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中小学中层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中小学中层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03-11 10:06:55 浏览次数:

学校组织管理系统一般划分为:上层(指校长、书记、副校长等)、中层(指主任),以及基层(指教研组、年级组、教师等)。中层干部在学校管理系统中居于中坚地位,主要的工作与任务是负责分目标的制定、拟定和选择计划的实施方案、步骤和程序,按部门分配资源,协调下级的活动,以及评价组织活动的成果和制定纠正偏离目标的措施等,简要说,就是对上级提供参谋,对下属指挥服务,突出执行落实。

2008年,为落实朝阳区教工委、教委工作要求,促进我区中小学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朝阳分院党校干训处着力于中小学中层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并进行了中小学一轮共6次探索实践。

研究的问题指向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也曾经对部分中小学中层干部进行过一些不定期的专题培训,如中学德育主任培训、小学教学主任培训,相应设置了一些课程,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建构的系统性不强。以往的课程建构,有的是为完成上级某时期某方面工作而结合中层干部的岗位需要设计实施的,有的是课程模块不够完善,从专业系统性上有所欠缺,尤其是课程实施后缺乏对干部学习效果的检测。

2.课程设置的开放性不够。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是依据培训部门的意见而设计并安排课程,在培训对象的需求以及上级行政部门的工作要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对于中层干部所在学校的主管领导的建议仍需要进一步听取。

3.课程的实效性需要提升。随着培训工作的推进,以及干部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工作需要,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越来越成为紧迫的要务。在中层干部培训课程设置中,我们认为,需要对干部进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技能训练,比如,对教学主任进行听评课实践训练,加强教学规划能力训练,等等。

研究实施过程

(一)前期基础调研

为做好中小学中层干部培训工作,我们在2008年开展了前期工作。

1.专题座谈。在构建课程体系之前,我们向教工委组干科领导了解中层干部的队伍结构与培训要求等,并于2008年7月专门安排两天,邀请我区组干科领导、部分中小学校长及培训专家等对课程建设进行专题研讨,力求从“校长或副校长需要什么样的中层干部”以及“我曾经怎样做中层干部”的角度对课程设置及课程实施方式等提出建设性意见。

2.问卷调研。2008年,我们对在职的352名中小学教学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进行培训需求调研,从课程内容、培训方式、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多方面了解和掌握培训对象的真实的情况。

除了上述两种调研,我们还组织部分学校中层主任进行座谈,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咨询了解,网上搜索及电话调研等形式,力求准确把握中层干部的培训课程需求,以求为课程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奠定基础。

(二)中层干部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架构

在设计中层课程体系时,我们按照分段分岗的原则,分别构建了小学教学主任、小学德育主任、小学总务主任、中学教学主任、中学德育主任、中学总务主任共6套课程体系。每套课程体系都分别围绕“业务基础”、“实践应用”、“自学研讨”、“考试考核”四个模块进行构建。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主要的设计思想体现了如下特点:

1.基础性。按照管理的层级划分,中层干部在学校属于执行层,使他们明确、掌握岗位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注重4个基本:学会岗位工作的基本知识,熟悉岗位工作的基本流程,掌握岗位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达到岗位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在设计课程中,我们强调让学员适应岗位要求的“应知应会”等基础性课程,如在小学教学主任培训中,我们设置并实施了“教学管理的基本流程和内容”;在中学教学主任培训中,我们设置并实施了“教学管理基本理论”;在中学总务主任培训中,我们设置并实施了“总务工作常规”;在中学德育主任培训中,我们设置并实施了“中学德育常规管理”等基础性课程内容。

2.开放性。在设计中层干部培训课程体系过程中,我们一贯坚持“训前必有调研,训中必有监控,训后必有反馈”的思想,突出课程体系的开放性。

除了前期课程建构调研,在课程实施前,我们还要对每一位参训学员进行训前调研,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形式”、“影响课程实施效果因素”以及学员工作上存在的困难与困惑等方面进行摸底,并及时调整课程,提高课程内容、实施形式等方面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此过程中,我们也不断与中小教科的负责同志沟通交流,从行政管理的角度适当调整课程内容。

每一次培训结束,我们都会对参训学员进行反馈问卷,从课程“前沿性”、“系统性”、“实用性”、“总体评价”等几方面跟踪了解学员意见,以便下一次培训时借鉴。

3.实践性。美国斯隆管理学院提出一种叫做“安东尼结构”(AnthonyStructure)的经营管理层次结构(图略),这个结构说明了中层的主要工作结构与特点。

中层干部主要是面向实践的管理执行。为此,我们的培训课程设置就不能过于学术化与理论化,而要把课程的重心下移到实践层面,强调“做什么”和“如何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与中层干部的岗位工作与自身发展对接,才能与朝阳区教育发展需要对接。

如在小学教学主任课程体系中,我们设置并实施了“说课指导与听评课训练”;在中学总务主任课程体系中,我们设置并实施了“总务工作与学校文化建设”、“节能减排”等内容,而且课程实施形式是实践考察。

4.可测性。任何培训都应该有检测学员学习效果的工具与途径,这样才可以提高培训的质量,体现培训的价值。为此,我们在中层干部课程体系中,专门补充了“书面检测”内容,就是对受训学员进行闭卷考试,对应知应会以及一些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测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试卷考试题目不只来自于培训组织者,也来源于培训教材,以及授课教师,更来自于学员工作岗位实践。

主要成效、需要改进的问题及思考

(一)主要成效

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中层干部课程体系建设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更得到参训学员的好评。总的看来,实践中取得的主要成效有:

1.适应岗位要求,提升岗位能力。中小学的教学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六大课程体系,都分别突出了各自的岗位特点。教学、德育、总务三大主任各自的课程内容都有自己的独立架构,课程实施形式也都符合各种特点,尤其是总务主任的课程,不仅在内容上更有针对性,而且在课程实施形式上更突出实践观摩,比如“学校安全管理”安排的内容是赴区外学校参观考察;“学校文化建设”安排的也是外出实践学习,这些内容与形式适合总务主任的自身实际与岗位特点。

2.满足学员发展需求,课程建设规范化、持续化。从一些地区的情况看,中层干部的培训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更别说为之建立专门的课程体系。通过一年的实践,绝大部分学员对课程内容的反馈是“非常满意”,认为是对其岗位理论与实践的“双提升”,满足了其长期渴望培训的心理需求。2008年中层干部培训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探索,拉开了朝阳区中小学中层干部队伍规范持续培训的帷幕。

3.规范干部管理,完善持证上岗。随着对干部培训的不断深入,以及干部管理的不断规范,对中小学中层干部进一步加强管理与培训是意义深远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2008年对中小学教学、德育、总务主任的培训及岗位达标考核,我们探索实施了持证上岗制度。对参加培训并考核考试合格者,颁发我区统一印制的“中层干部任职资格证书”。这一探索的实践,进一步完善了我区干部持证上岗制度,从而构建了校级、中层干部两大层次的岗位培训管理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中层干部课程体系今年属于第一轮探索实践,其间也难免在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不足与问题。

1.课时略短。按照现在的课程设计,总学时为30学时,这在干部培训所有课程体系中,属于课时最少的任职资格培训类课程。至于多少课时是科学有效的,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现在干训人员紧张,精力有限,广大中层干部又经常身陷于具体事务管理的苦海而难以保证长时间参加培训,以及培训场地的限制等,都在影响着课程学时的设置。

2.课程实施后的成果问题。由于课程内容、学时等因素的影响,参训学员很难在短期内拿出有质量、有特点的培训成果。■

□编辑 朱桂英

推荐访问:中小学 体系建设 培训课程 中层干部 实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