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时间:2022-03-09 10:02:00 浏览次数:

“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题,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让学生轻松学,易掌握的教学原则,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化抽象数学语言为生活语言

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一般都是反映一些生活实际问题,由于学生缺乏生活实践经验,因此在理解题意上带来很大的难度,尤其是我们潮汕方言地区的学生。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联系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语言生活化,以让学生容易理解。如在教学中初次涉及“单价”、“数量”、“总价”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地理解“单价”、“数量”、“总价”这几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可以让学生先做课前调查:回家买一些商品到学校,数量不同,单价不一,所用的金额也不尽相同。教学时,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交流自己买东西的经过,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设计一些简单练习变换求物体的单价、数量或总价,让学生明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手中的商品,容易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内涵及计算方法。可见,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化抽象数学语言为生活语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图解法化难为易

对一些稍复杂的“解决问题”,往往不容易找到解题的途径,这时可借助实物图或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化抽象为具体,以弥补解题常用的分析法和综合法的不足。如问题:“某班图书角有故事书、科技书和连环画三种书共148本。故事书比科技书多21本,连环画比故事书少32本。三种图书各有多少本?”这是一道和差问题,由于题中提供了三种数量,对于小学生来说颇为复杂,此时,作线段图如下:

由上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出三者的数量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若把故事书和科技书都转化与连环画同样多的本数,得到三倍连环画的本数为148-32-(32-21)=105(本),求得连环画的本数为105÷3=35(本),再根据数量关系分别求出故事书和科技书的本数。同理,学生还可以把其他书转化为科技书或故事书的本数来解题。这样,通过视觉形象来支持思维活动,化难为易。

三、明明白白概括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题目都含有一定的数量关系,清晰地理解并掌握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但是,如果按照题目的文字叙述就匆忙概括出采用加减法或乘除法是不可取的。教学时我们应该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通过实物操作、看图、观看演示或画图等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突破题目的难点。再从具体的题目、具体的数量中发现一些带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尝试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例如:在教学“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时,先让学生理解“速度就是指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所走路的长度”,“时间是指一共走了几天(几小时、几分钟、几秒……)”,“路程是指在这几天里(几小时里、几分钟里、几秒里……)一共走了多长的路”。然后,借助课件演示小车模拟行驶的过程,先演示行驶第一分钟所走的路程(即速度),跟着演示行驶第二分钟、第三分钟……通过小车模拟行驶,找出每一个时间段里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明白了哪个数量是“速度”、 哪个数量是“时间”、 哪个是指“路程”,知道为什么速度×时间=路程,并且懂得三者应该是相对应的。这样帮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做到“知其所以然”,有效地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

四、多种形式的基本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多种形式的基本训练,不仅能充实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活跃。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把握练习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在解决问题的基本训练中,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 解答基本类型题的训练

在解决问题的训练中,设计各种类型的基础题目的训练是最重要的,而且要有的一定份量,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问题:“商店原来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有饺子粉多少千克?”这是一道能用方程解答也能用算式解答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把原有的重量设为未知数x列出方程解答;也可以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这样,不同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 条件与问题搭配的训练

条件与问题搭配的训练一般是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进行连线搭配,再进行列式计算、写答。经过具体的解答,学生对条件与问题的搭配有了一个自我检查过程。这样的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

3. 补充条件或问题的训练

给出一个条件和问题(或两个条件)要求学生补充另一个条件(或问题),使之成为完整的问题。如题目“一批货物,运走了10.5吨, 。这批货物原来有多少吨?”学生通过已学的数量关系知识并展开思维可知条件缺少了“剩下货物的吨数”,于是便可以补充上一个条件“还剩 吨”等;又如:“修路队要修一条长3.5千米的公路,7天完成, ?”这是要求学生补充问题的训练,通过分析,题中有工作总量,有工作时间,欠缺的是工作效率,那么,可以把求工作效率“平均每天修多少米”作为问题来补充到题中去。对学生进行补充条件或问题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4. 改编问题的训练

改编问题的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还加强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横向联系的理解。

如题目“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后,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要求学生解答后把原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然后尝试解答。也可以让学生在原题的基础上自主编题,然后交换解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通过以上几种训练,学生加深了对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综合的思维方法和分析的思维方法。

责任编辑 罗峰

推荐访问:几种 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 方法 教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