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历史学科主干式教学

历史学科主干式教学

时间:2022-04-10 12:17:25 浏览次数:

摘   要:部编教材内容翔实,参考素材丰富。历史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需妥善安排授课流程,采用主干式教学方法恰当利用教材内容,突出重点,梳理脉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充分的条件。

关键词:教材使用;主干式;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35-0008-03

初中历史部编新教材已经在七八九年级全面投入使用,与原人教版教材相比,变化非常大。通过各类培训及教师的自我反思,许多困惑被逐步解决,但依然存在一些普遍困扰一线教师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教材内容太多,课堂总是上不完。针对这个现象,很多老师都在积极探索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基于课标抓大放小,突出教材主干知识,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办法。这种主干式教学需包含三个环节:

一、构建知识体系

新教材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而成,按照人类历史发展阶段循序渐进地展开,每课的正文均以大字呈现,约有1000字左右,通常分为三个子目对课题进行细化阐述,并设有前设、旁设、后设等栏目,配有大量的插图,平均每页都有两三幅图。由此可以看出,新教材的编写是将教材与学材相结合,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教材获取基本的历史信息,大量的辅助栏目还拓展和活化了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自发进行深入思考。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就能获取的知识,授课环节就不用赘述,教师在课堂上应把精力放到主干知识和历史发展线索上,解决重点和难点。

阅读教材也是有方法的。如果教师能通过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构建主干知识体系、搭建主干知识框架,则更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开展。 笔者认为这需要进行教材用法训练,在学生拿到历史教材的那一刻,教师首先就需要给学生讲清楚教材的构成及各部分价值,让学生首先对教材有整体认识——大的方面包括目录、单元综述、课题、子目、辅助部分等;小的方面包括如何看懂地圖、插图和史料等,介绍的方式越幽默,效果往往会越好。再通过专门几课在具体教学环境中进行阅读实践指导,使学生能逐步掌握有效的教材使用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除了能帮助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形成印象外,也是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建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知识体系首先要有框架意识,教师需要通过每一节课的教学渗透给学生。对于特定的授课内容,教师先不要先急着传递知识,而是指导学生梳理本课文的框架体系;每个单元的开启之课,教师也需先指导学生搭建单元标题与课文标题之间的联系、单元综述中呈现的历史发展线索等;无论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学生搭建目录式的知识体系。如初一起始阶段学生刚接触历史学习,这个时候的知识体系建构主要以模仿为主,当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通过阅读课文自主完善知识体系,此后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把握。每节新授课,教师都需要依据课标、结合教材,给学生呈现本节课内容的主干知识结构。如在准备七年级上册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时,笔者基于课标的要求围绕“中国早期国家创造辉煌灿烂的文明”这一主题,以青铜器与甲骨文为线索,通过科技和文化两个方面呈现当时中国高度发达的文明,表明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笔者设计了上述主干知识的结构图,知识结构图将教材内容进行简化、浓缩,抓大放小,有的放矢地突出主干知识,简洁明了地呈现历史发展的线索;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教材时,笔者以知识结构图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自主获取信息、明晰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复习课上笔者组织学生自己设计知识结构图,构建单元及跨单元知识图表;通过长期系统地学习和训练,学生逐渐掌握了较好的自主学习方法,从而真正形成学科素养发展的基本条件。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也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历史的一些方法,因此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历史的材料,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并发现历史联系的关键学科能力。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有效构建知识体系,是主干式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笔者建议即使内容复杂,历史课上一定要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时间,切不可为了把知识讲完而忽视了学生素养发展的关键在于他们自身。主干教学的目的着眼于令学生自主掌握基本信息,笔者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面面俱到,而在于留有余地。

二、理清发展脉络

突出主干的历史教学方法重在抓大放小,基于主干知识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呈现历史发展脉络。当学生带着问题读完教材,初步构建知识体系后,教师要着力解决主干和线索这两个方面。

如《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中对青铜器背景知识的学习,主干教学目标为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课标要求)——可以通过观察地图知道其分布广泛、用途广泛,分析考古数据证实其产量众多,体会其工艺高超;在学生了解青铜工艺取得的成就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社会工具材质演变的历史。笔者通过一系列文物图片向学生展示早期社会工具材质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以石器为主,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青铜器,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进入辉煌时期,青铜器的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的礼仪制度遭到破坏,青铜器在宫廷里渐渐失宠,青铜工艺也逐渐衰退——青铜器在大部分地方的作用被其他金属器(例如铁)所代替,青铜器用于礼器的青铜时代逐渐消逝,春秋后期出现的铁器开始大量用于工具、兵器、农具等方面,到了东汉末年,随着陶瓷器的发展,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被排挤出去,铁器在兵器、工具等方面已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对青铜器发展历程的介绍,使学生明晰青铜器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承载的阶段性价值及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不断创新生产资料、不断更新生活用具以促进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一脉相承的。

再如在甲骨文内容的教学中,笔者通过“猜字游戏”获得学生阅读教材“甲骨文造字特点”这一子目的教学效果反馈,学生通过理解汉字的基本结构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课标要求)。笔者展示了四幅自古以来记录历史的漫画——口耳相传、结绳记事、夏朝刻画符号、商周甲骨文,让学生理解甲骨文的出现使社会从传说时代进入到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从此人类的思想文化得以更好地保留和传播。接着出示“日”“月”“车”“马”这四个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直至简化字的千年演变历程,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汉字在使用中演变发展的过程经历了几千年不断完善,而甲骨文作为年代最早的文字在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同样体现了一脉相承的发展规律。这个环节的设置在帮助学生巩固了主干知识的同时,还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自发追逐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完成教学目标后,笔者紧接着组织当堂练习巩固新知,使本课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三、质疑提问,深入探讨

教师应当从促进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是历史课堂所期待的,更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所必须的基本能力。为此,笔者在历史教学中主张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提问,深入讨论,作为提升课堂内涵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应贯穿于课堂的整个过程。

课堂围绕教材主干知识展开,势必会忽略一些零碎的知识,学生的提问一方面揭露了自主学习中的困难,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洞察学生对教材、对历史的理解程度。问题可以是学生独立提出,也可以是小组合作提出或者教师引导提出,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设疑追问、知识讲解、史料实证或通过同学的深入讨论得以解决。比如《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中有位学生看到教材中对于青铜礼器鼎和簋的介绍后表示: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的人人平等到夏商周如此严格的等级,如今又回归到了人人平等的社会形态,社会发展是不是经历轮回的状态?通过同学们的讨论辨析,大家明白了生产力对于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生产力发展造就了文明进步。

当然教师也要围绕本课主旨设计几个问题“刁难”同学。比如笔者曾出示了一副《世界文明古国》图并配以问题链:“在地图上找一找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是谁?你认为他们入选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因素有哪些?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有没有独特的地方?”问题链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总体上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以及相较于其他文明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呈现大局观;本题定位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深化了本课立意,实现了三观教学目标。这些问题讨论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总结了本课知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

面对新教材知识繁复较多的现状,教师应基于课标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围绕主干知识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质疑提问的能力。这样的历史教学方法能够改善学生一看就懂、但思考不够深入或学习兴趣较低等现状。

参考文献:

[1]葛   春.历史科学概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2]白寿彝.史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3]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叶禹卿.新课程听课评课与优秀案例解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5]韩湘萍.浅谈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J].历史教学问题,2005,(3).

[6]李惠軍.刍议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多元互动”机制[J].历史教学问题,2005,(4).

推荐访问:主干 学科 式教学 历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