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徐寿:晚清科技的“总工程师”

徐寿:晚清科技的“总工程师”

时间:2022-05-23 17:15:04 浏览次数:

徐寿,从一个农闲日子造农具的手工艺人,自学成才,他和他的儿子徐建寅一生从事的都是与“工程”有关的行业,中国早期现代兵船、化学工业、机械制造的历史上都少不了这位“总工程师”。钱伟长称他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乡村巧匠

徐寿自幼聪颖、见解独立、经史子集无所不通,但是连秀才也没考上,这出乎他周围所有人的意料。但现在想起来,并不意外,因为考八股的年代不需要独立见解。

17岁这年的经历使徐寿面临着人生第一个重大决择,这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他在守孝期里反复思考,决定放弃多年来做官的理想,从此不再读八股。

徐寿喜欢音乐,擅长摆弄各种乐器,连自己儿子的学名,都叫大吕。

徐寿的机遇正是乐器带给他的,此后的境遇犹如俞伯牙碰到了钟子期。一天,徐寿在县城崇安寺旁给人修理七弦琴,他的精湛手艺和不俗谈吐,被途经此地的道光年举人华翼纶注意到,这个偶遇的故事听起来很是儒雅,而这个故事开启的,是一场超越风雅的近代科技史。因为得之偶然,所以,一些书中说徐寿学习科技是出于爱国全是凭空扯出来的。

彼时,华翼纶的长子华蘅芳正在家学习数学。

而出身农家的徐寿精通各种农具、器物、艺术品的制作,而且拿得起铁工、木工、泥工、纺织、缫丝全活。这些为稻粮谋的工种使得他巧匠的名声日响。而他还不知道“科学家”一词是什么。

手工造出蒸汽轮船

徐寿和学数学的华蘅芳来到有数学和数学家的上海,当时是1830年代,上海是全世界冒险家的乐园,这里有中国人的铁匠铺、玉器坊、小器作,也有洋人开设的车、磨、刨、锻、镀、焊、铸等工厂。

在家乡百巧万能的徐寿第一次看到西洋制造手法,还到处寻找西洋器法的书刊和图式,煞费苦心地钻研起来。困难在于,徐寿不懂洋文,只能凭着自己的想像去理解和琢磨。后来,终于打听到上海有一所西方人开设的“墨海书馆”专门翻译洋文给中国人看,徐、华二人就跑去探查,还真的找到一本《博物新编》,而这本书其实就是一本科普类读物,只因中国还没有物理化学机械的概念,所以,对于具有一定制作基础的徐寿来说,看上去很新鲜。

对于有心求学的徐、华二人来说,上海的收获颇为丰富,爱数学的华蘅芳得到著名数学家李善兰点拨,爱机械的徐寿看懂了黄浦江上洋人的火轮,并发现自己也具备制作火轮机器的能力。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真的有这能力,精密到自鸣钟,大到火轮,他都造出来过。他甚至能铸出真假莫辨的墨西哥银元。

带着在上海买来的书,徐、华二人回到无锡,开始自学西方的自然科学。他们应该是实验方法的开启者,徐寿的手本来就巧,所以他把水晶图章磨成三棱镜并看到了七彩光。学习抛物线时的实验有些残酷,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把可怜的麻雀系在竹竿顶稍上,选不同距离、不同的角度来射击,以观察子弹运行情况。所做实验和取得的数据,被他们写成了《抛物线说》一书,这是徐、华引人瞩目的开始。

就这样,他们的名声传到了洋务派曾国藩那里,把他们请到淮军在安庆的军械所去做技术工作。这时,徐寿才45岁,而二儿子徐建寅已经17岁,跟着他同往安庆,并在日后成为重要帮手和中国最早的火器兵器专家。

他们自带工具和土设备去投曾国藩,并用了一年多时间,于1863年给曾国藩做了一艘有蒸汽动力驱动的轮船“黄鹄号”——造船和造蒸汽机的技术都是他根据西人机械书中学来,而蒸汽机轮所需的构件,像螺丝钉这样的东西,当时不可能有进口零件,国产就更没了,全靠徐寿一只只用锉刀锉出来。这也是中国近代军工的起步。

上海第一份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为了探个究竟,专门派记者跑到安庆这艘木质船体的火轮上“验货”,确信火轮乃至螺帽螺钉均由父子二人带人纯手工制作后,称黄鹄号的成功,显示了中国人具有制造机器的天才。

然而,今天我们站在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徐寿在工业革命发动了整个西方世界之后、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之时、在工业革命迟迟未到中国之前用“全手工”打造出的蒸汽轮,虽开了中国“机械工业”之先,但毕竟还是一种悲哀。

军工专家

享有八抬大礼

曾国藩打败了太平军,金陵城里就多了一座军械所。木壳火轮“黄鹄”号第一次沿长江来到了今天的南京城,轮上装着徐寿的全部家当——几台手工车床和钳床。

金陵时期是徐寿父子军工事业的又一个起点。

太平军被赶出了金陵,李鸿章扩充洋枪洋炮,他对外是派容闳到美国直接进口,对内收购了洋人在上海的几个小型机械厂,形成了日后江南制造局的前身。曾国藩就把徐氏父子调到沪南高昌庙总局。

这时已是同治六年(1867年)。由于徐寿出色的工业建设指挥能力,李鸿章还专门上奏曾大人给徐氏加工资。当时还没有工程师的概念,徐寿这样没考上秀才的人,深得重用但仍不得入仕,但是作为一名“奏技”者,他得到了曾、李八抬大轿之礼,可见曾、李之求贤若渴。

江南制造局的开办是近代中国迈向科技的里程碑,徐寿从一名“土专家”转身为真正的多项科技专才,就是从这时开始的。这一时期,他还设计过军舰和舰炮“驭远”、“操江”号。

既然有八抬大轿之礼,徐寿进言曾、李都是听得进去的,所以,徐寿招收洋人,近身学其洋技的建议,很快就实现了。而徐寿本人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博闻强志、基础扎实,所以洋人的设计和操作他一看就明白。

建格致书院

进入江南制造局以后,徐寿虽然声誉日盛,但他所处的社会却日衰一日。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傅兰雅想在上海开办一个科普教育机构,教授科学。运作了两年,已经到了光绪二年(1876年)6 月,终于在上海创办了格致书院,中国少有的科技奇人徐寿为董事,这个任命正是精准到位,这里的办学宗旨是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但是当时英国人找徐寿,并非出于他的专长,而是出于“以华治华”的考虑。

徐寿的董事实非虚名,听起来前景颇为光明的格致书院差点流产,英国方面只动口不动手,到出钱的时候,打了退堂鼓,眼看着科技理想就要幻灭,徐寿捐了1000银元,这些银两可以在他的老家购置良田100亩。在收到徐寿求助的信后,他的“老东家”北洋大臣李鸿章拨国库1000银元,南洋大臣李宗羲也拨了1000两,于是各界才开始有所响应,一共筹了7700两银子,在英租界福州路元芳花园北端找了块地建了两年。

在徐寿的坚持下,格致书院变成了一所“工业技术学校”。

格致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不低于今天工科本科的水准,从学制上看,培养目标甚至还更高。因为这里的10年,要掌握“格致机器、象纬舆图、制造建筑、电气化学”,还要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有益于时、有用于世”,达到“为国家预储人才,以备将来驱策”。只读过五年私塾的徐寿开始操持这个十年制的现代教育机构,不同于今天的年级设置,格致书院设预科一年,初级三年,高级六年。

徐寿曾在《申报》上发过招生启事,说该书院招两种人,一是来学外语的,每年学费40两银元;另一种是学科学的,先交给书院300块银元,三年能考够学分的可退还学费,半途而废的就等于给书院捐款了。

这也真是穷人想穷办法,却没有穷人能学得起。徐寿不得不又找李鸿章要钱,李鸿章这次大笔一挥,让他找胡雪岩要钱去了。胡雪岩倒是给了些钱,但也不够书院只出不进的花法。

格致书院1885年终于迎来众多学子时,徐寿已经先一年去世了。1885年结束了23年流亡生涯的异见人士王韬任格致“山长”,这位王校长招生的妙招是,考得好的,发奖学金,于是,格致书院才开始了徐寿所追求的教育使命。■

(摘自《新世紀周刊》2009年第28期)

推荐访问:总工程师 晚清 科技 徐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