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政策落实不够(3篇)

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政策落实不够(3篇)

时间:2023-05-06 12:35:05 浏览次数:

篇一: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政策落实不够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总结汇报

  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贫困人口得到有效的帮助,贫困地区也在不断发展。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工作,我单位积极组织了相关措施,取得了许多成果。以下是我单位的工作情况总结和汇报。

  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需求

  脱贫攻坚是一项永恒的事业。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基础上,要面对贫困地区的更深层次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要加强对刚刚脱贫和低收入人口的关注。与此同时,还需要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等角度下手,让贫困人口实现全面的脱贫。

  二、推进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工作

  1.挖掘农村资源,实现农村特色经济的振兴。多项政策支持,结合当前所需,运用科技创新、投资拓展等多方面的措施,加速拥有优质特色资源的农村特色产业振兴速度。

  2.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保障农民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加强农村土地规划,严格保护农田耕地,注重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城市化发展顺利推进,提高农民的生存状况。

  3.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技能和生产层次。出台相关标准、扶持政策和技术指导等,打造地方特色农业品牌,为农民开拓

  市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提供关键支持。

  三、成果和效益

  通过以上措施,我单位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特色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一些优质特色农产品,不但供不应求,还开展了对外贯通的进出口业务。

  2.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政策的推行,为农业生产、农产品和资源的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农产品的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都有所鞭策。

  3.在尽可能地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我单位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管是发展特色产业,还是推行土地政策,都积极促进农村发展。

  总之,我单位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让更多的人从贫困中走到了富裕,让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大幅增长,也让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在未来的路上,我单位将继续加强对脱贫攻坚的巩固和对乡村振兴的支持,为整个国家建设森林经济和美丽农村继续贡献力量。近年来,中国政府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脱贫攻坚只是第一步,维持一个可持续的发展和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实

  现这些目标,政府和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位于广东省的深圳市。在过去的30年里,深圳市由一个小渔村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城市,在经济和科技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深圳市并没有忘记它的乡村根源,仍然致力于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制造。特别是在当前的乡村振兴计划中,深圳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农业的发展和脱贫攻坚的成果能够得以巩固。

  首先,深圳市采取了措施鼓励乡村旅游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很多人越来越想远离城市生活,来到大自然中感受乡村的美丽和宁静。深圳市的乡村地区不断优化旅游资源,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经济和就业机会的发展。

  其次,深圳市在农业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组织农民群众参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农产品生产的现代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此外,深圳市也采取了措施加强科技创新,支持乡村经济的创新发展。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积极推进农村网络建设,提高了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销售。

  总之,深圳市在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政府和企业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使深圳市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些措施重点在于挖掘农村资源,实

  现农村特色经济的振兴,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推进农业现代化。这表明,通过合理的政策措施和积极的推动,可以在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总结:

  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文章引入了深圳市作为成功案例。深圳市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不断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将乡村旅游发展作为乡村发展的措施之一。同时,深圳市注重农业创新和科技创新,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加强农村网络建设等方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政府和企业在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可以在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分析深圳市的案例,本文提出了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方面,政府和企业应该凭借以下5个关键点:1.充分挖掘农村资源,实现农村特色经济的振兴;2.保护基本农田,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3.加强农村技术培训,推进农业现代化;4.推广农村网络建设,实现数字农业;5.鼓励乡村旅游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总之,通过政府和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在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这需要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在资源配置和发展规划上取得共识,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篇二: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政策落实不够

  

  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

  【公布日期】2022.06.22?

  【分

  类】审议意见

  正文

  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2022年6月)

  6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了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的报告,共有36人次发言。现根据会议发言情况,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的主要意见整理如下。

  出席人员普遍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国务院、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机制、重大政策、重点工作平稳过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大家充分肯定国务院的专项工作报告,同时认为全国人大农业农村委、民委深入开展调研,调研报告全面详实反映工作,实事

  求是分析问题,提出务实中肯的意见建议,希望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切实加强和改进工作。大家强调,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扎实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审议中,大家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一、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

  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应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当作大事来抓,全力以赴做好对因病因灾返贫人员的监测、帮扶工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有些出席人员认为,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应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核心指标,明确重点对象,聚焦重点领域,做到无遗漏、无盲点、全覆盖,确保信息数据完整、准确、详实;应重点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开展针对性帮扶。有的出席人员提出,调研显示,全国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3145万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的67.9%来自工资性收入。现在各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疫情防控带来的停产歇业,可能导致部分边缘脱贫人口收入出现断崖式下降,一些依靠乡村旅游的农村也面临较大返贫风险。应高度关注易受疫情影响的就业人群和行业,加强监测,做好帮扶预案。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应重点关注易返贫致贫的残疾人群体,加强科学监测和评估,健全面向困难重度残疾人群体的托养照护服务政策机制。

  二、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用水安全成果

  有些出席人员认为,对脱贫户的“三保障”政策不能动摇,应加强对“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政策调整风险研究,精准把握扶持政策调整的范围、节奏和力度,防止政策“急刹车”、“一刀切”,有条件的地方还应提高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范围。有的出席人员提出,有些脱贫地区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偏低,部分饮水安全

  工程水源不稳定,季节性缺水问题仍然存在。近年中央财政没有再单独安排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资金,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建议继续对有需要的地方予以扶持。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持续推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待遇保障和专业发展支持措施,提升乡村义务教育质量;强化面向农村中青年、妇女、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重视发展乡村学前教育,因地制宜在乡村发展普惠性的幼儿园、学前班、季节托等。

  三、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部分出席人员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强化产业支撑。应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来谋划农村产业发展,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科学谋划重点产业、特色农业发展,持续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促进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在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的出席人员提出,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影响,全球粮食价格飞涨;一些地方疫情防控“一刀切”阻碍了春耕生产,这些现象和问题警示在粮食安全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应坚定不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乡村振兴首要任务,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科技特别是种业技术研究,确保“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有些出席人员认为,不少地区的扶贫产业主要是技术含量较低的特色种养产业、劳动密集型非农产业和一些短平快项目,与现代农业体系的要求不完全匹配;一些特色农产品在扩大种植过程中出现品质下降、竞争力弱化,一些地方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冷链运输体系不完善,产地最应围绕构建乡村振兴产业体系,推动扶贫产业向特色产业、优势产业、致富产业转变:(1)持续加大良种良繁、种养技术、病疫防治等方面的科技支持力度,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2)延长农业产业链,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来催生竞争性产品,实现农业产业链向加工业延伸;(3)

  加快市场培育,推进品质品牌、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公司+农民”、“大型超市+农民”等经营模式,支持农产品更大规模进入城乡市场。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不快、实力不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高,导致村级公益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支持,进而制约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建议对如何发展更为完善的集体经济这个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真正发挥集体经济的作用。

  四、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国共易地扶贫搬迁960多万贫困人口,新建3.5万个安置社区,这是一项了不起的系统工程,同时也要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有的出席人员提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安置人员管理方面,个别地方户籍所在地与实际居住地剥离,人在安置点管理,但医保、民政等事项办理仍由迁出地负责,管理体制不顺;在公共服务保障方面,邻近城镇、产业园区安置的群众户籍转为城镇居民,但相关公共服务资金仍来源于“三农”领域,标准参照农户,安置群众实现社区融合面临诸多困难;在实现稳定脱贫方面,安置群众就业多在小微企业,现因疫情等原因出现经营困难,加之多数搬迁群众就业技能不足,稳定就业难度大。未来一段时间内应当从就业、产业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持续加大扶持力度。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安置社区的社会管理和治理存在短板,有的大型搬迁安置社区人口上万,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不足;有的一个社区容纳多个乡镇、村屯的居民,原有的基层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被打散;有的社区没有配置足够的公务员编制,基本的警务力量也难以保障。应当加快健全安置社区的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完善社会治理。

  五、统筹推进乡村建设

  部分出席人员认为,脱贫地区乡村建设难度大、任务重,应积极稳妥推进。一是在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加强乡村卫生体系建设,健全乡村公共卫生重大风险防控机制,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二是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持续加强农村地区的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金、民营资本投资,提高住房安全保障水平,更加注重对已有投入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维护。三是在抓好美丽乡村建设上下功夫,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环境从基础整治向品质提升迈进。有的出席人员认为,我国乡村演变分化趋势明显,一是乡镇数量减少,辖区面积增大;二是大部分地区农村人口净流出,乡镇工业企业数量减少。应根据乡村人口的变化和产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分类进行乡村振兴、乡村建设规划;同时,根据乡村建设辖区的面积、人口、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结构、房屋等量化指标,探索建立乡村发展指数,用以衡量乡村发展和建设水平,为乡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有的出席人员指出,目前乡村治理、乡村稳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个别地区乡村宗族势力渗透基层党组织、腐蚀党员干部,甚至控制村委会;二是非法宗教团体在乡村发展信徒、骗钱敛财,甚至干预乡村公共事务;三是农村地区电信诈骗、金融犯罪案件多发,案件侦办难度大、周期长,受骗群众损失难以全部挽回,引发集体维权现象。对这些突出问题应深入研究分析,拿出有效措施加大治理力度,健全维护农村稳定的长效机制,推进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

  有些出席人员提出,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方面,一些农村农民收入增长、闲暇时间增加,但生活品质、精神风貌没有同步提升,高价彩礼、人情攀比、薄养厚葬等现象还比较普遍。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强村规民约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拿出行之有效的举措。

  六、强化体制机制和政策衔接

  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组织领导机制的衔接,要继续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压实领导责任,确保各级领导干部不懈怠、不松劲。有的出席人员提出,有些地方将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列为党委工作机构序列,但实际只在政府农业农村部门设一个秘书处,功能虚化;有些地方的农业农村部门和乡村振兴部门为同级政府工作部门,相关“三定”方案尚未明确,部门间协调配合存在问题;有些地方党委同时设有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建议对这些机构及其职责作进一步优化整合。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基层反映考核评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应当聚焦脱贫人口特别是对脱贫不稳定户、新增有致贫风险的监测户,聚焦“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的巩固提升,不应层层扩大考核范围;对脱贫群众、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的“两个高于”,应考虑其长期实现的难度,科学确定目标。

  有的出席人员认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是构建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衔接工作中的一场攻坚战。一方面,扶贫项目资产数量庞大、来源广、类型杂,不少项目盈利能力弱;另一方面,缺乏成熟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人才,不同地区扶贫资金来源构成不同、项目资产存在形态差异较大,缺少有针对性、差异化、科学的扶贫资产管理方案,村两委作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的重要主体,其管理能力严重不足。建议进一步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研究建立干部报酬与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绩效挂钩机制,健全扶贫项目资产折旧制度。有的出席人员提出,许多城市只允许本地户籍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当地社保,进城农民工参与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比例较低,不利于农民工群体防返贫、稳就业、稳收

  入。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政策设计,逐步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城镇居民社保体系,发挥社会保障兜底作用。

  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应围绕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完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对生活困难群众兜住底、兜准底,同时突出教育救助、就业帮扶等具有造血性质的专项救助,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加快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引领和保证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篇三: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政策落实不够

  

  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篇)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将过渡期帮扶政策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瞄准下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变化,按照目标、内容、方式等要素统筹谋划,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动乡村振兴一体推进,形成常态化帮扶发展机制。

  脱贫攻坚目标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乡村振兴是通过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更好发展。要做好顶层设计,将脱贫攻坚中针对贫困群体的特惠性政策,逐步过渡衔接到乡村振兴中,实现政策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准确把握“巩固”“拓展”“振兴“衔接”的内涵要求,加快推进工作体系、帮扶机制、扶贫产业、区域空间、政策资源的有效衔接,增强乡村发展动力,实现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一、加快推进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这要求我们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之后,加快推进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将减贫工作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作出的战略部署,具有目标的统一性和阶段的递延性。新征程上,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进一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之中,继续支持和加快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推动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有效衔接。将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管理体制和“五级书记抓扶贫”工作机制,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等协同发展方略,围绕组织架构、工作流程、方式方法等相关方面和环节进行有效衔接,逐步融入乡村振兴工作体系中,推动减贫工作和乡村振兴向更高层次发展。

  深化拓展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深刻把握党领导“三农”工作的新思想、新方略,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实质,继承“精准”理念,按照统筹推进“五个振兴”的战略部署,将脱贫攻坚中探索形成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乡村振兴中,科学、有序、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二、全力推进帮扶机制由阶段性向常态化转变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将过渡期帮扶政策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瞄准下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变化,按照目标、内容、方式等要素统筹谋划,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动乡村振兴一体推进,形成常态化帮扶发展机制。

  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已经脱贫的地区和群众,要保持帮扶机制的连贯性,持续跟踪脱贫地区、脱贫人口的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加强对低收入边缘群体、收入骤减和支出骤增群体的监测,防范返贫和解决新生贫困、次生贫困问题,确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进一步增强脱贫人口的主体能动意识,发挥群众的劳动创造精神,强化“造血”功能,实现农民主体由“被动扶”到“主动兴”转变,最大限度调动广大群众尤其是脱贫群体参与和推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发展。科学研判易地扶贫搬迁中需

  要延续和升级的项目和内容,尤其是把产业发展、就业增收、民生保障、土地及宅基地资源配置以及社区融入等,纳入乡村振兴推进机制中,制定并完善相关领域政策,优化政府公共资源配置,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使其稳得住、融得进、能发展。

  三、纵深推进扶贫产业由单链条向全链条发展

  产业是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的关键之举。要大力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强化科技支撑,延长扶贫产业链条,推进多业态融合,不断壮大发展体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持久动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依托各地农业资源禀赋,突出区域特色深入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经济,通过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推进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形成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和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快推进多业态融合。运用产业链思维推进农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瞄准农业研发、加工、流通、零售等环节,加快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贫困地区农村发展电商、直播带货平台等新业态,拓展农业休闲、文旅、康养服务等功能,提升产业附加值。

  加快推进产村融合。对产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资源风貌独特的贫困村,要延续历史文脉、挖掘文化内涵,通过改善提升教育、医疗、文化、健身、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俗体验、创意策划、康养休闲等服务性产业,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宜居宜游、创新创业的特色小镇和旅游名镇,形成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元化业态。

  四、稳步推进城乡空间格局由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转型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不平衡,尤其是贫困地区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依然艰巨,要不断强化持续帮扶发展机制,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扶持力度。

  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构建。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原来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将涉及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等方面政策优先向这些地区倾斜,不断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健全东西部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持续加强东西部产业对接、项目合作、人才交流和劳务协作,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强化新型城乡关系构建。准确把握当前乡村振兴的新特点、新要求,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相融合,均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村信息化、智能化服务水平,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搭建城乡要素流动平台载体,吸引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要素下乡,形成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的良性机制,不断提升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强化新型工农关系构建。加大财政支农惠农助农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经营。运用产业化思维加强农业与工业的联结,鼓励有条件的脱贫地区借鉴现代工业理念、方法、标准指导农业生产,发展一批设施农业和园区农业,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一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企业型和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农业市场经营主体,进一步优化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五、接续推进扶贫政策由特惠性向普惠性转变

  脱贫攻坚目标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乡村振兴是通过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更好发展。要做好顶层设计,将脱贫攻坚中针对贫困群体的特惠性政策,逐步过渡衔接到乡村振兴中,实现政策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加强相关政策衔接。立足乡村振兴实际,分类确定扶贫政策类型、内容、方式、时效与脱钩方法,采取差别化方式,对脱贫攻坚的特惠性政策实行分类处置,促使其向常规性、普惠性政策转变。例如,脱贫攻坚中的金融帮扶、教育帮扶、医疗救助等政策,应根据乡村振兴的情况变化不断完善,与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融合衔接,不断完善公共政策体系。

  加强政策统筹。将脱贫攻坚中的政策经验和有益做法运用到乡村振兴中,打好特惠性政策与普惠性政策组合拳。从全局综合考虑,把

  脱贫攻坚、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各领城政策统筹起来,通过政策拓展,把在脱贫攻坚中增强贫困户发展能力、壮大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举措,转变为广大民众参与乡村振兴并分享发展红利的政策安排,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

  优化政策资源配置。逐步将脱贫攻坚中特惠性、福利性帮扶政策转变为加强和改善民生、兼顾各类群体的普惠性支持政策,提升民生保障整体水平。增加人才政策含金量,大力培养脱贫地区的本地人才,引进高技术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不断创新农村土地政策,探索建立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的用地保障机制,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和沉默资源,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找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着力点2xx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而复杂,近期虽然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但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还需下大力气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而逐步推动xx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我们必须找准有效衔接的关键点、着力点。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继提出,是党中央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xx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相对贫困还将长期存在,从摆脱绝对贫困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解决相对贫困,还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贫困地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xx脱贫任务艰巨而复杂,其中xx四地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同时又是xx反恐维稳任务最艰巨的区域。虽然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但总体来看,xx这些地区发展基础还不牢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住关键点、找准着力点。

  一、精准跟踪,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与动态帮扶机制

  精准跟踪是精准防止返贫、精准帮扶的基础。自治区脱贫攻坚大

  数据平台已建立,并根据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指标采取“红橙黄绿”四色信号灯进行分级预警、动态监测。当前,重要基础工作是要加强摸底排查,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要对脱贫监测户、边缘户以及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的收入状况及时跟踪监测,进一步分析掌握潜在的返贫致贫风险点。例如,对于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高的脱贫户,可设置监测指标关注其产品市场价格情况、销售情况、经营风险等情况;对于从事高危行业的脱贫户也应特别关注,防止其因为意外事故而再次返贫。另外,还应重点关注就业不稳定的脱贫户及低收入人口。要进一步完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及动态帮扶机制,对于出现红、橙、黄预警的贫困户及低收入农户要及时入户调查具体原因,及时协调各方资源力量提供针对性帮扶措施,努力做到事前监测预警、事中妥善处置、事后跟踪问效。二、突出抓好产业衔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农村产业兴旺,农民才能持续增收。产业发展一要综合考虑气候环境、资源优势、种植养殖习惯、市场需求、产业服务等因素,因地制宜选好产业,并与国家及自治区相关规划或方案紧密结合。例如,要认真研究和参考《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xx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22年)》等,以获得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帮扶。二要重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扶带动作用。要重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人才技术、管理和做市场、做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特别是要注重提高脱贫监测户及边缘户的参与度及受益水平,找准产业兴旺的方向和途径。对xx四地州已探索出的“能人领办+项目扶持+农经部门指导、第一书记+援疆机制+合作社、驻村工作队+合作社、企业+村办工厂+合作社、托养合作社”等一批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应进一步总结推广。三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结合实际应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以及大力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农村“十小工程”等各类富民乡村产业,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

  三、坚持志智双扶,培育新型农民,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

  兴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坚持志智双扶,才能充分激发脱贫群众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一要持续打好“精神扶贫”组合拳。要深入推广南北疆各地基层探索出的有效做法,如农民夜校、“周一升国县”常态化宣讲、道德讲堂、农村大喇叭、“文明新风进万家”系列活动、“去极端化”教育等,同时要持续开展典型选树活动,用身边事教育影响身边人。二要改进帮扶方式方法,建立资源分配的激励机制。树立“早千早支持、多干多支持”的工作导向,激励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增收致富。三要加强农户技能培训。培训渠道及形式要多样化,要提高针对性、有效性。在培训内容上,要把产业就业帮扶所涉及的产供销相关技能知识、帮扶政策及法律诚信意识等纳入培训内容。四要继续加大教育帮扶投入,持续阻断贫困代际转移。在xx地区要继续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力度,加大中小学软硬件的建设。对于农村“两后生”继续实行免费职业培训。对于考上大学的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每年给予一定的政府补助。

  四、坚持绿色减贫、绿色发展,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良好生态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宝贵财富和重要保障。xx贫困地区总体而言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条件差。xx四地州干旱少雨,戈壁、沙漠面积占到xx%以上,绿洲面积狭小,人均资源占有量极为有限。当前,不少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依然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制约。越是如此,越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些地区才能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创造可持续发展条件,释放生态红利,增进群众生态福祉。为此,一要推进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坚持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二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要在前期脱贫攻坚三年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推动农村居民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三要坚守生态红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五、夯实基层基础,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促进乡村组织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既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又要逐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更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是打贏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经验,要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引领作用,同时促进建立健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此,一要选好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选优配强基层领导班子,要重用熟悉群众工作,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二要大力发展农村党员,加强“一懂两爱”乡村干部培养,为实现乡村组织振兴做好人才储备。三要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坚决撤换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职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四要聚焦xx社会稳定和xx久安总目标,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格局,让乡村治理更加有力有效。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只有做好这个衔接,才能培育长效脱贫机制,才能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xx市委党校课题组通过到市扶贫开发局、市农业农村局、定远县及凤阳县召开专题座谈会、驻村调研等方式,对xx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发现,近年来,xx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乡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及文明素质都有了明显进步,但是,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还有差距,亟需探索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

  一、xx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困境

  (一)产业脱贫基础不够稳固

  一是扶贫项目类型较少、同质化严重。

  主要集中在种养殖业和光伏扶贫项目等方面,而带动作用突出的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等方面的项目仍显不足。二是产业融合度不够。存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产业链条短、业态不丰满、产品附加值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效益不明显等问题。三是市场化不足。部分扶贫产业过度依赖帮扶单位和扶贫干部的社会资源、人脉资源。甚至,不少扶贫产品主要依靠政府采购和干部人情关系认购。四是贫困户参与度低。扶贫产业中,贫困户参与的很少,即使有参与,也只是参与其中的种养殖,没有真正让贫困户享受产业扶贫、实现家庭持续增收。

  (二)生态宜居建设有待加大

  一是因部分干部存在绿色发展理念缺失与能力欠缺问题,导致一些扶贫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消极影响。

  二是农民参与度较低。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为例,部分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参与意识不强,垃圾乱扔、乱倒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脱贫攻坚围绕贫困户解决的“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改善、安全饮水工程,围绕贫困村出列而投入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同乡村振兴方向的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永久居民点的规划衔接缺位、错位现象突出,存在“两张皮”现象。

  (三)乡风文明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部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乡镇文化站利用率低,乡镇、村缺乏相对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且活动设施设备不足,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部分农村打麻将、玩扑克现象普遍,严重制约了农村精神文明的进步。二是农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不良社会风气依然存在。

  (四)乡村治理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不足。

  存在党员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偏低、模范带头人作用发挥不明显及组织能力薄弱等问题。二是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一方面我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xx万人左右,导致了乡村治理主体及其对象的高度

  “可变性”;另一方面,部分农民户籍在农村,但在县城生活,也就无法成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有效主体和有效对象”。三是部分地区村民参与意识不强,自治水平不高。

  (五)农民收入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脱贫户收入水平不高。

  脱贫的标准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按照20xx年的脱贫标准,其中的“一达标”是达到年人均收入xxxx元。在全市已脱贫的xx.x万人中,年人均收入xxxx元以上的约xx.x万人,占比xx.x%,其中超过x.x万元的约x.x万人,占比xx.x%。二是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不够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低于全省全国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三是县域发展不平衡。八个县市区中,xx市位列xx省十强,xx与xx属于市辖区,农业农村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其他五个县市均属于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其中定远县贫困程度最深、为原省级贫困县。

  二、xx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产业发展长效机制: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

  一是立足长远,依托优势,谋划扶贫产业项目。

  依托主导产业,将目前规模小、分布散的产业扶贫项目向区城化、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强化政策支持,鼓励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依托当地农业产业、技术、品牌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稻虾共作”、道地药材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二是构建产业扶贫联合体。政府要做好中间服务,在扶贫企业和贫困户之间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同时,帮助扶贫企业节约组织成本、建设成本、时间成本,保证产业扶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三是进一步探索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建成多元化产业扶贫发展之路。

  (二)积极探索绿色发展路径: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

  一是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干部绿色发展理念与能力,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与参与度。二是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围绕贫困户解决的“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改

  善、安全饮水工程,围绕贫困村出列而投入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同乡村振兴方向的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永久居民点的规划衔接,避免“走弯路”“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健全文明乡风管理机制:从扶贫扶志到乡风文明

  一是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投入。

  二是建议多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三是加强教育引导。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加强文化引领、强化价值认同,注重实践养成,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把中华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观念转化为群众的行为习惯和准则。四是坚持因地制宜。推进文明乡风建设,要充分尊重当地习俗,充分考虑群众习惯和接受程度,不搞强制命令,不搞“一刀切”。

  (四)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从贫困治理到治理有效

  一是以自治增活力。

  从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入手,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农民主动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农民的事让农民商量着办。第二,要以法治强保障。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第三,要以德治扬正气。要深入挖掘熟人社会中的道德力量,德、法、礼并用,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村民道德公约等自律规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增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

  (五)多举并措推进综合改革:从消除贫困到生活富裕

  一是全面总结脱贫攻坚做法与经验,并科学运用至乡村振兴。

  比如,“书记抓、抓书记”,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督查、考核、问责等责任传导机制,因村派人、因户施策、因地制宜的精准帮扶机制;凝聚各方力量、集中优势资源、社会广泛参与的攻坚克难机制。二是加强一体化领导。在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推

  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个班子一体化领导。三是深入研究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常态化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一体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做好有效衔接。四是实行梯度化推进。在总体层面,应要求八个县市区及相关部门分别抓紧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和专项规划,以乡村振兴为总纲。在实施层面,要求琅琊区、南谯区和天长市三地迅速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琅琊区要先行一步、率先突破;其他五个县市要求仍以脱贫攻坚为优先任务,巩固减贫成果,纵深推进攻坚。

推荐访问: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政策落实不够 脱贫 攻坚 衔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