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关于高校开展灾害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开展灾害教育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3-09 09:47:42 浏览次数:

摘 要:在风险社会背景下,灾害已愈来愈成为威胁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敌人,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防灾减灾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必须要面对的重大课题。高校灾害教育是指在正视灾害的基础上,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关于灾难预警、防治、应急与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分析了目前高校灾害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后,提出了完善灾害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校 灾害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5-171-02

1 前言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高度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世界范围内的灾害频繁爆发,且发生频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公民的灾害意识还比较淡薄,不能正确地看待和认识灾害,灾害教育没有效地践行。而灾害教育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充分的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以及理念,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能力。所以以灾害意识、防灾素养为核心构建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进行多模式的灾害教育势在必行。

2 概念界定

张英、王民认为灾害教育应该是在达到减灾防灾的同时,还能不断提高公民的防灾意识,即通过教育来增强公民防灾的实际操作能力。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关于灾害本身及减灾、防灾、救灾的知识,树立正确的灾害观,以便能进行相应的防灾、减灾、备灾、救灾活动。笔者认为这个界定明确了灾害教育的目的、突出了灾害教育的实践性和仿真体验性的特点。

结合这个的界定,笔者认为高校灾害教育是指在正视灾害的基础上,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关于灾难预警、防治、应急与心理调试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减灾、防灾、救灾的基本常识,树立风险意识和正确的灾害观,减少灾害袭来时的损失,维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种实践性、趣味性、收获性极强的教育方式充分反映出了高校灾害教育的丰富内涵。

3 高校灾害教育的现状

3.1 部分高校灾害教育流于形式

虽然在汶川大地震之后,社会加强了对灾害教育的重视,高校作为学生聚集的组织也加强了灾害教育。但是有相关调查显示,学生获得的求生知识与技能大部分来自于媒体,其中,43%来自电视与广播,25%来自报刊杂志,18%来自专题宣传影片,只有11%来自学校。这说明部分高校灾害教育还是流于形式,没有让学生切实学到相关的知识。

3.2 缺少统一协作,教学资源欠缺

目前高校灾害教育是以综合渗透的策略而开展,尚无专门的学科。课堂是教育教学发生的主要场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实际工作中,很多领导认为,灾害教育从属于安全教育,因此是德育工作。而很多老师又认为灾害教育更多的是关于地理知识的介绍,所以认为这是地理老师的工作。这些充分反映出了灾害教育的不协调,以及低效率的整合性,与普遍推崇的“灾害教育需要通过各个学科来综合渗透实施”的说法严重背离。

3.3 学生的关注程度与实践程度错位

一项有关北京地区高校的调查显示71.14%的大学生目前经常关注灾害的发生,而且也渐渐地主动参与相关灾害知识的了解,但是这71.14%的大学生中只有10.8%的同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灾害教育活动。一般而言,学生只关注已经发生的灾害及其破坏力、危害力,但是很少有人从改变自身来积极的应对灾害的发生。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灾害的相关事件虽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并没有从自身做起来预防和减少灾害所带来的危害,大学生的对于灾害的关注程度与其实践程度出现了严重的错位。

3.4 师生的灾害知识薄弱,逃生技能欠缺

由于缺乏资金和保障体系,又没有灾害的培训机构,真正灾害的技能培训几乎为零。当前高校的灾害培训也只是处于教学,科研的阶段。因此,教师对于灾难预兆、逃生技巧、灾后心理重建等均缺乏基本的了解。以致于灾害发生时,教师不能够有效地去引导学生,不能采取有效的自救、他救措施,师生处于极度惶恐之中,错失了最佳的逃生时机,产生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4 完善我国高校灾害教育的几点思考

2008年我国汶川8级大地震、2010年海地7级地震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打击,灾害教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以此为契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供了包括灾害教育在内的教育重建计划援建。基于我国灾害教育存在的一定问题,现提出完善我国高校灾害教育的几点思考。

4.1 开设防灾的相关课程,加强灾害教育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计划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 因此,高校教学中,可开设“防灾防害常识”课程。如海南大学,可以结合海南地理位置的特点,请地理学的相关老师进行专门介绍。同时,还请其他专业的老师进行防火灾、安全用电和预防煤气灾害等知识的教育,并进行地震、火灾、水灾等应急演习,提高同学们的防灾应急能力。

按照灾害救助的过程可以把灾害教育分为灾前教育、灾中教育和灾后教育。灾前教育是针对灾害发生前的灾害科学知识的教育。比如什么是灾害,灾级、灾种、灾区的划分标准;预防灾害的措施与对策等;灾中教育是针对灾害发生时的加强应变能力的教育。如紧急状态下如何自救以及最佳疏散路线方案等;灾后教育是针对灾害发生后的教育,比如医治创伤等众多恢复工作等。

4.2 进行“防灾防害常识”宣传,开发多模式的灾害教育

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开发设计教学资源,并合理运用到灾害教育中。

目前高校不少学生每天上网达4个小时以上,学校可利用校园网络进行相关的灾害防范和应急知识的宣传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其次,学校可利用校园广播,不定期地宣传“防灾防害常识”,以达到既广又快、省时省力的宣传效果;再次,学校可在校园宣传栏,分期分批地出版相关灾害防范和应急的宣传资料,这样即不影响学生学习时间,又能使学生举目可见地学习相关灾害防范和应急的知识,以达到学生易于接触和接受的宣传效果。还可以开发其他的模式,如海南大学为了能让在校学生掌握一定的关于灾害本身及减灾、防灾的相关知识,树立风险意识和正确的灾害观,有效地进行相应的防灾、减灾、备灾活动,通过制作教育片脚本,实景拍摄了海南大学安全教育宣传片《珍爱生命、成就梦想》。宣传片提出了游泳溺水、交通车祸、食物中毒、网瘾自杀、恋爱殉情、校园火灾等6个警示,每个警示情景模拟了突发事件,并给出了预防的常识。这种灾害教育有着深刻的仿真体验,有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在2010、2011级新生入学教育及老生相关主题会议中播放,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

4.3 借鉴日本灾害教育的先进经验,采取体验式的灾害教育

日本是多灾害的国家,因此日本的高校特别注意灾害教育。日本京都大学灾害教育以专家讲座、模拟实验、小组讨论、野外考察洪水灾害遗址、灾害亲身仿真体验为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给我们很多启示。针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地理位置,可以借鉴日本的体验洪水临门、感受暴雨、观看海啸模拟实验等灾害教育。如体验洪水临门,当有流水进出,老师介绍道“你知道门外的水到一定高度就打不开门了吗?”请学生体验,应用力学知识来解释。通过这一仿真体验,学生可以感受到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在灾害发生的时候能临危不乱,采取适当措施以降低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又如感受暴雨,在按照一定比例设置的实物模型上,学生在暴雨中行走,感受降雨与流量的关系。再如观看海啸的模拟实验,看到海岸边的房屋模型都被浪花卷下,了解了海岸防海啸的工程设计模型及工作原理。

4.4 实施师资培训,提高教师防灾素养,评价灾害教育效果

由于目前我国教师的相关灾害知识与逃生技能薄弱,所以现阶段需大力实施师资培训,首先加强老师的灾害防范素养,老师的防灾素养的提高才能培养出学生的灾害知识、能力、态度等的防灾素养。可以成立灾害教育培训的专家团队,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师资培训,增强教师的灾害意识,提高教师的防灾素养。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灾害意识、防灾素养的现状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灾害意识、防灾素养的水平与层次,科学地设计课程、实施教学来完善我国灾害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5 小结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组织,是优秀文化和先进教育等传递者的培养场所,担负着传承文明的责任和义务,这里实施灾害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效地进行有高校灾害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各级政府和高校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徐艳晴.从“风险”到“危机”:基于传递关系的动态框架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3.

[2] 李高峰.灾难教育:学校生命教育的应有之意[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6):43.

[3] 张英,王民.我国灾害教育的展望[J].城市与减灾,2010,(5):10-13.

[4] 彭剑峰,尼彩侠.如何在高等院校中的实施灾害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

[5] 冯惠玲.重大突发事件与思想政治工作对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 张英.日本大学等科研机构面向社会的灾害教育[J].城市与减灾,2011,(2):10.

[7] 王红岗,刘柏廷,李卓琳,等.关于首都高校灾害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社科纵横,2011,(6):277.

推荐访问:灾害 几点思考 高校 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