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时间:2022-03-17 10:45:32 浏览次数:

中学阶段是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在思想品德方面积极的教育、引导对学生日后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积极向上的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一些经典作品,多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表现形式见长,可以说,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因素,如何把德育渗透在教学中,让语文课中的教育因素在不知不觉中浸润学生心田,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大问题,通过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分析人物形象,树立品德楷模。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他们的事迹更是能够触动学生心灵,课堂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实际上也是树立品德楷模的过程。大智大勇、不畏强暴、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蔺相如,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廉颇,忠君爱国、贫贱不移、坚守气节的苏武,博学多才、从容淡泊的张衡,勇敢坚毅、不向命运低头的硬汉子桑提亚哥……这些形象,哪一个不是文学史上高高屹立的品德丰碑?在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生受到的洗礼、熏陶和鼓舞肯定比干瘪的道德说教来得生动具体。

当然,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各有千秋,不是每个人物都可简单归为学习的榜样,比如勇武寡谋、自矜功伐的项羽,贪婪俗气、机关算尽太聪明的王熙凤,谨守封建礼教最终被礼教迫害致死的祥林嫂,因循守旧的套中人别里科夫等等,就需要抱着欣赏文学形象的态度吃透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弄清形成他们各自性格特点的社会、个人原因,鉴赏的同时择善而从,不善而改。

二、注重教材关联,凸显学习要点。

语文教材上看似独立的一个个篇目实际上都不是孤立的,整套教材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一些篇章在思想内容上的联系尤为突出,抓住这些篇章中可供进行思想教育的共同点时时强调、警醒,实际上就是在品德教育方面进行一场持久教育了。比如曹操的《短歌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都从不同角度提到了人生短暂的问题:“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由此可引导学生明白,生命短暂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曹操、王羲之和苏轼这些青史留名的人物明白这个事实后是怎么做的呢?联系他们的生平事迹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已有的历史知识,不难得出如下结论:曹操广纳贤才,为统一中原不懈努力;王羲之苦练书法,成为一代书圣;苏轼为官勤政爱民,诗文青史留名……明白这些后,再布置他们写周记谈感想。这样,勤奋惜时,让有限的生命丰盈充实、光彩亮丽的想法自然会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田。

三、抓住学生心理,适时引导教育。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可能涉及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政治背景,甚至有许多相关的逸闻趣事,课堂上老师巧妙涉及这些内容,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在对这些内容的介绍中,要注意学生的即时反应,摸准他们的心理,适时进行品德方面的引导教育。以下是我教学《兰亭集序》时的真实体会:导入新课时,我介绍了王羲之坦腹东床而被太尉郗鉴招为女婿的逸事,没想到教室后面那几个平素行为放任时不时用衣服裹住头倒在课桌上呼呼大睡的家伙得意了,破天荒笑眯眯地看着我,我让他们谈谈感受,其中一个同学乐呵呵地说:“还是自在潇洒好啊,循规蹈矩拘谨正经到底成不了正果嘛。”我说:“如果坦腹东床的不是豁达儒雅、才气逼人的王羲之,他能过得了郗太尉挑剔的眼光吗?如果王羲之不是书圣,没有《兰亭集序》这样集书法美文于一体的作品传世,他即使露着肚子跑到大街上吃东西也不会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顶天,也就成就一东晋版的犀利哥罢了。你说呢?”同学们都笑起来,那几个学生面面相觑了。我不失时机地告诉他们,王羲之坦腹东床的背后,有一泓飘着雅香的墨池水!他从无数磨烂的笔头、一池浓黑的砚墨中一路写来,写出了“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万千气象,他的落拓放诞也就成了率真洒脱,成了不拘小节。咱可以说舆论势利,但没办法,历史就是这样偏向有才华的人!那几个学生羞愧地低下头后,我又给他们讲了天才诗人李白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御手调羹、龙巾拭吐的故事,讲了东晋正始之音的代表诗人阮籍佯狂酣醉、穷途痛哭的故事,讲了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流连风月的故事等,让学生明白:自由、放诞、不受约束又能得到人们的首肯,需要过硬的本事和雄厚的资本,咱也可以放诞不羁,不过需要先把手中的书读好,有真本事后的放诞不羁,才是真气派真有风度。

四、巧学文化经典,促进人格发展。

语文教学中文化经典的学习,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性情,涵养德性,促进人格健全发展。比如学习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一书时,在引导学生体认文化传统的同时,要和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立身处世等问题结合起来。学习《论语》的选文,可以启发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学会将心比心地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等;学习《孟子》的选文,可以启发学生自信向善、树立高尚的人格等;学习《庄子》的选文,可以启发学生珍重生命、善于应对人生的困境、善于增强生命的韧性、不断克服自我的局限、追求更高更博大的境界等。不仅如此,学习中还要结合学生面临或关注的人生问题,启发他们多做相关性的思考。比如学习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学说,就引导学生省察自己有哪些做到了、有哪些还没有做到;学习了孔子关于“学”的思想,就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看看孔子思想在这一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吸收;学习《庄子》中河伯和北海若的寓言,就引导学生以北海若那蕴蓄深厚、博大而不自满的境界来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这些思考,不一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地开展,比如可以让学生边学习边就这一类的问题写作思考札记等等。此外,还可以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比如,学习孔子的义利观,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社会上时有出现的以黑心棉被、假药假酒、劣质奶粉等牟利的不良现象,反思孔子义利观的现代价值;学习《老子》“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一章,可以引导学生寻找那些做事情即将成功,却由于不能“慎终如始”而终归失败的例子,来加以思考等等。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粗浅的体会,品德教育应不拘一格,时时贯穿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长期的教育感染、潜移默化,学生们在提高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一定能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

推荐访问:思想品德 渗透 语文 如何在 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