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考研资料-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考研资料-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时间:2022-07-04 16:50:09 浏览次数: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 农业的根本特性: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所谓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有机体通过同它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转化,而不断生长、繁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矿物质养料转化成为有机物,用于自身生长,并繁殖后代,由此构成生生不息的植物世界。

 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农产品由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社会成员,凭借一定的生产手段和劳动对象生产出来;然后通过交换和分配,部分投入消费领域,部分又重新成为劳动对象而回到下一个生产过程,如此周而复始。

 2. 农业的地位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A、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

  B、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产生和独立化的基础

  C、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A、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

  B、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 (3)农业份额下降与农业的经济地位 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是一条客观经济规律 B、农业份额下降不等于农业重要性下降

 (4)农业比重下降规律的原因 A、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不必保持原来的规模,一部分人会从事其他产业的劳动。

 B、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

 C、农业比较优势下降,导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下降。

 3 3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1)产品贡献(食品,轻工业原料)

 (2)要素贡献(劳动力,资本,土地)

 (3)市场贡献(日用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

 (4)外汇贡献(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

 4. 农业的多功能性

 (1)环境功能(2)社会功能(3)粮食安全功能(4)经济功能(5)文化功能

 第二章

 农产品供给与需求

 1. 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 农产品供求均衡是指在某种价格条件下,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

  2. 影响供给与需求的因素

 供给: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农产品生产者数量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农业产业政策 需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中间需求的变化;人口的数量与结构;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观念;消费者的文化习俗;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消费政策 ;

  P 1 时,大量生产导致供大于求,产品滞销,市场剩余 P 2 时,生产无利可图,减产,导致供小于求,市场短缺 农产品供求平衡并非一直保持固定不变的,只要一个因素变化,就会引起供求双方变化,打破原有的平衡,通过市场自我调控形成新的平衡。

 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

 农产品市场有什么构成?各有什么功能?

 1 1、 、 农产品零售市场

 ① 增强了农民的商品经济观念。

 ② 扩大了农副产品流通渠道,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Q Q

 P 0

 Q 0 E P P

 D D

 D D

 S S

 S S

 ③ 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方便了群众生活,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 ④ 加快了城镇建设,安排了大量社会就业人员。

 2、 农产品批发市场 商品集散功能(吸收和汇集,产地-销地)

 价格形成的功能(同场竞争,按质论价)

 信息中心的功能(收集、整理、发布信息)

 供求调节的功能(均衡价格)

 综合服务的功能(全面、周到的服务)

 3 3、 、 农产品期货市场

 发现价格功能 回避风险功能——套期保值 其他功能:

 风险投资、资源配置、节省交易费用、培植市场秩序、信息功能、减缓价格波动幅度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

 1 1 、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

 (1)减缓价格波动 (2)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 (3)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 2 2 、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微观作用

 (1)锁定生产经营成本或利润

 (2)引导农产品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拓展农产品的销售与采购渠道 (4)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第四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一)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

 (二)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 李嘉图) (三)要素禀赋理论(郝克歇尔——俄林定理)

 (四)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论的扩展 (五)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农产品的基本规则

 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主要内容

 ( 1 )市场准入条款 ( 2 )出口补贴条款 ( 3 )国内支持条款 ( 4 )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条款 加入 WTO ,农产品的环境,政策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 我国承诺,到 2005 年,关税水平降为 10% ,我国将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之一现在美国和日本为 3.1% ,欧洲为 8% ,而美国准备降为 2% ,日本 1.5% ,欧洲 5% ,而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是零关税。关税保护将大幅降低,国外价格较低的农产品将进入国内市场,如粮豆等产品国内价格比国际市

 场高 10 %一 70 %。这对目前 “粮贱伤农” 的我国农业极具挑战,农产品贸易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 1、提高了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程度。

  2、农产品进口剧增,压低了国内市场价格,使农民的利益受损。

  3、中国农产品出口仍然面临着较高的市场准入堡垒。

 第六章

 土地与水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一多三少”,即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

 2.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

 3.耕地质量差,退化严重。

 4.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利用率低。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

 1、因地制宜 2、节约用地 3、保护资源 4、有偿利用 土地集约经营三 个类型

 劳动集约、技术集约、资金集约 集约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 2.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3.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

 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

 1、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4、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5、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途径与措施

 1.推进农村工业化,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

 2.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3.重视扩大生产项目的经营规模

 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5.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中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2)水利建设基础薄弱,抗灾能力差 (3)水资源开发不均衡,贫水区开发过度

 (4)水资源环境恶化,水体污染严重

 (5)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存在重建(开发)轻管,重用轻管,重新轻配等现象,保护不力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1、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市场机制 2、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利益调节或补偿机制

 3、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

 4、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技术创新和推广机制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缺乏市场化机制。

 (二) 农村土地规模流转难度较大。

 (三)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亟待加强。

 (四)乡村基层组织工作力度不大。

 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1、农业劳动力数量大,质量低 2、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供大于求,但是产业供给不足)

 3、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农业劳动力生产率

 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增加产量 P

  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增加农业投入 ★降低 t 或 L:

 合理配置劳动力

  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调动劳动力的积极性 LPltPl   或

 农业剩余劳动力

 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

 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

 1、人口政策的失误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耕地的减少 4、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少。

 5、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及其二、三产业的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

 1、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基数大,而且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

 2、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严重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4、城镇化水品严重滞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与城镇待业人数众多的矛盾突出。

 5、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及配套措施

 1、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

 2、继续扶持与引导乡镇企业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高其就业容量。

 3、抓好城镇建设,加快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

 4、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第八章

 农业技术进步

 常规的农业技术进步类型?

 1、劳动节约型技术 2、资源节约型技术 3、中性技术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

 结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借鉴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应该是:第一阶段是资源节约型为主;第二阶段是资源节约与劳动节约全面发展,有机结合。

 当然,由于中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各不相同,故应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

 例如:

 东部地区:人多地少,资金充足,应采取资源节约型技术(生物、化学技术)

 西部地区:人少地多,资金缺乏,应采取劳动节约型技术(机械化)

 第九章

 农业资金

 资金的来源 农户资金(自有资金)——最主要的投资主体 农业财政资金 农业信贷资金 社会集资 国外农业资金(外资)

 第十一章

 农业家庭经营 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

 农业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

 农业家庭经营可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它是一种弹性很大的经营方式。

 农业家庭经营大量广泛存在的原因

 1、农业的产业特点 2、农业的分工协作

 3、农业技术进步 4、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 5、农业生产社会化的发展 ***关于 双层经营体制,指农民家庭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

 * 双层经营体制在我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大部分地区承包土地基本上是以人口或主要按人口平均承包,土地经营规模偏小,既使土地难以得到高度、合理的利用,又在一定条件下影响了生产技术的提高。

 第二,部分农民将土地经营权的回归看成是土地的个人所有,以致出现撂荒,随意挖地改造,乱建房和建企业等。

 第三,部分地区在平分土地时将已经形成生产力的生产资料都分掉了,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地遭到损坏。

 第四,大包干虽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但实际上部分村级集体组织由于组织涣散,以致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提留,集体成了一个“空壳”,无力扩大再生产、为家庭分散经营提供社会化服务。

 第五,农民长期缺少“合”的意识,因此,很大部分地区不仅“分”得彻底,而且在统一经营的环节和项目上又没有及时组织,社会化服务滞后,基础设施老化,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六,有些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加上非农产业效益较高,农民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下降,这势必影响到农业发展的后劲。

 第七,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停滞甚至在趋于下降,使不少素质高的农业劳动力外流,导致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下降。

 * 稳定与完善家庭承包经营

 1 、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行产业化经营 3、增强农村公共品的供给 4、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农业 5、 建立健全农民的保障机制 现阶段农业家庭经营是什么体制及其优势?

 家庭承包经营体制 优势:1.激励功能增强

  2.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3.充分调动承包者的积极性,进而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十二章

 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的含义 农业合作社也称农业合作社,是指农民,特别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以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守合作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

 农业合作社必须有共同经营 ,自负盈亏,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不以盈利为目的、无经营内容,不实行严格独立核算的农业技术协会等则不属于合作社的范畴。

 农业合作社的规定性(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

 1、合作社成员是具有独立财产所有权的劳动者,并按自愿的原则组织起来,对合作社的盈亏负无限或有限责任。

 2、合作社成员之间是平等互利的关系,组织内部实行民主管理,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可以在其成员内聘任,也可以聘请非成员担任。

 3、合作社是由独立财产的经济实体,并实行合作占有,其独立的财产包括成员投资入股的财产和经营积累的财产。

 4、合作社实行合作积累制,将经营收入的一部分留作不可分配的属全体成员共有的积累基金,用于扩大和改善合作事业,不断增加全体成员的利益。

 5、合作社的盈利以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额分配为主。

 (二 )农业合作社产生的原因

 1、是农民在经济上实行联合以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需要农业合作制 (2)为了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农业需要合作制 (3)农产品的易腐性和农业资产的专有性使农民需要合作制 (4)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需要合作制 (5)农业合作制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 2、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农民在经济上联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农业合作社运行的基本原则(遵从“罗虚代尔”原则)核心:自愿、民主、互利

 1、自愿开放的会员资格(入社自由)

 2、成员民主管理(一人一票)

 3、成员经济参与(均摊资本、公有资产、盈余返还)

 4、独立性与自主性 5、教育、培训与信息 6、合作社间的合作 7、关注社会

 目前农业合作经济新发展的特征

 1、合作内容广泛,合作领域拓宽 2、合作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3、合作目的是为了发展商品经济 4、合作制与股份制相互渗透,出现了农业合作股份制

 运行特征:1、合作目标的双重性(服务性和盈利性)

 2、合作经营结构的双层次性(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

 3、合作经济组织的民主性,自愿基础上的有效结合本质特征是劳

  动者在经济上的联合

 第十三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特征与成因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由多方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农业经营方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1、适应消费者对食品消费需求变化的需要 2、缓解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消费常年性矛盾的需要 3、降低经营风险的需要 4、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需要 5、解决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需要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要素 (一)龙头企业 (二)主导产业 (三)生产基地 (四)利益分配机制 (五)约束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就是农产品生产者与加工营销商的连接方式。

 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类型 1 市场带动型 2、“龙头”企业带动型 3、专业协会带动型 4、主导产品带动型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实施

 1、培育龙头企业 2、选准主导产业 3、加强基地建设 4、完善利益机制 5、营造发展环境

 第十五章

 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市场主体行为与政府监管

 一、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生产经营者行为

 (一)

 所获经济利益的大小 (二)

 经营目标的长短与成本收益的比较 (三)

 经营规模的大小与专有资产的多少 (四)

 声誉机制的建设 (五)

 纵向协作策略 二、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消费者行为 (一)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感知风险能力 (二)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等的信息搜寻程度 (三)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及购买行为 (四)消费者对质量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

 三、 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监管

 (一)政府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目标 (二)建立协调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 (三)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的控制体系 (四)促进质量安全信息有效传递 (五)加强对消费者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教育

 十六章

 农业产业结构

 一、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特点与作用

 (一)概念

 农业产业结构也称农业生产结构,是指一定地域(国家或地区或农业企业)范围内,农业各生产部门及其各生产项目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相对于一定时期和一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构成的特有的比较稳定的结合方式。简言之,就是指农业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它是农业生产力合理组合和开发利用方面的基本问题。

 农业结构的内涵(四个层次)

 农业内部各生产部门的组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种植业、牧业、林业和渔业)。

 部门结构 某一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的各类农产品之间的关系(如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园艺作物等)。

 种植结构 某一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结构(如粮食生产要分为大米、小麦、玉米、大豆)。

 品种结构 区域之间农业生产的差异(地区分工)。

 分布结构 (二)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

 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 农业产业结构的多层次性 农业产业结构的动态性 (三)

 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用

 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 对农业内部物质能量相互转化的影响 对农业劳动力资源利用的影响 对满足社会农产品需求的影响

 二、 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条件与演变的规律性

 (一)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条件 生产力水平——主要条件 需求——前提条件 地理环境——基础条件 劳动力——内在条件 资金——基本条件 科学技术——动力条件 (二)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地位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 在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演变中林业受到国家的保护支持力度最大 畜牧业所占比重逐步增大,甚至居于主要地位 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比重下降,经济作物比重上升,饲料生产所占比重增大(发达国家达 70-80%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一定程度的多部门经营相结合

 十七章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主要内容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农业现代化是指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二)

 农业现代化的特征

 1、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的动态性 2、农业现代化内容的广泛性 3、农业现代化的地域性和阶段性 4、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继承性 (三)

 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1、生产技术现代化 2、生产条件现代化 3、经营管理现代化 4、集约化、高效化、可持续化 5、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 6、标准化、信息化

 十八 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

 可持续农业的特征 经济持续性:关注生产者的长期利益—产量的持续性

  农业经营的经济表现和可获利性 社会持续性:满足人类基本需要(衣、食、住)

 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需求(教育、就业等)

 生态持续性:关注生物—自然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的永续

  生产力和功能 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

 现代农业带来的弊端

 1、能源消耗大,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在下降 2、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畜健康 3、水、森林、生物物种等农业资源遭到破坏 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 1.积极增加粮食生产,既要考虑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适当调剂与储备,稳定粮食供应和使贫困者获得粮食的机会,妥善解决粮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储备量占年需要量的17%~18%为最低安全系数)。

 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要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状况。

 3.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

 三、 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口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持续农业的发展趋势

 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 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 广泛应用现代高新技术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推荐访问:经济学 复习 考研资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