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释疑

释疑

时间:2022-05-13 14:40:04 浏览次数: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出自《魏公子列传》,句子中的“致”可否翻译成“导致”?为什么?

答 这里的“致”应该译为“招致”。“招致”有两种含义,一是引起什么结果,与“导致”近义,多指不好的结果;二是招而使至,收罗。战国时有“养士之风”,“士”指的是食客,又称门客,是寄食在贵族家里的士人。在当时,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为荣,其中特别著名的就是“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即魏公子)、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上层阶级通过养士的方式可以大量招揽人才,既能迅速抬高自己的政治声誉以号召天下,又能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所以“食客三千人”是招来的人才,情感色彩上讲也是一件好事,因此,“致”解释为“招致”更合适。

《鸿门宴》中写樊哙闯入帐中“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司马迁没有在鸿门宴的现场,他是怎么知道“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个细节的?

答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说,“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是指史学作者撰写人物细节时,应当设身处地,依人之常情、事之常理进行合理想象,使有限的史实更加具体而完整,使之符合逻辑和人物性格。

“鸿门宴”事件,从史学角度看,确有其事;而在具体细节上,如樊哙闯帐时的神态,则用了文学的笔调。在刘邦性命受到威胁的紧急情况下,樊哙身为护卫,如此反应符合情理。《史记》人物传记的细节描写,是司马迁在筛选史书资料、实地走访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文笔“遥体人情,悬想事势”写成,它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又符合性格特征。这种史实与文学艺术的结合,让《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费孝通先生在课文《美美与共》里提到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但这不就是世界文化大一统,没有各自独特的地方了?

答 “美美与共”有两个前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两者关注的主体各有侧重,“各美其美”的主体是自己,以各自的美为美;“美人之美”的主体是别人,以别人的美为美。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交流、碰撞。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应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切忌妄自菲薄,要不断去继承、发展,使“各美其美”。同时,各国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了文化评价的不同标准,均有可取之处,应该用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的眼光和心态去借鉴、融合,达到“美人之美”。

课文第五段以吸取中国唐代文明形成如今文化的日本为例,就说明了如何既“美人之美”又保留自己的特色,做到这两点,实现“美美与共”。所以“天下大同”的“同”不是否定文化多样性、追求单一文化,而是达成一种共识:本民族有优秀的文化,他民族亦有璀璨的文明,它们都是平等的。

“中国并不比一些西方国家发达,仍然成为世界上最早成功研制了甲流疫苗的国家之一,不仅是国力问题,说到根本上,还是政府的态度问题。”这句话的语病是主语残缺,需要在“不仅是国力问题”前补上主语“这”。

但是“国家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组织质检、工商等部门对部分餐饮店食用油的使用情况开展督查,是为了严厉打击餐饮行业使用‘地沟油’”这句话,看起来也有主语残缺,老师却说并没有,这是为什么?

答 第一句的前半部分“中国并不比一些西方国家发达,仍然成为世界上最早成功研制了甲流疫苗的国家之一”的主语是“中国”;根据语境,后半部分“不仅是国力问题,说到根本上,还是政府的态度问题”的主语应该是前面“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成功研制了甲流疫苗的国家之一”这一事件,如果没有“这”的话,后半部分是没有主语的,所以需要加上一个指示代词。

第二句的前半部分“国家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组织质检、工商等部门对部分餐饮店食用油的使用情况开展督查”的主语是“国家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后半部分“是为了严厉打击餐饮行业使用‘地沟油’”的主语也是“国家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没有主语残缺的情况。

同学可能会在“开展督查”后面加上“的目的”三个字,“……的目的,是为了……”就犯了句式杂糅的毛病,“开展督查的目的是……”和“开展督查是为了……”二者只能取其一。

区分这类问题,最重要的是看句子的主谓宾是否残缺、前后句的主语是否有变化。

推荐访问:释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