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策论文写成议论文能得多少分(5篇)

策论文写成议论文能得多少分(5篇)

时间:2023-05-05 18:30:06 浏览次数:

篇一:策论文写成议论文能得多少分

  

  策论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议论文和策论文的最大区别,在于策论文的主体在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应对措施,而议论文则的重点则在论证,包括要提出论点、论证观点、论证对策等;

  例如: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三题的答题要求是:“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由于没有限定写作文体,考生既可以把这一题写成策论文,也可以把这一题写成议论文;策论文和议论文的提纲可分别如下:

  策论文结构

  一、提出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农民的命脉的观点,指出当前我国土地面临的问题和严峻形势前言部分

  二、提出当前保护土地资源命脉的具体对策主体部分

  1.…………………………………..

  2.……………………………………

  3.……………………………………

  4.……………………………………

  5.……………………………………

  三、总结全文,简述保护土地资源命脉的意义结尾部分

  议论文结构

  一、提出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农民的命脉的观点,指出当前我国土地面临的问题和严峻形势前言部分

  二、当前保护土地资源命脉的意义和作用主体部分

  1.……

  2.……

  3.……

  4.……

  三、总结全文,简述土地资源命脉的措施结尾部分

  议论文的评分标准和写作要求

  议论文的评分标准与策论文的评分标准相同,其评分标准见第六章的相关表格;;如果以50分为满分,一般分为基础等级45分和发展等级5分给分,申论文章写作的评分标准如下表:

  从这些评分标准可以看出,议论文写作要求有如下几个方面:

  1.标题要立意深刻,简洁明了

  撰写议论文的第一个工作就是要拟定一个既简单又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题目,题目的设定必须要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较高的立意和深刻的意涵;

  2.观点要鲜明具体,新颖深刻

  一方面,议论文的中心观点及各个分观点要明确具体,切忌出现那种让人摸不着头脑、模棱两可的观点;另一方面,议论文的观点必须有新意,新颖深刻,要避免出现那些过时、陈旧的观点;

  3.论据要翔实典型,有针对性,有说服力

  为了论证议论文的中心观点及各个分观点,文章中必须展示一些针对性强、有说服力的佐证材料—论据;论据的展现必须是典型而且翔实的,必须是能够解释和说明某一方面的观点和问题的,要避免采用那些个别的、极端的、难有说服力的证据;

  4.论证要论证深刻,逻辑性强

  议论文中用论据论证观点的过程必须合理而深刻,论证的推理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逻辑性,必须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切忌出现论证逻辑不清、思维混乱的情况;

  5.结构要完整严谨,层次清晰

  论文的结构就是文章的谋篇布局;考生在考试中撰写的论文,无论是有否明确的要求,都应该按照文章的完整结构撰写,即必须有题目、开头、主体、结尾,同时文章段落的层次必须清晰,要考虑中心观点与分观点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精心安排好各部分、各要素在整个结构中的位置;

  6.语句要通畅,词汇要丰富

  这是文字功夫上的要求,要求考生撰写的语句必须符合文章的要求,流利通顺;在使用语言方面,必须在用语规范的基础上,采用较为丰富多彩的词汇,切忌犯用语上的千篇一律;

  7.文面要整洁,字迹要端正,无错别字,标点准确

  这是对考生卷面上的要求;为了达到上述要求,考生要事先多做仿真练习,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写出工整美观文字的能力,同时在练习中还要注意尽量减少出现错别字,避免犯标点符号上的错误;

  8.字数要符合要求

  申论考试都会有比较严格的字数限制,多于或少于规定字数的10%,都会被扣分;

篇二:策论文写成议论文能得多少分

  

  【遴选备战技巧】北辰遴选专家组教你如何区分策论文与议论文论述题的异同

  策论文与议论文、政论文、论述题是有区别的,但实践中,许多人不分清他们的具体差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策论文:重在“策”(提出对策),是解决型文章。策论文和政论文是申论文章最重要的两种类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都属于申论文章,因此都是“官味儿”议论文,都要求有鲜明的观点,完善的结构,清晰的逻辑,流畅而中肯的表达。它门的区别在于,策论文重点是写对策。而政论文重点是分析原因、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等问题。

  议论文:重在“议”(进行评议),是评价型文章。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政论文:重在“政”(针对政治),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的评论文,是写作出发点的问题。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它形式多样,范围广阔。

  论述题:重要“论”(进行论证),重在说清一个道理。它是一种题型,而不是一种写作文体,但实际上,有人经常把策论文当作论述题来答。

  典型策论文

  重点重心在“策”而不在“议“或”论”

  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

  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黄陵作为一个西部欠发达县份,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新理念引领发展新实践,推动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一要崇尚创新,争当改革“排头兵”。改革者胜、创新者强,唯有改革创新才能在新形势下赢得主动、赢得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影响和阻碍发展的瓶颈制约入手,在思维理念、体制机制、工作方法上创新。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变财政投资方式,发挥好城投、文投、旅投、林投等融资平台作用,破解建设资金难题。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制度,继续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干部能上能下、激励鞭策和容错纠错机制,着力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不敢为、人浮于事等问题,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发展“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加快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立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引导大学生、高技能人才、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二要统筹协调,推动产业“集群化”。推动县域协调发展,重点是推动产业集群化、生产链条化、要素集聚化,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围绕建设陕西能源化工基地,依托黄陵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园区和科技产业园区,紧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积极谋划实施一批煤电煤化工、高载能和非能源加工制造业项目,走循环发展、多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围绕建设全国绿色苹果生产示范基地,着力打造七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走特色农业、精品农业、高效农业的路子。围绕建设世界华人寻根祭祖之地和国家

  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实施“一核心四区域”文化旅游项目,打好寻根祭祖游、休闲养生游、观光体验游、现代工业游品牌,走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内涵式发展路子。围绕“业态丰富、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辐射较强”的目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信息传媒、养生养老等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按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思路,推进“一城两区”和重点镇建设,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三要倡导绿色,展现龙乡“生态美”。黄陵是一座生态之城,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被评为“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和国家园林县城。必须把生态作为黄陵的一张名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县域生态化建设,让龙乡大地处处彰显自然美、山水美、田园美、城乡美的生态美景。按照“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山水中”的思路,精心实施“一河两岸”景观工程,着力打造沮河滨水生态廊道,加大沮河污染防治力度,实现一河清水过黄陵。继续实施千里绿色长廊建设和重点区域绿化造林,见缝插绿,空中吊绿,破墙增绿,着力打造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体系,让全县人民仰首望青山、俯身见美景、四季赏鲜花、共享绿色梦。扎实推进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大气污染治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让黄陵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乐土。

  四要厚植开放,打造延安“桥头堡”。主动把黄陵放到全省乃至全国格局中去审视和把握,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和陕北—关中经济带建设,着力打造“延安南部桥头堡、西安都市后花园”。坚持走出去取经,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外出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坚持请进来传经,聘请顶尖专家团队、知名学者和科技人才,围绕县域发展出谋划

  策、出力献智,在更高层次实现借智发展、借梯登高。加强与发达地区、友好县区、周边市县的合作交流,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构建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新格局。依托黄陵区位、人文和资源优势,坚持产业招商、园区招商,全力以赴扩大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企业、项目落户,特别是鼓励支持本土企业家和黄陵在外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兴业。打响“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金字招牌,发挥好黄帝陵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作用,加强与台、港、澳及海外华人华侨的交流往来,进一步拓展县域发展空间。

  五要推进共享,织牢民生“兜底网”。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是我们的最大追求,必须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群众最大限度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健全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西安交大二附院对县医院托管后的运行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巩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和省级教育强县创建成果,在目前十五年免费教育的基础上,深化黄陵中学与西安高新一中合作办学,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住房保障、困难救助体系,积极推进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加大特殊群体、弱势群体帮扶力度,让群众生活有尊严、权益有保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认真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大力实施产业培育、救助供养、搬迁安居等“十大扶贫工程”,绝不让一名贫困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

  (作者孟中华为中共陕西省黄陵县委书记);《人民日报》(2016年05月16日13版)

  典型议论文

  以下文章重心在“议”不在“策”

  “民信“比天大

  子贡问孔子怎样理政。孔子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说,只要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对国家信任就可以了。子贡又问,如果要去掉一项,先去哪一项?孔子答:“去兵”。又问,再去一项呢?答曰:“去食”。可见,在孔子看来,只要取信于民,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国家的根基就稳固,国家的富强就有望。可以说,“民信”比天大。

  “民信”比天大,不是灰色的理论,而是常青的生活。无论古今,只要能获民心,便能得天下、治天下。相反,即便是高城深池,坚甲利兵,也不足恃。历史的常态就是这样:人心不摇,莺歌燕舞;人心不附,鸟散猿吟。

  “民信”比天大,关键在一个“信”字。“信所以守也。”这种守,常如“守护神”,贫也好,富也罢,它都一如既往,不弃不离;弱也好,强也罢,它都始终如一,守候守护。这种信而守,碰到灾,能坚守不退,共扛之;遇到难,可坚定如初,共克之。这种信而守,只有执着、专一,没有徘徊、投机,是真正意义上的“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

  欲民信之,先要“修己”。修己,不是为己,而是“修己以安百姓”。“安百姓”的修己,要习惯于晚上“过电影”:想想当天为百姓做了哪些事?还有哪些事没做好?第二天应该怎么干?也要习惯于听取“谔谔之音”。毕竟,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唐太宗即位时,曾下诏全国免征免调一年。但不到4个月,便下诏要征集16至18岁身强力壮的男子入伍。魏征得知后,两次抗旨,并谏言唐太宗:朝令暮改,怎能取信于民?魏征的“谔谔之音”,让李世民顿悟,下令停征。正因李世民此后纳谏修己,进而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盛世。

  欲民信之,要在“正己”。老百姓信谁,常常不是听他讲得多动听,而要看

  他做得是否能够服人。只要自己正,老百姓会自动跟上来、聚过来。隋朝的赵轨,任齐州别驾时,看到邻居家的桑葚落到自己家,他不是捡为己有,而是“遣人悉拾还其主”;做原州总管司马时,一次夜行,身边人的马不小心跑进农田,踏坏了老百姓的庄稼。他立即下马,等到天明,找到庄稼的主人,偿付了钱才离开。他的行为,让老百姓深为叹服、信服。他被调离齐州时,父老乡亲挥泪说:“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原州的百姓官吏更是对其由信而学,“莫不改操”。

  欲民信之,当要“后己”。人,皆有个人私事。但当了“官”,做了“公仆”,就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凡事先人而后己。只有“先人”,才能得人、得心。

  雨果有言:最高的道德,便是为旁人着想。为民着想者,民信之、民服之、民从之。

  张保振;《人民日报》(2016年05月25日04版)

  典型论述题

  以下文章虽然重点是讲对策,但这里从标题到后面主要是讲为什么创新资源需要深度激活的问题,重心在“论”而不是在“策”

  创新资源需要深度激活

  当前,面对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我们提出了众多思路。其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创新作为这一改革的重要动力,颇受瞩目。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考察湖南时就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其后,他在多个场合反复论述创新的重要意义,近日在黑龙江考察时更是强调:“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创新链和资金链对接,把振兴

  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那么,就具体落实而言,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来促进创新呢?

  经过30多年持续发展的积累,中国的创新事业具备了相对优良的基础,我国有大量高校、科研院所;有数以百万计的各类科研人才;有完整的工业研发、制造体系;有较为丰富的国际交流、合作经验;有相对充裕的资金保障;培育了几代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和一批国际创新型企业。这些都是巨大的资源,其中蕴含着巨大机遇,应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对其进行再次整合、再次激活。

  就具体落实层面而言,涉及以下几点:

  首先,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由于现实中科技成果归属权经常不明确,关于科研成果利益分配方式的法律规定也不够详尽,科研人员通过自身技术能力参与科研成果商品化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众多科研人员只能把职称评定和论文当成毕生的追求,无法实实在在地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因此,尽管已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明确了我国科研成果的收益权和分配权,但只有真正落实这些法律,才能卸下科研人员身上的“隐形枷锁”。

  其次,要通过鼓励创新、创业的制度来调动企业家的创新积极性。表面上看,创新是科研人员的事情,但从本质上讲,创新是一个从基础科研到应用技术研究,再到技术产品化、产品市场化的复杂过程。能够整合基础研发、产品设计、资本运作、市场运营、品牌建设、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资源,最终使“创新技术”变为市场上畅销的“创新产品”的,不是科研人员,也不是政府,恰恰是那些勇于承担风险、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我们需要用更多、更细的制度去保障企业家的各项权利,去调动企业家的创新积极性,并引导社会尊敬企业家。

  第三,要改进公务员人事考核制度,调动各级政府的创新积极性。一个好的“顶层设计”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另一半则是这个优秀战略的具体实施过程。目前,我国的国家政策、规划均是由各级公务人员来具体实行的。要把创新理念落到实处,应在传统的人事考核体制上有所突破,改变以往的单一经济发展指标,向更具综合性、长久性的系统考核方式发展,特别要在考核中突出鼓励创新的理念。

  第四,要积极引导舆论,提升全社会积极创新、包容失败的氛围。创新和创业都是高风险的事情,成功率很低。长期以来,我们太在乎事情的结果,容易忽略过程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构建一个积极而宽松的社会氛围,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加深社会大众对创新活动的理解,帮助大众正确认识失败的意义,为创新搭建一个宽松、积极、正向的社会舞台。

  (作者易鹏为盘古智库理事长);《人民日报》(2016年05月30日05版)

篇三:策论文写成议论文能得多少分

  

  省考?作?50分!策论?、议论?要分清!?、议论?与策论?关系议论?,通常没有特殊体裁、格式要求,在表现形态上,是以论说分析为主要表达?式,具有相对完整意思和篇章结构,在?定条件下是符合机关公?规范的体裁。策论?,是申论?章写作中常现的以对策为主的?体。其基本特点是策论结合,重在对策,以策为主,以论为辅。对策的呈现?式有多种,如有的平铺直叙对策,有的寓策于论,总之是以对策的充分铺陈与表达、彻底解决问题为?的。实际上,?义来看,策论?也算议论??的?种。但策论?更侧重对策措施的叙述,议论?则更注重分析评说。?、议论?策论?举例展?A:议论?

  ???般格局展?举例:传承?化需?信。(分论点)现如今,国?纷纷奔赴国外抢购外国商品,洋建筑在城市建设中层出不穷,家长以送孩?出国为终??标。可见国?崇洋媚外,忽视中华?化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国?对本??化的不?信,??认为“外国的?亮?中国圆”,陷?拿来主义怪圈。“没有?度的?化?信,没有?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复兴。”(问题描述和分析)因此,若想传承优秀传统?化,使国?重拾、认同、坚守本??化,树??化?信意识,务必先?。(对策)A:策论?

  ???般格局展?举例:传承?化需?信。(分论点)现如今,国?崇洋媚外,忽视中华?化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国?对本??化的不?信,??认为“外国的?亮?中国圆”,陷?拿来主义怪圈。“没有?度的?化?信,没有?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复兴。”(问题描述和分析)因此,亟需实施?化复兴战略。?是举办各类传统?化活动,?潜移默化的?式熏陶国民,引导国?重拾对本??化的认可,营造?化?信意识氛围;?是加?对传统?化的保护,加?监管?度,防?个别地?政府以牺牲?化为代价,发展短命经济;

篇四:策论文写成议论文能得多少分

  

  《申论》考试真题解析

  简析如何应对申论综合分析题目

  2010年03月05日14:09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综合分析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运用科学的、已掌握的基本政策理论、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的能力。该题型的基本形式有:

  一是阅读理解材料所表达的表层意思,并从所给材料中获取信息、对材料进行鉴别、比较和综合概括;

  二是不离开材料,运用有关的知识,对材料本身或材料提供的观点给予正确的、辩证的、科学的评价、分析,这是回答分析题的一个根本要求;

  三是由于分析题所含的信息具有隐蔽性,其选用的材料又反映不同的态度或立场,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差别,这增加了这种题型的难度。报考者要能根据材料和题目的要求,引申出自己掌握的有关基本知识或观点。

  从上述综合分析题的基本要求出发,申论辅导专家建议考生在答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注重联系实际,材料归纳出来后,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做依据做出分析。

  2、结合理论分析问题时,要尽可能全面一些。材料涉及几个点,答题时就要将这几个点答全,每个点不需要展开太多,但要把基本要点说到。解答材料题时,尤其要注意层次和逻辑,不要自相矛盾,在答案中最好把观点一一罗列出来,便于阅卷教师找到要点。

  关于综合分析题的具体解题技巧,老师从审题、阅读材料和作答三方面分别进行了说明。

  一、审题的技巧

  (1)逆向审题法:先搞清楚题目问什么,有几问,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做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审题,节省宝贵的考试时间。(2)寻找关键词:抓关键词语,力求搞清每段材料的中心含义,努力回忆与此相关的理论,并注意筛选。

  (3)分析层次法:对一大段材料的要分层并弄清每层意思,这种层次性既体现在题干的表述或材料中,也会明确出现在题后的设问中。通过分析,抓住试题的主旨,再按其要求分别回答,这样可以避免遗漏。

  二、阅读材料的技巧

  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或者材料。一般的材料提供信息很多,有主有次,还有重复的,周建老师提醒报考者在做这类试题、阅读材料时,边读边用铅笔将含义相同的归类,并用1、2、3、??标注,对重要的核心句或者关键词,在下面画线,以备答题时直接应用,避免大量的重复阅读,造成无谓的浪费。阅读时可边阅读边划出材料中带有结论性或倾向性的话语,或者在草稿纸上写下相关信息(注意不要沉溺于细节、事例或者数字),同时搜索、提取大脑中平时储存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理清思路,组织答案。

  三、作答的技巧

  (1)分析评论两个或两个以上看似矛盾的观点时,材料中提出的两种思路/观点/理念分别是A和B。A的积极性表现在??/在??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则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不足;B的积极性表现在??/在??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则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不足。因此,周建老师认为,我们应当把A和B结合起来,在??方面发挥A的优势,在??方面发挥B的优势,使他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全面分析、辩证分析的方法。辩证、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考生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切忌在分析某段材料时一棍子打死,一般的答题顺序是各个方面都要谈及,不要偏倚一方,最后需要作出一个综合、全面的结论。

  (3)利用获取的信息回答问题。在答题论述时,要求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这是解题的主体部分,要求报考者用选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联系题中的材料进行分析论述,把理论与实际、观点与事实结合起来,即做到事理交融,观点统帅材料。要紧扣材料分析,或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或用观点分析材料,或用材料论证观点。防止就事论事,或就理论谈理论。

  合理运用理论分析提升申论文章高度

  申论中的文章写作,有标题要求、有完整的篇章结构,体裁和样式有不同的叫法和要求,比如:写成普通文章体裁的策论文、议论文,写成应用体裁的建议、报告、讲稿等。其中,策论文是政论文的具体分支,政论文又是议论文的具体分支,它们是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从种到类、从分支到主干的关系。

  1.在对策为主的文章中运用理论分析合适吗?

  策论以策为主,分析不能少,但以对策为主,除了提出对策措施,还要论证这些对策的必要性、可行性、效用性,预测其实行后解决问题的趋势;政论以论述理论或事实性政治问题(课题、话题)为基本内容,没有特定的格式要求,是否突出某一方面内容,比如是侧重分析原因、危害、解决的必要性、用什么原则指导问题的解决,还是具体阐述解决的方法、措施,由作答者依据自己的理解自定,但一定要指向问题的解决,不能写完文章表达了困惑,把问题仍然留在原处,没有指明任何解决的前景。

  如果写作题没有“策论文”或任何体裁、样式方面的要求,只笼统地说写成“议论文”,应视为广义的议论文,写法自由,侧重点各异,要不要加理论分析、加多少,可以根据作答者的意图自行确定。一般议论文三大环节不能少:论点、论据、论证,而可信、必然正确的理论,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既是论据,也是论点,阐述这些理论,还是证明文章总体论点的论证过程。

  理论观点,用于文章中,有总论点、分论点两个层次,一般而言,阐述作为论据的理论,只是分论点。例如2008年湖南省申论考试的主题是“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理论观点,只是用于证明“要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分论点,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完善农民工社保体系。不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提执政为民的伦理观、不提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只是就事论事地分析完善农民工社保的必要性,也能说明这个道理,但是其理论高度就不一样,因而文章的深度、说服力、论证效果就要打上折扣。

  显然,理论分析是必要的,要丰富文章的理论内涵、提高理论层次,就一定要做出相应的理论分析,前提是:这种分析是必要的、正确的,必须切题。理论观点也好,事实论据也

  好,都要紧扣题意、结合材料、指向问题的解决。不能远离题目要求解决问题,不能违背材料所提供的一些正确的和必要的观点的基本精神,也不能空发议论,只讲虚理,不提实策。

  2.怎么运用理论分析才合适?

  总之,把握这样一个根本原则:所有的申论文章,都要解决问题,讲理论不能空对空、与问题扣得不紧、提不出解决问题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观点即对策,要实际,可以是理论原则,比如依据科学发展观、行政伦理观、新型政绩观、和谐社会理论、核心价值体系学说;也可以是具体措施,如建章立制、加强监管等,当然最好的还是理论与实策相结合,先指明原则,后阐述具体做法。

  另外,不同的应用体文章,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写十一五规划、对策建议型的,问题现状、原因分析、趋势预测等理论阐述的内容就可以压缩到最精简的程度,以90%以上的篇幅直接陈述对策,甚至全部是对策,这要根据题目和文章体裁的具体要求来定。

  申论写作七大细节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0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归根结底考生是要以文字表达的形式体现这些能力的。中公教育专家结合多年申论教研经验,总结申论写作需要注意的八大细节,力求帮助考生在细节中胜出。

  1.先入为主——力求标题新颖格式标准

  一个好的标题能够迅速吸引阅卷者的目光。申论考试的文章都是为官方立言的,本身就不容易在语言上出彩。而大部分考生社会经验有限,其观点大部分中规中矩,要想在众多申论得到高分,有一个新颖的标题是一条捷径。

  语言上可以求变求新,格式上必须求稳。一般议论文标题要上下各空一行、在本行左起空四格书写,有些具备完整的主、副标题的讲话稿可能需要居中,因为要与标题下的讲话人姓名、日期对齐。在吃不准的情况下,还是应提倡左起空四格书写,可保证不出错。

  2.字尽其用——标题简短,标点使用合理

  申论试题的每一个题目的作答要求中都是有字数要求的。考生经过多年的应试经验可以知道答案的字数,标题与标点符号都要计数在内。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表达简洁,每个字每句话都是有必要才使用。

  有一种情况是有些考生在作答时观点已经表述完了但是还没有达到字数要求,这时会滥用标点或者把言语表达复杂化。中公教育专家对各位考生的建议是考试设置的字数要求是考量考试时间和考试要求的,如果不能达到字数要求,说明你可能漏掉一些观点或者在表述方面有不充分的地方,绝对不能滥用表点或者语言充字数。

  3.胆大心细-把握“不少于××字”、“不多于××字”、“××字到××字之间”的字数

  限制差别

  要甄别语境,分辨字数要求所限定的差异。“不少于”、“不多于”均有浮动空间,“不少”即可以有多的空间,“不多”即可以有少的空间,而多与少的空间幅度在限定字数的10%;“××字到××字之间”已明确规定了字数区间,便不存在上下浮动的空间,只能在规定区间内、在上下限两端选取一个作答字数。例如,“1000字到1200字之间”,实际作答1100字符合要求,1001字或1199字均符合要求,999字或1201字就不符合要求。

  4.言简意赅-提倡单层标题

  标题是越简洁越能概括全文论点或特色,所以提倡单层标题,有一个主标题就足够了,只有在字数限制的作答篇幅较为充裕,以及题目明确要求加副标题的情况下,才须拟副标题。一般给定标题,要求自拟主标题或副标题的,可以自拟,未作要求的,应视为不可自拟。自由命题作文则不限标题,由作答者自行决定。

  5.磨刀不误砍柴工-申论的答题打草稿必不可少

  申论考试是要在两个半小时内至少写作1800~2200字,中间还要有阅读材料和形成思路的时间。为了最大化的利用时间,有些考生会自信地省掉打草稿的环节。对此,中公教育专家认为,打草稿必不可少,直接作答绝对不可。申论试题对答案字数均有严格的限制,且题目各有一定的难度,在头脑中考虑得再成熟,由思维到文字的转化过程也不能保证丝毫不走样,先打草稿再转抄,既是保证字数要求的需要,也是整理思维、保证作答准确性的需要。

  6.精益求精-答案修改坚持“立意不能改、伤筋动骨的大换血、大手术不能动”原则

  答:答案是根据作答者的自我要求,决定改还是不改。一般来说,对自己、对答案要求更高的,要改答案,应通过审卷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改;也可以根据灵机一动,把随时闪现的念头落实到答案中。怎样改才算达到了好的标准,怎样改反而会改坏了,这要遵循“立意不能改、伤筋动骨的大换血、大手术不能动”的基本原则,标题可以改、文字可以改、结构可以调整。要通过修改,使答案主旨更突出、观点更充实、次序更合理、表述更严密、格式更规范。

  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用给定资料中的内容是否加引号视情况而定

  答:引用有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一般直接引用照录原文的需要加引号,间接引用对原文观点和文字经过加工整理的无须加引号。申论的给定资料有一些特殊,即使直接引用也不一定要加引号。对经典著作、法律和文件规定、当事人原话应加引号,给定资料提供的观点、事实,属于对原始资料进行编辑、转述的,或引用公理、定理性质的语句,可直接引用而无须加引号。例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属于对原文——孔子言论的直接引用,应加引号;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尽管与给定资料的原文相差无几,但此句为众所周知的公理、定理性语句,可视为作答者对材料论点的概括,或作答者自身的论点,因而无须加引号。

  应对申论考试必须纠正的几大误区

  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和行测是公认的较难的两门,行测主要是题量大、时间紧,基本上每年都有70%以上的考生做不完,因此有人说行测只要能认真做完,基本上就没问题了。而申论的时间则是充裕的,做不完的同学所占比例较小,它的难点主要在于考生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因此导致申论每年的平均分都是20~30分(2007年国考申论的平均分是27.6分,2008年不满30分,2009年是32分)。

  通过长时间的公务员培训班、与同学的交流,我发现造成申论平均分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同学对申论的认识存在误区。这几大误区直接成为拉低申论分数的罪魁祸首。因此,博大考神公务员考试研究申论培训老师主要给大家纠正申论的几大误区。

  一、申论考得就是写作,换言之,文科生的申论成绩比理科生要好。

  可能大部分同学都有这样的感觉,都觉得申论考的就是写作,谁的写作好,谁就能得高分。怀有这种想法的人还不在少数。其实不然。举个简单例子,前段时间我在论坛上看到一位中文系的硕士生发表的这样一篇帖子“我是中文系硕士生,自认为文笔不错,在一些报纸、杂志上也发表过小豆腐块,可是我的申论成绩一直徘徊在30分左右,只有一次省考考了38分,基本上没有什么长进。请各位朋友指点一下。”下面有很多人跟帖,似乎都想不通为什么。这位同学就是走进了申论的第一大误区。申论考的不单纯是写作。

  我们给申论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申论是披着阅读与写作外衣的思想思维考试”。这句话的意思是申论的根本是思维和思想,而阅读与写作仅仅是表现形成,因此要想申论取得高分必须掌握申论的本质。而申论的本质就是其思维和思想,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灵魂是解决问题。考生只要掌握好这三个步骤,至少可以突破平均分的障碍。在此基本上,配以优秀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那么申论就可以取得高分。

  二、申论没有标准答案,复习也没用。

  在与同学交流中,部分同学有这种想法:申论没有标准答案,全凭阅卷老师的感觉,因此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复习申论,反正复习与不复习结果是一样的。只要运气好,申论就能得高分;运气不好,怎么复习也没用。这种想法的同学其实关键还是对申论不了解,以为申论就是考写作,考文笔,同时他犯了一个大忌,那就是申论是一门考试。

  既然是考试必然会有标准答案,否则阅卷老师的评分是没有依据的,这样是没有办法为国家选到合适的人才。因此申论必然有标准答案,只是这个答案不像行测那样精准,而是带有活动性。一般情况,申论前几道题是踩点打分,即参考答案中会有要点罗列,如果考生的试卷中有此要点即得分,无即无分。因此,考生需要掌握申论申论的方法,尤其是注意“分段细读,提取信息”,只有提取全面的正确信息,才能保证要点不遗漏,才能得到要点分。

  三、申论复习就应该多看热点和理论。

  这里还是举个例子,一位政治学的同学提出了他这样的苦恼“老师,我知道申论就是考理论和热点的。所以我坚持天天看《人民日报》《半月谈》还有人民网和新华网。而且不瞒老实说,我从大一就确定要考公务员,所以我的政治课都很认真地听,本以为我的申论肯定没有问题,可结果??”。

  这位同学的犯得一个错误就是以为申论考的是理论和热点,所以他把重点放在了这上面。其实有这种想法的肯定不是他一人,每次培训班上都有同学让我押题,我也押中了几次题目,但是最后出现的结果仍然没有皆大欢喜。原因很简单,申论考得不是理论和热点,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对理论的考查比较重视,但是它仍然是基于申论的思维。

  同时大家复习理论与热点也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系统的方法,一般都是把热点当成故事看了,浅尝辄止。所以博大考神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资深申论专家许甜甜老师在此提醒广大考生,申论不是单纯考理论与热点的,只要大家掌握了申论的解题技巧,同时理论与热点加以补充,这样才能取得高分。

  四、申论文体上的误区。

  这几天我经常听到有同学说,要多看《人民日报》,这一点毫无疑问,多看党报对申论

  的提高的确有帮助。但是他们后半截的话却使他们进入一个误区——《人民日报》时评版。有同学认为要想考好申论就要多看《人民日报》、《半月谈》的时评版。

  其实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申论的目的是替国家选拔人才,参加申论考试的考生都是准公务员,因此立场应该是政府的角度、公务员的立场。但是时评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媒体专栏的记者以第三方的角度来评论问题,也许其中会提出一些好的建议,但这些建议不一定符合政府的职能,不一定体现政府的要求。

  因此,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在学习《人民日报》、《半月谈》的时评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区分角度和立场。大家可以通过专家学者的分析来加深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必须搞清楚自己的角度和立场,立意不能偏。

  申论需要纠正的误区还有很多,这几大误区是影响比较大的,也是短时间内能够纠正过来的,一旦认识清楚,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因此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即时期,博大考神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许甜甜老师将此问题列出来,希望能够带领广大考生走出误区。

  国考市(地)以下部分职位申论试卷题型预测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申论部分相较于以往的大纲,最大的区别在于新大纲提出了测查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报考者的贯彻执行能力。所谓贯彻执行能力,大纲的表述是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一、何为贯彻执行能力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国家公务员考试考查的贯彻执行能力具体而言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1、吃透上情。这是发挥贯彻执行能力的基本前提。其要求就是必须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上级部门的精神指示深刻领会,科学解读,准确理解把握上级意图和精神实质。

  2、摸清下情。执行政策法规及上级精神,需要充分考虑到具体的环境条件,而不能脱离了实际情况。如果缺乏对所处环境、态势的准确判断,不顾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态度反应,就是没有摸清下情,势必会导致具体的执行中南辕北辙、事与愿违。因此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做到深入群众,了解真实的国情、党情、世情和民情。

  3、上下结合。在吃透了上情和下情的基础上,我们还须将二者结合,综合各要素进行周全考虑,即上级精神同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执行贯彻执行时能否找准结合点,把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取决于执行者的综合能力。在新老政策之间、宏观和微观政策间存在不协调、不配套时,尤其需要公务员的较强的协调能力。

  4、有效执行。政策方案要想真正落实,依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政策的有效执行,除了政策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外,还需要执行者有坚定的决心,以及较强的对局势的控制驾驭能力。只有坚定的决心,才能保证政策突破层层障碍,最终落到实处;政策的执行中出现错误和偏差有时是难免的,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预防错误、控制错误,这就要求公务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5、一定的创新能力。这层意思不在字面,是从中引申而来的。执行政策需要的往往是“原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既要遵从于政策主旨,同时也力求能够因地制宜、灵活多变。

  真正的贯彻执行能力,绝不是依葫芦画瓢、照章办事的僵化思维,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的执行政策能力。贯彻执行,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对象、不同地点及不同环境灵活变通政策。

  就深层次而言,贯彻执行能力的考查,既可以是应考者作为一名公务员独立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执行政策的能力,也可以是应考者代表一级部门领会上级精神,制定、执行具体政策的能力。但无论是哪一方面,都需要应考者满足以上几项基本要求,具备一名公务员的基本素质,及有效执行政策的能力。

  二、新题型预测

  在解读大纲的基础上,中公教育专家结合以往国考真题的设问方式和角度以及各省申论考试的一些创新性题型,预测今年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试卷新题型。

  1、归纳分类题

  这种题型是对“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一标准的进一步考查,是一种引申而出的能力要求。归纳分类的对象仍然是事实和观点,但是要求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事实和观点的异同进行分析,把握其中的逻辑关系。

  例如:请对材料中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能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个归纳,把具体事件归纳为不同类别的问题,并说明各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

  这类题型的作答方法的关键在于确定分类的标准,根据分类标准确定不同范围,然后根据事件和问题的不同特征将之归入不同类别。

  2、安排计划、组织协调类题型

  这种题型其实是对对策题的一种深化,对于市地以下考生要求的“贯彻执行能力”而言,对策的拟制需要更加具体,更加注重程序、步骤,对每个时间段的明确工作目标有更加的细化。

  一是在提出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做到怎样标准、注意哪些问题等原则性要求的;

  二是给出具体情境,模拟部门或个人身份,要求对一项工作、一件事情、一个问题、一种情况提出计划方案或应对措施的。

  例如:某地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上级领导委派你去做好事件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谈谈你将如何开展工作。

  对于原则性考查的问题,要紧紧抓住“依法行政”、“客观实际情况”和“及时有效”这三个要素进行阐发;对于侧重点在对策措施上的问题,除了以上原则之外,还不能忽略对策类问题的一般性要求,即对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具体性。

  3、起草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的公文类题型

  严格来讲,公文写作类题型并非首次出现,只是针对“贯彻执行能力”的要求,一些公文体裁出现的几率会更大。如通知、报告、计划等等。

  例如:请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就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起草一份通知。

  4、摘要与资料排序题

  对“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最直接、最有效的考查方式莫过于摘要和资料排序题这种题型了。这种出现在2006年山东省考第一题的题型最大程度上契合了今年国考大纲对市地一下职位的阅读能力要求,很有可能被国考命题所采用。2006年山东省申论试题一要求对给定资料1-10按照逻辑程序和方法排序,并编写出不超过200字的摘要。这是一道复合型试题,是排序与摘要两种题型的复合。作答的基本要求是先给资料排序,然后编写摘要。

  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冷静思考,以不变应万变。只要考生“以能力考查为纲”,“深挖洞,广积粮”,凿实能力基础,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吹响冲

  刺的号角,等待考生的,将是胜利的曙光!

  2010北京上半年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解析

  2010年03月08日08:43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阅读提示】在2010年3月7日北京市上半年公务员申论考试尘埃落定之际,华图教研中心立即组织相关专家对该试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下面将从总体特征、材料解析、参考答案三个方面进行系统讲解。

  一、总体特征

  1、借鉴国考出题方式

  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中,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考生的第三题要求考生“请你结合给定资料,以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宣传纲要。”而此次考试的第二题也要求考生,依据给定材料撰写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工作的意见》的内容纲要。

  2.难度与往年持平,总体保持稳定

  本次申论试题共包含10个部分材料,字数为5000字左右。材料类型方面包含文献性和实证性,与往年相同。

  3.题型变化不大,存在出题陷阱

  本次试题依然是四种类型的问题,分别为概括题、对策题、分析题和大作文。当然,正如老师在复习中所强调的,北京试题存在出题陷阱,此次也有所体现。具体参考真题解析部分。

  4.紧扣民生问题,测查相关能力

  由于公务员考试是一种能力测试,主要测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本次申论考试的以健康问题为切入点,探讨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保障健康的关系。这要求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结合材料提炼出主题内容,另一方面也结合问题的考查重点辨别题型。

  二、材料解析

  本次申论考试共包含10部分材料,字数为5000字左右。

  材料1:共包含3个自然段,通过列举三个环境污染的例子,揭示了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材料2:共包含2个自然段,指出由于政府缺乏正确的政绩观、法律意识淡薄、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行政处罚力度较低导致环境污染频发。

  材料3:由于缺乏相关的判定标准、技术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导致环境污染频发。

  材料4:华图老师强调相关例子和调查数据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也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材料5:相关调查数据表明,环境质量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经济发展。

  材料6: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及政府管理

  水平的提高也能提高个人的健康水平。

  材料7:民众应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协调好工作和健康的关系。

  材料8:通过介绍我国国民体质存在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指出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较低。

  材料9:为促进全民健身工作,应开放学校体育措施,加强对健康场所从业指导人员的管理,提高其素养;加强对体育健康场所的登记及监管工作。

  材料10:介绍《全民健身条例》颁布的背景及要求。

  三、参考答案

  第一题:根据给定材料,概括说明导致各种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20分)要求:概括准确、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200字。

  解析:该题为一道概括题,既要找到原因,又要分清层次。

  造成各种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原因包括:

  首先,思想观念方面:政府领导政绩观错误,缺乏相关的法律意识;企业、民众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

  其次,管理体制方面:我国政府对污染企业整治力度不强;对环境污染的行政处罚力度及标准太低,并且手段单一。

  第三,法律规范方面:我国环境污染的国家标准太低;缺乏污染物对人群健康损害的判定标准及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损害事件调查处理的技术规范;我国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来判定公害病的诊断标准。

  第二题:

  XX市正在研究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的精神,请依据给定材料为其撰写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工作的意见》的内容提纲。(20分)

  要求:措施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宇数不超过300字。

  解析:这道对策题重点在于了解提要的结构。要求考生在正确把握《全民健身条例》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落实全民健身工作。

  一、全民健身的实质及意义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们体质”是全民健身的实质,推进全民健身知识的宣传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有利于增强人民素质,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二、《全民健身条例》颁布的目的2009年10月1日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从法律层面保障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表明了国家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并明确了各级政府在开展相关工作中的作用和职责。

  三、结合实际,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的措施

  为使《全民健身条例》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从本市实际情况出发,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各部门结合自身优势和职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健身知识的宣传,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第二,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市财政预算,增加对全民健身工作财政投入。并且加强对彩票公益基金的合理管理和分配以支持本市健身设施的配置。第三,对全市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全面普查,进一步开放学校体育场馆。第四,加强对体育健身场所从业人员的管理和考核,并进一步培养新的相关从业人员。第五,工商行政部门加强对体育健身场所的等级,并且建立长效监管和检查机制。

  第三题:依据给定材料,谈谈发展经济、保护环境、保障健康三者的内在关系。(20分)

  要求:分析合理、条理清楚,语言准确,字数不超过300字。

  解析:该题是一道分析题。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和保障健康是政府开展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方向,需要政府和民众正确认识三者的关系。首先,环境保护是发展经济和保障居民健康的前提和基础。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只有树立环保意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合理保护居民日常生活环境才能保障居民的健康生活。污染不仅影响经济发展也威胁居民的生存和发展。其次,经济发展能够为居民健康和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支持。第三,身体健康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动力。因此,三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需要协调发展。

  第四题:请围绕“健康是关系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大问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根据给定材料,结合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

  解析:该题题目虽然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但是第一句话已经限定了大的方向,即考生的写作内容必须谈到健康对国家、社会、人民自身的影响。考生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应有鲜明的论点,有效的论证,并能合理运用材料中的相关事实和数据。(具体内容略)

  2010年北京公务员申论热点:低碳经济

  2010年02月09日10:13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一、新闻背景:

  机动车的污染排放将被列入环境税征收范围内。一旦实施,北京的机动车车主也要为尾气排放埋单。机动车的环境税在征收时,车主将按照机动车不同的污染排放量情况,缴纳不同的税费。购买高排量汽车的车主,肯定会比购买低排量机动车的车主缴纳更多的机动车环境税,类似于车辆征收购置税。据了解,具体征收的时间现在尚未确定。

  此前环保部污染防治司负责人表示,财政部和税务总局正在和环保部商量,要把机动车污染排放的内容纳入汽车污染防治的内容中去,跑的里程越多付出的费用将越高。据悉,环境税的增收已经取得了环保部等相关部委的同意,财政部接下来要研究的是征收的名称和形式。此外,《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条例》也有望于明年推出。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认为,对机动车尾气排放收税涉及到征管能力和手段的问题,需要从长计议。“短期内难以开征,开征至少要两到三年后。”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江海潮也认为,新税种的征收,将经历长时间的社会及专家论证,2~3年内条件成熟时宜开征。

  是必然趋势传递节能信息

  “征收环境税是必然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机动车数量的逐年增长,环境压力日渐凸显”。江海潮博士认为,开征环境税也传递了一个信息,国家在保持汽车持续发展的同时,节能环保迫在眉睫。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对在用机动车征收“污染税”的只有英国伦敦。该税收于2008年2月12日开征,主要针对进入伦敦市区的大排量和重污染的车辆征收,每车每天高达25英镑。

  二、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三、低碳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两个根本转变:

  一是将社会经济发展由高度依赖能源消费向低能耗、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是将能源消费结构由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向低碳型、可再生能源的根本转变。

  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中心环节是加快构建新型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着力推进低碳能源与低碳技术发展,使整个经济社会活动低碳与无碳化。

  四、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性的共识与探索。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

  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近期看,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不仅是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

  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更是着眼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

  五、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低碳发展产业。

  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并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强化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政策,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

  2.

  节能降耗,推进低碳消费。

  继续制定全国及地区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着力构建低碳型社会。

  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绿色型建筑,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能耗限额标准监督管理,建立并完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体系等,着力推进低碳建筑。

  加快城市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建设,严格执行并适时提高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推进替代能源汽车产业化,着力推进低碳交通。

  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行为好的做法,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

  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立足国情,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在政府逐步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引导“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应从搞好内部环境管理开始,做好生产环节中的节能减排和降耗工作。同时,企业要有长远投资眼光,在一些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上做战略投资。

  3.

  发展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

  进一步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大力开发风能,加快开发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提升新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技术研发,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促进新能源的加快发展。加强低碳能源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大型核电、大型水电、西气东输、大型风电基地和清洁煤电基地等项目,着力提高天然气、核电等优质能源在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户用沼气,生产生物质原料,为大中型生物质发电工程提供稳定可靠的燃料保障。

  4.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把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列入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战略与政策的研究。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统一认识、健全法规,完善规划、夯实基础,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全面推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事业发展与改革各项工作。

  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周周练之第一周材料

  2010年03月05日08:47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引言: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笔试将于3月27日举行,我们专门针对历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趋势,为各位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整理了过去一年里的时事热点,作为考生练习申论写作的材料。本周为各位考生提供了经济方面的五个话题。

  1、调结构

  【背景链接】2009年12月5日至7日,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指明了2010年的经济走向。会议指出,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工作重心定为“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把结构调整放到了重要位置,并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表述,意味着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调结构将居于更为重要的位置。

  2、扩内需

  【背景链接】2009年,从四万亿元投资到十大产业规划,“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实现内需和外需有效互补;必须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内在统一,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

  3、惠民生

  【背景链接】2009年,在已经下达的4批中央投资中,用于民生工程的投资占比超过50%。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要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吸纳劳动力多的产业的发展,同时还从社保、住房、医疗等方面分别进行突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确提出继续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社保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

  4、环保的政府责任

  【背景链接】作为一个正在转轨的发展中大国,中国需要秉承“发展就是硬道理”的信条,尽可能地加快经济发展,但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又不能“竭则而渔”,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不但需要将环境纳入经济运行系统,并将其作为一种资源进行配置,而且需要各级政府匹配性的制度安排与政策供给。

  5、城镇化建设

  【背景链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不论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比,还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依然偏低,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在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失衡的修正和再平衡将使我国外贸出口面临巨大的挑战,扩大内需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大亮点是提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战略举措,明确要“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发展空间。

  本周为各位考生提供了经济方面的五个话题,接下来将陆续推出这五个话题的标准表述,请各位考生持续关注!

  名师详解2010年福建省申论范文

  2010年02月08日10:53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土壤”·“种子”·“成果”

  ——谈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正面临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而文化创意产业正具备了促进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和转型的强大功能。而关于文化创意产业,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是:

  “文化是土壤、创意是种子、产业是成果”。

  就目前而言,实际上,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中央级地方政府也将其列入了政策文件当中。但是我们却尴尬地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却忽视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土壤”——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其中“国产漫画”在“韩流”、“日流”的夹击之下“随波逐流”便是其中的深刻教训。那么如何利用好“肥沃的文化土壤”,更多地播下“创意的种子”呢?中宜教育戴斌老师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在发展的理念层面,地方政府往往“重产业轻创意”,每每谈及“文化产业”便“下意识”地想到“园区建设”。但是再大的园区,没有创意的“种子”是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的。因此,我们需要在福建省内各高校设置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专业,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同时为吸引各类创意人才创造有利于创意发挥的宽松愉悦的环境,出台激励政策并为文化创业提供政府扶持。

  其次,政府应该改变“一手包办”的“越位”行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个性化”很强的产业模式,发展过程中不需要“导演”,更不需要“指挥家”。政府的主要工作,应当放在创造优越、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上,通过金融、财税、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引导,以及加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市场监管,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形成聚集效应。

  再次,“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问题急需解决。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已走在我们的前面。我们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强调“传统文化”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全面否定“西方文化”。文化导向上,我们应该坚持“以我为主”,同时对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为我所用”。因此,戴斌老师认为可以建立官方、民间文化组织,进行中外文化对话交流;以优惠政策鼓励中外企业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和合作。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品牌”问题,因为优质的文化产品往往离不开品牌的建设。对此,我们可以考虑建设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以行业协会为引导,牵头组织并培植一批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发展。

  很久以前,同为福建闽南人的林语堂与辜鸿铭等众多文化名人就热切地希望“向西方人推销中国的传统文化”,那时的文化只是一种“符号”,并不是直接的“价值”。而今天,时代变化了,面对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需要反过来,向我们自己的人民群众“推销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戴斌老师认为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文化”这一主体的特殊性——将“文化创意”“产业化”,需要的不仅仅是“固定投资”,更多地是需要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引导“创意主体”增强对文化本身的“感悟”,产生更多“创意种子”,只有这样才能在祖国的“文化土壤”中生产出更好的“文化成果”,推动文化的产业化进程。

  国考申论真题解析:试题类型(地市级职位)2009年11月30日14:41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录考试今天已经结束,副部级和地市级职位申论试卷给出的社会现象都是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但是试题类型却有很大差别。这个命题从大的方面看属于环境保护问题,只是给出的资料相对集中,副部级考生的反映试题难度并不低,地市级的考生对材料的把握感觉相对更好一些。纵观今年的地市级职位的申论试题类型,万学金路公务员赵同勤老师主要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试题数量较为分散。地市级职位的试题从数量上只有三个题,但是第一个题和第二题个包含两个小题,再加上最后的作文题,实际上共有五道题,试题类型的分散更多体现了对整个材料的理解要求逐步提高,也避免了一种题型的分值过高可能导致整体分数的下降。

  二、试题类型更加明确。最近三年的申论试题,在问题的设计上比较灵活,让考生很难直接理解其中的涵义,但是今年的申论试题给出的要求非常清楚,如原因类的试题,本质类的试题,提出对策的试题类型和命题作文等。因为地市级以下的职位考核的是行政执法能力,所以要求应该明确,不能模糊不清,理解很难把握。这次考生对试题感觉没有明显的疑惑,回答起来感觉更有信心。

  三、试题的针对性更强。地市级以下的职位要求具备贯彻执行能力,所以在解决问题上不能泛泛而谈,而今年的试题设计就是这样,没有针对整个材料的问题进命题,针对某一个事件或其中的某一个问题来要求考生分析原因,分析本质,提出对策或论述论证。这种试题要求的针对性是国考申论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申论考试体现执行执行能力的具体要求。

  四、作文命题一以贯之。申论最后的作文从2003年以来就倾向于命题作文,今年更是给出了富有感情色彩的题目:海洋的健康。国考的申论作文给出明确要求的标题就是希望考生要对整个材料梳理出一个整体的思路,并且把握材料当中的主要观点,从这篇题目的要求看,还是侧重于对海洋的期望,为了海洋的健康,人们应该做什么,同时又要把我合适的语气,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是整个材料透露出的主旨。

  总之,今年的地市级职位的申论试题难度有所减低,体现了考试大纲对行政执法类的要求,也体现了申论考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四、根据材料,写一篇主题是“海洋的开发与保护”的文章。900-1200字。

  参考范文:

  实现海洋开发与保护双赢

  近年来,从沿海的海岸带到近海的海岛,海洋资源开发范围不断扩大,而其造成的我国天然的海岸线减少、海岸带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以及近岸海域污染形式严峻等影响,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海洋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共同关心的海洋生态保护问题,也是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已成为科学技术领域重大的研究课题,人类发出了“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呼声。

  首先,保护也是一种发展。海岸、海岛都要做好保护工作。目前,国家海洋局正在积极呼吁加快《海岛保护法》出台。对于有争议的海域,中国一直倡导‘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之前,我们应该提议‘共同保护’。这样更容易被一些国家所接受,大家更加注意保护海岛,而不只是索取利益。通过共同保护,更加有利于今后我们海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的海岛资源丰富,是我国经济发展触角有待延伸的一片广

  阔空间。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导致了无序、盲目开发的混乱局面,使得海岛及其周围海域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等。海岛一定要规划好,保护好。其实保护就是一种发展。保护好了海岛和海岸,就是保护了亲鱼产卵地和幼鱼栖息地,保持了鱼类的再生能力,实现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渔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保障。

  其次,统一规划,有序利用。在强调保护海洋资源的同时,如何实现合理利用呢?海岛、海岸都是珍贵的资源,我们一定要有序利用,高效使用,不能很粗放地开发利用。我们要明确一个观念:它们都是宝贵的蓝色国土资源,不能盲目开发,无序利用,国家要做好统一规划。要做好边界工作。目前界限不清的情况主要是三种:一是河口跟海域的界限不清,或者说根本没有确定一条分界线,目前是哪个单位强势就归哪个管;二是省份之间管辖的河口、海域要划清界限。由于界限不清,沿海地区之间的争端时有发生。三是由于海域划界不清,引起与边界国家的海洋资源争端、岛屿归属等争议问题。建议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保护我们的岛屿。如果相对地划清界限,就可明晰各方开发的权利和相应的保护责任,改变“各自开发,无人保护”的无序局面。

  第三,保护与利用是可以互利互惠的。那么,保护与开发之间到底如何平衡?我们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要实现利用与保护的双赢。有人认为保护和利用是一对矛盾,我认为,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与利用是可以互利互惠的。

  总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做好科学研究、合理规划、有序开发三方面的工作,三者缺一不可。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预测20题

  第一题:科学发展观

  第二题: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题: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四题:收入差距扩大

  第五题:社会保障

  第六题:食品安全

  第七题:就业

  第八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第九题:社会安全

  第十题:网络安全

  第十一题:气象异常

  第十二题:资源环境

  第十三题:政府建设

  第十四题:反对腐败

  第十五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第十六题:文化软实力

  第十七题:新能源

  第十八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十九题:宏观调控

  第二十题: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第一题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既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注意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强调发展是相互促进、系统协调的过程,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辨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三)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

  1、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2、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

  3、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4、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

  5、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

  (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处理好“七个关系”:

  1、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要处理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

  3、要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

  4、要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

  5、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6、要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7、要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二题

  构建和谐社会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日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形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三)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城乡之间不和谐。社会结构存在两种独立体系,一个是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另一个是由农民构成的农村生活。

  2、区域之间不和谐。近年来,中国的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表现在:(1)经济总量的差距越拉越大。(2)人均GDP的差距越拉越大。

  3、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不和谐。这主要表现为不同的利益群体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由社会根源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

  (四)

  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1、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2、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3、制度是社会公平的根本保证;

  4、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5、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三题

  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社会道德水准滑坡的原因

  1、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道德观念发生变化;

  2、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

  3、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不得法。

  (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措施

  1、利用各种媒体,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大力宣传“八荣八耻”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宣传广大干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3、努力创造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化环境,广泛开展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群众文化活动。

  4、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监督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查处各种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背离的不良行为,依法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

  5、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注重发挥规章制度对人们道德行为的约束作用。要发动群众修订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更好地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

  6、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在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城乡环境、旅游出行、文化市场、互联网管理等领域取得成效。

  【参考例文】

  呼唤“道德的血液”

  众所关注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使政府信用受损,消费者信心受到严重挫伤,中国乳业也因此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危机。严厉整肃市场行为,切实落实政府市场监管职责和企业社会责任,党中央、国务院展开了雷霆行动。还中国食品消费市场以宁静的天空,为国人的生命尊严提供切实的保障,是社会各界的强烈期待。

  近一个时期,一些地区相继报告了多起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各方公布的相关调查表明,为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所致。据报道,2008年9月12日至17日8时,各地报告临床诊断患儿一共有6244例。

  “向人民作出交代”,这是17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所形成的决定中的最后七个字。这七个字,字字千钧。这充分说明,中央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的政府,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政府。而负有责任的企业、监管部门和行政负责人如何向人民作出交代,作出怎样的交代,则是全国人民和中外媒体共同关注的重大考题。

  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对于任何生产经营婴幼儿产品的企业来说,确保婴幼儿的生命安全必须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企业家应有的社会良知,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家对祖国的未来必须担当的民族大义。其次才是利。任何以利害义,见利忘义的行为,都是不能被法律和公众所允许的,也是不可原谅的。

  客观地说,关于食品安全问题,无论是法律规章,还是行业自律和企业制度,抑或是市场监管和科学检测,都有明确的规定,相关的队伍建设和监督从来没有停止过。就拿三鹿奶

  粉来说,产品从源头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多道检测,确认合格后方可投放市场。但纵有上百道的检测,居然未能查出如此严重的问题。

  查不出问题的问题,才是真正可怕的问题。这其中,最可怕的问题则是,再精密的仪器、再严格的检测监督,都难以查出道德缺失这一产品之外的因素。

  据有关专家介绍,无论是企业、监管部门,还是第三方机构,常规检测是依据国家、行业标准进行的,只检测标准中规定的项目,而三聚氰胺属于化工原料,理论上不应该出现在食品中,因此食品标准里可能不会有相关的检测要求。一种特定的物质通常需要特定的检测方法,化工原料的种类成百上千,寻找替代物非常容易。如果不法分子更换使用新的违禁化学物质,多道检测很可能还是难以发现。

  7月20日,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考察时对在座的企业家说:“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政策,关心社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家不仅要懂得经营、会管理,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言之谆谆,情真意切。而这次三鹿奶粉事件,可以说是一本最新的反面教材,印证了此中深意:中国的食品生产和供给在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的过程中,企业和企业家绝对不能在市场竞争中成长为金钱巨人之时,却在社会责任上沦为道德侏儒。

  金钱巨人和道德侏儒的博弈,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普遍现象。而三鹿奶粉事件则把这场博弈推向了极致。

  有三鹿内部人士透露,发生添加三聚氰胺事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交奶的与收奶的“穿进一条裤子里”了,追逐利益是最根本的动因。据有关信息,自2006年公司与新西兰一家企业合资后,改变了原来的股权结构,成为有外商投资的股份制公司,公司员工开始持股,大家形成了一种共识:只有公司快速发展才能获得更多利益。在这种氛围下,公司表面看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但是企业文化、企业道德和企业管理都没有跟上对利益追逐的步伐。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情况,向原奶中掺入三聚氰胺的方法已经逐步清晰:冷水中三聚氰胺是不容易分解的,只有将水加热后溶解,还需要加入脂肪油等物质才能蒙混过关。食品专家认为,这样的技术不像是普通奶商和奶农能够掌握的。

  目前,梳理多方意见认为有一个谜团需要揭开:一是公安机关前段时间侦查结果认定问题发生在三鹿采购原奶的环节上,那么三鹿集团内部人士有没有参与这个环节的违法行为?二是添加三聚氰胺提高原奶蛋白质含量,这样的技术不是普通不法奶商能够掌握的,那么是什么人提供的技术和配方?三是最新公布的检测结果显示,添加三聚氰胺行为在乳制品行业不是个别行为,三鹿等主要企业高层到底是否知情?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在“向人民作出交代”的严令下,人民期待的是,这次的“牢”能真正补牢,不仅是企业,监管部门和行政负责人的身上都应该真正流着“以人为本”的道德血液。要以严格的法律制度,无时无处不在的监督监管,让企业家们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社会道义,真正成长为道德的巨人,把“以人为本”落实到生产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坚决把那些患有道德败血症的所谓企业和企业家驱逐出局。

  第四题

  收入差距扩大

  (一)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

  1、收入差距扩大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关

  2、收入分配调控政策不完善,作用发挥不充分,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3、收入差距扩大,还与发展不平衡有关

  4、收入差距扩大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二)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对策

  1、“提低”,即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2、“扩中”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3、“调高”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4、“打非”即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5“保困”即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参考例文】

  机会平等是实现收入公平的根本途径

  在国际上,通常把基尼系数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越过这条警戒线,就容易产生社会动荡。199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在0.34左右,2003年已经逼近0.45,2004年超过0.465。

  当前贫富差距拉大,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由过渡体制弊端和法制漏洞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和不公平竞争;历史上形成并继续扩大的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由某些倾斜政策和行政性垄断造成的地区差别和行业差别,由市场扭曲造成的企业和个人在经济上的分化等。透过这些原因,我们发现: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实际上不是收入的不公平,而是机会的不平等,或者说是由不平等而导致的不公平。

  机会平等这种源于现代福利经济学的观点认为,所有具有工作能力的人,其就业、投资、职务升迁、赚钱赢利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作为竞争主体,他们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一个人只要有能力,勤奋努力,抓住机会,就可以从低收入者进入高收入者的行列。可见,机会平等可以促进收入。机会平等意味着对身分特权的否定、对财产权的有效保护、对未来均等机会的开放。

  要实现机会平等,关键是要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现在的收入分配不公,首先是市场平台的不公,远没有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格局。如目前的要素市场没有市场化,距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这四个要求差距很大。劳动力市场依然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阻隔、土地市场受到产权模糊的约束、资金市场受到若干歧视政策的影响。

  二是确立合理的政策机制。即使是市场机制运行良好,它所带来的收入分配格局也不能说是正确、合理、公平或合乎道德的。市场机制本身有加剧贫富差距的特性。因此政府有责任通过政策机制对过大的收入差距进行补救,如对弱者的援助、对垄断的遏制、对收入的调节等,从而改善公平。

  三是推进基本的制度保障。要在制度上保障人民平等竞争的权利,核心是保证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方面的起点公平。

  每个人的能力不等、贡献不同。之所以贡献不同,基本问题是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同。社会成员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其收入的多少成正比列关系。受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导致了收入的巨大差距。柬埔寨、尼泊尔、越南这些人均GDP是中国1/3的国家,都实行了免费教育。

  中国现在完全有能力实行农村的义务教育免费,同时对农民工和城市失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职业教育。

  中国目前有近八亿农民,占总人口的60%以上,但农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却不到15%。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达3亿-4亿。如果一大堆人挤在一小块土地上的情况不改变,那中国的农民怎么能富起来呢?因此,必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并使他们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明显不足。覆盖劳动者养老保险只有20%,医疗与失业保险的覆盖率不到20%。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有利于起点公平,也是市场竞争的社会安全阀。

  由此可见,机会平等是实现收入公平的根本途径。只有从机会平等这一根本问题入手,解决机制、制度等方面的关键问题,才能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收入公平。

  第五题

  社会保障

  (一)为何要让社会保障覆盖城乡居民

  1、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以人为本观念的重要体现

  2、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迫切需要

  3、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4、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提高社会保障程度,有利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保障覆盖面小

  2、社会保障水平低

  3、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三)如何让社会保障体系覆盖每一位城乡居民

  1、适应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2、适应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建立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3、适应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就业形势多样化的要求,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政策

  4、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5、适应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要求,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第六题

  食品安全

  (一)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1、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等切身利益

  2、食品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3、食品去安全关系到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声誉

  (二)我国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中,目前仍有两亿多农户进行分散生产,还有数

  百万个分散的小型加工企业,大多数生产设备陈旧简陋、工艺落后、生产环境较差

  2、我国的食品监管体制还存在缺陷

  3与当前食品安全严峻的形势相比,我们的监管与执法水平较低、力度不够

  (三)怎样进一步加固食品安全防护网

  1、完善制度是保障

  2、源头治理是重点

  3、全程监管是关键

  4、严厉打击是良药

  5、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积极作用

  【参考例文】

  消费安全考问政府监管效能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于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可谓三申五令,各种制度标准也不断出台,为何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依然频发?甚至波及知名品牌、跨国企业?当“齐二药”、“欣弗”、“瘦肉精”、“SK-II”等事件发生时,许多消费者不禁感到有些困惑。特别是近期暴露出来的三鹿奶粉事件,更让人匪夷所思。

  专家指出,安全事故屡屡被曝光,这在显示了公众知情权逐步得到增强的同时,也暴露出当前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

  复杂的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对政府监管体制提出了挑战。而在这个涵盖法律法规、标准、检测、行政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中,行政体系当属“要害”。到目前为止,多头监管的问题还没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以食品药品安全为例,各监管部门职能相互交叉、重叠,造成监管效力低下、监管成本高昂;多部门共管一个环节,各自为政,使得监管对象无所适从;监管部门之间沟通不足,又导致监管真空地带的产生。

  于是在实际工作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对于一些上档次的、有规模的大型食品企业,许多职能部门表现积极,发营业执照、发卫生许可证;对于一些小的企业、小作坊、小摊小贩,由于担心管不了、管不好,不少职能部门躲着跑,“管理的时候大家都上,出事的时候大家都推”。

  我国食品药品企业量大面广、参差不齐,多头监管在导致职责不清的同时,又造成了有限行政资源的浪费。

  比如,质量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分散,一些部门无力进行及时的技术升级,部分对技术装备依赖性高的检验无法开展,相关产品的管理放任自流。

  一位食品安全专家直言,除了法律滞后、标准缺失,我国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一大问题,还在于有章不循、执法不严。尤其是在当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与商业利益、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发生冲突时,又的人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惜与违规企业成为一根“利益绳索”上的蚂蚱。

  事实上,同样实行多部门监管模式的英国,为了应对职责分工不明确、职能交叉或空白、部门行动冲突所造成的隐患,专门成立了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督机构——食品标准局(FSA)。

  2005年2月,就是这个代表英王履行职能、向英国议会报告工作的独立监督机构率先公布检验结果,引起了全球性对食品中添加苏丹红染料的围剿。

  “在整个事件过程中,FSA不断向公众告知等事件的进展,公布涉及使用含有苏丹红染料的食品及生产企业名单。”上海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顾仁达评价说,“FSA充分发挥了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作用,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专家指出,理想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还应当拥有涵盖整个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涵盖全过程的法律,同时要让违法者受到严厉的处罚。记者了解到,作为监管部门发现药品质量的主要手段,2004年上海药品样检费用超过3000万元,而对样检不合格的处罚金额仅为400多万元。

  “食品药品安全状况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事故也不可能‘零发生’,但我们希望,不要每次都以公众的健康安全为代价。”一位卢姓消费者对记者说

  第七题

  就业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1、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1)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状况长期存在

  (2)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原本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3)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即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意愿直间存在“错位”

  (4)我国大学教育中存在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2、党和政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的措施

  (1)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2)各地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各显神通,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

  (3)各高校把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强化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加

  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不断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

  (4)很多企业和用人单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扩大应届毕业生的招收数量

  3、高校毕业生应如何应对就业难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自主创业,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3)练好“内功”,增强就业能力和本领

  (二)返乡农民工就业

  1、今年农民工就业压力大的原因

  (1)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们面临的十分艰巨的战略任务

  (2)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明显的冲击

  (3)我国外出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无技能或技能单一,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相

  对弱势的地位

  2、党和政府为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采取的措施

  (1)实施“保增长”各项政策措施,为农民工就业创造市场需求

  (2)强化就业服务,主动为农民工提供就业门路和信息

  (3)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在岗农民工就业岗位

  (4)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3、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素质

  (5)既要坚定信心,也要务实理性

  (1)返乡农民工应如何正确面对就业难

  (2)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

  (3)抓住机会提高自己

  第八题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卫生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突出

  (1)卫生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合理

  (2)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

  (3)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淡化

  (4)药品生产流通程序不规范,价格虚高

  2、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对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人民群众的迫切希望

  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当前保增长、惠民生的重要举措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1、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2、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3、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4、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5、促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第九题

  社会安全

  (一)社会稳定

  1、社会稳定形势严峻的国际国内背景

  (1)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

  (2)地区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和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比较突出

  (3)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许多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4)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仍在滋生蔓延,由此引发了大量社会矛盾,致使部分群众心理失衡

  (5)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将长期存在,明里暗里的较量增多

  2、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

  (1)正确处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之间的关系,通过大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推动科学发展,安定民心,促进和谐

  (2)探索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防止发生损害群众合法权益、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

  (3)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包案解决疑难复杂信访问题,及时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

  (4)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整合准稳和信访工作资源,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搭建综合工作平台,形成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的工作合力

  (5)对一些热点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及时公布真实情况,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6)在反渗透、反分裂、反颠覆的斗争中,既坚持原则、旗帜鲜明,又讲求策略、妥善应对,努力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二)群体性事件

  1、应对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1)草率做出结论,容易引发不满

  (2)信息公开不及时,谣言满天飞

  (3)在第一时间,相关领导没有和群众直接交流,没有出面安抚,导致事态逐步升级

  (4)少数地方毒品泛滥,社会治安差,群众缺乏安全感,容易形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

  原因

  2、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1)亲临现场

  (2)就事论事

  (3)信息公开

  (4)反思、问责

  (5)慎用警力

  (三)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1、处理好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是化解矛盾工作的重点

  (1)主要用经济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的得失矛盾

  (2)主要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的是非矛盾

  (3)采用综合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各类矛盾

  (4)根本方法是深化改革,发展生产力,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2、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根本缓解利益矛盾

  (1)保证社会成员机会平等,解决好初次分配合理

  (2)保证保障收入分配到位,解决好再次分配公平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保障性分配问题

  3、建立诉求表达机制,合理化解利益矛盾

  (1)努力建设透明政府,实行政务公开

  (2)听证会制度

  (3)在立法过程中扩大社会参与

  (4)基层的村务公开、厂务公开

  (5)完善信访工作

  4、建立矛盾调处机制,及时处理利益矛盾

  司法调节对于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积极意义。人民法院要积极支持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尽快形成多种调节并举的机制。

  5、建立利益保障体系,积极预防矛盾产生

  (1)当前,要重点解决好土地征用、城镇拆迁、水库移民、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2)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千方百计地帮助解决

  【参考例文】

  “个人极端暴力”事件的警示

  最近发生的几起“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7月1日,犯罪嫌疑人杨佳持刀闯入上海市闸北区政法大楼多个楼层疯狂袭警,致6名民警牺牲,另有3名民警和1名保安受伤。犯罪嫌疑人被当场抓获。

  类似悲剧还发生在湖南张家界。7月2日,永定区西溪坪街道办事处彭家巷社区7组居民田某,驾驶一辆装有两罐已点燃液化气瓶的农用三轮车,冲进西溪坪街道办事处。液化气瓶随后在办事处院内发生爆炸,造成12名干部和群众受伤。

  前者袭警的原因是,杨佳短期到沪期间,曾被闸北警方盘查、留置。此后杨多次投诉,并向公安机关提出相关赔偿要求无果后制造了这一惨案。后者的原因是,田某因其搭建的违章建筑在政府部门组织的拆违行动中被依法拆除,田遂怀恨在心,蓄意制造了这起爆炸事件。

  专家分析,这两起案件均是典型的由个人策划、筹备、实施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往往起源于私愤,其报复目标不限于“利益直接相关人”,而是进行“无差别伤害”。一种是将私愤放大到对某个部门和单位的仇恨,还有一种是将私愤放大到对社会的仇恨,报复社会。

  这类案件的发生,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带来极大的破坏,同时也对基层政府和各级公安机关提出了新挑战。纵观这类暴力犯罪事件,我们会发现,其起因基本上起源于一些小矛盾、小纠纷,但是如果这些小矛盾不能得以及时化解,或者案结事未了,当事人依然有怨在心,当怨愤积累到一定程度,悲剧就有可能发生。

  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多发期。这就要求我们的基层政府和执法机关,一定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无论是做决策还是执法时,都要以理服人,凸显人性关怀,不能简单粗暴。建设和谐社会,既需要依法行政,也需要人文关怀。特别是对那些外来打工者、小商小贩等弱势群体,对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更要依法妥善处理,避免将矛盾激化。

  同时,基层政府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要以执政为民的态度去化解矛盾,而不能动辄就把政法力量推到“第一线”,在客观上把自己置于群众的对立面。对这类问题的处理,表面

  看是个方式方法问题,其实质反映的是执政理念问题。

  第十题

  网络安全

  (一)为何网络低俗之风不易禁止

  1、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独特性,为低俗内容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2、低俗内容界定难,使一些网站打“擦边球”有空隙可钻

  3、网络低俗之风难以根除的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其独特的利益链

  (二)如何才能使网络天空更洁净

  1、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

  2、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管网

  3、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使专项行动和日常监管有机结合

  4、抵制互联网低俗之风,还需要网络运营者和广大网民树立应有的网德

  第十一题

  气象异常

  (一)气候变化问题

  从1986年的冬季至今,我国已经经历了21个全国性暖冬。气候变暖最直接的威胁就是极端天气气候灾害。而未来20年全球气温增高的趋势仍将继续,这将使我国极端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所造成的灾害也更为严重。

  (二)气候变化的原因

  1、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占90%以上可能性)

  2、气候系统本身的自然变化也会导致气候变化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切实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位置,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避免灾害成灾难。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注意保护自然环境

  3、强化监测、预报、预警三个环节

  4、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针对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

  【参考例文】

  提高防震烈度

  势在必行

  面对汶川大地震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需要树立以建筑物防震抗震为主的思想,切实提高建筑物的防震抗震的等级,以规避地震至今难以准确预报造成的损失。

  唐山大地震后,以建筑防震为主的思想便屡被提出,并在1980、1990年代形成过较为激烈的争论。赞成者认为,以建筑物抗震防震为主符合地震预报现状和我国国情实际;反对者则认为,大幅提高建筑物的防震等级将大幅度增加建筑物造价,这在当时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建筑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背景下,不符合“少花钱、多办事”要求。

  近三十年来,虽然各地都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防震等级,但只是适度而不是大幅度提高。此次“5.12”地震的重灾区,建筑物设防烈度基本在7-8度,而汶川8级地震,烈度最高达

  11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部分建筑物倒塌也是必然的。

  如果灾区的建筑物提高了抗震防震烈度,做到中震“无恙”,大震虽有破坏而不致整体坍塌,就可以把伤亡减至最低程度。为此,在建筑物设计上必须果断决策,提高建筑物防震等级,并切实做好监督工作。

  首先,要明确树立以建筑物抗震防震为主的指导思想。这一方面要对设防烈度提高所增加的建筑造价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整体提高设计施工的科技水平。据有关专家测算,与完全不设防的建筑物相比,按8度设防将增加建筑安全造价5%左右,按9度设防要增加建筑安全造价10%左右。目前我国的建筑安全工作量,只占建筑物总造价的40%左右,增加建筑安全造价10%,其实只占总造价的4%,应该是能够承担的。更重要的是,与争论这一问题时的20年前相比,各地方的经济实力也有了迅猛的提高,对防震的资金支撑能力已显著改善;而整体提高设计施工的科技水平,特别是要做好建筑结构整体的紧密连结,则不一定要花很多钱,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抗震能力。

  其次,在统一指导思想指导下,由各地因地制宜调整并公布本地建筑物的设防烈度,并依此来指导新建位房和旧房加固。

  再次,对这次地震中全坍塌,部分坍塌和基本完好的建筑物进行分类调查研究,从中汲取深刻的经验教训。如果发现了“豆腐渣”工程,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建筑质量监督的法制工作,确保建筑质量。并规定,所有的建筑物建成后,都要在适当的位置刻上设计、施工和房地产企业的名字,以明确责任。

  再其次,由于农民住房在建筑中不设防,因而在地震中坍塌最严重。建议各地政府从本地农村的实际出发,研究提高农房抗震能力的措施,并切实指导监督农房建设。

  最后,学校建筑物的防震烈度要求应更高。据了解,不少西方国家中小学校建筑的设防烈度都要高于所在城市其他建筑物1-2度。这一方面同中小学校人员密度较高;另一方面,坚固的建筑物可成为灾难发生时居民的紧急“避难所”。因而,建议在新的建筑防震要求中,把中小学建筑物设防烈度再提高1~2度。

  第十二题

  资源环境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基本特征、基本要求、基本目的和实质

  1、内涵: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

  2、基本特征: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

  3、基本要求: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的影响

  4、实质: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排放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一)实现低碳经济的措施

  1、以观念更新推进低碳经济

  2、以结构创新推动低碳经济

  3、以科技创新推进低碳经济

  4、以消费方式创新推进低碳经济

  5、以管理创新推进低碳经济

  (二)推行低碳消费方式的措施

  1、政府引领低碳消费方式

  (1)培育全民低碳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氛围

  (2)完善政府激励低碳消费的法规政策

  (3)政府机构从自身入手,带头节能减排

  2、企业主导低碳消费方式

  3、公民广泛参与低碳消费方式

  【参考例文】

  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

  人类贪婪地追求经济发展与物质需要,无休止地利用化石能源,放任co2的高排放,把自己从“原生态”低碳经济逐渐带入了“高碳经济”体系。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大大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为人类带来了前工业社会不可想象的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大规模快速使用化石能源导致co2排放量的显著增加。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以牺牲环境效益为条件是一种只顾人类、不顾自然;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顾当代、不顾后代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给人类带来了经济增长的诸多困惑。如果任其永远持续下去,其结果只能是“高烧”的地球不堪重负,丹尼斯?米都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增长极限的预言也将不幸言中。

  在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今,人们开始追求一种不仅为了当代人还要让后代人生存、发展的生活方式,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为此,不能再沿着粗放型的高碳经济模式和奢侈的过度消费与超前消费的消费方式,人类应通过低碳生活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又不影响公民的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不牺牲经济的发展,既让人人充分享有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又时时考虑为后代保留和储蓄应有的空间与资源。这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它将是人类未来生态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

  人类社会当下正处在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笔者以为现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可持续经济;是继人类社会经历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近年由于经济和能源消费的日益增长,面临着与日俱增的温室效应减排的国际压力。但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经济要较快增长以改善民生、增进福利,又需要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面对双重压力,当务之急是要继续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探索出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十三题

  政府建设

  (一)问责制度

  问责制度,是法制政府必不可少的重要制度,而且也是法治国家、法制社会、法治党必不可少的重要制度。

  1、明晰问责四原则

  (1)应坚持权利与责任相对应的原则;

  (2)政治和道义层面的问责规定,应与法律法规和纪律条规相衔接;

  (3)必须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

  (4)问责规定的具体条文必须坚持适用性原则。

  2、如何健全问责制度

  (1)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对现有规定进行认真清理;

  (2)本着开拓创新的原则,有针对性的稳步推进相关法规制度建设;

  (3)问责的基本方式是自我问责与组织问责并行;

  (4)问责事项要抓住根本;

  (5)落实相关改革和配套制度建设:

  ①要深入推进公共权利运行过程透明化,保证群众的咨询权和媒体的报道权;

  ②要切实转变干部的为官理念,形成新型政治文化氛围;

  ③要加强配套制度建设。

  (二)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1、内涵

  (1)政府综合绩效评估制度

  (2)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制度

  (3)公共财政预算评估制度

  (4)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制度

  (5)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

  (6)公共项目绩效评估制度

  (7)绩效审计制度

  (8)公民评估和群众参与制度

  2、特点

  (1)按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设定整套有机评估体系

  (2)更加关注公众评估,群众监督的力量大大加强

  (3)这些制度比较强调“通用性”

  (4)引入完整的责任追究机制,其刚性更强

  3、政府绩效评估中的突出问题

  (1)我国绩效评估缺乏立法保障

  (2)行政问责未形成制度

  (3)政府管理信息的公开透明度不足,不利于绩效评估的准确性

  4、解决政府绩效评估存在问题的措施

  (1)以外部问责为主要目标,加强多重评估机制的配套体系建设

  (2)以公民满意度为重要标准,强化政府绩效促进政府工作的功能

  (3)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建立科学完备的绩效评估信息系统

  (4)加强我国政府的行政责任机制建设

  (5)合理使用评估结果,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激励功能

  (三)反对官场新“八股”

  1、官场新“八股”的内涵

  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文牍主义、本本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2、新“八股”的危害

  (1)使一些领导干部面对社会矛盾时“心发慌”

  (2)催生了形式主义的流行

  (3)阻隔了干群之间的心灵交流

  3、医治新“八股”的措施

  (1)自上而下保护“个性”

  (2)创造条件让群众挑刺

  (3)把反对新“八股”引入干部培训教育工作中

  (4)营造人人喊打的舆论环境

  【参考例文】

  科学考评政府

  以考核评价官员,古今中外行之久矣,究其含义,不仅为进退不肖,更为以政绩指挥棒,将国家的政治决策高效地推进落实。

  政府绩效考核,被视为“静悄悄的政府革命”,近几年来一直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中占有重要位置。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制度;温家宝总理要求抓紧研究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其战略思维一以贯之。

  科学的绩效评估,看的是政府向社会最终交出的成绩单,考评更直接、更客观、更全面。目前,全国范围内推行政府绩效考核已箭在弦上;各地通过探索也积累下较丰富的经验。近日,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课题组出台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可视为迎接政府“大考”的“技术标准”。

  相较于5年前推出的评估体系,经过时间探索与总结后,新体系的最大特点,是专门设计了公民评议与群众参与制度,以民督官,拓展了基层民主的空间,强化了以人为本的导向;同时,新体系增加了公共财政、公共政策、公共项目等评估制度,推动政治建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指向明显。

  其次,这套体系强调通用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在全方位涵盖政府职能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可根据自身战略目标与治理短板,有侧重地设置具体指标。

  实施这样的考核体系,首先能大大提高行政效率,是治理不作为、乱作为的对症良药。尤其是在改变“懒政”、“惰政”,推动勤政、廉政方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有力引入群众评议制度后,更能改进工作作风,维护群众利益,提高执政公信力。

  其次,绩效考核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治理工具。对于地方政权而言,现代治理的特点是任

  务繁多、千头万绪,主政者如何主次齐抓,避免挂一漏万;如何统筹治理,通过刚性制度强化管理;如何避免突发事件、运动式任务冲淡常态管理;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全面准确地审视调整政策,这多重治理目标,可以用设计良好的绩效评估体系加以实现。

  可以期待,以绩效评估体系为起点,政府将迎来大考评时代,行政管理体制新一轮改革已蓄势待发。

  第十四题

  反对腐败

  (一)消极腐败现象的表现

  1、当前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金融、司法等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

  2、一些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有的案件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恶劣

  3、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生产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征地拆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

  4、一些领导干部作风不正的问题依然严重,主要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等问题

  (二)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思路

  1、教育有效

  2、制度管用

  3、监督到位

  4、改革深化

  5、纠风深入

  6、惩处有力

  【参考例文】

  正视官德缺失之痛

  于9月展开的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其主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干部的作风问题是党建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建的一项长期任务。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加大对官员道德修养的教育、培训、约束,使其真正做到

  “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

  做人要讲道德,做官要讲官德。对领导干部而言,道德门槛应该比普通百姓更高一些。然而,时下一些为官者的行为举止,不仅脱离了官德的水准,而且连做人的道德底线也屡屡突破。官德缺失之痛,在撕扯着公众敏感神经的同时,也在考验着执政党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勇气和智慧。

  我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官德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受到重视和强调。《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荀子》中说,“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领导干部的道德行为具有放大效应和示范,一言一行都受人关注,一举一动都有导向作用。

  历史事实也告诉我们,官德建设始终与政权安乱、国运兴衰、百姓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官德兴,政权安,国运旺,百姓幸福;官德衰,政权乱,国消亡,百姓遭殃。.

  为官之道,在于恤民;尊道贵德,在于气正。中央领导同志一再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

  “为民、务实、清廉”,实际上,这正是官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一个领导干部只有体恤民情,才能体察民意、集中民智,做到“以人为本”,真正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用于为人民谋福祉上来;只有风清气正,才能严于律己、防微杜渐,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声色所迷。

  官德正则吏治清。眼下,各地都在认真贯彻落实“行政问责制”,旨在严格监督各级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确保政令畅通、责任到位,这固然是整肃吏治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把官德教育、党风建设、政务公开、评价机制和监督体系等行之有效的干部管理方式结合起来。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曾指出,领导干部要有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的敬畏之心。约束官员之“德”,就是让他们有所敬畏,而不是为所欲为。约束官员之“德”不全在所谓政绩指标,而在于“公开监督”,在于“群众满意度”。干部言行是否一致,权利是否滥用,道德修养如何,是否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把“考核表”交由民意来填写。这样,官员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就不会乱来,官德缺失现象也会一天天好转起来。

  (二)反对中介腐败

  1、中介腐败的表现

  (1)提供虚假财务鉴证,帮助上市公司“圈钱”

  (2)故意低估国有资产,在国企改制中沦为腐败帮凶

  (3)土地评估大变“魔术”,或高或低如同儿戏

  (4)招标机构见利忘义,与相关人员勾结串通,进行腐败交易

  (5)提供虚假司法鉴证,使司法腐败获得“技术支持”

  (6)依仗权势地位垄断业务,大搞强制服务和乱收费

  2、中介腐败的“病根”

  (1)产业结构特殊,中介难以中立

  (2)权利干预,“逼良为娼”

  (3)利益冲突,不能自持

  (4)人员素质低,职业操守差

  (5)法律约束不够,监管不力

  3、治理中介腐败的措施

  (1)切实转换政府职能,让中介机构准确定位

  (2)建立健全法律监管体系,加强中介机构自律

  (3)加强舆论监督对中介机构执业情况和诚信度要及时披露信息

  (4)严格职业资格审批,加强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

  【参考例文】

  治理中介腐败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到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中介组织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在市场交易、资源分配、要素流动、秩序监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年关于中介组织参与腐败的案件不断增多,严重损害了尚在成长中的中介组织服务体系,削弱了中介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企业与企业、私权与公权之间充当服务、监督、沟通和调节等角色,其最主要的特征是独立、公正、可信。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介组织越来越多地从事经济代理、咨询策划、法律服务、资产评估、账目审核、交易组织、市场监管等活动。中介组织虽是非权利性组织,但其影响交易的作用是巨大的。像准入的资格评估,像国有企业转制或破产中的资产评估,像建筑中的造价评估,等等。从现实情况看,这类中介组织本身具有一定的仲裁功能,加上易受权利或金钱的影响,因此资产评估、财务报表、补偿认定等中介活动成为中介组织腐败的高发领域,中介组织的公正性大打折扣。

  中介组织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符号,也是社会迈向法制的重要基础。当前,针对中介组织腐败暴露出的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对症下药,最大限度地防止中介组织失去公正。

  确立严格的中介组织退出机制。中介组织成立、运行、退出理应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我国当前对中介组织存在重准入、轻管理的问题,即中介组织准入的门槛和条件相对清楚,可中介组织一旦成立后,监管主体不够明确,导致一些中介组织做了有失公平的事情不能得到及时纠偏,甚至继续蔓延。一些案件往往是在查其他问题时暴露出来的,很少有中介组织腐败案件是由监管部门主动发现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即中介组织一旦发生了影响公平、公正的活动,立即进入黑名单向社会公布,通过公开监督的方式,让不守诚信的中介组织“见光就死”,坚决维护行业的纯洁性。

  建立依法监管中介组织的制度。我国目前对中介组织的管理,主要依靠行业规章或红头文件。但规章或文件在制订过程中,中介组织通过各种方式施加影响,因此刚性约束不够,存在不少管理盲区。实际上,中介组织作为社会的第三方,深度影响着社会的公正,因此须建立依法管理的监督体系。当前,要通过立法对中介组织的职责、义务以及违反的惩戒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让中介组织管理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割断政府部门与中介组织的权利联结。我国一些中介组织是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的,一些中介组织承接了政府的某些职能,这就决定了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与权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中介组织甚至是用着政府的房子,拿着政府的票子,带着政府给的帽子。这些中介组织客观上易受权利的干预,而失去公正。也有一些中介组织为了抢夺市场资源,主动投向政府部门怀抱,以求得保护和业务机会,这也易失去公正的立场。所以,首要任务是在政府部门与中介组织之间设立“防火墙”,保证中介组织不被权利所干预,也防止中介组织寻求权利保护,最大限度地培育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公平性。

  第十七题

  新能源

  (一)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原因

  1、新能源产业被国际社会寄予带动经济复苏,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厚望

  2、新能源短缺和新能源消费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3我国可再生资源能源潜力巨大,新能源前景广阔

  (三)发展新能源的措施

  1、健全保障机制

  2、政府和企业联手化解成本难题

  3、优化能源发展环境拓展消费市场

  4、着力推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5、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和资金

  【参考例文】

  新能源驱动中国

  “要抓主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结合拉动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开发清洁环保的新能源,这将是我们应对危机、转‘危’为‘机’的最佳作为,是引领新方向,催生增长点的重大举措。”

  3月19日,当科技部部长万钢公开表示自己对新能源的厚望时,世界新一轮新能源科技竞争,已经因美国总统奥巴马刚刚推出的新能源战略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能源衰减与需求强劲的长久性矛盾,加上当前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经济衰退急需新科技革命的提振,新能源关键技术的突破很可能成为新的产业革命的引擎,不亚于之前引领世界经济大步跨越的信息技术革命对全球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的深刻变革。

  在未来的能源格局中,油气、煤炭等常规能源可能不再是群雄逐鹿的焦点,谁掌握了先进的新能源设备和技术,谁在新能源领域拔得头筹,谁将成为后石油经济时代的佼佼者。

  对中国而言,如何在这轮能源革命中,抢占发展先机,应该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如果我们不能从一个更高的视野审视新能源发展问题,也许十年之后,将会突然发现,又落在了别人身后,而且到那时,即使想追也望尘莫及了。

  对中国而言,逐步调整一直以来以高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升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不仅是出于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更应着眼于国家能源长久安全的维护。

  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重要的是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以风电为例,为了扶持国产风机,国家政策曾明确要求风电场建设中风电设备国产率必须达到70%以上,为适应政策需求,国际风电制造巨头纷纷在华建厂,但这样的“国产化”,并没有扭转外资企业主导中国风电设备的局面,而核心技术也没有到我们手中。

  如何科学制定中长期开发规划,整合研发力量,增加对产业的投资,对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来说,甚为重要。

  第十八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坚持好字优先的依据

  1、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2、资源环境生态代价过大

  3、农业基础依然薄弱

  4、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得到问题比较突出

  (二)坚持好字优先的要求

  1、坚持好字优先,就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相协调

  2坚持好字优先,就要把加快农业基础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3、坚持好字优先,就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4、坚持好字优先,就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的提出位置

  5、坚持好字优先,就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

  1、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第十九题

  宏观调控

  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要依靠出口、投资、消费这“三驾马车”。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出口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最突出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出口受阻。我们要千方百计保证出口不再大幅度下降,就要继续提高一些行业的出口退税率,进而帮助企业。

  (二)投资

  1、基本建设,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

  2、企业的更新改造

  3、房地产(保障性住房建设)

  (三)消费

  1、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2、缩小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4、推进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

  【参考例文】

  估足形势复杂性和严峻性

  我国上半年各类经济数据陆续公布,舆论多有乐观解读。多名经济学家认为我国经济刺激计划已显现成效,甚至称中国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危机的胜利者。对此,我们切不可盲目乐观,沾沾自喜,而应保持头脑清醒,既客观、理性看待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力条件和积极因素,又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上半年主要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多项指标都透出积极信号,显示中国经济基本处在底部企稳阶段,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需求下降幅度较大,造成企业效益下降,财政收入减少,就业困难增多。当前国民经济仍存在着较大的下行压力。这些重要指标显示,尽管中央刺激经济措施的积极效果正在显现,形势比预料的好,但经济止衰回升趋势仍有待进一步观察确认。

  我们不能忽视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矛盾往往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如果我们只看到积极有利的一面,而对消极不利的一面视而不见,甚至讳莫如深,讳疾忌医,那么,我们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善势也可能被挥霍殆尽,甚至走向反面。

  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是客观存在的。应该清醒地看到这次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之深重,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之巨大。对危机何时触底,哪个

  国家和地区有可能率先走出危机也只是预测,对会否出现新一波危机,它孕育于何方,爆发于何时,重创与何地,仍然众说纷纭。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成长壮大的中国经济,如此紧密地与世界联系在一起,不可能自外于世界经济大势而独善其身。

  需要清醒地看到,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面对“保增长、保民生、扩内需、调结构”的艰巨任务,还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

  投资长期以来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当前,在一揽子计划的促进下,投资出现加速增长,将为经济发展持续提供向上的力量。但是,近期出现的“投资竞赛”征兆应该引起各级各地的高度警觉。不仅如此,上一轮经济扩张其积累了大规模过剩产能,其调整消化亦将是一个异常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持续半年的出口下滑,更是我国经济触底反弹的刚性制约。至4月份,我国出口连续第六个月同比下滑,表明全球经济并未出现根本性好转,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仍有很大不确定性,未来出口料将延续同比负增长态势。

  消费“马车”仍需加鞭,跑得更快些,才能对我国经济起到更大的作用。从总体上看,消费占我国GDP的比重约为36%,远低于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50%的水平。同时,应该正视的是,国际金融危机给就业造成的压力已明显影响到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将制约消费增长,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也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忧则兴,预则立。在国际经济走势尚不明朗的大环境下,在我国经济向好态势仍有待稳固的基础上,我们应把困难估计得更大一些,把各种预案和准备做得更加充分扎实一些,做好最困难的打算和准备。备而不用,也强过临渴掘井。

  第二十题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一)保障增长是全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1、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下降,直接导致了我国出口的减少

  2、外部需求的萎缩,首先冲击了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外向型企业

  3、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逐步从沿海向内地、从出口行业向其他行业、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延伸

  4、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济增长幅度下滑过快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二)把改善民生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

  1、国际金融危机给群众生活造成许多不利影响,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高度重视民生

  2、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实现的利益问题

  (三)要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硬任务

  1、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2、必须把保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努力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1)要及时掌握社情民意,把工作做在前头,把功夫用在平时,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2)认真听取群众的利益诉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深入开展矛盾纠

  纷排查化解工作,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

  (3)积极疏导、有效处理热点问题,坚决防止把个体矛盾演化成群体性矛盾、小事情发展成大事件

  (4)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加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1、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是今年党和国家工作的主题

  2、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三者的关系

  (1)保增长是基础

  (2)保民生是目的(3)保稳定是前提

  【参考例文】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保增长,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人们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的简称。实际上,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设计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三保”,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因而,对保增长的理解要避免简单化,要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三个方面来完整地理解和贯彻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主题。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保增长是基础,包民生是目的,保稳定是前提。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不可能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民生的改善,就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真诚拥护,保增长、保稳定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保增长、保民生就无从进行。只有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有机统一起来,在做好保增长各项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民生、巩固社会和谐稳定,才能成功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增长是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加紧抓好,取得实效。

  要坚持把保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给群众生活造成许多不利影响,增加了改善民生的压力。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随着上述措施的贯彻落实,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将得到更多实惠。

  要切实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硬任务。当前我国仍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的时期,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下岗职工、失业农民工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劳资纠纷、合同纠纷等新矛盾不断产生,严重暴力犯罪上升,社会治安出现不少新情况,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必须把保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要及时掌握社情民意,把工作做在前头,把功夫用在平时,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认真听取群众的利益诉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依法及时合理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努

  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积极疏导、有效处置热点问题,坚决防止把个体矛盾演变成群体矛盾、小事情发展成大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增加人民群众安全感。

  “不须迎向东郊去,素在千门万户中。”面对前所未有的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只要全国人民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我们一定能够变挑战为动力,迎来满目春光。

篇五:策论文写成议论文能得多少分

  

  策论文和政论文是申论文章中最重要的两种类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属于申论文章,因此都是“官味”议论文,都要求有鲜明的观点、完整的结构、清晰地逻辑、流畅而规范的表达。它们的区别在于,策论重点是写对策。而政论重点是分析原因、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等问题。下面是两篇范文,也是2008年陕西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第三题的答案(具体题目见上面的帖子),都是围绕“潜规则”的主题展开的,分别是策论和政论。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收获。

  政论范文:破除“潜规则”刻不容缓

  当前在不少地方、行业、部门和人际交往中,一些人遇事不是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总是在这些显规则之外寻求“潜规则”。诸如,进药得“回扣”、审批得“红包”、贷款得“分成”等等。“潜规则”的蔓延,危害了社会机体的健康,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破除“潜规则”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意义深远。

  “潜规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品质”,是讲诚信、公平、秩序和法治。由于“潜规则”的存在,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或服务的个别市场主体,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上,而是“走捷径”,通过金钱或提供其他利益的方式,打通关节,从而使自己的利益通过非正常的渠道得到实现。这不仅践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公平、法治的“品质”,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交易的秩序,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合理的竞争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市场的基本情况,企业将根据市场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应的生产,并通过公平竞争,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但由于“潜规则”的存在,不仅不能使市场准确地发出“信号”,而且经常“反映”出一些“假象”,使得企业无法根据市场的“晴雨表”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这势必扰乱正常的生产秩序,阻碍生产发展。可以这样讲,不从根本上破除“潜规则”,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很难建立起来。

  “潜规则”是诱发权钱交易、滋生腐败的温床。“潜规则”的一方如果是不法经营者,另一方往往是政府工作人员或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潜规则”的通常模式是:公权力与不法经营者相互勾结,公权力“寻租”,不法经营者“买租”,二者臭味相投,一拍即合,利益均沾,但牺牲的往往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这也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在我们查处的许多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和经济犯罪案件中,很多涉案人都与“潜规则”脱不了干系。原本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经营活动,由于“潜规则”的存在,使得企业经营人员、采购人员、供销人员、公关人员,以及部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工作和职务上的便利,“官商勾结”,假公济私,不惜一切手段,不计一切后果,唯利是图,暗箱操作,搞不正当交易,得实惠、捞好处,使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变为行贿受贿、人情世故和关系网的恶性较量。如此,势必滋生腐败歪风。

  “潜规则”败坏了社会道德,毒化社会风气。“潜规则”为法律所不容,自然为道德所不允。在“潜规则”的作用下,在市场上博弈的不是质量、效率、技术和服务,而是看“规则”运用得如何。如此,导致的将是物价虚高,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受损;假冒伪劣商品盛行,消费者受害;少数人因得利一夜暴富,贫富差距加大,人们仇富、仇官等。上述现象的存在,不仅败坏了社会道德,也将使公平、正义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保障和实现。长此以往,人们

  必将对道德评判标准发生颠覆,对公平价值理念的认识发生错位,歪风邪气将盛行于社会。“潜规则”不除,不仅社会难得和谐,社会稳定的大局恐怕也难以保障。

  破除“潜规则”,刻不容缓!2006年1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指出:“要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这是向“潜规则”吹响的开战号角,我们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采取行动,展开一场围剿“潜规则”的攻坚战。

  策论范文:破除“潜规则”

  当前在不少地方、行业、部门和人际交往中,一些人遇事不是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总是在这些显规则之外寻求潜规则。诸如,进药得“回扣”、审批得“红包”、贷款得“分成”等等。所谓“潜规则”,相对于显规则而言,大致有隐蔽性、违规性和功利性三个特点。“潜规则“的蔓延,危害了社会机体的健康,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维护显规则权威,破除潜规则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潜规则”流行,贻害无穷。首先,它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相应的制度、秩序基础上的,社会公正要靠制度、秩序来维持。而“潜规则”恰恰破坏制度、扰乱秩序,严重败坏党风政风民风,诱发消极腐败现象,侵蚀社会肌体。其次,它严重损害群众利益。近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劳动安全、坑农害农、违法违规征收征用土地、教育乱收费、破坏环境资源等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些部门和行业不是按显规则办事,而是按“潜规则”乱作为。再次,它严重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潜规则是一只看不见的黑手、恶手,扰乱市场秩序,导致不正当竞争,引发权力“寻租”行为,扭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坚决破除形形色色的“潜规则”。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对领导干部来说,要重点加强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的教育,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头树正气,自觉抵制包括“潜规则”在内的各种不良风气。特别是要加强遵纪守法的教育,坚决按党纪国法、规章制度办事,守规矩,讲政策,不给“潜规则”留下可乘之机。

  其次要切实建立健全制度。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就是显规则,它与“潜规则”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潜规则泛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制度的缺失或者失灵。因此,破除“潜规则”,不仅要加强思想教育,更要从制度上着手。要不断建立健全针对“潜规则”的制度体系,“潜规则”在哪里出现、在哪里盛行,就要对症下药、针锋相对,设立相应的制度规定,从源头上堵塞“潜规则”的黑洞。“潜规则”的要害是“潜”和“暗”,最

  怕“阳光”和曝光,所以,破除“潜规则”,要坚持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等各项公开办事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和知情权。知情是监督的前提,人民群众享有监督权,就意味着他们同时享有知情权。越是容易出现“潜规则”的地方,越应该加强公开性和透明度,特别是在有关财务、干部选拔任用、公共事务管理、审批、决策等方面,更有必要公开透明。有实实在在的公开监督,就能不断减少和破除“潜规则”。

  总之,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和抓手,切实破除行业“潜规则”,对于净化社会风气,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真正实现“四保”目标,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推荐访问:策论文写成议论文能得多少分 策论 议论文 写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