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引领策略

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引领策略

时间:2022-03-09 10:10:11 浏览次数:

【摘要】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和学生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校园文化发展迅速,呈现出校园文化个性化、人文化、多元化、网络化等发展趋势,深刻影响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等途径等手段优化校园网络环境,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发展趋势;引领策略

【作者简介】杨莉(1994-),女,四川德阳人,四川师范大学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研究方向:造价与校园文化研究。

一、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

“校园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大学校园),特定的主体(高校的师生员工及校友,注意在谈论高校校园文化时不能忽视校友群体) 所共同营造的,以大学精神为主题,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各种亚文化的总和,其内涵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及观念文化等。”随着当前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加之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流借鉴,促使校园文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并以新呈现的趋势为主线,引领校园文化朝着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方向发展。

二、校园文化的引领策略

作为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在教育发展、学生进步的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不能否认,目前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确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创建多元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等途径,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以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的本质是研究学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创新价值观和培育人才。”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知识经济更应该注重知识的价值,即培养有知识意识的高素质的人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学校和各种教育机构等都应该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性空间。

高校要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培养目标。每个高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办学水平,结合当前社会生活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主动性,结合各班教学实际,制定相应的班级奋斗目标、班级奋斗口号、班级奋斗标语等,以这种直接激励的方式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组织教学,更好地完成学业。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各种“评优树先”活动,力争把学校、班级、教师、学生密切联系起来,实现学校发展、教师提升、学生进步。

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建立健康稳定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良好的情境。在制定教学任务的时候要为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释放压力的方式,防止大学生沉迷消极文化,争取把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自身抵制不良因素的对其影响。

重视师德建设,自觉教书育人。“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伦理遵循,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行的发展道路。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通过发挥集体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认同功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学生的行为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同时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扩大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影响力,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共同建设我们的文化园地。

发挥大学的文化育人功能。始终坚持培养大学和内在价值观,以健康向上的大学文化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发展。“育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高素质的人才首先必须是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充分发挥大学的文化育人功能。

3.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通过参与实践而获得交流、促进身心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一般意义上讲的社会实践活动通常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开展的。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

学校要开展包括生产劳动在内的一系列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拓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意义深远。因此,学校和各个学院、系部包括各种社团应多开展更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降低参与活动的条件限制,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切实强化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紧迫感与使命感,规划和利用好课余生活。

开展国家化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国家化视野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把学生置身于全世界的视角,从世界的视角出发来考虑问题,做出选择等。每一所高校都要充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在,真正做到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学校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精髓,对于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要采取包容借鉴的态度,使学校文化发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从设施设备入手,完善课余生活的场所。学校要加强包括宿舍在内的各种活动场所的建设,为学生健康课余生活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通过开展校园宣讲活动宣传学校的文化理念,使大学的育人理念得到充分理解。同时,学校要利用社会、学校和家长三者的合力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通过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创建多元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氛围是一个学校的精神特质的最佳表现形式之一,能恰当的反映广大师生的精神面貌。学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集散地,更是多元文化的包容之所。一个多元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能够以包容姿态融合各种不同文化,而且还能以强大的精神推动力来指引广大师生的发展。

创建一种多元、平等、宽松的生活学习氛围,这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心灵沟通变得简单可行,使广大学生能够得到精神支持与鼓励,提高学生自我认同感和心理受压能力。通过多元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以思想教育为主线,增强活动的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

大学生应该接受先进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自律的精神。大学生要自觉接受道德教育,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制能力,从“自我中心”转到“学科中心”再到“自律与自由”。要堅守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不能做危害国家、社会和个人合法权益的事,严格遵守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切实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符合时代潮流、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设置特色化标志,让学校精神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作为学校主导意识形态的学校精神,是学校在历史发展与当今实际的有机结合的产物,能够充分体现学校的个性化特点。通过征集广大师生的建议,学校可以设置出最具特色化的文化标志,用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营造出一种包容、多元的校园文化氛围,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方志华.高校校园文化的概念、内涵及认识上的几个误区[J].高等农业育,2012(01):24-27.

[2]顾明远.大学文化的本质是求真育人[J].教育研究,2010(01):56-58.

[3]张建祥.增强使命感 不断提升师德建设的规范化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3(21):11-14.

[4]韩延明.大学文化育人之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52.

推荐访问:发展趋势 校园文化 引领 策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