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研修规划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提升计划怎样修改学科

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研修规划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提升计划怎样修改学科

时间:2022-03-16 00:31:50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研修规划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提升计划怎样修改学科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研修规划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提升计划怎样修改学科

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培训研修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教育局决定从2020年开始,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培训研修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及相关标准要求为指导,以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为主目标,以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其他教育管理者信息素养、培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研员队伍为辅目标,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管理者教育信息化工作规划、实施、管理能力;建设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研员队伍为重点,通过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含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显著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实施原则

1.深度融合原则

积极利用信息化成果和典型案例,以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和培训课程资源为载体,推行混合式培训,引导教师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全过程,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以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为基础样本,以借鉴吸收融合再创新为基本途径,通过案例分析和项目重构等手段,促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全新构建适应本地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途径。

2.应用导向原则

坚持把应用作为提升工程实施的切入点、着力点和核心要务。通过将信息技术深入应用于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中,改变教师与学生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构建形成内容更加多元、方式更加灵活、目标更加多样的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和环境虚拟化。以适应实际需求为前提发展本地本校教育信息化,在具备前瞻性、科学性、技术性、的同时,坚持经济性、适用性、实用性、可持续性原则,全面提升校长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实施过程中的综合能力。

3.按需施训原则

充分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遵循教师专业成长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规律,以需求为导向,合理设计培训项目,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能力。对教师和校长实施应用能力和领导力自我测评和需求摸底,有的放矢制定具体培训计划和方案,实施有效培训。

4.整体推进原则

按照先强后弱、先易后难、先骨干后全员、整体推进的方式,组织优质培训资源,构建起国家、省、市、校四级培训资源体系,对教师进行分层培训,强化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培训,打造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及研究能力强、覆盖各学科、各学段的骨干教师队伍和以教研员为主体的培训者讲师团队,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以骨干带全员,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确保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任务顺利完成。

三、目标任务

(一)基本目标

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提升工程,完成50学时(线上研修40%+实践应用60%)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全员培训。到2022年底,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全面提升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自2020年起,以混合式培训为主要方式,以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讲师培训为突破口,以市、校二级培训资源为主体,以国家、省级培训资源为辅助,以相关企业培训资源为补充,分批次、分层次、分类别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全员培训,建设信息化教学应用、信息化环境技术支撑、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三支队伍,组建市级教育信息化培训讲师和网络安全专家两个团队,设立市级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智

囊库。到2022年,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试认证,建设完善“三队两团一库”。建立具备信息化领导力的校长队伍,建立具有较强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的教研员队伍,建立健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机制,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与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以教育管理者信息素养全面提升为基础,构建教育信息化工作新格局,推动创新机制,完善体制,实现科学优化的顶层设计和落实推进实施相适应的良好发展环境。

(二)主要任务

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

分年度任务安排如下:

2020年

1.完成教师和校长的全员能力自我测评和需求摸底,了解当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基本状况,明确培训需求。(负责单位:人事股、教师进修学校)

2.收集、整合、组织各级各类培训资源,构建国家、省、市、校四级培训资源体系,明确各培训资源体系相应培训工作组织机构,落实责任。(负责单位:网信办、视导室、人事股、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馆)

3.建立培训测评组织机构,明确培训测评标准、方式、方法。(负责单位:人事股、网信办、培训部、信息技术部)

4.建立相关培训机构合作关系,设立国内、省内培训点,建立网络培训研修平台,设立市级教育信息化培训基地学校,完善培训支撑环境建设。(负责单位:网信办)

5.完成40%的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含培训者讲师培训、校长培训)。(负责单位:见培训分工)

6.完成40%的学校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培训(包含信息化应用支撑和网络安全)。(负责单位:见培训分工)

7.完成40%的学校和教师全员培训。

8.完成40%的学校和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水平测试认证。

9.完成教研员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培训。

2021年

1.继续完善提升工程组织实施各方面工作。

2.分两批完成50%的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含培训者培训、校长培训),同时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测试认证。

3.分两批完成50%的学校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培训,同时进行信息化应用支撑和网络安全两方面的技术能力水平测试认证。

4.分期分批完成50%的教师全员培训。

5.对前期已经完成培训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测试认证。

2022年

1.完成其余10%的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培训任务。

2.完成其余10%的学校和教师全员培训。

3.完成其余的10%的学校和教师技术能力水平测试认证。

四、组织与实施

1.培训分工

根据培训资源建立国家、省、市、校四级培训资源体系,对教师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层开展培训管理,构建培训管理组织,赋予对应层次培训资源,明确职责,细化分工。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和培训者讲师应担任相应培训机构的培训教师和网络研修、校本研修的指导教师。

(1) 国家级培训:由网信办、人事股负责组织,由教师进修学校具体承担,主要负责市级培训的培训者讲师、培训管理者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培训;负责学校信息化应用支撑和网络安全技术人员培训;负责市级教育信息化专家团队和网络安全专家团队相关培训。

(2) 省级培训:由教师进修学校负责组织,由其教师培训部门具体承担,主要负责市级骨干教师培训;负责学校信息化应用支撑和网络安全技术人员的部分课程培训。

(3) 市级培训:由教师进修学校负责组织,由市教育信息化培训基地学校具体承担,主要负责乡镇学校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培训。

(4) 校级培训:由学校负责组织和实施,由教师进修学校相关负责部门和人员跟踪指导,主要负责本校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依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执行,包括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等方面。信息化环境支撑和网络安全技术培训内容根据建设标准和形势变化另行制定,不做统一要求。

(1)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重在帮助教师树立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意识,学会操作常用信息技术设备,运用通用软件和学科软件,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制作等。注重在多媒体空间教学环境下,通过学科案例教学,引导教师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导入、讲解、启发、示范、指导、技能训练、总结与复习、评价等教学环节。

(2) 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重在帮助教师在网络和移动学习环境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任务设计、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学习过程监

控、学习评价等环节,有效指导和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3) 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重在帮助教师利用教师工作坊、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等,有效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协同备课、经验分享、课例研究、专题研讨、教学反思等校本及区域研修活动,促进终身学习,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4)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重在提升校长等教育管理者对教育信息化价值和意义的认识,转变教育信息化工作理念,了解并实时把握教育信息化工作方向,能够全面规划和布局本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够制定有效政策并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够掌控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趋势,能够把握教师融合创新能力培训关键,能够通过信息化实现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创新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5)教研员培训:重在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提升教研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引领和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培养现代中小学教研员,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组织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活动、指导课堂信息化教学,旨在提高教研员的信息技术素养、专业素养与能力,使之明确教育信息化理念,了解智慧教育理念,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实现信息化创新性教学;使之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能够帮助教师实现由技术应用向教学创新转变,借助现代技术改变知识呈现形态,依据智慧教育理念找到相应方法和途径;使之能够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相关课题研究和总结经验的能力。

3.培训模式

采取混合式培训模式,即“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网络研修+校本研修”。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有效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优化培训课程资源,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1) 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以市级培训基地学校为主,国内、省内培训合作机构为辅组织实施,通过组建以一线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专家为支撑的教育信息化讲师团队,结合学科案例教学,采用案例“观摩、解读、研讨、实践、评价”的培训流程,强化情境体验,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和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普遍性、实用性、关键性问题,实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教师教学负担、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

(2) 网络研修:以培训合作机构网络平台为主要依托,组织教师进行网络课程学习、交流和探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根据教师需求,确定研修主题,设计系列课程模块,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任务,着重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掌握但在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中尚未掌握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问题。网络研修时间不少于30学时。

(3) 校本研修:实施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将所学习掌握的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改变教师的教

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师生负担轻、教学效果好的优质课堂。校本研修时间不少于20学时。

4.测评方式

按照“以评促学、以评促用”的基本原则,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过程中,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诊断测评、培训测评及发展测评工作,激发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

(1) 诊断测评:即训前测试。由教师利用网上测评系统进行自测为主,测试内容涵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各项指标,帮助教师了解自身不足,找准能力发展短板,确定培训目标,为教师有效选学提供依据。

(2) 培训测评:即训中测试。重在衡量教师的参训成效,包括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网络研修及校本研修成效。主要由培训机构针对教师参加培训的过程表现情况进行评价。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主要评价指标为:培训课程完成数量;作业完成数量和质量;学习考勤和学习态度;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资源利用、课件开发和课堂教学实践操作的成效等。网络研修主要评价指标为:网络课程学习完成数量;网络在线学习、讨论时长;参与交流讨论发言发帖的数量与质量等。校本研修主要评价指标为:参与研修学时数量;主题研修、讨论交流及课堂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解决成效等。培训机构应会同中小学校将教师线上课程学习成效、线下实践任务完成情况和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证明等作为重点进行考核。培训测评成绩满分为100分,测评结果根据得分情况分为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合格(60-79分)和不合格(60分以下)四个等次。

(3) 发展测评:即训后测试,采取上机测试形式完成。重在通过测评系统,注重利用案例开展情境测评,评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教师在完成全部培训任务后,由各学校统一组织上机测试,组考工作由教师进修学校在教育局网信办、视导室、人事股的指导下组织实施。测试内容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要求确定,测试系统和题库由教育局统一开发、制定,由网信办负责管理。上机测试成绩满分为100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

5.证书颁发与应用

(1) 证书颁发:由教育局统一颁发证书。教师经培训测评和发展测评合格及以上者,颁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合格证书(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合格证书)。校长经培训测评合格及以上者,颁发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合格证书。教研员经培训测评合格及以上者,颁发现代型中小学教研员培训合格证书。

(2) 证书应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合格证书(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合格证书)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教师聘用、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的必备条件,与教师考核直接挂钩。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合格证书作为校长、副校长聘用的必备条件。

五、保障措施

推进教育信息化,硬件是前提,资源是基础,教师是关键,体现在课堂。各学校和有关部门及单位要充分认识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完善机制,营造氛围,增强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确保提升工程总体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1.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网信办、人事股、教师进修学校、各中小学校长为成员的提升工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提升工程的总体规划、方针政策制订和重大事项决策。由网信办负责规划统筹,人事股、视导室负责组织协调,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具体实施,各中小学校长负责执行落实。

各校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亲自抓。要充分落实工作职责,强化组织保障。要结合教师队伍发展现状,分析掌握教师培训需求,明确工作重心和思路,围绕提升工程目标任务,拟定实施规划方案,全面开展提升工程全员培训。

2.完善监督机制

市教育局将对能力提升培训实施工作进行监管评估,定期通报评估结果。视导室、人事股、网信办、教师进修学校等部门和单位要将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情况纳入对学校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校长考评和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重点加强对中小学校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监督评估,每年度组织开展对提升工程的先优评选和表彰活动。同时,要完善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工程实施的质量监管机制,对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不断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3.营造应用氛围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舆论导向作用,凸显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与作用,深入细致地做好动员,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提升工程,主动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要广泛宣传教师和学生依托空间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在线研讨和空间互动的教学新形式,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要以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适时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优秀课例征集和教师网络空间建设与应用评优等活动,充分发掘、推广应用成果,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形成良好应用氛围。积极探索示范性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网络名师工作室、网络课堂、名师空间课堂、专递课堂建设应用等工作举措,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新。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研修 中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