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谈谈戏曲的推陈出新

谈谈戏曲的推陈出新

时间:2022-05-22 11:30:06 浏览次数:

读了周恩来同志《关于昆曲〈十五贯〉的两次讲话》(见《文艺研究》今年一期),首先使我想起周恩来同志对于文艺事业的关怀。他身负党和国家的重任,日理万机,但在百忙中也要挤出时间、分出精力来过问文艺工作。他经常和文艺界的同志一同开会,一同讨论问题。为了深入了解情况,交换意见,他常常把文艺界的同志请到家里,或者登门访问,无拘无束地谈心。他经常看戏看电影,这不单是出于个人的爱好,而是因为戏剧电影与人民的精神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对社会有深刻的影响,他感到自己有责任给予更多的关心。戏曲拥有众多的观众,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所以他也非常重视。他真正做到了喜人民之所喜,爱人民之所爱。他常常出现在排演场和剧场后台,与编剧、导演、演员以及其他创作人员共同研究艺术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他素来坚持民主作风,尊重艺术家。不论讨论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他都与人平起平坐,各抒己见,以理服人;从不发号施令,横加干涉。他善于通过具体问题阐发马列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实质,贯彻党的文艺政策的精神。文艺界许多同志都听过周恩来同志的谈话,从中得到过许多教益。周恩来同志真是文艺界的良师益友,他为我国无产阶级文艺事业倾注了无限心血。他对文艺界的多次讲话,永远是我们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的指针。

昆曲是很古老的剧种。早在几百年前,昆曲就以它的抑扬动听的声腔,被尊为剧坛的“正声”,驾凌于其它的“杂调”之上。许多“杂剧”、“传奇”的优秀剧目,都由于昆曲的演唱而广泛流传。在现存的戏曲中,论历史的悠久、传统的深厚,恐怕要首推昆曲。可是,戏剧史告诉我们,自从“乱弹”等地方剧种兴起以来,昆曲就衰落了。辛亥革命以后,专门的昆曲班子已经很少。三十年代,号称昆曲梅兰芳的北昆名旦韩世昌和名小生白云生组班演出,舞台正中挂着一幅锦旗,上面绣着“不惜歌者苦”五个字,而台下只有寥寥可数的观众,正说明了“但伤知音稀”。苏州的“仙霓昆曲社”,虽然有不少优秀演员,但也不能经常演出。到解放前夕,昆曲已是奄奄一息,朝不保夕了。这是什么原因?是不是“曲高”,所以“和寡”?我看不是。任何一个剧种,不管它有多么悠久的历史、多么深厚的传统,如果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的需要而不断更新自己,那就不可避免地要由盛而衰,乃至灭亡。

但是,昆曲在解放后复活了。一出《十五贯》救活了它。一九五六年浙江昆苏剧团来京演出《十五贯》,开始时也很少有人问津,票卖不出去。可是不久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观众一天比一天多,剧场门口买票的人排成了长队。满城争说《十五贯》,盛况空前。不仅轰动了北京,而且轰动了全国。从此,昆曲这株行将枯萎的“兰花”,又在舞台上重新开放,散发出奇异的芬芳,赢得了无数的知音。

“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据我的记忆,这句话是田汉同志说的,周恩来同志很赞扬,所以在讲话中引用了)。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贯彻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昆苏剧团的同志们,在新文艺工作者的合作之下,经过艰苦的努力,对旧的《十五贯》进行了改革,改得恰当,改得切合历史主义的要求,使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大大提高。不仅富有现实的教育意义,而且给观众以焕然一新的美的享受。《十五贯》是推陈出新的成功的典型,所以周恩来同志给以很高的评价。今天,为了戏曲的进一步推陈出新,我们重新学习周恩来同志关于昆曲《十五贯》的讲话,将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戏曲是我们民族所特有的艺术财富,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是稀有的珍品,不仅为我国人民所热爱,也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但是,戏曲是从过去遥远的时代流传下来的。一方面,它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剧目,创造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表演艺术;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旧时代旧社会所赋予的种种局限性,精华与糟粕并存。戏曲必须改革,这是毫无疑问的。从历史上看,戏曲艺术本来就是在不断改革、不断创造中发展的。前辈杰出的戏曲艺术家,既重视师承,又重视独创,既要一丝不苟地学习旧的传统,又要呕心沥血地探索新的创造,从而使戏曲艺术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现代戏曲界中,有不少人是革新家。如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欧阳予倩等著名戏剧家,对京剧的革新早已有过贡献。田汉同志在解放前就已热心戏曲改革,编写戏曲剧本。四十年代,延安平剧研究院的同志们对革新京剧作出了优异的成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推陈出新”就是毛泽东同志在当时提出的。解放后,“推陈出新”发展成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正如周恩来同志所指出的,这八个字是毛泽东同志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发展传统戏曲的正确方针。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中,广大的戏曲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以这个方针作指导,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戏、改人、改制度的戏曲改革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解放前任何时期所无法比拟的。传统的戏曲艺术因此而面目一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令人痛心的是,正当戏曲界的同志们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戏曲艺术而努力进一步推陈出新的时候,林彪、“四人帮”一伙给我们国家带来了空前的浩劫。在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疯狂肆虐的十年中,戏曲和其它文化艺术一样,遭到了骇人听闻的破坏,损失惨重。几出“样板戏”独霸了全国舞台。百花齐放变成了百花凋零,哪里还有什么推陈出新。

粉碎“四人帮”之后,遭受多年禁锢的戏曲,又重新在舞台上活跃起来,各个剧种相继演出了不少好戏。随便举几个例子,如莆仙戏《春草闯堂》、吕剧《姊妹易嫁》、绍剧《于谦》、京剧《司马迁》、秦腔《西安事变》、越剧《胭脂》、豫剧《谎祸》、川剧《卧虎令》等,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曾被“四人帮”一伙置诸死地的《谢瑶环》、《李慧娘》、《海瑞罢官》等,也获得平反,重新在舞台上怒放,赢得了热烈的欢迎。三年多来,在党的领导下,文化艺术部门的大力扶植和戏曲界的艰苦奋斗,使戏曲重又恢复了繁荣的局面。这是令人兴奋的。

有人指出,当前戏曲界的形势是好的,但问题也不少。比如,演出的剧目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一些在解放后早已淘汰了的戏,被人搬了出来上演。有的剧团上演传统戏,不采用经过整理改编的较好的剧本,却用老本。舞台上还出现了一些庸俗的、低级的、黄色的表演,把本来不坏的戏也演坏了。还有,上演的剧目不那么丰富多彩,旧剧目多,新剧目少,新编的现代戏更少,满足不了观众多方面的要求。如此等等。在出现上述这些问题的同时,戏曲观众有逐渐减少之势。于是引起了文艺界、戏曲界以及观众同志们的关心和议论。我想,戏曲舞台上出现了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应该关心和议论的,但又不必深虑。因为这只是一时的现象。只要坚决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的方针,问题是肯定能够解决的。我倒是感到,仅仅消除戏曲舞台上一时出现的不良现象,是不够的;仅仅恢复到文化大革命前的繁荣景象,也是不够的。处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么一个伟大的时代,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戏曲艺术。这就希望文艺界、戏曲界并包括观众在内的同志们解放思想,敢于创新,苦心探索,大胆实践,使戏曲从内容到形式进一步推陈出新,把一切优良传统都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并由此产生崭新的、更加完美的、更加丰富的社会主义民族戏曲。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好在我们有文化大革命前积累的许多宝贵经验,也有不少严重教训。希望戏曲界的同志把过去的经验教训好好总结一下,以供今后的参考和借鉴。

戏曲的推陈出新,首先要从剧目做起。文化大革命前,戏曲界在剧目的推陈出新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周恩来同志亲自过问戏曲剧目工作,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剧目方针,既要演传统戏,又要演现代戏。后来,周恩来同志指出,除了传统戏中的历史剧目外,还应有新编的历史剧,于是戏曲界提出了“三并举”,就是传统剧、新编历史剧、现代剧三者并举。“两条腿走路”或“三并举”,符合戏曲的特点和新中国人民的需要。按照这个方针做去,戏曲剧目就会更加丰富多彩,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戏曲的传统剧目,数量多得惊人。文化大革命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过大规模的发掘传统剧目的工作。据一九五七年的统计,发掘出来的剧目有几万个,记录下来的有一万多个,经过整理的有几千个,搬上舞台的有千多个。加上早已在舞台上演唱多年的剧目以及历代流传下来的杂剧、传奇等,可以成立一个不小的戏曲图书馆。何况以后还在继续发掘。我想,传统剧目的家底该已摸清了吧。可惜的是在十年浩劫之中,大多数散失了。是不是要再来一次发掘呢?为了研究,为了保存资料,以一定的力量来搜集散佚,还是必要的。也许还有埋没多年、至今尚未被人发现的好剧目。因此,不能完全停止发掘。但是,当前的力量应该放在鉴别、整理和改编上。传统剧目中绝大多数只能作为资料保存。我们只能整理改编那些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艺术性较高、可以古为今用的剧目。传统剧目,一定要经过整理,剔除糟粕,保存精华,推陈出新。即使那些很优秀的、脍炙人口的名剧,恐怕也不能原封不动地搬上社会主义时代的舞台,也需要加工提高,使它们更加优秀。整理改编,不只是去芜存菁,还应该进行再创造,注入新的因素。一些内容不怎么好,但艺术上有可取之处的戏,甚至糟粕很多但有一点可资利用的戏,也可以整理。只要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遵循戏曲艺术的规律,经过苦心经营,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使之为我们服务。至于那些太坏的戏,早为大多数观众所唾弃的戏,就要毅然决然地抛弃,不可有丝毫的留恋。

五十、六十年代,戏曲界整理改编过不少传统剧目。有的经过反复演出,获得广大观众的赞许,今后还可以在演出中不断加工,使它们更加完美;不同的剧团、演员和流派,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演出时作一些变动,但这样的剧目基本上应作为保留剧目定下来。有的虽经过整理改编,但缺点不少、争议还多,那就可以重新整理改编,而且还可以你改你的,我改我的,按照“二百”方针办事,在舞台上去竞赛,让观众来评定。

观众需要看传统戏。但他们所需要的是和他们的思想感情有相通之处的传统戏。舞台上演出的传统戏,是古代生活的艺术的再现,不同于在博物馆中陈列的古代文物。所以传统剧目,必须推陈出新,使其具有新的生命力。有些同志,对于传统的东西、古老的东西,过于执着,过于崇拜,舍不得割爱,这也不忍动,那也不敢改,要是改动了,就觉得可惜,认为是不尊重传统。这就束缚了手脚,怎么去进行整理改编呢?怎么能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呢?要使一出古老而著名的传统戏,能在今天的舞台上为观众所欢迎,产生应有的积极作用,就不能不去掉那些即使有一定的艺术性而思想意识与今天的时代相去太远或完全违背的东西,不能不注入与新的时代精神相适应的内容。这样,才能达到保存那出传统戏的目的。

有人提出,要抢救传统戏。我看,抢救之道无他,就在于推陈出新。离开了继承,丢掉了传统,谈不上推陈出新。戏曲界老年的表演艺术家,擅长的是传统戏,他们有许多“绝招”,都保存在传统戏之中,趁他们还健在的时候,让他们多演传统戏,既满足观众的需要,又便于中、青年演员的观摩学习,这确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离开了推陈出新,不利于继承传统,更谈不上发扬光大。继承传统与推陈出新是分不开的。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戏曲艺术的优良传统,才能绵延不绝,永放光芒。要抢救传统,而忘了推陈出新,结果恐怕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希望戏曲界订出一个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的规划,精选一些传统剧目,进行整理改编,在舞台上反复演出,听取观众和文艺界的意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使之成为保留剧目。不同的剧种、剧团、流派和演员都可以有各自的保留剧目。同一出古典名剧,可以有不同的改本,同一个剧本可以有不同的演出。各大剧种,有一百个、两百个真正经过实践检验的、各有千秋的传统戏的保留剧目,恐怕足够剧团的演出和观众的欣赏了吧。周恩来同志过去就有过这种建议。可惜我们过去不大注意锤炼、积累保留剧目。一些经过整理改编的、比较优秀的传统戏,演出后博得一时的好评,或者引起过一些争论,热闹一阵子之后,每每被搁置起来,不再继续加工提高,又去赶别的任务去了。猴子掰包谷,随掰随丢。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当然要除去十年浩劫),我们并没积累下多少高质量的保留剧目,应该吸取教训。

整理改编传统戏,要善于分辨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也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不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没有比较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不懂得戏曲艺术的基本规律,那是搞不好的。因此要小心谨慎,付出艰苦的劳动,而不能草率从事,掉以轻心。既要反对保守,又要反对粗暴。既要继承原有的精华,又要有所创新。

整理改编传统戏,有一种并不少见的情况,就是拿今天社会主义时代才能有的思想感情强加在古人的身上。有些同志,对传统剧中的古代人物,一言一行都不顺眼,都要按今天的标准去改,改来改去,传统剧中的古人都“现代化”了。新编历史剧也有这种情况。周恩来同志曾经指出,“演历史剧也可以表现时代精神。”对这句话要正确理解。决不是要几百年前的古人,和今人具有同样的观点,说同样的话,才算表现了时代精神。要历史主义地对待历史人物,把他们放在他们所生存的那个时代、所处的那个社会、所属的那个阶级的典型环境中去描写,不能让他们“后知五百年”。这种历史的局限性是历史人物无法超越的。让历史人物超越了时代的、社会的、阶级的局限性,那就是反历史主义。其结果就是拔高了历史人物。舞台上出现了被拔高了的、不真实的历史人物,那出戏就产生不了预期的效果。

文艺要反映时代。今天的人民需要反映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现代戏,这个道理无须多说。解放后,戏曲舞台上出现了一些现代戏,颇受观众的欢迎。实践证明,戏曲能演现代戏,而且演得很好。可惜由于种种原因,经过几番曲折,现代戏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传统戏相比,相差太远。一九六四年由周恩来同志亲自领导,在北京举行了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这是一次空前的创举。如果由此顺利地发展下去,各剧种将会出现很多优秀的现代戏。但是,由于江青一伙的插手,现代戏也就消失在他们的阴谋诡计之中了。去年举行的国庆献礼演出,有少数现代戏,这是可喜的。但翻开报纸一看,广告上登出的戏曲剧目,现代戏很少。有人统计,近年全国各地上演的戏曲剧目,传统戏占绝对优势。不仅现代戏少,新编的历史剧也不多见。两条腿中,一条太长,一条太短。我们要大力提倡现代戏,使现代戏这条腿迅速加长,让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生活,当代人民的喜怒哀乐也能在戏曲舞台上充分反映出来。这是广大观众迫切需要,翘首以望的。

至于新编历史剧,周恩来同志曾不止一次谈到它的教育作用。邓小平同志也谈过新编历史剧的重要性。四十年代,朱德同志鼓励延安平剧院“宣扬中华民族四千余年的历史光荣传统”。去年,胡耀邦同志在一次讲话中,着重谈了写历史题材的问题。历史题材这个领域,广阔得很,大有可为。以戏曲来演历史剧,这是用其所长。话剧舞台上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新编历史剧,而戏曲舞台上的新编历史剧却不多。希望戏曲界今后多多编演一些历史剧。一部二十四史,加上明、清两代,还有现代史,我党的革命史,怎样选材,怎样搜集资料,先编什么,后编什么,这项工作是异常繁巨的。可以请历史学界的专家帮忙,象吴晗同志那样为戏剧界提供各个时期的《中国历史剧拟目》,以供编剧家的选用。历史学家中有不少大手笔,也可以邀请他们自己编剧。胡耀邦同志还提议文联、各协设立创作资料馆,为作家们搜集创作素材资料。这些工作应该抓紧进行,以促使更多的历史剧的产生。

我个人的看法,剧目的推陈出新是当前戏曲工作的紧迫任务,也是今后的长远任务。周恩来同志在文化大革命前对戏曲界的殷切期望,我们应该力争在八十年代实现,真正做到在剧目上两条腿走路。我们要整理改编好一两百个传统戏的保留剧目,还要创作出数目更多的历史剧和现代戏的保留剧目,奉献给新时期的新观众。任务是艰巨的,但只要戏曲界、文艺界的同志们共同奋斗,是肯定能够完成的。

随着内容的推陈出新,艺术形式也必须推陈出新。我国的戏曲,从编剧的章法和技巧到舞台演出的全部形式,自成一整套体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念、心理的和生活的习惯作用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因此,对待戏曲艺术形式的推陈出新问题,同样是既要反对保守,又要反对粗暴。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大胆创新。艺术形式,除受内容的制约之外,也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表演艺术所凭借的物质条件(包括剧场的建筑、舞台设备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文化艺术的世界性的交流,外来的、新生的艺术样式的纷纷出现,这一切都必然地要引起戏曲艺术形式的革新。只是这种革新必须以继承传统为基础,以保持固有的体系和民族风格为前提,而决不能抛开这些,另搞一套。解放后,戏曲界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成绩。戏曲舞台艺术的面貌有所改变。但是,和剧目的推陈出新比较起来,表演艺术上的推陈出新就显得很不够。今天,戏曲舞台上有些应当革新的并未革新,有些应当继承的却又没有继承,甚至还出现一些不应有的现象,如满台喧宾夺主的布景,脱离剧情的华丽服饰等等。这是由于过去的戏改工作比较侧重于剧目的内容,对艺术形式推陈出新的探索注意不够。这项工作今后要急起直追。

在革新戏曲艺术的工作中,有一个“洋为中用”的问题。就是要吸收外国舞台艺术中于我有用的东西,使我们的戏曲艺术得到新的养分,不断地丰富、发展。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能忽视。历代的戏曲家都这样做过。在做这件工作的时候,要注意几点。首先,外国的东西也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要善于分辨,不能“崇洋”,认为外国的都好。其次,即使是精华,也有个适不适合我们利用的问题,要善于选择。还有,学外国的东西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使它中国化、民族化,化为我们民族戏曲的有机组成部分,化得了无痕迹。总之,我们不能拒绝“洋为中用”,同时不能有损于我国戏曲的民族气派、民族风格。

要进一步做好戏曲的推陈出新,需要大批人才。我们本来有一支浩大的戏曲队伍,其中人才本来不少。可是,经历了十年浩劫,造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现在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培养人才,发现人才,使戏曲事业后继有人。对演员的培养很重要。但不能象过去那样,只培养演员。今天,除了继续大力培养演员之外,还要培养编剧、导演、戏曲音乐家、戏曲美术家……一系列的戏曲艺术人才。不培养出这一系列的人才,戏曲很难做到进一步推陈出新。没有好的编剧,怎么会有好的剧本,而剧本是一出好戏的基础。从元、明、清以来,我们有多少编剧名家写出了多少煌煌巨著。今天我们更需要有编写戏曲剧本的名家。至于导演,过去似乎是没有的,只靠老师傅“说戏”。现在,戏曲演出已经有了导演制度,但还不那么完善,缺乏导演人才。我们需要培养出一大批戏曲导演,要有精通业务的戏曲导演名家。同样,戏曲音乐家也是十分重要的。过去,京剧界有不少著名的琴师、鼓师。假使没有陈彦衡、徐兰沅、杨宝忠……这一些著名的胡琴名家,谭鑫培、梅兰芳、程砚秋等表演名家的演唱艺术就要减色。还有美术人才也是戏曲中不可少的。服装、布景、灯光、道具,得由专门的戏曲美术家来进行设计。戏曲是综合艺术。没有一系列的艺术人才和演员通力合作,不可能演出完整的、浑然一体的好戏。希望文化领导部门、艺术教育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关心已有的人才,注意发现、培养新的人才。同时,也希望戏曲界的同志自觉地努力学习,自己造就自己,在政治思想上,文化修养上,艺术水平上不断提高自己。戏曲界的前辈中,不少人学识渊博,文化艺术修养很高。中、青年的戏曲工作者不仅应该向他们看齐,而且要立志超过他们。

戏曲的编剧、导演,连同音乐、美术人员,他们在剧团中的地位、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应该和他们所担任的工作、所作出的贡献相称。过去恐怕不那么相称。我要为他们呼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这种不相称的状况。这样做不单单为了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为了吸引更多的作家、艺术家参加到戏曲改革工作中来。这对于戏曲的进一步推陈出新是非常有利的。此外,我也要为中、青年演员呼吁。他们的工作量很大,贡献不少,但所得的报酬(包括物质报酬与精神报酬)却很不相称。他们还得不到应有的时间和条件来学习。我盼望这种状况迅速改变。

戏曲剧团的体制和演出制度,过去进行过改革。现在看来还要进一步改革。要建立一整套与不断发展的戏曲艺术相适应的演出制度和剧团体制。这个问题牵涉面较广,需要大家反复讨论,逐步实行。总之是要改革,不改革就妨碍戏曲事业的发展。

学习周恩来同志的讲话,引起我对于戏曲工作的一些想法,想得很不全面,谈得不够深刻。由于对戏曲界的情况了解得不多,有些意见难免与实际不符。现在,对戏曲进一步推陈出新的问题,戏曲界、文艺界已展开讨论,听说不久还要召开全国性的会议。我希望同志们多多学习马列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以及周恩来等同志关于文艺工作、戏曲工作的多次讲话,联系当前的实际,深入探索,努力按照戏曲艺术发展的规律,想办法,出主意,促进社会主义戏曲艺术的新的繁荣。

一九八○年五月

推荐访问:推陈出新 戏曲 谈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