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无创通气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凝血功能研究

无创通气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凝血功能研究

时间:2022-04-09 10:28:02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及无创通气对其的疗效。 方法 观察组30例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给予无创通气,对照组为本院健康志愿者20例。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凝血功能,观察组无创通气治疗前后凝血和血气分析的变化。 结果 无创通气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二氧化碳分压明显升高,氧分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无创通气后观察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DD、FIB、TAT明显降低,氧分压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无创通气能改善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存在高凝状态,防止肺小动脉血栓形成及肺动脉高压。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凝血功能; 血气分析; 无创通气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b)—0030—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多发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由于慢性反复感染,长期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因素,患者血液常处于高凝状态及肺内反复多发广泛微小动脉血栓形成,导致肺动脉高压、肺心病或肺梗死,危及生命。 因此,改善COPD患者的高凝状态成为COPD并发症肺心病防治的重要环节。无创通气是治疗COPD急性加重,改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的有效方法。笔者研究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及无创通气对其的疗效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本院ICU或呼吸内科的 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30例为观察组,按中华医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 标准明确诊断[1]。患者均无肝肾功能衰竭、血友病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疾病,近1周未使用促或抗凝药物。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5~70岁,中位年龄62岁。选择同期本院健康医务工作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52~65岁,中位年龄60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主要仪器、试剂及项目

使用全自动血凝仪( BeckmanCoulter ACL9000)分析;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气由血气分析仪测定。

1.3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观察组患者在入院第2天早餐前空腹抽取肘正中静脉血3 mL,枸橼酸钠抗凝后,3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浆备用检测以上凝血项目,均在2 h内完成。对照组早餐前空腹采血。Ⅱ型呼吸衰竭组为入院后及治疗缓解期清晨抽动脉血1 mL(肝素抗凝), 行血气分析。

1.4 药物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维持液体平衡、解痉平喘、止咳化痰、呼吸兴奋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营养支持等治疗。

1.5 无创通气方法

治疗组采用BiPAP呼吸机经鼻面罩通气治疗,通气采用(S/T)模式,吸气压力(IPAP) 8~20 cm H2O,视病情从低开始逐渐增加,每次加1~2 cm H2O,5~15 min增加1次,以患者能耐受又能保证充足潮气量为准。呼气压力(EPAP)设定4~8 cm H2O,避免IPAP—EPAP< 4 cm H2O。设定呼吸频率10~18/min。氧流量3~5 L/Min。通气时间根据病情而定,每次通气时间不少于4 h,每日不少于12 h。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无创通气治疗前与对照组凝血功能比较

观察组与健康人比较APTT、PT时间缩短,FIB、DD、TAT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说明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存在高凝状态,见表1。

2.2 观察组无创通气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COPD急性加重期无创通气后患者APTT、PT时间延长,FIB、DD、 TAT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说明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无创通气后凝血功能明显改善。见表2。

2.3 两组血气分析比较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与健康人比较pH、PaO2值下降,PaCO2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存在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给予无创通气等治疗后pH、PaO2值增高,PaCO2值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缺氧改善,二氧化碳潴留改善。见表3。

3 讨论

COPD患者由于长期缺氧, 继发红细胞增多,血液变黏稠。慢性反复感染、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致多种炎症介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及肺泡上皮,凝血系统被激活,同时继发性纤溶亢进。在缺氧、酸中毒的状态下,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处于抑制或封闭状态,凝血酶、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等凝血及纤溶物质降解减少。由于上述原因患者血液高凝,处于血栓前状态,肺小动脉内易于形成广泛而细小的血栓。有报道显示COPD急性加重期死亡患者尸检肺小动脉血栓的发现率为89.8%,皆为肺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 而非血栓栓塞[2]。导致部分COPD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为肺血栓栓塞症。另一部分出现及加重肺动脉高压。

高FIB导致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促进血小板活化,启动血栓形成, 因此可作为提示血栓前状态良好指标[3]。DD是纤维蛋白单体的降解产物, 其明显升高反映了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和凝血酶生成增多, 标志着机体凝血系统和继发纤溶系统的双重激活[4]。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生成极少,且达到平衡。它们的升高与DD意义类似均是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本研究证实了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APTT、PT时间明显缩短,尤其FIB、DD、TAT提示多项指标升高,表明凝血机制亢进,易促进血栓形成。

近年来,无创机械通气技术已被成熟地应用于COPD患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取得了肯定的疗效。COPD急性加重期早期应用BiPAP呼吸机,BiPAP 提供较高的吸气压(IPAP)能适当增加潮气量,对抗气道阻力,减少呼吸做功而降低氧耗量,呼吸肌疲劳得到缓解;较高的吸气压(IPAP)还能促进肺泡及间质渗液的吸收,复张肺泡,减少无效腔气量,改善通气血流比值,提高PaO2和降低PaCO2,达到治疗呼吸衰竭的目的。研究显示COPD组发作期动脉PaO2与FDP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动脉血PaCO2与FD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这表明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与患者血浆FDP水平的增高有着密切关系。

采用无创通气配合抗炎等综合治疗后通过提高PaO2和降低PaCO2,改善缺氧、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从而切断了缺氧、高碳酸血症、酸中毒及感染所导致的COPD急性加重期血栓前状态[5—6]。部分研究显示COPD急性加重期动脉PaO2与FDP, DD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动脉血PaCO2与FDP,DD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这也表明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与患者提示血液高凝的指标血浆FDP及DD水平有着密切关系[7—8]。本研究中经过无创通气后APTT、PT时间延长,FIB、DD、TAT指标均有所回落,各凝血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合上述,COPD急性加重期存在凝血指标的异常,通过无创通气能改善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存在高凝状态,防止肺小动脉血栓形成及肺动脉高压。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 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2007,30(1):8—17.

[2]陈俊,邱玉英,张玉林. 抗凝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疑诊肺栓塞的临床观察[J]. 实用老年医学,2010,24(1):73—74.

[3] 李燕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气分析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研究[J]. 重庆医学,2010,39(12):1592—1594.

[4] 张业清,朱启勇,朱佳,等. 清肺活血方对AECOPD 患者凝血纤溶活性影响[J].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2):190—191.

[5] 纪成,梁卫娟,陈海龙,等. 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69—70.

[6] 付县忠. 无创通气治疗6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0,8(14):19—20.

[7] 刘伟春,孙嵘,胡国萍,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J]. 实用医学杂志,2010,26(8):1363—1365.

[8] 梁少红,田峰,冼慧仪,等. 无创通气治疗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并肺动脉高压的探讨[J]. 当代医学,2012,(15):12—14.

推荐访问:通气 加重 凝血 改善 疾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