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专题09-2022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必做经典题

专题09-2022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必做经典题

时间:2022-07-14 14:15:02 浏览次数:

  题 专题 09 【真题回 放 】

 一、(江苏省常州市 2020 年中考语文)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儿童文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儿童生命的本然状态 陈思和 ①儿童文学必须突出儿童性,但是儿童与儿童文学的写作是分离的。不像青春文学,作者多半是在读的中学生和大学生,或者是青年作家。儿童文学是由成年人来写的,年龄上隔了一代,甚至隔了两代。年龄跨界的人来表达儿童生命的感受,难度就比较大。所以,恰当的创作原则是:儿童文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儿童生命的本然状态。

 ②儿童阶段的生命特征是儿童文学的母题所在。在外力帮助下逐渐走向独立是儿童阶段的重要特征,这就构成儿童文学的一大母题--爱和互相帮助。还有两个主题与此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是善恶,一个是分享。

 ③儿童阶段的另一个生命特征是环境视域的逐步扩大,这也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母题。儿童文学最初关注的意象是床和房子,拓展开去,于是就出现了离家外出旅行的主题,或者身体突然掉进另外一个空间,由此开始了历险记。西方儿童文学名著《小红帽》《木偶奇遇记》都是这个主题延伸出来的。

 ④从生命原始状态到开始接受文明规范的教育是儿童生命的又一重要特征。孩子的生命是赤裸裸诞生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原始形态,也可以说这是一种野蛮形态。这个特征既强调了教育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人自身从“小野蛮”逐渐向着“小文明”的形态发展,同时,也肯定了儿童生命的某种野蛮特点。

 ⑤这里说的“野蛮”是不带有贬义的,它揭示出生命形态中有很多非文明规范的因素,它是自然产生的,是孩子生命形态的本然。电影《地雷战》有一个细节,鬼子工兵挖地雷的时候,挖到了一个假地雷,里面放的竟然是大便,日本工兵气得嗷嗷直叫。电影镜头马上切换到两个孩子在哈哈大笑,一个悄悄告诉另一个:是臭粑粑!如果镜头里表现的是成年人这么做,就会让人感到恶心,然而孩子的恶作剧却让人解颐一笑。为什么?因为在这个细节里突然爆发了一种儿童生命的蛮性特征,用在战争环境下特别恰当。

 ⑥创作儿童文学,尽可能地接近儿童生命的本然状态,途径还有很多,比如“模仿”和“接近”,但是这属于外部行为。创作其实是一种内心行为,作者需要从自身的生命感受出发,通过童年记忆来挖掘和激发自身具有的儿童生命因素,也许这种因素早已被成年人的种种生命征象所遮蔽,但是仍然具有活力。通过记忆把自身生命的童年因素激发出来并且复活,通过创作活动把它转化为文学形象,那是儿童文学中最上乘的意象。

 ⑦儿童文学不可避免地含有非儿童性的部分。如果说,儿童性的部分更多地是从文学审美的功能上来

  呈现儿童文学,那么,非儿童性的部分,则要从知识传播、成长教育等功能上来发挥儿童文学的特点。儿童性与非儿童性的完美结合,才是优秀的儿童文学的最高境界。

 ⑧但要注意,教育的内容可能不是儿童自己需要,而是长辈觉得应该让儿童知道的。我们讲“瓢虫是害虫”“蜜蜂是益虫”,其实这些都是成年人的标准。哪个孩子不小心被蜜蜂刺了一下,他可能就会认为蜜蜂才是害虫。这提示我们要有这个自觉,对于儿童文学中含有的非儿童功能,要有一个“度”,太多就超过了儿童承受的能力,会使儿童文学发生异化;但完全没有非儿童功能也做不到,那是乌托邦。这是儿童文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摘自 2019 年 9 月 23 日《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段写青春文学,目的是与儿童文学创作形成对照,突出年龄跨界表达儿童生命感受的难度,从而引出本文中心论点。

 B.本文论证思路清晰严谨:首先提出论点,接着重点分析儿童文学创作接近儿童生命本然状态的途径,最后补充论述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

 C.孩子的生命是赤裸裸诞生的,是一种野蛮形态。这里的“野蛮”表明了作者对儿童文学中“蛮性特征”内容的坚决否定。

 D.“异化”指变成不同的东西。“乌托邦”指难以实现的愿望。文章结尾这两个词语的使用,表明了作者鲜明的创作态度。

 2.下面的材料能否证明第②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深受中国儿童的喜爱。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灭魔,西天取经之路的奇幻历险经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的感人故事,都深深地吸引着小读者们的心灵。

  3.请分析文章第③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联系全文,说说你对第⑦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5.请依据文本并结合自身阅读体验,谈谈儿童文学创作怎样尽可能接近儿童生命的本然状态。

  二、(2020 年广西河池市中考语文)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成熟的稻谷会弯腰 ①原中央电视节目主持人李咏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婚姻幸福的秘诀,他说:“夫妻之间难免会因为争吵失和,我每次吵架后总是首先向妻子认错。”记者问到:“如此一来,您不觉得很没面子吗?”李咏笑呵呵地说:“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 ②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这是一句多么朴素而深刻的哲言。成熟的稻谷之所以会弯腰,是因为它经过默默地孕育已经结出成熟的果实。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忽视了这个道理。难怪孟买佛学院将弯腰作为入学的第一课。

 ③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在它的正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门高 1.5 米,宽 0.4 米。一个成年人进去,不仅要侧身,而且还得弯腰,否则就是碰了壁也无法入内。所有新来的学生,都会由他的老师带领着来到这个小门前,弯腰进出一次。老师教育大家说:大门当然进出方便,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要进入的地方没有很宽阔的大门,或者,有的大门不是随便可以进入的。这个时候,只有学会了弯腰侧身、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进入,否则你只能被挡在门外。这是佛家的哲理,其实也是人生的哲学。

 ④你留意过大雪过后的雪松吗?它的树枝因积雪而压弯了腰,低垂下来。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曾这样想,不是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吗?雪压青松也弯腰,岂不愧对先人的赞誉?思绪一闪而过,眼球早被另一雪景吸引。人行道上的梧桐,虽然它们也高低错落,交叉穿梭,但却有很多枝条因不能弯腰而被雪压断了。

 ⑤原来雪松之所以在大雪的重压之下弯下腰来,为的是不让自己折断,为的是往后的日子继续挺拔向上。原来,弯腰并非就是软弱,而是一份弹性,一种韧性,是生命的一种更深刻的睿智!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韩信“忍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这些弯腰成就了他们,让他们从凡人走向圣贤。

 ⑥需要指出的是,弯腰并非毫无原则地妥协,而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外界的压力,我们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住的时候,不妨弯一下腰。是的,有时弯腰就如同蝉蜕,那不是倒下,而是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节选自《群文阅读》,有删改)

 1.下列对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B.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C.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D.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通过李咏的话引出主要观点:成熟的人才会谦让。

 B.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属于驳论。

 C.选文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例,目的是使论据全面而典型,论证更具说服力。

 D.选文的论述结构为:提出问题(①)——分析问题(②③④⑤)——解决问题(⑥)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画线句中“这个道理”指的是弯腰是很没有面子的事。

 B.第⑤段列举蔺相如、韩信、勾践的例子来证明暂时的弯腰可以成就人生。

 C.“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这句话可放在第⑤段之后作为道理论据论证本段观点。

 D.第⑥段画线句中“尽可能地”一词用得很妙,充分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而严谨。

 【模拟考场】

 一、阅读下面这则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如今,户外运动已成为一种时尚的运动方式,受到不少人的追捧。然而,近日一则“90后小伙在羌塘无人区失联 50天被找到,却拒绝接受行政处罚”的新闻引发公众热议,虽然该事件以当事人交齐罚款而告终,但其背后的警示,依然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②近年来,一些户外运动越来越刺激,安全之弦却没有越绷越紧。有人仓促开启“说走就走”的户外探险而遇难,有人追求不顾风险的自然体验而被困,有人冒险违规穿越未开发的区域而失联……这些行为违背了珍爱生命、保护自然、遵守法规的原则,引发了严重的事故,耗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不仅严重威胁冒险者自身的生命安全,更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③孔子曾说:“以约失之者鲜矣。”户外运动者能节制、约束自己,才有可能少犯错误,减少危害的发生。那户外运动,需要从哪些方面节制、约束自己呢? ④参与户外运动,需要我们懂得,再精彩的挑战也不及生命珍贵。上述新闻事件中的小伙子们堪称户外运动的资深玩家,曾有一些极限挑战获得成功的经历,这给了他们寻求更精彩挑战的底气。然而精彩不是逞强弄险,不是无视生命的蛮干。著名登山家夏伯渝,在 69岁高龄靠一双假肢第 5次争取实现登顶珠峰的梦想,在离顶峰只有 94 米时突遇风雪,想到身边 5个夏尔巴向导都才 20 岁出头,冒险硬上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他最终还是毅然做出了下撤的决定——爱护生命为先,这才是户外运动最应该提倡的理念。

  ⑤追求挑战乐趣,需要我们牢记,再遥远的眺望也要留意脚下的土地。有环保人士指出,一个易拉罐被大自然完全分解需要 200年,塑料制品需要 1000 年,一个玻璃瓶需要长达 200万年。青藏高原西北部的羌塘荒原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探险者在这里丢弃一点垃圾,就可能造成很长时间都难以修复的生态损失。可以说,以亲近自然之名行破坏自然之举,既不是户外运动的风向标,也绝不会成为极限挑战的勋章。对于生态脆弱的自然保护区而言,宁静才是最大的守护,户外运动要多把这份宁静还给自然。

 ⑥每个人都有探索远方的权利,我们也乐于见到失联小伙最终得救的暖心结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接受他们“拒不认错”的任性。这次事件还警示我们:进行户外运动,需要大家明确,再惊人的壮举都不能无视法律的权威。《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 100元以上 5000 元以下的罚款。错就是错,真正成熟自律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应该首先是一个知法守法者,而不能以“不知道”为借口,推卸自己遵守法律的责任和义务。

 ⑦截至目前,已有数千人登顶珠峰,数百人进过太空。这些极限探险活动都突破了常人的能力边界,表现了永不言弃的心志和突破极限的精彩,而同时也绝不碰触道德法律的底线。虽然普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难以企及这样的高度,但这些极限探险活动所尊崇的理念,却可以成为每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自我修养。

 (据 2019 年 5 月《人民日报》盛玉雷作品改写)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限 20字以内)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列举一些户外运动者的不良举动,表明这类行为不在少数,危害严重。

 B.第④段举登山家夏伯渝放弃登顶的例子,告诉读者再精彩的挑战也不及生命珍贵。

 C.第⑤段引环保人士关于易拉罐等物品被大自然完全分解需要很长时间的说法,让读者明白户外运动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D.文章最后两段总结全文,用无视法律权威的反例和珠峰、太空探险的正例互相对照,来论述户外运动的正确做法。

  二、阅读议论文,完成文后小题。

 苦是人生的补药 马祖云 有哲人说,苦是奋进人生的一种补药,吃苦能补精神、补信念、补品格、补才能,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

 志从苦中砺。“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古往今来,举凡抱负高远者,必先立志献身;献身信仰历程,必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辛磨砺。正是这样的人生淬炼,才使思想跃然升华、信念愈加坚定、毅力不断坚强、人格日臻完善,从而实现远大的人生抱负。朱德、贺龙等无数老一辈革命家,立志献身信仰,或舍弃高官厚禄,或告别富裕生活,矢志投身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皆经历了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正所谓,吃苦励志,苦生芳华。

 才从苦中长。立学,是奋进人生的一门必修课。立学成才,尤须呕心沥血、渐入佳境的修炼与升华。正如著名学者王国维所阐述的三重境界:始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继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终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才不惧苦,就能苦出才学,苦出功底,苦出硕果。

 功从苦中建。没有汗水,难有收获;安于享受,难以建功。坚苦是拓荒者的底色,坚忍乃创业者的特质。哲人言,一切希望和理想,都要靠咬牙挺着,一直挺来成功的曙光。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背后,是坚忍不拔的艰难攻关;体育健将摘金夺银的背后,是千锤百炼的艰辛付出;名师名角一鸣惊人的背后,是厚积薄发的艰苦练功。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坚忍 36 年苦战,才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山民世代缺水的命运。科学家南仁东,带着 300 多幅卫星遥感图,艰辛勘探了 1000多处重峦洼地,终于找到安装“天眼”的最佳位置。无数建功立业者的经历表明:“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然而,在当今社会,总有一些既想舒心获得,又不愿苦心付出的“自在”者。有的只想吃香喝辣而不想吃苦受累,让梦想成了梦幻;有的想出彩而不想出力,让愿景成了泡影;有的想升迁而不想作为,让机遇成了“危机”。殊不知,天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实现梦想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但只要有吃苦开拓精神,必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1.文题“苦是人生的补药”有什么妙处?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证明“苦是人生的补药”这一观点的?

  3.文章前几段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最后一段?

  4.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一谈。

  三、阅读下则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现在不少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作家米兰• 昆德拉说过,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慢下来”首先要有耐心。

 ②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③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如果没有耐心,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有位年轻人应聘给一位雕塑大师当助理,与其想象大相径庭的是,这位雕塑大师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工作室的老人。年轻人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这位雕塑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专注工作,还要有耐心。在相当意义上说.......,正是耐心成就了雕塑大师。“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有无耐心。

 ④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⑤耐心成就意志之美。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

  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⑥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选自《人民日根》2018 年 1 月 9 目,作者徐文秀,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和②段列举生活现象引出论题“耐心”,阐释“耐心”的内涵和影响。

 B.第③段中两次写到“在相当意义上说”,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

 C.第④和③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采用的论证思路也相同。

 D.最后一段给出了修炼耐心的方法,是对前面论述的进一步深化。

 2.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一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 岁高 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的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和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有些人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忙里偷闲,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

  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如今的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生活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这些节目大都偏重于介绍图书、作者和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向“高冷化”,导致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的深处。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是(

  )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静候的智慧 ①大千世界,漫漫红尘,每天都在上演着进与退的人生剧目。当机会来临,我们无疑应奋勇争先,而

  当机会还没降临时,我们则要学会静候。静候不是守株待兔,更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大智慧。

 ②看到这么一则故事。挪威布特森山林地区有一种长角鹿,每到冰雪即将消融的季节,它们都会成群结队地踩着布森河厚厚的冰过河,迁移到对岸去觅食春天的草籽。但每年总有一批长角鹿来得晚,而错过了过河。此时,河冰已经消融,面对解冻的河面,这些长角鹿显得异常狂躁。它们常常会对着大树或大石撞自己的犄角,直到弄得伤痕累累才罢休。虽然在此后,它们情绪得到了平复,伤势也得到了痊愈,怛尽管如此,它们依然过不了河,只能死在原地。

 ③而这一带还有一种动物——野羚,它们每年跟长角鹿一样,也是要在这个季节过河。但奇怪的是,一些错过了过河最佳时机的野羚,并没有像长角鹿那样狂躁不已。而是昼夜守在河边,靠踩着上游不断漂来的浮冰,最后一个个地都成功渡到了对岸。为什么同样的过河,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局?动物学家经多年观察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在不利的情况下,野羚没有自乱阵脚,而是学会了静候。在静候中,它们把不断漂来的浮冰当成“机会”,当这些“机会”被它们一一把握到时,也就顺利到达了对岸。

 ④生活中,有许多像长角鹿一样的“愚人”。他们怀着远大的抱负,渴望在人生的路上攻城拔寨,取得成功。但是,面对“解冻”的“大河”,看着别人顺利到达彼岸的身影,他们往往会焦虑、烦躁,坐卧不宁,有时甚至还会做出自暴自弃的举动。面对不利的局面,他们不会抓机会,哪怕是像“浮冰”一样的小机会他们都熟视无睹。因而,终其一生,就只能碌碌无为。但环顾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野羚一样的智者。面对困境,他们不急不躁,在光阴里静候着时机。一旦发现机会降临,哪怕是像“浮冰”一样的丁点儿机会,他们也不放弃,靠着这一个个机会,终于渡过了道道难关,到达成功的彼岸。

 ⑤静候需要多方面的智慧,平和的心态,洞若观火的敏锐,捕捉时机的果敢,缺一不可。此时,要调整状态,扩大视野,畅通信息,一旦局面改观,就抓住时机,果断行动。静候,磨练着我们的心性。过急了,会掉进“冰河”;过缓了,又会错过“过河”。只有恰到好处,拿捏有度,才能趟过“大河”;静候,还考验着我们的勇气。勇气不够时,会让我们错失良机。只有勇气足够时,我们才会进退自如,胜利跨上人生的绿洲。

 ⑥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蜿蜒的大河,面对这条奔腾的河流,我们常会面临“过河”的考验。当错过了最佳时机时,千万不要彷徨,更不能浮躁,而是要静候下来,像野羚一样,运用智慧,果断地抓住第二次、第三次……的机会。只要我们不抛弃、不放弃,再大的“冰河”也会被我们踩在脚下,最终赢来属于我们的春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②③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下面哪一则材料最适合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材料二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材料三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参考答案与解析 【真题回 放 】

 一、 【答案】

 1.C 2.可以证明。第②段主要论述的是:构成儿童文学的一大母题——爱和互相帮助,材料与观点一致。

 3.举例论证。列举《小红帽》和《木偶奇遇记》两个真实、可靠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儿童阶段的另一个生命特征是环境视域的逐步扩大”的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对于儿童文学中含有非儿童功能,要有一个“度”,太多就超出了儿童的承受能力,会使儿童文学发生异化;但完全没有非儿童功能也做不到,那是乌托邦。这是儿童文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所以,儿童性与非儿童性的完美结合,才是优秀的儿童文学的最高境界。

 5.成年人不可能绝对还原儿童的本然,我们应该通过观察生活、接近儿童等途径,从自身的生命感受出发,通过童年记忆来再现儿童性的问题,把儿童生命的本然状态通过儿童文学创作发扬出来。

 【解析】

 1.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有误,原文中:这里说的“野蛮”是不带有贬义的,它揭示出生命形态中有很多非文明规范的因素,它是自然产生的,是孩子生命形态的本然。因此作者对儿童文学中“蛮性特征”内容坚决否定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 C。

 2.考查论据的选用。第②段的观点:儿童文学的一大母题——爱和互相帮助。唐僧师徒四人一路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的感人故事非常恰当地证明了这一观点,因此可以证明本段的观点。

 3.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第③段中,举西方儿童文学名著《小红帽》《木偶奇遇记》,是举例论证。这两部名著,从内容到主题,都符合“儿童阶段的另一个生命特征是环境视域的逐步扩大,这也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母题”这一观点,非常典型有力。

 4.考查句子的理解。“儿童性与非儿童性的完美结合,才是优秀的儿童文学的最高境界。”儿童性指儿童文学审美的功能,非儿童性指知识传播、成长教育等功能。对儿童性和非儿童性在儿童文学创作中所起的作用,可用第⑧段中的“对于儿童文学中含有的非儿童功能,要有一个‘度’,太多就超过了儿童承受的能力,会使儿童文学发生异化;但完全没有非儿童功能也做不到,那是乌托邦。这是儿童文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来进行回答。

 5.考查阅读体验与拓展。儿童文学创作怎样尽可能接近儿童生命的本然状态,在第⑥段中,作者认为“途径还有很多,比如‘模仿’和‘接近’……通过记忆把自身生命的童年因素激发出来并且复活,通过创作

  活动把它转化为文学形象,那是儿童文学中最上乘的意象”,可概括此段的内容进行回答。

 二、 【答案】

 1.C 2.B 3.A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的判定。C.第④段列举了雪松的例子,故运用了举例论证,同时也将雪松和梧桐进行比较,故运用了对比论证。故选 C。

 2.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方式的分析。B.“本文属于驳论”表述有误。本文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成熟的人才会谦让,然后列举例子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是立论的论证方式。故选 B。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这个道理”指的是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不是指弯腰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故选 A。

 【模拟考场】

 一、 【答案】

 1.户外运动应该珍爱生命,保护自然,遵守法规。

 2.D 【解析】

 1.考查学生提取中心论点的能力。阅读全文后,学生不难发现全文围绕“户外运动”展开论述,第①段引用失联小伙子找到后被行政处罚的新闻,引出论题:户外运动。第②段指出不当的户外运动“违背了珍爱生命、保护自然、遵守法律的原则”,第③到⑥段总分结构,分别从珍爱生命、环境保护、遵守法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户外运动要尊崇的原则。第⑦段总结:成功的极限探险活动所尊崇的理念,可以成为每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自我修养。如此,我们便可以总结出中心论点:户外运动应该珍爱生命,保护自然,遵守法规。注意:答案不得超过 20 字。

 2.D. 说法有误。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全文共 7 段,第①段摆出现象,第②段阐释危害,第③段到第⑥段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⑦段总结全文,起总结全文作用的只有一段,故选 D。

  二、 【答案】

 1.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明吃苦对人生有益,吃苦能补精神、补信念、补品格、补才能,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从“志从苦中立”“才从苦中长”“功从苦中建”三方面来证明“苦是人生的补药”这一观点。

 3.最后一段,作者列举了当今社会上一些不愿意吃苦的现象,从反面进一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证更充分,更有现实意义。以习总书记的话结尾,更有号召力,更有说服力。

 4.读完文本,我明白了人生只有不怕吃苦,才能获得成功。现在我们学习任务重,平时起早贪黑地学习,总觉得自己有点苦。其实与黄大发南仁东相这些建功立业者相比,这点苦有算得了什么?为了实现梦想,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勇于吃苦,奋力拼搏。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好处的理解。议论文标题的好处主要有:揭示论题或论点;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标题“苦是人生的补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人生吃的苦比喻为“补药”,根据第①段的“吃苦能补精神、补信念、补品格、补才能,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可知,文题“苦是人生的补药”生动形象地表明吃苦对人生有益;同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此题考查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面对此类试题,只需要在确定的范围内捕捉关键句子即可。通读文章可知,本文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第①段提出全文论点,第②—④段分别从“志从苦中砺”、“才从苦中长”、“功从苦中建”三个方面论证了“苦是人生的补药”这一观点的。据此作答即可。

 3.此题考查对文章论证特点的理解。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文章第②—④段属于正面论证,分别从“志从苦中砺”、“才从苦中长”、“功从苦中建”三个方面论证了观点。最后一段列举“既想舒心获得,又不愿苦心付出的‘自在’者”的例子,目的是从反面加以补充论证,可以使文章论证更全面,论证更充分。同时以习总书记的话结尾,更有号召力,说服力更强。据此作答即可。

 4.这道题考查阅读文章的感悟启示。表述时能紧扣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观点明确,积极健康,语言表述简明严谨。本题重点抓住“吃苦能补精神、补信念、补品格、补才能,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来谈。

 示例:读完文本,我明白了在前进的道路上,吃苦是不可避免的。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苦能够增长我们的才干,磨练我们的意志。我们和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相比,我们学习上吃点儿苦算不了什么。为了将来的成功,我们今天必须培养吃苦的精神,努力拼搏。

  三、 【答案】

 1.C 2.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C.第③段首先运用举例论证,然后道理论证;而第④段首先运用道理论证,然后举例论证。所以论证思路不相同。故选 C。

 2.这道题考查拟写议论文标题的能力。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统帅。根据第③—⑤段的“耐心成就成功之美”“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可知,本文的论题是“耐心”。再结合文章最后一句“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即可拟写出本文的标题: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四、 【答案】

 1.C 2.对比论证。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贴地气”,“触动观众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意近即可)

 3.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意近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本题可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做出正确的选择。其中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应是 C,因为文章第⑤段阐述“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这并不能说“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C 项的说法太过绝对,与作者的观点不一致,故选 C。

 2.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其中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文章的第六段将“《朗读者》节目”与“其他电视台的读书节目”进行对比,运用的是对比论证的方法,其作用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了《朗读者》贴地气是它取得成功,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

 3.此题考查对句子中词语指代内容的理解。在解答代词指代内容的题目时,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也就是要弄清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的语意及关系。有的代词在句中还作了复指成分,或者处在一些结构复杂的单句和复句中,一般都要对句子进行语法结构分析,辨明代词在文中的位置,进而推断其指代内容。结合文章第 7 段内容来看,《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中的“这”,具体所指的就是前

  一句话所说的“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五、 【答案】

 1.静候是一种大智慧。(或:当机会还没降临或错过了最佳时机时,我们要学会静候。)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列举长角鹿和野羚的事例,并将二者面对同一困境时的不同表现及结果作比较,突出论证了“静候是一种大智慧”的论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3.首先点明中心论点“静候是一种大智慧”,然后列举长角鹿和野羚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接着联系生活具体论述,指出“静候需要多方面的智慧”,并指明具体做法,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4.材料三。因为材料三表达的是一种淡定的心态与心境,即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不要放弃,淡定、从容地应对,总会找到出路的。与文章的中心论点相吻合。而材料一和材料二均与文章中心论点关联不大。

 【解析】

 1.这道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标题“静候的智慧”是一个短语,点明了议论的话题。阅读第①段,抓住含有话题的语句“当机会还没降临时,我们则要学会静候”或“静候不是守株待兔,更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大智慧”,即可明确中心论点。

 2.这道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第②段列举了面对解冻的河面,长角鹿异常狂躁,最后依然过不了河,只能死在原地的例子;第③段列举了野羚在不利的情况下,没有自乱阵脚,而是学会了静候,顺利到达了对岸的例子,可知这两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这两个例子又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叙写长角鹿与野羚的不同做法,这是属于对比论证。结合第①段的中心论点可知,列举长角鹿和野羚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静候不是守株待兔,更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大智慧。

 3.本题考查对论证过程的把握。如何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没有词语作为标志就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本文第①段首先点明中心论点:“静候不是守株待兔,更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大智慧”,然后②③段列举长角鹿与野羚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接着④段联系生活实际具体论述,⑤段在上述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静候需要多方面的智慧,平和的心态,洞若观火的敏锐,捕捉时机的果敢”;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当错过了最佳时机时,千万不要彷徨,更不能浮躁,而是要静候下来,像野羚一样,运用智慧,果断地抓住第二次、第三次……的机会。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4.本题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

  材料一:意思是石头可以被打碎,但绝不能改变它固有的坚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绝不能改变它自身的红色。这句话以石坚丹赤为喻,说明具有高洁品质的人是不会因外界压力而改变操守的,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与文章的中心论点“静候是一种大智慧”不吻合。

 材料二:意思是把土堆起来可以成山,把水蓄起来可以成海。比喻积少成多。与文章的中心论点“静候是一种大智慧”不吻合。

 材料三:意思是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表达的是身处绝境时,不失望,不放弃,淡定、从容地应对。与文章的中心论点“静候是一种大智慧”相吻合。

推荐访问:议论文 年中 必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