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教学古代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古代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时间:2022-05-14 18:45:02 浏览次数:

摘要: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存在三方面问题,反复诵读课、随意发挥课、拓展漫游课。解决办法:走近诗人、进入诗境、巩固积累、拓展迁移。

关键词:诗歌教学 现状 努力方向

中华诗歌源远流长,诗经楚辞开中国诗歌史之先河,汉乐府又发新华,唐诗宋词震撼寰宇……这无一不是我们的骄傲。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很明显,诗歌教学已经作为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人教版教材选用了大批诗歌,选修教材中又作了大量补充,编写意图很明显,就是希望承担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华和民族精神的诗歌教学能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师能通过诗歌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因此,我觉得对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做一些探讨,意义极大。

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探微

笔者经过粗浅归纳整理研究觉得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反复诵读课。一些老师上的诗歌公开课,似乎成了向领导向同行作的诵读汇报课。整整一节课,约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读诗,或听录音读,或听老师范读,或学生自由读,或学生齐读,或分组读,或抽个别学生读,或男女学生分读……读贯穿一堂课的始终。其间配以老师的诵读指导与示范。课堂气氛可谓异常活跃,不少学生自己也主动要求当堂展示自己的朗读。但课后了解一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却还是一片茫然,对作者以及诗歌的时代背景等等基本常识更是一无所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并不理想。要想让它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产生影响,就必须在诵读的过程中多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多方感悟诗歌内在的情感与诗人高超的艺术魅力。而一味地让学生读,读,读,教师也不停地指点读的技巧方式,这种课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确实不错,但仔细推究一下,没有多大价值。

2.随意发挥课。笔者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一位老师上诗歌鉴赏课时,整节课就让学生从五六首同一诗人的诗中自己任选一首,就某一方面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学生举手十分积极,回答也五花八门,教师不管恰不恰当,只要学生说的与这首诗有点联系就在黑板上分点写出来,并且不忘鼓励一句“不错”“很好”,而课堂上教师讲解时,偶尔也有个别学生出语惊人,比如,讲到“歌伎”一词时,就有个别男生在下面说“鸡”,讲到“歌伎”卖艺不卖身时,就有学生在下面嘀咕“很难说”,每每这时,总引起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上课的老师能说什么呢,只能苦笑无言。当然,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无可厚非,但整节课都让学生肆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除了说“不错”“很好”之类的话之外,不作任何点评、引导、归纳,学生的思路是放开了,讲的观点也五花八门,整节课毫无教学重点,学生也只能云里雾里,不知道整首诗究竟该如何去理解。

3.拓展漫游课。拓展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适当的拓展对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有些古诗鉴赏课,拓展得毫无理由,让人觉得是为了拓展而拓展。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是讲孔雀东南飞的,在分析情节时,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个人发下的爱情誓言,于是教者由此进行拓展延伸,引出大量的爱情誓言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最后在黑板抄了柳永的一首《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后加以解释,布置同学背下去,这堂课以齐背这首词结束。课下问学生对这堂课内容的理解时,学生只是简单的一句——“大概是讲爱情誓言吧”,其他内容却无从知晓了。

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应努力的方向

面对问题重重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又该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新课程进行诗歌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经过思考探究,认为诗歌教学最好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走近诗人。即教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读书学习方法。只有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这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它既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作为语文教师,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知人论世的方法,教会他们运用好这把“钥匙”,从而让他们找到鉴赏诗歌的途径。

2.进入诗境。即从多个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在情感与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比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抓住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典型意象来诉说出词人受尽磨难与内心煎熬的凄惨心情,倾吐着词人哀愁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意向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 我们也可以从诗歌的某一表达技巧角度切入分析。如“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衬托”“用典”等等都是诗词鉴赏中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3.巩固积累。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歌,引导学生积累好的诗词名句,分门别类辑录古诗,如集“情”诗,“风花雪月”诗,“别”诗,“羁旅”诗等;学习引用古诗词名句,让学生在平时注意摘抄佳段,自己习作时有意识多加引用。

4.拓展迁移。即引导学生开展诗歌朗诵等活动,或引导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在教学完一个诗歌专题后,教师应安排一两节课举办班级背诵古诗词比赛、班级朗诵会、即兴演唱古诗词(如《明月几时有》《春花秋月何时了》《月满西楼》等)、古诗词书画展(体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学写古诗词或现代诗。这些有益的尝试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会唤起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愫。

推荐访问:素养 诗歌 语文 古代 提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