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中医疗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疗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

时间:2022-05-17 16:25:03 浏览次数:

摘 要:脾胃病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指胃、食管、胰腺、脾脏等上消化道疾病,脾胃病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体保护机制受损,不同患者临床表现有所差异。在中医技术的发展下,中医疗法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针对中医疗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医疗法;脾胃病治疗;应用

脾胃疾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消化道疾病,这是在临床上经常性的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的生活、工作,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也有着较大的影响。中医认为人的脾胃是身体的根本,如果脾胃不好那么身体就会虚弱,引发各种疾病的产生。所以说脾胃病的治疗一直受到了中医界的关注,且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针对脾胃病的治疗有了先进的技术手段,覆盖了消化系统疾病的各个方面。比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和便秘、结肠炎、胃溃疡、胃癌癌变前期病症等。本文就脾胃疾病的几种病症以及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希望能够为中医治疗脾胃病提供依据。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道的功能不强而导致消化吸收不良。这一病症是临床诊断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西医方面没有确切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只是针对不同的病情进行相应的处理,包括促进胃肠蠕动、加强其动力,或者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的形成,另外是服用药物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等。但是西药如果长期服用,副作用比较大。中医认为人的脾胃病主要是由精神和日常饮食引起来的,认为忧伤、悲哀会引起内伤,饮食不当会引起胃病,过渡劳累会损伤脾。疾病的位置主要在与胃部,胃功能不好,会累及肝脾,所以治疗应当以疏肝合胃、温中健脾为主。常用的药剂有四逆散、六君子汤、小柴胡、金铃子散、丹参等。中医治病跟西医不同,西医是针对某一病症进行治疗,而中医是从人身体的整体情况出发,进行综合性调节,效果慢,但是比较彻底,无副作用、复发率低。

二、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肠胃功能紊乱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大便异常等。此病持续存在,后者间歇性发作,经檢查没有器质性病变,主要是肠道功能紊乱造成的。西医对此病症没有好的治疗手段。而中医认为此病也是由于人的情绪所致,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或者精神焦虑导致肝气瘀滞、肝脾不和、肠道气机不畅。中医主要治疗方法为疏肝健脾、润肠通便、健脾益气、温补脾肾等。中医对于此种疾病可以采用按摩推拿、拔罐针灸、内服中药等方法进行调节。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相比之下西医在这方面的质量效果较差,治疗率也比较低。

三、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通常是由于结肠、直肠和肛门功能紊乱造成的排便困难,是临床上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在人群中约有一半的人受到过此种疾病的困扰,随着人们日常饮食、起居习惯的改变,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副作用较大,且容易产生依赖性。而中医对此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中医认为长期便秘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1)没有养成良好的定时排便习惯,导致排便反射受到抑制,长此以往形成便秘。

2)由于不良饮食习惯造成。长期使用细粮,导致食物内缺乏纤维,而使粪便体积减小,粘滞度增加,在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而导致大便干燥,排便困难。

3)缺少运动,长期坐卧,导致肠道蠕动性差。中医治疗此种疾病主要是通过复方芦荟胶囊等进行清热通便作用,利用麻仁润肠丸等润肠通便,利用六味安消胶囊理气通腹。通过这些方法达到通便的效果。

四、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症性疾病,病变位置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此种疾病的发病病症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等。此种疾病很难治愈,且有癌变倾向,是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现代的疑难杂症之一。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在于病人本身体质较弱,加上饮食不合理,性情不稳定,易大怒大悲,导致脾胃损伤,湿热内生,蕴结于肠腹。在治疗手段上主要根据病情,进行分阶段治疗。在活动期内主要采用清热化湿的方式,去除肠道内的湿热之气。在缓解期主要是健脾益气、温阳补肾为主。可以采用服用中药、中药灌肠等手段进行治疗。

脾胃病从临床体征、病因病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治疗特性,只有对症治疗才能够起到治疗效果,不同脾胃病的临床病症复杂,且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在辨证施治疗前,应该密切掌握病症变化,用药做到精准、查证病因,治病治本,先治标后治本,遵循轻重缓急原则,可以达到理气益血、固本培元、根治病症的功效。

总之,中药对于脾胃病的治疗疗效明显、复发率低、治愈率高。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但是缺点就是疗程较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放宽心态积极配合,在饮食上也要多加注意,避免病情反复。脾胃疾病也可以配合针灸、按摩推拿等手段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邱新红,张树振,李彦生.国家级名老中医姜良铎教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总结[J].中医临床研究,2015(36).

[2] 石拓,时昭红,张介眉.张介眉教授运用脾胃升降协调论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J].光明中医,2014(02).

[3] 王宇,姜树民.姜树民治疗脾胃病经验拾零[J].辽宁中医杂志,2011(07).

[4] 周玉平,邓棋卫,黄勇,何晓晖.何晓晖辨治胆病经验[J].中医杂志,2010(12).

推荐访问:脾胃 治疗 中医疗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