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人学阐释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人学阐释

时间:2022-05-15 17:40:04 浏览次数:

摘要:人的生存实践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间的交往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其个体价值实现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生存实践; 交往实践; 发展实践;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2-0029-04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本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人本转向,在学术研究上表现为从“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的转换。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实现了人本转向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有新的表现,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角度做出新的阐释。

一、生存实践: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从逻辑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通过其内部个体价值的实现为前提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人的存在无疑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首先都是作为现实的个人而存在。

1.人的生存的实践性

人的生存不同于动物的生存,动物和它的环境是直接同一的,而人则由于未特定化,不能与环境直接同一而维持机体生存。人决心改变世界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改变世界要有一个中介。人正是从制造工具——这个中介——而开始其生存实践的。人通过工具而与外界实现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变换,这就是人的生存实践。

对于人的实践生存本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有表述,“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也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1]人的生存是靠利用工具、进行生产实践来维持的,而其目的首先是维持肉体组织的存在。

人的实践活动塑造了人的生存方式,使人的生存离开了纯粹动物式的本能性生存,指向了自觉和自由。人的实践生存方式全面地展示了人的生存维度。人的本质就以萌芽状态存在于生存方式中,人的发展也奠基于人的实践生存方式,故人的实践生存对于人来说具有本体论性质。对人的研究就应从这里出发。“这里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跃吧!”[2]

2.思想政治教育从生存实践出发的历史根据

思想政治教育之前身是原始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而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起源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起源是一致的。

关于教育的起源,代表性的观点有生物学起源说、心理学起源说、劳动起源说、需要起源说。需要起源说认为:“教育的起源是与社会的生活过程、物质的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教育的发生就只限于当时当地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自有人生,便有教育”。[3]教育是人类社会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自从有了人的存在,便有了教育。“必须把人作为一种可以教育并需要教育的生物来理解”。[4]在原始社会,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根本无法生存,社会的个人有接受生产、生活经验的需要,教育就这样伴随人的生存而产生了。

思想道德教育就蕴含在教育中,黄济、王策三称之为“生活式的德育”[5],它一开始就是作为人的生存方式而存在的。进入阶级社会,思想道德教育为政治、法律所纠缠,演变成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首要的目的就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生存。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起源很有说服力,“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国家。”[6]从中可见,国家在阶级生存中的作用,它是为了保证“这些对立面”“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这种国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论证。阶级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作为人的生存方式而存在的。

3.思想政治教育从人的生存实践出发的现实根据

生存哲学是当今学界研究热点,这与西方传统本质主义思维方式造成的人的生存危机直接相关。西方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直接逼问人的本质,悬置了人的感性丰富性,找到的是一个以实体性方式存在的本体。启蒙运动之后,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性,造成工具理性膨胀、科学主义泛滥,最终造成人的全面危机。这种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抓住了人的部分属性,但并不全面。扭转这种生存危机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从整体上考察人,揭示人的生存,研究人的生存的各种具体多样的方式。人的危机就是人的生存方式的危机,要挽救人的危机就是要改变人的生存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生存方式之一,又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运动形式,它有权威、也有能力通过对各阶级、各阶层的教育,使人认识到传统生存方式的弊端,改变生存方式而实现生存方式的跃迁。全球化时代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果。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出现了环境污染、贫富差距、道德滑坡等人的生存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个系统工程,但思想政治教育却是“中心环节”。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要巩固发展的生存根基,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道路。这就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政治优势”、发挥“生命线”作用,转变生存方式,解决生存问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从生存出发,以生存促发展,这是时代昭示的必要之路。

二、交往实践: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过程视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改造,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间的交往实践过程。

1.交往的实践性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把马克思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实践精神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但过去我们却对实践存在着误读。传统的理解大多局限于苏联“教科书”的经典解释上,遮蔽了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的真正内涵。把实践仅仅界定为主体对自然、社会的直接变革,仍然只是在近代传统的“主体——客体”社会实践观的框架内来认识实践,只抓住了实践活动的“主体——客体”向度,致使实践成了哈贝马斯所说的“目的合理性行为”。这种传统理解把主体间的交往行为排除在实践之外,甚至有人把实践仅仅理解为生产实践,这更是片面的。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内涵是全面的,不但包括生产实践而且包括交往实践。生产实践“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7]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实践性,正如生产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不是外在于人与自然的对象化活动一样,在交往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不能离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象化活动而单独存在。在交往实践中,个体面对的既有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共同客体为中介的。主体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每个主体与共同客体发生的对象化活动的基础之上。交往实践的完整结构为“主体——客体——主体”。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交往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的结构也是“主体——客体——主体”,教育交往实践又有自己的特征。

一是多极主体性。与生产实践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多极主体,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主体。“以往教育视界中的‘实践’多以人与物(主体——客体)关系为思考框架,其中的人——主体是一种单子式的个体,与个体主体相异的‘他者’则往往被列为被支配的客体,这种以物为对象的‘实践’思维框架难于找到突破单子式个体的事实和逻辑出发点,而多元主体间的交往实践则将‘实践’的视界移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每个自我与他者同作为主体,在交往中既有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也有对对方价值的尊重。”[8]

二是主体异质性。只有异质才需要交往和对话。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个人A和个人B的需要相同,而且他们都把自己的劳动实现在同一个对象中,那么他们之间就不会有任何关系……不会使他们发生任何社会接触……只有他们在需要上和生产上的差异,才会导致交换。”[9]可见,主体间的差异性是交往实践发生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话和交流只会发生在异质主体之间,双方既有统一,又有差异,对话才有可能。双方都突破了原有的理解局限,达到一个新的视界。视界融合的过程即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客体中介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不再是受教育者,而是教育中介,是教育内容、方法与载体。主体间的联系就是靠教育中介,这种中介是一种对象化的中介和中介化的对象。作为对象化的中介,它要受到多极主体的对象化规定,被作为共同认识与改造的对象;作为中介化的对象,它是主体之间交往实践的纽带。诚如马克思所说:“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10]思想政治教育中介就是这样一种“实物”。

3.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意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育人的主体性,逼近人的发展的目标。王策三先生曾经指出,在以往,人们对马克思所讲的全面发展,习惯于只从数量上考虑问题,即理解为人类要在身、心或德、智、体、美、劳动技术等诸方面得到发展,却未能深入追究它的精神实质或从质上考虑问题。其实之所以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发展人的主体性。主体性,这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它集中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是身、心或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的综合表现。[11]这一观点大大地推进了主体性教育的意义,培育人的主体性就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主体性包括主体——客体间的主体性以及主体——主体间的主体间性。只有这两方面讲全了才是完整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而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个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与教育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共存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极主体都对教育中介进行认识和改造,发生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教育主体间又通过教育中介的联系而进行双向建构、共同提高。这样既提高了教育主体的个人主体性,又提高了交往双方的主体间性,这种教育过程是迈向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步骤。

三、人的发展实践: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从人的生存出发途经人的主体间交往,而达到人的发展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当然要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1.人的发展的实践性

人的发展可区分为个体的发展、群体的发展与类的发展。这里以个体的发展为例论证。个人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即人的身体的发展、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和人的精神的发展。这三个方面以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为中轴。人作为社会的人“其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12]人的身体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发展,精神的发展根基于实践活动的发展。

实践活动的稳定核心是实践能力,它是实践的凝聚。实践能力的发展有一个从萌芽到成熟并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可分为价值标准、指导思想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实践的价值标准即是非、善恶标准等。实践的指导思想决定方法,世界观是最高层次的方法。正确的价值标准和指导思想是实践能力的前提,操作能力即动手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

人的精神活动的发展建基于实践活动之上,其内容是实践决定的。一个人精神活动的生理基础是通过遗传获得的,但精神活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萌芽、形成与发展。精神活动主要包括两种,即认识活动与评价活动。认识活动是知识的获得,评价活动是价值的享有,两种精神活动相辅相成。

2.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实践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推进人的发展的,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在目的,促进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从内在目的到终极目的,要通过人的实践这个中介。

人的身体发展深受实践影响,直立行走“使双手从脚的功能中解放了出来,产生了改造世界的劳动器官”,而“保持直立不是‘自然的’,只有在始终不断的努力下才能保持这种姿势”。[13]人的实践能力包括价值标准、指导思想与操作能力三个方面,而前两个方面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作用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给人展示统治阶级的是非、善恶、美丑标准,以工人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解放为真、善、美,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为假、恶、丑。

人的精神活动包括认识活动与评价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为通过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来提高人的认识活动效率。“培养和建立新的、现代化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14]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仅关系思维和认识发展,而且关系其他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完善人格的塑造以及幸福人生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评价活动的影响是通过价值观教育实现的,这与上述实践能力的价值标准是相通的。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价值观,它直接关系到人生的意义问题。人是意义动物,无意义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在人的诸项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首要素质,它与人的发展实践直接相关,它是人的发展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

3.以人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时代根据

原始社会,人的活动对象主要是自然,思想道德教育服从于对自然的改造以满足人生存的需要,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以人为对象的独立实践活动尚未出现,生存限制了人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阶级和国家,独立形态的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产生了。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对被统治阶级则是实施愚民政策,少数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多数人的发展为代价的。剥削阶级国家只是虚假的共同体,它不可能提出以每个人发展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

20世纪60年代“教育民主化”概念出现,以人的发展为主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上日程。但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其阶级的局限性。社会主义国家为教育的真正民主化提供了政治基础,教育民主化是社会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开始就是面向每一个人、以人的发展为主旨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人的主体性逐步增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意识到人自身改造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人的发展与客体对象物的发展比较中,人的发展越来越占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重要工具。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既以人为手段,又以人为目的,发展依靠人,发展结果又为了人。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人的潜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人的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15]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四、社会实践: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包括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体价值是基础,它实现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受教育者形成了统治阶级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参与社会实践把思想政治素质外化于社会实践之中,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即在改造主观世界基础上的改造客观世界。

1.社会的实践性

社会的本质是实践的,生产实践是社会形成的决定性环节,交往实践是形成社会关系的直接因素。

生产实践揭示了古猿向人类转变的基础和机制,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16]马克思强调不能像唯心主义那样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思想,而首先是行动。社会之所以是社会,首先是生产实践活动。

对于交往实践马克思也有论述,“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的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外进行生产……是不可思议的。”[17]交往实践形成了现实的社会关系。

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双重关系的有机结合,是生产实践与交往实践的辨证统一。在社会生活中,生产和交往都是主体的实践活动,两者共同构成人的生存与发展方式。社会实践活动本身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18]生产实践重点探讨关系中的活动,交往实践重点探讨活动中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社会实践。

2.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即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内容,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并外化为社会现实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实现的实质是客体主体化,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潜藏于受教育者身上,价值实现的过程即由潜到显的过程。在社会价值实现过程中,价值主体是社会,价值客体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受教育者通过改造社会的活动,把自己身上已经赋予的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外化为显现的价值,实现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期待。这种期待是一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能否实现就看这种价值理想能否变成现实。理想到现实的转变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实践引起社会诸方面的改变而达到的。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完成了一个循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本来就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社会对教育系统持有的价值期待通过系统内部个体价值的实现而生成具有一定思想政治素质的人,这些人在新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指导下去改造社会,使原来实然的社会系统向应然的理想状态发生改变。这好似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但社会却以改变了的新面貌出现了。

3.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表现为对社会诸要素的改变上,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9]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思想政治教育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经济发展方向提供思想保证,为经济发展营造舆论环境。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居于首要地位。在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政治价值方面;在和平建设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发挥传授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造就政治人才和谐政治关系的作用。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指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选择、文化传播、文化创造和抵制文化渗透方面价值。在全球化与网络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多元文化中选择一元来主导文化发展并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而抵制文化渗透的价值又与反对和平演变的政治价值是直接相关的。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新形态。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育生态人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它给人类带来的是美好的希望。思想政治教育是这种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工具之一。第五,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这种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价值的综合表现。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其价值实现把社会诸要素整合成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7][16][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68,67,6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1.

[3]杨贤江全集(第3卷)[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266.

[4][13][德]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5,76.

[5]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3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0.

[8]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视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7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2.

[11]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80-87.

[12]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519.

[14][19]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7,177.

[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2.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54.

[责任编辑:张俊华]

推荐访问:阐释 思想政治教育 人学 实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