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谈谈如何构建课堂文化

谈谈如何构建课堂文化

时间:2022-06-18 15:30:05 浏览次数:

 谈谈如何构建课堂文化

  一、课堂文化是什么? 所谓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富有生命的、和谐的、有效的课堂。课堂文化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和重视,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课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貌和风气。

 二、课堂文化构建的重点是什么?

 课堂是学校最主要的教育载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提高个体生活质量,丰富生命价值和意义为宗旨的特殊生活实践过程,是一个学生不断地超越和提升现有的生存状态,从而创造一种更为完美的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因此,围绕学生的个体,倡导自主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生命价值应是构建课堂文化的重点。

 三、构建什么样的课堂呈现课堂文化?

 1 1 .构建生命的课堂,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强调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爱学生的身心发展。

 (1 1 )

 爱护学生,构建生命的课堂。

 爱是一种沟通,一种包容,一种接纳,一种力量。在课堂上,教师只有真正关爱学生,学生才会感到被信任,才会接纳教师的全部,才能向教师毫无保留敞开自己的心扉,提出自己的疑问,说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那些学困生,只要教师付出真诚的爱心,才能消除他们心中自卑的阴影,唤醒他们的自信心,才能使他们从教师的关爱中体验到情感的支持,从而参与到班集体的教学活动中来,从中获得学习乐趣,增强学习信心。

 (2 2 )

 尊重学生,关注生命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和引导好学生学习。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的问题,教师应尊重学生,包容学生,给学生应有的鼓励和指导。即使学生的问题是那么的“幼稚”,他们的回答是多么的“刁钻”,作为教师,也不要轻易地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才能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学生的身心才能得以舒展,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相反,如果没有尊重的课堂,没有体现生命的“需要”,也就谈不上生命的发展。

 2 2 .构建生态的课堂,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生命力的小环境。由这些独立的生命体组成的课堂无疑便是一个大的生态环境,也可以说是一个自然的生态园,学生就是生态园中的花草树木,而教师就是生态园中辛勤劳动的园丁。生态的课堂文化是和谐的、平衡的。课堂教学讲究教与学要平衡、师与生要平衡、引导与探索要平衡。这一系列的平衡是建立在师生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只有和谐的生态环境,才能培养出美丽芬芳的生态园。

 (1 1 )

 创造和谐教育环境,还学生以学习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封闭的室内教学和“填鸭方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种课堂文化已经远远地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新的课堂文化指出生态的课堂

 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课堂教学应该是顺应学生学习的自然,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必须顺应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应还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还学生真情洋溢的世界,还学生心向自然的情怀。

 (2 2 )

 走进学生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而,面向全体学生,就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片面地只看学生的成绩,忽略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呈现。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课堂空间,尊重学生,尊重生命的个体,尊重每一个学生内心发展的要求,满足学生独立个体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然宽松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快乐的学习,自由的成长。然后,逐渐发现他们各自的天赋,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开发他们各自的创造能力。教师的话语诗意盎然,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教师的笑容激情荡漾,似阳光和煦,温暖学生的心房。这样的教学真正地体现了教与学平衡、引导与探索平衡、师与生平衡,更重要的是它完全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展示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真”和人文主义精神“善”。

 3. 构建生活的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快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世界处处即生活,处处有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学校的课堂也是生活,也是教育。

 联系实际生活,唤醒学生“认知”。知识是由先人通过了解、认识,经过反复地实践和研究得出的经验总结,都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因而,新的课堂文化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切实开发课堂上的课程资源,灵活地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社会信息与实际生活中应用知识的事例纳入教学内容。

 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的课堂应贴近实际生活,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感受中认识,在认识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从而达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完善学习的自我认识。

 4. 构建生本的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以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练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体、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这个过程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之中。并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学习、体验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1 1 )

 突出学生主体,关注个体差异。

 课堂是教师的“阵地”,也是学生的“战场”。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发展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主体的作用,不能避实就虚。否则就会陷入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圈子里。在新的课堂文化中,课堂是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师组织教学必须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学习、钻研。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对于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

 仅凭教师的每一次四十五分钟课堂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的时间应更多的、更合理地留给师生共同解决学习困难,研究学习课题和探索知识奥秘。尤其是那些后进生,引导他们克服学习的困难、解开学习的心结。由此来推动他们主动把握机会、争取机会,甚至创造机会,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2 2 )

 注重参与体验,培养自主意识。

 有些学生独立性差,依赖心强,缺少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让有些学生失去了信心,完全依赖教师的传授,甚至连答案也希望教师给出,更不用说让他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这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病。新的课堂文化是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各项潜能。教师要处理好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细节,比如说,从贴近生活的教材入手,让学生感悟身边的知识;通过课外的生活材料,把它制成教学幻灯片来进行教学;从身边的具体事例做起,从学生的“听、说、读、写”入手,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技能;甚至在必要时,要把学生带出课堂,走入实际生活,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体会学习的乐趣。

 (3 3 )展开师生对话,引导探究学习。

 新的课堂文化,师生应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都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因此,教学中既包括了师生间的互动练习,生生间的互动交流,也包括了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共同探究。这是完全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在接受教师的传授,课堂上缺乏师生的沟通和互动,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组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对于那些中等生和后进生来说,教师还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和促进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倡合作学习,使班级形成自由对话、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良好学习风气,让他们在自主自由地探讨中,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不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资源、动力之源、能量之源。在课堂上,他们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教师应紧紧依靠学生的内驱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个体潜能,达成自主学习的目标,实现自我发展。

 五、课堂教学中怎样构建课堂文化?

 新课程改革呼唤新课堂文化,在新课堂文化教学理念下,呼唤具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要体现出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尊重生命的理念;体现重思维过程、重学习方法变革、重性格品德的塑造;体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引导。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主体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才能使主体得到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师应当宽容待人,要有爱心、有热心、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应始终采用鼓励性评价,不失时机进行点拨,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面向全体、产生共鸣。在教学过程,教师要给学生以最多的自主探究和交流的机会,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

 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

 因此,在构建课堂文化中,教师必须以当前教育的神圣使命为依据,对新课程的课堂进行全新的思考和定位,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共处、互动合作、自主探究的课堂文化,以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推荐访问:谈谈 构建 课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