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乡村振兴论文文献综述(6篇)

乡村振兴论文文献综述(6篇)

时间:2023-05-02 11:15:03 浏览次数:

篇一:乡村振兴论文文献综述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文献综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梁漱溟、晏阳初、费孝通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认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农村,为此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乡村建设运动。他们怀着“拯救农村”“复兴农村”的抱负,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和探索,希望找出农村衰败的原因并找到解决办法,以实现“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令人遗憾的是,鉴于当时中国时局混乱,这些乡村建设运动都没有进行下去,其目标也都没有实现。但是,他们对当时乡村社会现状的分析,对于乡村出现的问题和走向的探讨和判断,以及他们所进行的道路探索都对当前乡村文化的振兴、“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镜鉴意义。

  目前,受到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广大农村地区呈现出多元文化态势。与此相呼应,当前学术界对于乡村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通过文献梳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极为丰富,有关文化的定义多达上百种。国内学者根据文化的诸多定义并结合乡村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文化”的内涵进行阐述。具有代表性的有“两分说”“三分说”两种观点。

  其一是“两分说”。赵旭东等认为,乡村文化侧重于那些展现乡村意境的因素,既有抽象无形的一面,比如村落社区中的集体诉求、交往原则、行为习惯,也表现为有形的物质层面,如民风民俗、典章制度及特定器物。其二是“三分说”。胡映兰认为,乡土文化并不仅仅是日常理解意义上的乡土精神文化,是在乡村中的长期共同生活里所形成的乡村特有、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体系总称,它包括三种具体形式:乡村物质文化、乡村规范文化、乡村表现文化。闰小沛等把乡村文化的内涵定义为“以广大农民为主体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总称”。

  由上可知,学界对乡村文化的界定还没有统一标准和统一定义,学者们对乡村文化内涵的解读也是见仁见智。本文认为,乡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包括一整套关于价值观念、道德情感、处事方式、情感归宿等文化符号体系,它涵盖乡村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组织及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

  二、乡村文化的价值

  乡村文化的价值是乡村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核心与精髓,支撑着村民的心灵归属。国内学者关于乡村文化价值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乡村文化的凝聚认同价值。历经千年积淀的乡村文化,具有凝聚地

  域内农民的功能。李娅认为,乡村文化具有粘合一定乡村地域内的社会成员的功能,使得他们在地缘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历史文化认同感,并且是“自愿认同”而非“强制性认同”。第二,乡村文化的治理价值。李三辉等从人类日常生活方面出发,认为乡村文化具有调适社会矛盾、治理社会的功能;徐学庆认为,乡村文化有助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统一的治理体系,增强乡村治理的有效性。第三,乡村文化兼具多种价值。如学者艾莲认为乡村文化具有如下价值:保持文化多样性与原生态价值,文化事业与产业开发价值及塑造新农民的价值。吴理财等认为乡村文化除了文化本身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价值和功能。

  国内学术界关于乡村文化的价值研究成果颇丰,他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结论趋同,多数学者都肯定乡村文化有着无比重要的价值,在稳定社会秩序、凝聚人心、承袭淳朴的乡风民风以及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乡村文化的价值,赋予乡村文化以新的精神内涵,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凸显出乡村振兴视域下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性。

  三、乡村文化遗产保护

  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载体,是农民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单靠翔在其专著《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中详细分析了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和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开展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探索出新型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途径。张英魁、徐彩勤认为乡村文化价值的隐性与长期性和经济利益的显性与即时性二者之间的冲突是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必须要构建一种以政府为主体,有效协同社会与市场这两大主体的共治机制,方能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曹劲对此却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乡村遗产保护所依赖的主体力量既不是政府部门,也非专业人士,而是乡村原住民;强调有了村民的日常参与和维护,乡村遗产才有生命与活力。

  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发现,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大都通过“问题一对策”式框架来阐述当前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虽然这类研究比较聚焦,但往往集中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对当前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

  四、乡村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以文化信息为媒介内容的传播,是人类交流、开化的特殊形式,是传播的特殊范围之一。当前对乡村文化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乡村文化传播对农村、农民的影响。乡村文化传播对农民既有正面的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如猴博等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电视媒介传播“文化信息”对农民的观念改变、乡风文明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其他传播媒介无与伦比的优势。沙则认为,乡村文化传播过于强调传统文化传播的经济效益,使得乡村文化传播越来越远离日常生活形态的本真样貌。

  (2)乡村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其路径选择。陈楚洁等通过对江苏省J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指出当前有关乡村文化传播存在以大众传媒窄化乡村文化传播内涵的缺陷,进而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应当以农民的参与和认同为路径。而陈燕则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乡村文化存在差序传播,需要从政府维度、媒介维度、受众维度入手,整合与重构乡村文化变迁的差序格局或许可以弥合差距,重构乡村文化的传播生态。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围绕乡村文化的内涵、乡村文化的价值、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文化传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应当说,这些专家、学者关于乡村文化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于我们研究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目前国内学者仍多侧重于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

篇二:乡村振兴论文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论文:乡村文化振兴中城乡精英合作机制之行政管理研究--以无为县M村“乡村大舞台”为例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以无为县

  M村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等方法了解与分析城乡精英合作供给乡村文化的机制、城乡精英合作供给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等内容,基于以上阐述,最后对如何强化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支撑力度,促进城市知识精英与乡村经济精英、乡村社会精英之间的柔性合作,健全城乡精英合作供给机制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议。

  1.1.1研究背景

  1.1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

  1章

  绪论

  中国城镇化率的峰值区间是

  65%~70%,而目前城市化率已将近

  60%,可见我国城市化虽然仍在加速发展,其发展的空间也已经有限了。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认为:“当城镇化率超过

  50%的时候,传统的乡土文化、乡村风光、农业景观会成为稀缺资源,广大农村将成为一部分人口返乡旅游、居住和创业的热土,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能造就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和增强国民经济结构的韧性”①。中国城市化发展到现阶段,未来将会出现的逆城市化,农业和农村也正面临着现代化转型,乡村振兴战略恰逢其时。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作了全面部署,提出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②。可以看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人才瓶颈是关键。在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最稀缺的就是拥有现代科学文化、管理经验、资金等丰富资源的精英人才。但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读书人离开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导致乡村出现人才“空心化”、文化“空心化”。“乡村振兴”是强调乡村自内而外、自下而上的全面振兴,既要挖掘和激发传统乡村精英资源的存量,又要引进先进的现代城市文明增量,就需要城市知识精英回流乡村,城乡精英合作参与乡村的建设与传承,为乡村发展提供软实力。

  本文以乡村文化振兴对精英的迫切需求为切入点,运用精英理论的相关内容,分析城乡精英的合作的运作过程,完善城乡精英合作机制,最终形成政府与社会合作的治理机制,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达成。

  本研究将走访调查无为县

  M村的文化供给情况,探析城市知

  1.1.2研究目标

  识精英和乡村经济精英是如何合作供给乡村文化,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和深度访谈,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本文将针对当前乡村文化“空心化”的问题,通过无为县

  M村

  一是分析如何解决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瓶颈。

  大舞台的案例分析,得出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最大阻碍是乡村知识型人才的瓶颈。从

  M村城乡精英合作搭建“M村大舞台”,分析如何解决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瓶颈问题,以防止乡村“空心化”态势进一步恶化。

  基于对无为县“M村大舞台”案例的具体分析,研究

  M村城乡

  二是建立健全城乡精英合作机制。

  精英合作机制的运作过程,从中发现其合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乡村文化振兴中城乡精英合作机制的对策建议,构建城市知识精英与乡村经济精英合作机制,以期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为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健全提供一些思路。

  本文探讨城乡精英合作机制,首先通过对乡村文化现状的分析

  1.2.1研究内容

  1.2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

  ........................

  以及精英理论发展的研究,发现乡村文化衰弱的最重要原因是伴随城镇化,乡村大量人才的流失,导致乡村文化难以传承和发展,乡村精神文化建设存在诸多弊端,乡村文化完全依靠政府主导无法满足乡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就需要城市知识精英与乡村精英等全社会人才的合作治理。

  其次,要具体分析城市知识精英与乡村精英的合作机制,本文实地考察了无为县

  M村的“乡村大舞台”的文化活动,阐述了城乡精

  英合作的信息沟通机制、组织策划机制、资源供给机制等运行过程及其社会影响,分解了城乡精英合作机制的运行程序。

  然后,通过无为县

  M村典型案例的分析,探讨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城市知识精英与乡村精英合作机制的现实情况,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次的原因。为发掘乡村精英回报家乡、城市高科技人才反哺乡村,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合作机制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这种机制在实践运行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快构建并完善城乡精英合作供给机制。

  最后,基于上述的研究过程与分析内容,结合案例“M村大舞台”城乡精英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部分。乡村文化振兴

  1.2.2研究思路

  仅仅依靠政府的资源无法真正实现,必须要挖掘乡村精英以及城市精英的力量。基于此研究逻辑,首先大量阅读与精英理论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明确研究背景、研究目标和当前乡村文化的社会背景,再通过实地考察无为县“M村大舞台”的活动,分析城乡精英的合作机制;其次,根据无为县

  M村的案例,总结该合作的具体机制运行过程一起社会影响,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内外在原

  因;最后提出健全和完善城乡精英合作机制的具体建议。

  国外关于精英理论研究起步较早,理论架构已经成熟,政策务

  2.1.1国外精英理论研究进程

  2.1文献综述

  第

  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实重视创新。在理论架构成熟的基础上,国外精英主义的实践成果也很显著。从国外精英主义框架方面以及西方精英理论发展历程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西方的精英理论演变历程包括精英概念的界定、精英循环和精

  (1)精英、精英主义的概念

  英流动以及精英选择这三方面内容。“精英”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法国,“精英”最初的意思是指“年收获中的最佳部分”,其转意是“经过挑选的合格者”。“精英”理论成为一个社科专业名词被各个学者学习传播,是在二十世纪初。通过帕累托和拉斯韦尔等杰出人物的理论实践研究,早期的西方精英理论开始成型,成为精英理论在欧洲大陆发展的温床。然而,尽管精英理论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但事实上其还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理论,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学者在对精英理论的研究中不断结合新的观点和思想,碰撞出灿烂的思维火花。

  V·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96)对精英的定义是,“最强有力、最生气勃勃和精明能干的人”,将“精英”具体到为上层社会的“人”。帕累托自身作为“精英流动”的代表人物,更关注的是如何划定“统治精英”与“非精英集团”的分界线,并实现其动态流转;C·莫斯卡(Gaetano

  Mosca)(1896)在统治精英理论中,从“统治阶级”和“非统治阶级”的二元社会结构角度把精英定义为少数行使自身的社会职能或者垄断权力,同时享受特殊权力及利益的统治阶级;拉斯韦尔(HaroldLasswell)(1936)将“精英”定义为在金钱、地位、权力等各方面,由于个体获取价值的驱动而获得最多的人。

  除了精英主义的创立者之外,精英主义兴起时期,还有很多学者提出类似的科学名词,如文化精英、技术精英、专业精英等。

  在工业文明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后工业理论派学者提出精英即那一批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技术人员。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1976)指出,在二十世纪,学科发展完善的大学是掌控精英资源的主体,这里的精英掌握少数人可获得的知识、设备和技术;换而言之科学家、学者就是统治精英:“如果说过去百年间处于统治地位的人物一直是企业家、商人和工业经理人员,那么‘

  新的人物’就是掌握新的智力技术的科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和工程师”。不同时期、不同的思想输送使得不同的精英理论在同一时期竞相出现,但是尽管不同的精英理论落脚点看似不同,但是它们的逻辑出发点不尽相同。所有的精英理论无一否定人类社会中存在社会资源和公共权力分配不平等的现象。如果放大社会人的政治属性,精英理论就会明确指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人被一小部分人统治。这种现象的存在,给了学者一个较为科学的方方来区分大众和精英群体,即大众精英二分法。理论家们用上述二分法分析社会人员的分布,进一步分析社会,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社会通常是少数人统治着大多数的社会,两者紧密联系,社会状态较为稳定。

  2.2理论基础

  ............................

  在社会生活中,精英会对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

  2.2.1精英理论

  动和整合作用。精英理论认为,历史进程往往处于少数人(即精英)统治下的社会发展状态。相比普通群众(被统治者),这部分少数人在智力、能力和财富等方面往往处于优势地位,他们掌握着国家权力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精英理论兴起于

  2世纪初,在

  V·帕累托看来,广义的精英是那些在社会各群体中有突出能力的杰出人物,狭义的精英则是具有统治权力的政治精英。精英理论肯定了精英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为研究乡村精英参与村级治理提供了一个入口。精英理论对于研究中国乡村精英的角色转变、功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以辩证的思维去运用精英理论,吸收其中的精华部分,要剔除掉精英理论中“夸大精英人物作用”的糟粕。从传统农村的乡绅治理到现代农村的村民自治,我国的村级治理都是一种农村精英主导下的治理模式。农村精英作为村级治理机制的一个主体环节,在我国的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有利于维持乡村秩序的稳定、对促进乡村社会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精英理论应用到本文是研究城市知识精英、乡村经济精

  英以及乡村社会精英(乡村名流)多种精英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角色和功能。在“M村大舞台”的案例中,存在着城市知识精英、乡村经济精英以及乡村社会精英三股精英的行为,运用精英理论研究

  M村城乡精英合作机制中不同精英的角色作用与合作行为。

  第

  3章

  无为县

  M村案例研...........................

  究

  .....................................13.1M村:一个曾经空心的小山村

  ................................13.1.1从乡村走出去的城市知识精英...........................13.1.2外出打工创业的乡村经济精英..........................1第

  4章

  城乡精英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4.1城乡精英合作机制主要存在的问题..............................24.1.1单纯靠网络沟通建立的组织形态存在不稳定和不连贯的问题......24.1.2单靠情感维系的精英合作模式存在可持续性问题..........................2第

  5章

  健全乡村文化振兴中城乡精英合作机制的建议....................365.1建立稳定的精英合作组织机制.........................365.1.1建立稳定的精英合作沟通机制..............................365.1.2建立乡贤理事会为精英合作的组织机制...................3第

  5章

  健全乡村文化振兴中城乡精英合作机制的建议

  5.1建立稳定的精英合作组织机制

  5.1.1建立稳定的精英合作沟通机制

  地方政府体制内文化精英主导提供乡村文化是传统乡村文化供给的主要模式,但基层政府财力、人力有限。在城乡统筹发展观念倡导下,2015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①乡村文化振兴工程建设的主力军是除了政府和村民,更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其中包括位于中心乡镇(村)企事业机构、第三部门、本地各行业精英以及来自不同地域的各领域城市精英、文化志愿者等等。为了

  M村文化振兴,不同的乡村文化供给精英之间需要互动合作,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多元的供给主体之间对于乡村文化供给存在目标差异性、利益多样化等问题,使得各个供给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无法主动形成。

  M村的城乡精英合作没有建立稳定的信息沟通机制,最主要的原因是

  M村精英合作是靠私人感情维系的约定,不是依靠刚性制度的组织约束。而精英主体间有效的信息流通机制是城乡精英合作供给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保持精英之间信息交流畅通无阻,才能保证精英之间的相互信任。首先,信任是合作的基础,M村城乡精英需

  要相互信任的关系,才能够进行有效的配合;其次,对于微信交流所存在的局限性,可以在微信交流的基础上增加面对面交流,活动举办将近春节,大部分参与者都回到家乡,可以约定特定时间地点进行面对面交流并策划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与微信交流方式相辅相成以弥补单一方式的不足。最后,精英合作可以借助数字化的网络交流平台,时刻资讯共享,建立公共的信息交流平台,形成一个互通高效的信息网,精英能够随时掌握与

  M村文化供给相关的动态,以确保精英合作供给乡村文化的目标更加清晰。

  参考文献(略)

  结语

  ..........................

篇三:乡村振兴论文文献综述

  

  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建设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人才建设问题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建设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人才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国内外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与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指通过优化资本、土地、货物、人才等要素配置及组织管理,激发农村资源潜力和创新创业活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人才是农村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1.国内外人才流动与发展趋势研究

  针对国内外人才流动与发展趋势,相关研究认为要提升农村发展中的人才强度,需要吸收更多的人才进入农村地区,同时培养和发掘更多的本土人才。如《乡村人才流动与发展趋势的研究》指出,加强农村创业创新人才的引才和留才工作,使得农村地区能够更好地利用并集聚人才资源,促进农村发展。

  2.乡村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政策制定者和学者逐渐关注乡村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相关研究认为,乡村人才需要跨专业、跨行业、跨学科的培养,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如《乡村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研究》指出,应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工艺等专业培训,培养多元化、社会化、个性化的乡村人才。

  3.乡村人才流失与挽留研究

  乡村人才流失一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挽留乡村人才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建设的重要研究方向。如《乡村人才流失与挽留研究》指出,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同时加大对乡村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以更好地留住乡村人才,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当前,随着新时代下农村发展战略的实施,乡村人才政策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协助乡村政府或相关组织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在宏观层面上解决乡村人才问题,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建设研究的重要方向。如《新时代下乡村人才政策问题研究》指出,应通过完善农村人才评价机制、加强对农村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调整农村人才工资福利待遇、健全农村人才服务网络等方式,促进乡村人才的发展壮大。

  三、结论

  通过综述国内外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建设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建设问题已经引起广泛重视,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乡村人才的培养、引进、流动和挽留等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因此,政府和相关方面应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人才建设问题,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篇四:乡村振兴论文文献综述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姓名

  专业

  市场营销

  学号

  指导教师

  所属系

  管理学系

  论文题目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现状及营销策略——以运城市瓜果类为例

  内容包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发展状况,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步骤和时间安排以及参考书目等。

  (一)选题目的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特色效益农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水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水果已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业种植产业,果园总面积和水果总产量常年稳居全球首位。运城地处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北纬35°是苹果、梨、桃子等最佳生产带的地理区位,具有种植优势的同时还有政府政策的扶持,使得运城成为省内乃至全国瓜果类农产品重要种植区之一。因此文章将以运城市为例,系统分析瓜果类农产品现状及营销策略,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销量提出合理的政策意见。

  (二)选题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性需求的增长,我国的水果行业已成为万亿级的产业,在农业经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逐步提高,更加注重健康饮食,而水果是人类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能够帮助消化,水果则必然成为不可或缺的消费对象。目前关于瓜果类农产品营销的相关研究不是很多,本文试图从瓜果类农产品营销现状进行分析,抓住乡村振兴政策以及电商平台这两个机遇,提出一系列的营销策略,为未来农产品增产、增销提供指导意见。

  (三)国内外发展状况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有关研究,如(JournalofNortheastAgriculturalUniversity(Englishedition);ZeeshanAhmad;MengJun;ImranKhan;MuhammadAbdullah;TauqirAhmadGhauri;2016)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品牌相关属性对巴基斯坦农产品营

  销中客户忠诚度和回购意向的影响。目前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管理品牌农产品,特别是在巴基斯坦和整个发展中国家,制定最佳战略,提高客户忠诚度,以诱使这些产品有回购的意图。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采用更大的样本量在同一领域进行,并且该研究可以通过特定的产品类别进行复制。

  国内文献综述

  库小伟(2021)认为乡村振兴的首要前提是乡村产业兴旺,因地制宜地挖掘乡村特色农业产业资源,确立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思路,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树立起地方特色区域品牌,让农民分享到品牌溢价收益。王翠,王园(2021)针对皖北地区农产品物流现状,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进行优劣势及外部机遇和威胁的分析,通过

  SWOT?PEST

  矩阵模型,准确找出关键问题,提出皖北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过程中,对优势机遇可采取积极扩张战略,劣势机遇可采取多元化发展策略,充分利用机遇,实现皖北地区乡村振兴。王宣朝(2021)分析了山西省农产品电商存在的跨境电商平台建设薄弱、跨境物流基础设施不健全、农产品知名品牌稀缺、相关专业性复合人才紧缺

  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西省农产品跨境电商发展策略,以促进山西省农产品跨境贸易健康发展。

  (四)研究内容

  中国是全球水果第一生产与消费大国。随着现代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水果已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业种植产业。本文对运城市瓜果类农产品进行现状分析,以及提出合理营销策略。

  本文第一部分内容撰写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对国内外瓜果类农产品产量及销量现状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第二部分内容将对运城市瓜果类农产品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三部分内容将从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从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第四部分内容从农产品的机遇与挑战方面进行分析,阐述现阶段所面临的威胁和要把握住的机遇。第五部分内容提出一系列的营销策略,来走出当下的困境,为未来更好的发展提供有效建议。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现阶段面临的困境,达到更好的发展目标。

  (五)研究方法、手段

  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数量研究法以及定量分析法

  (六)研究步骤和时间安排

  2021.10.27毕业论文动员大会

  2021.10.28-2021.11.14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选题题目、填写选题审批表

  2021.11.15-2021.12.24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开提报告

  2021.12.25-2022.04.01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汇总整理,形成初稿

  2022.04.05-2022.04.22定稿论文并录入系统

  2022.04.23-2022.05.03在指导老师指导下修改并完成论文写作,最终定稿

  2022.05.04-2022.05.11准备论文答辩纸板论文

  2022.05.12-2022.05.18毕业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

  [1]王峰.山西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6(4):10.[2]潘一恒,董琪,陈炜栋.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路径[J].全国流通经济,2019(24):109-111.[3]王岱,杨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品牌战略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4):134-137.[4]张炳达.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电商的发展前景与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8(11):137-138.[5]

  周三多.

  管理学[

  M].

  5

  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8?52.

  [6]

  吴健安,聂元昆,郭国庆,等.

  市场营销学[

  M].

  6

  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88?94.

  [7]

  汪传雷,秦琴,王静娟.

  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研究———基于

  SWOT?PEST

  矩阵分析[

  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6):705?710.

  [8]

  郭志清.

  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产品物流运行模式研析[

  J].

  农业经济,2018(11):143?144.

  [9]

  刘羽.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农产品物流发展路径选择[

  J].

  农业经济,2020(8):136?137.

  [10]

  李敏,刘云.

  新零售形态下农户生鲜农产品的物流系统构架[

  J].

  贵州农业科学,2020,48(6):147?151.

  学生签字: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字:

  日

  期:

篇五:乡村振兴论文文献综述

  

  乡村振兴工作研讨报告(通用3篇)

  乡村振兴工作研讨报告

  篇1乡村振兴战略论文: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摘要: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兴起的乡村旅游是指存在于乡村地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旅游地经济发展的旅游行为。乡村旅游的出现为乡村推进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本文以中国最美乡村----为例,分析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发现该地在发展中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开发深度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同时也得出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应当项目生态化、产业专业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施旅游+战略等启示,以此为其他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引言

  2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乡村振兴战略在解决我国乡村发展问题中的重要地位,围绕乡村振兴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要求以加快农村脱贫步伐。乡村旅游是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提出的一种以休闲娱乐为目的,以村庄环境文化为依托的旅游行为,对于加快农村地区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省--县位于三省交界处,为我国山区县代表,当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普遍较低。自合福高铁开通以来,--县依托其美丽的自然环境与独特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旅游业,形成多元完整的旅游体系,从而成功搭上经济发展的便车,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因此,本文在探究--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问题及启示,从而为其他县域乃至全国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以往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较多,主要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探究贫困地区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从而实现脱贫的合理路径,如林移刚、杨文华(20-)基于生产要素视角,探究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发展困境及优化路径,李烨(20-)构建扶贫效率模型,对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效率进行分析并提出

  对策建议。另一方面,以具体地区为例,探究该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从而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如刘焕庆、吴健(20-)以全域旅游为背景探究延边州乡村旅游发展特征并提出合理建议。

  乡村振兴工作研讨报告

  篇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让农民成为一种让人向往的职业,造就亿万懂农业、爱农村的职业农民,这将是振兴乡村的生力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达到57%,已经有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里落户,这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是极大的促进。但是,无论城镇化怎么发展,到2030年至2035年,还会有约4亿左右的人口在农村生产生活。简单依靠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思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从来不是处在从属的地位上,它与城市是命运共同体。人们说,城镇化会伴有“城市病”,其实乡村也有“乡村病”。不同的是,前者是在快速发展中产生的,后者是在发展趋缓中产生的。乡村发展的活力问题也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据统计,1960年至20__年间,全球城市人口比例从33%提高到54%,伴随着城市发展,乡村社区发展活力却在逐渐降低。在我国,其集中表现为农村“三留守”问题和“谁来种地”的问题。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受益者,必须要把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在过去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我们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这表现在只注重农产品的数量指标增长,不看重务农队伍素质提高和职业化。相应的是,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投入少,导致农村人口素质偏低、人才缺乏。

  乡村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健康发展,只有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才能有效推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乡村振兴既要注重物

  质投入的硬件建设,更要重视提高乡村人口素质的软件建设,包括乡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培训、培智扶志等。要注重解决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问题,引导部分农民工返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城市的科技人员下乡,各类群体到农村去创业创新,高起点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

  懂农业,方能知轻重;爱农村,方能守初心。如今,“农民”两字不应是一种身份,而应是一种职业。新老农民队伍中,不乏赶时髦一哄而上者,也有人因短期效果不佳而离开。但是,绝大多数农业从业者、创业者是怀着对农村的美好向往、对土地的特殊情感,他们带来了资金、技术,托起了新农业,创造了返乡下乡创业的许多成功案例。

  乡村振兴战略得靠这样一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的人去落实。一方面,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只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乡村振兴工作研讨报告

  篇3“十四五”时期是--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市委--届-次全会深刻把握振兴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了全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个突破性进展”的主要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部署要求上来,立足市情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在现代化新--建设中展现省会担当、作出省会贡献。

  一、打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八字方针落实到农业生产领域,就是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农、质量兴农战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当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争做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牢记-考察吉林时,关于“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殷切嘱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

  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标准化水平,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灌区续建配套、防汛抗旱等水利工程,通过应用大型农机具、发展农业物联网等手段提高农业产出率,打牢稳定粮食产能基础,使“中国饭碗”装上更多--粮食。到20__年,力争地表水源工程水田区灌溉保证率达到--%以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重在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境等关键领域开展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进农业科研、推广及生产基地一体化,促进重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形成园区引领,辐射带动全市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格局。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市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县级农业推广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人员队伍”三位一体的三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解决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到20__年“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总面积达--万亩。

  二、建设国家高品质农产品基地

  围绕种好“中国粮食”、端好“中国饭碗”,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引导优势品种集群集聚,打造一批高品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鼓励发展地表水灌溉,扩大绿色、有机水稻规模,重点建设五常、方正、通河等绿色水稻基地。稳定玉米种植面积,逐步增加鲜食玉米、高油大豆、杂粮杂豆、设施蔬菜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重点建设双城、巴彦等加工型玉米基地和巴彦、尚志、依兰等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扩大以食用菌、经济林果、北药等为特色的林下产业规模,重点建设尚志黑木耳基地、通河大果榛子基地、宾县养殖基地和五常刺五加等森林北药基地。

  三、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以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为核心,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种养加结合和产业链再造,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大力发展农业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业绿色生产技

  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营销等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大力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生态观光、都市农业、休闲渔业、农事体验、乡土风情、农耕文化展示等现代农业景观区块,打造一批集餐饮、度假、观赏和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贯彻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符合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盟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经营规模化、合作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到20__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万个以上,实现-—-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境内上市。五、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突出抓项目、强园区、优环境、惠民生、补短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总量、产业层次、财政实力全面提升,营造竞相发展、争先晋位的良好氛围。积极落实“百千万”工程,狠抓产业招商,制定农业项目招商图谱。以“两头两尾”为抓手,聚焦工业、突出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谋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推进县域园区特色化、专业化提档升级,突出发展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打好寒地黑土、非转基因、绿色有机优势牌,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组织一批农产品和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国际标准对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实施兴村强县示范行动,集中建设好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六、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规划设计,科学组织施策,高质量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大力度强化公共服务补强,进一步完善乡村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

  打好环境整治硬仗。加强乡村治理,启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及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建设。实施“-+-”行动,开展农村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能源革命、菜园革命和--民居建设“-+-”行动,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坚持“尊重民意、整村推进、室内为主”,探索推广适合北方高寒地区改厕模式,科学稳妥推进农村改厕。同时,积极开展--民居建设行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大力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要注重开展对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包括加强对进城农民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文化培养,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科学文化传播阵地,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坚持精准施策,落实“四个不摘”,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不变,巩固现有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围绕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提升,打好经营增收、就业增收、多元增收三套“组合拳”。通过种、养、加、销各环节同时发力,发展、改革、创业、就业多措并举,推动形成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综合机制。研究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接续推进减贫工作,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强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篇六:乡村振兴论文文献综述

  

  有关乡村振兴方面的文献综述范文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短板。本文拟对当前乡村振兴中亟待解决的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一是谁来种地?二是怎样种好地?三是如何富起来?以期有所裨益。

  为此,《关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说明》提到“加快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广大农户特别是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升小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统防统治、统耕统种、统收统销,完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等举措。然而目前还存在“双向失衡”的状况:即政府强势介入市场过程,企业相对弱势无法自主生产,农户兼具小生产与小市场双重角色导致其经济利益严重受损,或沦落为“数字农民”、被剥夺了生产积极性;另外,因为缺乏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指导,当前很难做到精准测土配方,使得资源投入分散且效率低下,由此造成水肥利用率不高、劳动力利用效率偏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从而引发粮食减产和病虫害频发等农业生产风险隐患增多。可见,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尽快走出上述困局。

  “谁来种地”,是基层最为关心的首要问题。长久以来,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仍属于粗放经营的传统模式,农民个体和家族之间分工细致且极不均匀,这就意味着同一块田地常常只有一名甚至几名

  -1-

  农民在经营。这些情况在城郊结合部和农村交界处更为普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融合逐渐深入,人口流动日趋频繁,特殊群体(留守老人儿童)与乡村越来越远,许多地区都已开始面临人少地多,或者人多地少的现象。而要避免出现“空心村”的状况,需从两方面努力。第一,城市将吸纳剩余劳动力回流乡村,缓解原来农村出现的劳动力不足的状况;第二,加速制度创新,将原先散落的村集体土地整合划归,形成规模化经营,这便需依靠乡村治理的变革。

  以农民合作社为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这既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迫切要求,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据报道,国内每100亩玉米生产能够带动约70名农民就业。

  -2-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论文文献综述 振兴 综述 乡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