未全部归服,昭义(治今山西长治市)节度使太原人李筠拥兵自重,尽管赵匡胤曾多加笼络,然而李筠对赵匡胤仍多不满,与建都太原的北汉相联络,起兵反宋。李筠亲自率军三万南进,与北宋军队在长平(今高平市西北)相遇交战,被宋将石守信击败。之后在泽州之南,石守信、高怀德大破李筠三万军,李筠退守泽州。后宋太祖赵匡胤亲征,督军攻泽州城,泽州很快陷落,李筠投火自焚。接着,宋太祖率大军北上进攻潞州,潞州不战而降。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叛乱,消除山西的后周势力,控制潞泽,在其统治中心之北筑起了一道屏障,为北伐北汉开辟了一块基地。

(二)平定北汉

北宋对当时的割据政权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随着统一南方战争的顺利进行,宋太祖决定北伐北汉。北汉长期割据今山西中北部地区,史书记载“北汉所有者,并、汾、忻、代、岚、宪、隆、蔚、沁、辽、麟、石十二州之地”①,基本覆盖了今山西晋中、吕梁、忻州以及晋东南地区的一部分,以太原为其国都。宋太祖于开宝元年968年、二年969年和九年976年三次派兵攻伐北汉,虽未攻克,却大大削弱了北汉的军事力量。

宋太祖去世后,其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979年,宋已平定了南方各国,势力增强,宋太宗决意灭亡北汉。史料记载“宋太宗曰:‘我今举兵,卿以何如?’曹彬曰:‘国家兵甲精锐,人心欣戴,若行弔伐,如摧枯拉朽耳。’”②宋太宗派兵分四路伐北汉,并派兵阻击前来援助北汉的辽兵,后太宗从京师亲征,围攻太原城,平定北汉。宋太宗下令焚毁太原旧城,移治于榆次县。史书记载:“太宗平太原,虑其恃险,徙州治焉。”③山西晋阳城险要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982年又移治到阳曲县唐明镇(今太原市),这是由潘美主持修筑的新城。

二、山西在辽与北宋时的经济发展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

宋代对水利建设十分重视。山西的农田水利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仅太原富豪史守一出资修浚的晋祠水利工程就可以灌溉6000顷农田。山西兴建水利的重点是“淤田”,宋仁宗年间(1056—1063年),程师孟在河东路就监管河渠而初行“淤田”法。有史书记载:“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程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裒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王安石大力推广“淤田”经验,在黄河中下游纷纷开展“淤田”。熙宁八年(1075年),知河中府陆经在其辖地“淤官私田约二千余顷”。九年在程师孟建议下,又“遣都水监丞耿琓淤河东路田”。河东地区大规模的“淤田”,既杜绝了水患,又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发展,农具种类增多,先进农具大面积推广。如普遍使用锄草的弯锄,碎土疏土用的铁耙,安装在耧车脚上的铁铧。农业耕作制度已有了轮作、换茬、间作、套种等。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辽对山西北部农业的重视。有史籍记载:“乾亨四年(982年),契丹以山后诸州给兵,民力凋敝,田谷多躏于兵,乃诏复今年租(豁免农业税)。又敕:诸州有逃户在庄田,许蕃汉人承佃,供给租税。”契丹贵族不仅承认在燕云地区实行的封建制的土地租佃,进而征收农业税,而且鼓励汉族以外的“蕃”族租佃土地进行耕种,可见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辽还采取减轻租税的政策,明确的记载有:统和七年(989年)三月,“禁刍牧伤禾稼”“诏免云州逋赋”;十年(992年)二月,“免云州租税”等等,促进了山西北部农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煤炭业。北宋时,煤炭的应用在山西人民生活中普及。北宋李昭遘曾谈到:“河东民烧石炭,家有囊橐(皮制的风箱)之具”。《宋史·食货志》卷180记载:“河东铁、炭最盛”,许多人“仰石炭以生”。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李赵遘知泽州,“阳城冶铸铁钱,民冒山险输矿炭,苦其役,为奏罢铸钱”,以煤炭为燃料用来炼铁。北宋时,山西煤炭由民间开采,政府收税来进行管理,《续资治通鉴》卷72记载:“并州卖炭者,每驮抽税十斤”。这些表象都反映出了北宋时山西煤炭业的发展。

冶铁业。北宋炼铁技术提高,时以石炭为燃料,采用土高炉炼铁,已能炼出质量很高的“百炼钢”和“灌钢”。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述当时的冶铁技术:“世间锻炼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上,乃以生铁陷其间,封泥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太原晋祠的铁人也可证明北宋的冶铁技术,身上铸有“北宋绍圣四人”的铁人,是北宋年间铸铁的精品,代表着当时已有的工艺水平。辽代,山西北部的冶铁规模和水平也相当发达。山西天镇县夏家沟地出土文物中有不少辽代的铁器,如铡刀、车穿、车辖、羊毛剪等现存山西省博物馆内,足见辽时铁器已普遍运用于农业、畜牧业、运输业等。辽还用铁铸造钱币,换取宋朝的铜钱,宋仁宗庆历年间“契丹亦镌铁钱,易并边铜钱”,宋太原边境的铜钱被辽国铁钱换走,说明辽以铁铸钱已不在少数。

制瓷业。山西的平定窑、阳城窑、介休窑等都受到河北定窑的影响而成为“定州窑系”。北宋在太原曾设立官窑,1936年在坝陵桥发现瓷器仓库,内藏瓷器百余件,并伴随有“大宋河东路官窑场”的铜印。

盐业。宋代河东盐采用“种盐法”,主要特点是盐畦的耕田化,促使盐池产量的增加。《宋史·食货志》记载的河东盐年产量:“至道二年(996年),43517992斤。天圣八年(1030年),76321450斤。庆历八年(1048)年,82550000斤。”河东盐产量高,给宋政府带来相当可观的利润。宋仁宗时,朝廷总收入3900万贯,盐利715万官,占18.3%。而鹽利中,解盐为221万贯,占总盐利的30.9%,占总收入的5.7%。这反过来也印证了河东盐业的发达。

(三)商业经济的发展

宋代山西经济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官方的榷场交易和民间的走私交易。宋与辽的贸易,榷场多设在雁门寨(今代县)一带。辽设的振武军(今朔州市)及朔州南的榷场在今山西境内。辽宋贸易兴旺繁荣,邵博《闻见后录》记载:“终仁宗、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宋辽民间存在大量的走私交易,山西处在宋辽交界处,自然成为走私活动经常发生的地区。走私的货物以铜钱、食盐、军品、马匹为主。

三、山西在辽与北宋的文化兴盛

(一)史学成就

王溥,并州祁县人,五代后周、宋初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他博学多识,尤长史学。于961年修成了《唐会要》100卷。963年,又依据五代各朝实录,编成《五代会要》30卷。王溥的编撰,形成了一种新的史体“会要体”,对唐、五代史料的保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司马光,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他长于史学,所作颇丰,著作今存的有《资治通鉴》《易说》《潜虚》《涑水记闻》《司马温公文集》等。《通鉴》全书294卷,上起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成书后,在史学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有为《通鉴》作注的,有模仿《通鉴》著书的,也有改编的,对《通鉴》的研究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

(二)佛教的发展

宋代,河东地区的佛教呈现出非常繁盛的景象。从北宋政府崇佛、佛寺的兴建等反映出佛教的繁荣。宋太宗灭北汉之初,即以行宫改建佛寺,赐号“平晋”,亦名“回銮”。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诏修五台十寺,以沙门芳润为十寺僧正”。十寺即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閣、法华、秘密、灵境、大贤寺。宋朝还以赐额的形式对修建佛寺给以名义上的支持,对佛寺的建造有着极大的鼓励和推动作用,如宋太宗赐天下无名寺额时,佛寺兴建达到高潮,上党地区被赐额的有长治县李坊村洪福寺、内王村宝云寺、平顺县禅东里荐会寺、沁县万安山灵泉寺等等。佛寺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这些佛寺的兴建以及宋朝政府的支持等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发展。

辽得燕云以后,由于受汉人传播佛教的影响,佛教在辽迅速流传开来。辽圣宗、兴宗、道宗三朝大力崇佛,兴宗一朝还大刻佛经,主要是雕印大藏经。道宗朝又完成契丹藏和《涅槃》《华严》《般若》《宝释》四大经书。在取得燕云十六州后,曾在这一地区大力兴建寺院和佛塔,现存的大同善化寺、华严寺以及应县木塔都是当时著名的佛教建筑。

(三)艺术成就

米芾,原籍山西太原。宋代著名的山水画家,著有《画史》《书史》等,在我国的水墨山水画史上影响极大。他的书法成就更大,尤以草书为最。宋代为后世所推崇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以米芾的书法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高克明,绛州(今新绛)人,北宋画家。其画路甚宽,诸如佛道、人马、禽虫、鬼神、屋宇等,主要的是山水画。

王拙,北宋河东(今永济市)人,著名的壁画家。北宋朝廷营建玉清昭应宫,他在玉清昭应宫画了五百灵官、众天女朝元等壁画。

四、结语

北宋与辽并列时期,山西的政治军事地位主要凸显在险要战略地位上。北宋初期,消除后周在山西的割据势力,控制潞泽地区,在北宋的统治中心之北建筑了一道屏障,是进攻北汉的重要基地。在平定北汉的过程中,晋阳的重要战略地位尤其凸显出来,在宋太祖、宋太宗的多次进攻下才攻破,宋太宗焚毁太原城的举动等,都说明山西晋阳的重要战略地位。经济状况,农业经济中兴建水利推广的“淤田”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商业经济中边贸互市——榷场的设立,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文化上,山西涌现了大批史学家,史学成就尤为突出。当时山西佛教发展兴盛,保留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通过本文简要的分析,山西在此时期的社会状况可窥见其一隅,对了解山西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意义。

注解:

①资治通鉴·卷290.

②资治通鉴·卷9.

③宋史·卷86·地理志1.

④宋史·卷331·程师孟传

参考文献:

[1]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史·第4卷·宋·辽金元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2]张习孔,田珏.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第3卷·五代十国宋辽夏金[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

[3]杨茂林等.山西文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4]杨秋梅.山西历史与文化[M].太原:三晋出版社.

[5]降大任.山西史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6]安介生.北宋初年山西向外移民考[J].晋阳学刊,1996(3).

[7]孙金玲.北宋山西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J].山西档案,2013.

[8]林荣贵.北宋与辽并立时期的疆域格局[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3).

责任编辑:刘健

推荐访问:山西 北宋 浅析 时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