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时间:2022-07-13 08:40:03 浏览次数:

  第 1 页 共 39 页 2021 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 答题技巧与练习题汇编  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件事、某个问题进行分析,进而阐明自己的见解或反较别大的主张的一种文体。其主要特点是运用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形式来阐明事物的本质或作者对事物的理解。

  议论文的种类 按论证方式分,议论文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大类。

 立论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同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驳论文:是通过反驳错误或反动的观点同时阐述自己正确的观点。反驳的方法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一篇议论文常常将立论和驳论结合在一起,立中有破或破中有立。

 考点一:

 分析概括论点

 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点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考点梳理】

 1、常见题型 (1)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4)本文第 X 段表达了什么观点? 2、答题思路 (1)中心论点特点:①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不运用修辞和疑问词;④具有概括性,很少带修饰性词语。

 (2)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提取方法如下:

 ①位置法。

 A、题目即中心论点。

 B、在开头,即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C、在中间,应注意承上启下过渡性的语言。

 D、在结尾,即归纳全文,篇末点题。这时,在论点之前往往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

  第 2 页 共 39 页 根结底”等总结性的标志性词语出现。

 ②表述法。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肯定或表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地表明态度的句子,它应该正确、鲜明、简洁和明了。从全文看,它必然是能够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寻找归纳这类文章的中心论点,要通过阅读文章归纳段意、层意入手,然后再归纳中心论点。

 ④论据反推论点法。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

 (3)提炼和归纳分论点。

 ①追问原因法: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或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或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形成分论点。

 ②追问办法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途径。这些具体措施和途径往往就是文章的分论点。但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此办法时必须先确立中心论点。

 ③追问结果法:就是把确定的中心论点作为前提,去推想在这个前提下将会产生的结果(意义、价值、影响)。

 ④追问对象法:先将确定的中心论点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再看这个句子的谓语,可涉及哪些人或事或物,然后补出来或者具体列举出来,即成为分论点。

 ⑤追问利弊法:议论文在证明某种主张做法时,最好的方法是从利弊角度分层提炼出几个分论点。

 (4)掌握常见的几种提出论点的方式: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纳论点; ②引用名言,从而引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归纳出中心论点。

 【注】

 (1)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时可能用几个分论点来证明中心论点。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的位置,例如“首先”“其次”“再次”等。中心论点起统率全文、统率分论点的作用。

 (2)区分论题和论点:论题是文章所议论的问题、话题,指出作者是针对什么问题而议论的;而论点是作者对这个问题所持的看法。

  第 3 页 共 39 页 【阅读训练】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所谓耳食流所得到的知识,不外乎是一些道听途说。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破完万卷自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先在很少有人手上那着书本。终日终夜,不离开牌桌的人,我曾见到过,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人,却尚未遇到。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很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一心收拾到明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的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应酬,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杀不去读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废时不去利用,实在未免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既在饭馆菜馆中亦莫不为然。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

  第 4 页 共 39 页 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也就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除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提高,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管了。

 (选自季羡林《百年美文》有删改)

 问题:请用在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解析:我们要利用闲暇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要利用闲暇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考点二:标 题的含义和作用

 【考点梳理】

 1、常见题型 (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本文的标题有何妙处(作用)。

 2、答题思路 (1)拟写议论文题目 ①通读文章内容,文章是围绕一个中心论点进行阐发的,所以可以直接以中心论点作为标题,一般是主谓短语或动宾短语。

 ②可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或要求,以及文中的关键句,选用与中心论点相关的短语或论题为标题,如以论述事物之间关系的并列短语,或者是以含有“谈、说、议”等字眼的论题为题目。

 (2)标题含义和作用,一般可从内容与表达效果两方面着手 ①内容上点明了文章论述的内容(论题),或是明确了文章论点。

 ②表达效果上主要有三种情况:

 A、运用比喻、拟人,或化用诗句、成语,生动形象地提出了论点; B、运用问句(设问或疑问),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C、运用逆向思维、另类思维或奇异想象,激发阅读兴趣。

 【注】

 议论文的题目可以表明论题,也可以表明论点,一般情况下表明中心论点。如果用论题作题目,论题

  第 5 页 共 39 页 前面要加上“小议”“论”“谈谈”等字眼。

 3、答题模板 (1)拟写标题:中心论点(论题)。

 (2)标题作用点明了中心论点……,引出了论题……;标题运用了……,生动、新颖(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阅读训练】

 勇者不惧 ①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宝贵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②“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据《史记》记载,赵人蔺相如携璧出使强秦,为国家大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秦廷之上理直气壮地斥责秦王;而面对廉颇的鲁莽冒犯之举,蔺相如又能为国家利益计而甘受个人委屈。蔺相如的故事生动演绎着“勇者不惧”“义以为上”的品格。《礼记》讲:“有义之谓勇敢。” 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③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孔子曾经在门人面前称赞颜回的聪明睿智,一向以勇猛自诩的子路不服气地问老师,如果您行军打仗,将会和谁一起呢?孔子回答道:徒手与虎搏斗、赤脚横涉河滩,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勇者的“无惧”与“有惧”应是如此;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在坚守道义的同时,不怕外在艰险,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对道义心怀敬畏,如履薄冰。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

 ④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王阳明带兵平定宁王朱宸濠发动的叛乱时得到了生动体现。军旅中的王阳明不顾战事繁忙,坚持与门人讲学问道。一次探马来报前方战事失利,弟子皆惊惧失色,阳明却神色自若地重拾中断的话头继续讲解。很快又有探马来报前方叛军大溃,弟子皆喜形于色,阳明仍神色自若地继续讲学。凭借纯笃的学问和丰富的战斗经验,王阳明深知,早已妥当布好战略战术,最终一定能够获胜。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第 6 页 共 39 页 ⑤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与进取锐气呢?应该在困境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锐意进取。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机之下的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孔子珍视这场坎坷遭遇,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选自《光明日报》2020 年 4 月 20 日,有删改)

 问题: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勇者不惧的理解。

 解析:①勇敢不惧是在危难面前坚守并光大道义。

 ②勇者不惧,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

 ③勇敢不惧需要沉着的静忌和进取的锐气。

 考点三:论证方法和作用

 【考点梳理】

 1、常见题型 (1)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 X 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2、答题思路 (1)辨识论证方法的类别 ①举例论证:以事实为论据证明论点。所举事例简明概括,真实可靠,具有典型性。常常有“如”“比如”等语言标志。

 ②道理论证:用名人的言论、公认的定理和公式等来证明论点。道理论证多用引号标明所引用的内容。

 ③对比论证:论证一个问题时,将另一个问题和它对照,从而具体鲜明地将论述的问题论证透彻。可以是全面对比,也可以是部分对比。语言标志有两种:一是有“反之”“但是”等提示性词语;二是运用反义词。

 ④比喻论证:运用比喻修辞,用浅显易懂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语言标志是“像”“如同”等。

 (2)论证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的例子,更加充分确凿地论证了……,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第 7 页 共 39 页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的道理,论证了……,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通过……与……的对比,更加突出地论证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④比喻论证:通过将……比喻为……,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注】有时一段文字中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要找全。阅读思考时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顺序进行排查就可避免寻找不全。

 【阅读训练】

 ①人活在世界上,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有些人稍微遇到一些不合心意的事情,就会开始消极对待生活。他们就像一副慢性毒药,把潘多拉盒子打开,把不满的情绪释放出来,在世界散播自己的黑暗与不满。实际上,悲观又消极的态度,除了让一个人变得更糟糕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②其实,许多时候,换一个思维去思考,也许生活带给我们的感觉,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当我们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一座美丽的奇幻花园。

 ③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雨伞,另一个卖草帽。老太太终日愁眉苦脸,对生活发愁不已。一位大师路过,就问她:“老人家,你为何愁眉不展呢?”老太太伤心地说:“天晴的时候,我怕卖伞的女儿生意不好;一到下雨,我又怕卖草帽的女儿帽子卖不出去,所以天天都为她们俩发愁啊!”大师说:“老人家,你应该往好的方面想,如果下大雨的时候,你就为卖伞的女儿高兴;如果出太阳,就为卖草帽的女儿高兴。因为不管下大雨还是出太阳,你总有一个女儿可以把自己的货物卖出去啊!”老太太听后,眉开眼笑起来。

 ④事情还是没有改变,但是当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向改变了,心态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就像我认识的一个乐观的女孩,她总是记不清老人说的到底说左眼跳财,还是右眼跳财,总之只要每次她的眼皮一跳,就会觉得自己的好运气要来了。古语常说:“否极泰来。”万事万物,发展到达了一个极端,一定会反弹过来。

 ⑤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期待,就会过得心如死灰,度日如年。当一个人倒霉的时候应该去想,自己已经把所有的坏运气都花完了,人生的低谷快要走完了,接下来要走的将会是上坡路。那些每天都觉得自己很幸运的人,会越来越幸运,而那些总觉得自己很倒霉的人,就会越来越倒霉。因为吸引力法则是这样说的:“你所想的是什么,你就会吸引来什么。” 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心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以,即便生活虐我们一万遍,我们也可以对待生活如初恋。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更容易得到平安喜乐。记住罗曼•罗兰说的话:“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 问题: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比喻论证。把有些人“消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比作“慢性毒药”,生动形象的论证了悲观消极的态度给人带来的危害,进而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 8 页 共 39 页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他们就像一副慢性毒药,把潘多拉盒子打开,把不满的情绪释放出来,在世界散播自己的黑暗与不满”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消极对待生活的人比作慢性毒药,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悲观又消极的态度只会让人变得更糟糕,使所讲的道理通俗易懂,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考点四:论据

 【考点梳理】

 1、常见题型 (1)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 X 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2)给某段写一个事实(道理)论据。(某段有一个事实论据不恰当,请找出并说明理由。)

 (3)文章(某段)的具体事例是什么?这一(些)事例证明的观点是什么? (4)某段(句)内容是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 分析论据 1、答题思路 (1)答题步骤 ①先分清是事实论据(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史实、确实的数据等,可概括,也可具体写),还是道理论据(名人名言、警句、格言、俗语、民谚,以及经过了事实证明是正确的道理、定义、公理等); ②确定是哪种论据后,再看该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继而概括出观点,注意使用判断句或祈使句。

 (2)概括事实论据 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件;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3)分析论据作用 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论点。答题时要答出直接证明的论点,这个论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论据的作用=论据类型+概括论据+作用(证明了什么分论点+证明了中心论点+相关论点)。

 ①事实论据:这是事实论据,用何人何事真实有力地证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②道理论据:这是道理论据,引用……深刻有力地证明了……,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 判断论据 1、答题思路 (1)论据应该放在哪段或哪则材料合适

  第 9 页 共 39 页 ①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②分析材料,判断材料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明确材料所表达的观点。

 ③将材料的观点与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进行比较,作出判断。材料观点与中心论点相似,则表明该材料可以作为全文的论据,根据论证思路安排其位置即可,找与之表达相近的段落中放置;材料观点与分论点(即文章某个段落中的观点)相似,则表明该材料仅能作为这一段的论据,放在这段论点前后均可;如材料的观点与中心论点、分论点都不相同或没有联系,则表明该材料不能作为这篇文章或某一段的论据。

 (2)判断论据是否恰当 判断论据是否恰当,先要明白使用论据的目的。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这就是通常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应该充分证明论点。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即使这个事实论据再典型,这个道理论据再精辟,也是没有价值的。要挑这样的论据,首先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异。

  补写论据 1、答题思路 ①明确题干要求,是补充道理论据还是事实论据。

 ②明确中心论点,补写的论据一定要与论点一致。

 ③补充事实论据:能很好地证明论点;事例有代表性,尽可能是人所共知的;表述力求简洁,有概括性,字数不宜太多;必须真实,人物与事实要相符,不能编造。

 ④补充道理论据:能很好地证明论点;所写的名言、格言要有一定的权威性;引用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2、答题模板 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阅读训练】

 谈语言

 王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第 10 页 共 39 页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第 11 页 共 39 页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问题: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处分析其作用。

 解析:(1)运用了报道中使用“七月流火"的真实例子,一味盲目乱用书面语,甚至不顾“七月流火”并不是形容天气炎热,来反面论证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一旦盲目使用反而会闹笑话,增强分论点的真实性和说服力,更加突出书面语绝不能脱离口语。

 (2)运用了报刊使用“最好水平”这样的反面典型事例,表现了过于口语化的语言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充分有代表性地突出书面语应当规范的分论点,真实可信。

 试题分析:一、(1)爱好写作的人应该爱语言,掌握好语言。二、(2~5)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三、(6~12)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题目中所说的两个观点应该是二、三两个分论点,于是应该选取在论证两个分论点的时候所使用的事实论据,其中二分论点论据有:“故作姿态"、“七月流火”和朱自清晚年作品与早年作品的比较三例;三分论点论据:“最好水平”、“不以为然”。分别选取一例,事实论据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并且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再结合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通过举反例来更加突出论点。

 考点五:内容理解概括

 【考点梳理】

 1、常见题型

  第 12 页 共 39 页 (1)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论述……的? (3)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分析作答的?请简要概括。

 (4)从选文内容看,……为什么要…… 2、答题思路 (1)简答题 ①代入——将题干带入原文处。

 ②检索——在代入处寻找答案可能在的区域。

 ③提取——在检索区域提取那些可以充当答案的词句。

 ④验证——将提取出来的关键词句代入原文进行验证。

 ⑤加工——对提取的有用信息加以归纳、整合,按表述方式和字数要求进行概括表述。

 (2)选择题 ①根据选项的内容及主要意思,在全文搜索表述相近的段落、句子。

 ②精读相应段落,比较二者表述的含义是否相同。

 ③联系上下文其他相似的表述,再次进行判断。

 ④注意“一般来说”“据此推断”“假如”等词语对文意的限制。

 【阅读训练】[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养心之道。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

  第 13 页 共 39 页 根谭》和《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人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缓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 “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明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有删改) 问题: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方面展开论证? 解析: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激;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

 考点六:分析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

 【考点梳理】

  第 14 页 共 39 页 1、常见题型 ①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论证过程)。

 ②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③选文(第×段)是如何论述……这一观点的? ④第×段和第×段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2、答题思路  论证结构 议论文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 论证思路 (1)理清题干所指的全文或段落的层次,明确各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2)用凝练的语言概括论据,判断说明方法,判断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3)按照顺序概括每个层次,概括分析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①论证过程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②举……的例子,或引用……的内容,或将……与……进行对比,③指出论证了什么观点 (或道理)。

 (4)整合语言,概括答案。表述时加上表关系的词语,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将文章内容用关系词连缀即可。

 3、答题模板 (1)首先,直接提出……的论点(或通过写……的事例/名言,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或引用名言、诗句等),从正面(或反面)论证论点(或从几个方面论证论点)。最后,得出……论点/揭示……意义/发出号召、提出希望等。

 (2)不能调换。×段论证了……,×段论证了……,前者是……,后者是……,两者是××关系(或按照××思路进行说明),调换后,两段之间会……,所以不能调换。

  第 15 页 共 39 页 【阅读训练】[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 ①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②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它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

 ③真正的信仰是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真正看重信仰的人绝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④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

 ⑤因此,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有删改)

 问题: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解析:文章首先阐释了“什么事信仰”;其次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如何确立真正的信仰”;最后归纳总结得出中心论点“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考点七:理解文段作用

 【考点梳理】

 1、常见题型 (1)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事例(名言)说起? (3)调换文中某个事例或段落顺序可以吗?

  第 16 页 共 39 页 (4)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2、答题思路 (1)开头段的作用:

 ①提出论点,开宗明义(开门见山); ②提出论题,引人深思; ③引用诗歌、传说、寓言,使文章富有文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④引用事例或社会现象,充当事实论据,更具体地证明论点,增强说服力; ⑤引用名人名言,充当道理论据,增强说服力。

 (2)结尾段的作用:

 ①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②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③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④补充论证了……,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论证更严密。

 (3)中间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一般中间用逗号隔开,逗号前起“承上”作用,逗号后起“启下”的作用)。

 (4)具体段落的作用:

 ①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 ②用某个论据,论证了……观点(分论点)。

 3、答题模板 (1)开头通过写……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2)通过引用……名言,提出……论点。

 (3)开头通过引用……,提出……论点(论题、观点),也起到吸引读者兴趣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阅读训练】

 语文学习要下苦功夫 ①任何学问都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学习语文,同样非下苦功夫不可。

 ②俗话说:“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语文学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单靠按部就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③鲁迅在学生就坚持做读书笔记,写日记,手熟笔巧,为我们留下了大约 1000 万字的宝贵财富,从而成为文学大师,一代风范。

  第 17 页 共 39 页 ④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风格,并能背诵海涅、歌德的许多诗句,因此讲话、写作便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⑤毛主席求学时,每读一本书总是开动脑筋,细推深究,圈点批注。因此他的文章常有真知灼见,而被同学们传诵。

 ⑥至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类的写作佳话,更不胜枚举。

 ⑦显然,大凡善于运用语文工具的人,无不经过一番苦苦磨练。谁怕下苦功,谁就学不好语文。

 ⑧所谓下苦功,就是要乐于“自找苦吃”。一要苦阅读,博览群书,早读夜诵。二要苦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甲】。三要苦思考。摄取生活素材,识别书中的真伪优劣,消化语文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得苦思熟虑。末了,还要苦修改,【乙】。基础差的,不要自暴自弃;基础好的,更应精益求精。总之,要掌握语文知识就得苦学,也就是要苦读、苦练、苦思、苦改。当然,“苦学”决非“蛮学”,必须讲究科学方法,探求语文的规律才行。

 ⑨谁不想让自己的语文学习园地里硕果满枝呢?那就让我们铭记毛主席的教诲吧:“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习的,非下苦功不可。” 问题:文章第⑥段在论证上的作用是:

 解析:从点到面,使论据从个体变为群体,增强了论证力度。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段落的作用,回段以上举了三位名人的例子:鲁迅、马克思、毛泽东,此段回至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类的写作佳话,更不胜枚举。既是对前文的总结,又从点到面,使论据从个体变为群体,增强了论证力度。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考点八:品析议论文语言

 【考点梳理】

 1、常见题型 (1)说说第 X 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2)第 X 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3)揣摩第 X 段画线句子,品析这句话的语言表达效果。

 2、答题思路 (1)解释词语的含义 ①搞清其字面的意思或原意。

 ②根据其与上下文的关系及上下文的内容加以解释。

 ③代词的指代内容一般都能在该段中找到答案,否则就向上一个段落查找,注意联系论点、分论点和论据。

  第 18 页 共 39 页 (2)理解句子含义 ①搞清句子的字面意思,并且联系上下文,从中找答案。

 ②要从其与论点的关系上去理解。

 ③从修辞方法角度,抓喻体,找本体,还原其本义;抓关键词,以关键词为突破口,联系语境和论点,挖掘其含义。

 (3)分析词句的表达作用 ①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逻辑性。

 ②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④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⑤从用词的角度,连词主要是起承启转换的作用,副词、形容词主要是修饰限制作用,体现严谨性。

 (4)xx 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①做判断。判断能否删去。(一般情况下都是不能删去)

 ②解释词语。分析句中词语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对文意的限制。

 ③作比较。比较删去该词后句子意思产生的变化,判断是否符合原文,是否符合逻辑,等等。

 ④结论。总结答案,删掉后,表达不严谨,语言不严密,使论证缺少说服力。

 (5)句子能否删去? ①表明态度,能不能删; ②讲明理由,首先解释句义,其次要结合论点及上下文的内容,着重从论述严密、准确、全面及论证有力等方面去分析。

 (6)词语的指代内容 理解指代词的内容,我们要做到六个字:明确、辨认、归纳。

 ①明确指代内容的容量。指代词的指代内容可少可多,可以指代一个词、一个短语、句子、句群甚至段落。(这些都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

 ②辨认指代内容的位置。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在上下文中没有固定的位置,大体有两种:一是指代内容在指代词前,二是指代内容在指代词后。(指出代词的指代内容类试题,一般来说,“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

 ③归纳指代内容的含意。具体归纳的方法有:

 a. 找关键词。

 b. 找关键句(即找中心句)。

  第 19 页 共 39 页 c. 无关键词、句时,先要通览有关指代内容,厘清其内部关系,或并列,或重叠(指代同一内容),或交叉,或从属;再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来概括。找出指代内容后,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要始终关注具体的语言环境,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答题。

 (7)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可从准确性和生动形象性两方面分析。

 ①准确性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从词语的本义着手,明确其在时间、范围修饰等方面的限制,这些词一般以副词和形容词居多,然后再结合议论文语言严谨、生动、简明、准确的特点和文章内容概括总结。

 ②生动性则结合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作答。若使用修辞方法,则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这种修辞的作用。有时词语的语境义即为词语的作用。

 【阅读训练】

 “干净”是最好的气质

 王永清

 ①人最好看的样子,是干净。一直喜欢那些目光清澈的人,干净、自然、纯真。眼睛是心灵之窗,内心干净,才会有眼神的干净。当一个人以孩子般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世界也就变得简单纯净起未。

 ②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唯恐人知。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带着包袱生活,心理负担何其沉重?常见四处逃亡的罪犯被抓后“一身轻松”。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看到在风中卖菜的大娘,就把她的菜全部买下来,好让她早点回家。给流浪汉两个馒头,让有急事的行人用一下你的手机。或者,把垃圾从绿化带里带到垃圾箱里,给陌生人一个微笑……总之,一直沿着善念走下去,就会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人都面善,心中油然涌起对万事万物感恩的情愫。

 ③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才能身正心安梦魂稳,心底无私天地宽。品行端正的人干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身处俗世,却不为俗世所困,依然保持初心如故。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耀,始终谦虚低调,不高人一等,不张牙舞爪,不会变的喧嚣..与功利,给人的感觉永远是赏心悦目,如沐春风。

 ④干净,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无论命运有多么不公,不见一丝怨怼。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糟糕,始终拾掇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年少时美丽而富有,“文革”时期,因是资本家的女儿,沦落到去打扫厕所,但她见人永远要化好妆,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别人不理解,她却回答说:“因为这才是人活着的样子。” ⑤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因为大家行事光明磊落,不算计人,不欺骗人,不出卖人,该办的事一定办,不该办的事一

  第 20 页 共 39 页 定不办,自然民风淳,风气正,政风清,人心平和。

 ⑥孟德斯鸠说过: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生活本来单纯,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人有净气,风度自来。

 (选白(扬子晚报》2020 年 3 月 4 日,有删改)

 问题: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结合语境,写出第③段中加点词“喧嚣”的意思。

 (2)联系前文,说说第④段划线句中“人活着的样子”指什么? 解析:(1)喧嚣是指炫耀自己的成就; (2)无论命运多么不公,都没有一丝怨怼,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始终保持外表的干净与得体。

 考点九:拓展探究

 【考点梳理】

 1、常见题型 (1)结合对……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具体措施(认识、启示、建议等)。

 (2)根据文章内容,请你举一个例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3)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章评价。(或对某人某事写回帖、谈看法等。)

 2、答题思路 总体来说,议论文的主观题,命题人一般会从析观点、说感悟、谈看法、提办法、话启示等角度命题,多会在题干设置一些诸如“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认识”“选择其中一点”等限制,解答虽“言之有理即可”,没有固定答案,但仍有得分点可循。

 (1)评述观点、谈看法 ①就相应观点,表明自我鲜明的态度、看法,不能模棱两可。

 ②尽量与文章的观点、价值取向保持一致,用正面的思想去理解和阐述。

 ③说明理由,做到自圆其说,可从原文中提炼能支持自己的观点、结论的论据、论词。

 ④组织语言,做到思路条理清晰,语言畅达。

 (2)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启示 ①准确理解文章的论点,并选出自己感悟较深,受启发最明显的观点。

 ②紧扣观点,不要另起炉灶。

 ③联系自己的生活、思想实践,找到与文章观点相契合之处。

 ④结合自己的实际与文章观点谈感悟,做到有理有据。

  第 21 页 共 39 页 (3)结合链接材料进行探究 ①读懂材料,提炼材料的观点。

 ②分析、比较,找到材料和文章的共同或不同之处。

 ③结合文章与材料进行阐述,写出探究结论。

 【阅读训练】

 ①庚子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抗疫阶段性成果。这一成采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制度的优势和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实力,也与中国人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息息相关。

 ②敢于担当的精神,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担当意味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意味着在关键时刻能将国家、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疫情期间,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戳中了人们的泪点:钟南山院士靠在车座上闭目小憩,脸上是难以掩饰的疲惫。这是因为钟老匆忙奔赴疫区,没有时间好好休息。一位 84 岁的老人,不亲赴抗疫一线本无可厚非,但他首先想到的是为抗疫尽自己的力量,不顾劳累与安危,毅然决然奔赴疫区。从年事已高的院士专家,到 90 后、00 后的年轻医护人员,他们面对疫情义无反顾,坚定前行,承受难以想象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勇敢承担起社会责任,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争分夺秒,连续作战,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为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守护了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③抗疫英雄敢于担当,奋战在前线,广大民众也自觉服从大局,为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出了贡献。疫情突发正值春节假期,国家一声令下,全民响应,人们取消了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和各种聚会,克服困难就地隔离。武汉人民、湖北人民顾全大局,顽强不屈,为阻击病毒做出巨大贡献。他们面对离汉离鄂通道关闭后交通停滞...

推荐访问:议论文 练习题 答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