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戏曲源流浅探

戏曲源流浅探

时间:2022-04-10 12:23:44 浏览次数:

摘 要:中国戏曲是由歌舞、优戏、说唱、百戏等各支流汇集而成的。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定势,上古乐舞中诗歌、音乐、舞蹈浑然一体,这充分展示了中国戏曲文化源头已具备了综合性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戏曲;源流;探析

中图分类号:J82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009-01

中国戏曲萌芽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先秦汉唐时期的孕育、发展直到宋金才形成完整的戏曲形态。中国戏曲主要有民间歌舞、滑稽戏、说唱艺术等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

春秋战国也就是“新乐”时代,出现了娱人表演的优戏剧。优的产生,标志着科学的进步,人类理性精神的提高。优孟为讽谏楚王贵马,学孙叔敖,其实都可视为戏,他不但要说笑话、闹滑稽、唱歌、跳舞、耍杂技、还要扮角色,还有道具,时间空间上也灵活处理。此时戏曲文化的色彩更加明朗,优人的表演已具备了戏曲表演的多种艺术要素。表演古乐舞的“巫”“以舞降神”、“以歌祝词”,并伴有乐器,他本人也在扮演“人群的代言人”角色,这中间就已具备了后世戏曲中许多因素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思维方式在艺术上的表现,就是各种艺术门类综合的趋势,其中最能体现“大一统”“包括宇宙,总揽人物”的气象的,就是“角抵百戏”的繁荣。角抵百戏,实际上是一种既角力,又角技艺的竞赛性表演,其中包括情节、音乐、舞蹈、杂技、幻术等,使各种艺术因素得以碰撞,从而导致各种艺术的互相吸收融合,为后世戏曲文化提供丰厚的营养。

三国到隋唐,进入了封建社会的盛世,此时的宫廷乐舞更是广泛吸收中外各民族音乐舞蹈之精华,达到了当时世界乐舞的最高水平。宫廷乐舞有一种流行式样叫“大曲”,是集音乐、舞蹈、诗歌于一体的多段式成套乐舞,包括“散序,中序,破”三部分,由“散——慢——中——快”,这种节奏型态,对戏曲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盛唐时还涌现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歌舞戏,以《踏摇娘》为代表。这时已具备戏剧的一切要素:人物、故事、歌、白、舞、化妆、服装等各种戏曲所需的要素。

到了隋唐,这种俳优杂说更加精彩高超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滑稽调谑为特色的具有稳定情节与格式的参军戏,这里有了确定的角色,参军和苍鹘,一捧哏一逗哏有说有唱,有打浑插科,有化妆道具,向戏曲又靠近了一步。

戏曲的形成应在12世纪,即南宋时期的南戏(永嘉杂剧),这是以剧本为依据的一说;杨荫浏根据其它资料推断北宋的杂剧已是戏曲,根据是已有了戏剧的名称——杂剧,有了固定的“艳段”、“正杂剧”、“散段”三段的演出形式,还有行当的区分,近三百个剧目,而且已有了专门演出杂剧等艺术的营业性的场所——勾栏(瓦舍)。勾栏的产生,为艺人的职业化、戏曲这门综合艺术的发展、成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以杨荫浏为代表的音乐史学家,皆认为戏曲的正式形成应该不迟于北宋。

元杂剧的兴盛,使我国的戏曲艺术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杂剧作家及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救凤尘》、《单刀会》;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白相对的《墙头马上》等,这些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明代,是我国戏曲大发展的时代,形成了明代四大声腔。在元杂剧兴盛的同时,南戏在继承宋元杂剧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流传到各地后又与当地民间音调相结合发展为不同支系,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有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特别是昆山腔的形成和发展迎来了我国戏曲音乐史上第二个高峰——昆曲的产生。

明代四大声腔在剧本体制上运用传奇文的形式,传奇的脚本突破了元杂剧四折一楔的格式,折数不限,每折所用曲牌也不受宫调的限制,每个角色皆可说可唱。表演形式更为生动活泼,音乐往往因地而异,各具特色。《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是明初最流行的剧目。明代中叶后,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戏曲不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清代戏曲的繁荣以京剧的产生及各地方戏的蓬勃发展为标志。

昆曲到了清乾隆以后,因其文词过于深奥典雅,唱腔过于缓慢曲折,慢慢衰落下去。而京剧的形成则达到了我国戏同甘共苦中的第三次高峰。

中国的戏曲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表演体系,至今依然生机勃勃地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争艳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戏曲艺术被有意识的扶持,按照艺术发展的规律来发展传统的戏曲艺术,是这一历史时期突出的特点之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既是对戏曲艺术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也是改革和发展戏曲艺术的指导方针。

推荐访问:源流 戏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