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产业基础薄弱(9篇)

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产业基础薄弱(9篇)

时间:2023-05-03 17:45:05 浏览次数:

篇一: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产业基础薄弱

  

  我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建设和发展六大重点产业,是市委、市政府面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结合我市产业现状、资源条件和发展格局等实际情况提出的发展战略,是建设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示范基地的核心任务之一。壮大产业,基础在资源,支撑在人才,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的保障上。为此,本着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我市重点产业人才现状,为下一步人才工作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不断增强人才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等目的,市委组织部于5月下旬,组成调研组在全市范围内就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展开调研,调研主要采取落实调研任务、听取情况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了解等方式进行,前期工作结束后,就调研情况进行详细认真的归纳、整理和分析,力争做到调研详尽、情况明晰、数据充分、分析透彻、建议实用。

  一、我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特别是自去年全市人才和科教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市委、市政府在营造人才工作氛围、改善服务环境、开发人才资源、提高人才素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我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一支由企

  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组成的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在我市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市支撑六大支柱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1、总体数量。截止到20XX年上半年,我市重点产业共有各类人才24705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568人,占重点产业人才总数%,专业技术人才10392人,占重点产业人才总数%,高技能人才7745人,占重点产业人才总数%。

  2、人才分布。全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中,能源类有7051人,占总数的%,矿产冶金类有1536人,占总数的%,医药类有1410人,占总数的%,绿色食品类有351人,占总数的%,林产类有14281人,占总数的%,旅游类有76人,占%。

  3、学历结构。全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人才总数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有3029人,占总数的%,具有大专学历的有7092人,占总数%,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有1123人,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数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有1589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高技能人才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有317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4、职称构成。在现有重点产业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1183人,占总数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413人,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数的%,具有中级职称的有1484人,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数的%;专业

  技术人才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519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具有中级职称的有2473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中,具有高级技师职称的有251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具有技师职称的有1209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具有高级技工职称的有6285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5、年龄结构。重点产业人才队伍中,35岁以下的有6386人,占总数的%,36岁—45岁的有11762人,占总数的%,46岁以上的有6557人,占总数的%。

  二、我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1、人才总量不足,总体素质不高。目前,制约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瓶颈因素关键还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问题。相对于我市130多万人口,不足3万人的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同时现有的重点产业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也难以另人满意,在24705名重点产业人才队伍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只有3029人,仅占总数的%,具有大专学历的也只有7092人,占总数的%,而这些大专以上学历通过电大、成人高考、职业教育等获得的后学历占相当比重。

  主要原因:一是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一定的片面认识。只顾眼前,不想长远,认为经济建设是最重要、最实在

  的工作,而人才队伍建设是大投入、小产出,不出效益,难出成绩的这种意识仍然存在,致使一些有关我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开发、培养、使用方面的好的政策、措施在具体落实上大打折扣。二是现行的人才界定标准和人才评价系统制约了人才的成长。现在,很多人一谈到人才,仍然想到高学历、高职称,一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动手操作能力强、发展潜力大但没有学历、职称的实用型人才往往被忽视,而现行的传统职称评价体系直接导致许多富有实际能力的人才难以通过相应的职称考核,挫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限制了我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整体数量的提升。三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市经济基础薄弱,区位优势不明显,涉及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及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企业较少,致使在人才的承载能力,人才的物质待遇方面,能够为人才提供的物质待遇相对偏低,与发达地区的落差明显,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这也是导致我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的直接原因。

  2、重点产业人才分布不平衡。从我市六大支柱产业中的人才布局看,能源、矿产冶金、林产领域内的人才比较集中,占到重点产业人才队伍总数的%,而绿色食品、医药、旅游产业领域内的人才缺乏严重,医药产业人才占重点产业人才总数的%,绿色食品产业人才占重点产业人才总数的%,旅游产业人才仅仅占到重点产业人才总数的%,解决我市及

  具资源优势和市场开发前景的绿色食品、医药、旅游产业的人才短缺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主要原因:在人才的管理体制上,目前,我市现有重点产业人才仍然是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制约了人才的流动,很多人才在现有岗位上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限制了作用的发挥;在人才的管理方法上,主管部门也包括企业自身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管理方法单一、落后,权利意识和服从意识被过于强调,而人才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意识往往被忽略;在人才的选拔任用机制中,现行的机制缺乏对人才之间竞争意识的培养和激励,用人单位需要获得更加宽泛的关于人事调动、使用方面的自主权。

  3、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人才引进难。我市的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在政府的推动下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市场化配置的程度仍然不高,主要表现在市场反应迟钝、市场信息匮乏,灵活性、有效性不足,不能及时调节供求关系,与企业和人才双方需求尚有很大差距。

  主要原因:一是我市重点产业中的多数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职业经理人队伍没有形成,人才价值真正由市场决定的机制尚未建立;二是我市人才评价推荐体制尚不完善,服务机构太少,适应不了需求,在人才市场化配置中起到作用还不明显;三

  是人才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了解情况的渠道不通畅,信息源比较分散,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四是现行的人才标准仍是“唯文凭是用”,在一定程度上埋没了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限制了人才的流动与竞争,阻碍了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制约了合理的人才流动和竞争机制的形成。

  三、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本趋势

  1、懂经营会管理的职业经营管理人才需求强劲。目前,我市重点产业共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568人,总量虽然不小,但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层次较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真正称得上企业家的不多。现有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只有1123人,仅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数的%,拥有高级职称的经营管理人才也仅有413人,只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数的%,而且我市现有的重点产业中,许多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吸纳人才空间较小,多数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管理知识薄弱,市场意识单一、落后,虽然在企业创业期和积累期取得一定成绩,可是一旦进入发展期和成长期,便会感到力不从心,很难跟上市场快速变化的步伐,面对重大机遇缺乏科学决策手段,抗风险能力差。随着我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重点产业日益壮大,懂经营会管理的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数量和质量

  上的不足,将逐渐显现出对我市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制约作用。

  2、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旺盛。随着我市重点产业的日益发展壮大,一些高新技术将不断涌现,更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将会被迅速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这就需要一大批新型的、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我市重点产业建设中,目前,我市重点产业中专业技术人才虽然总数不少,但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大约仅占总数的5%,就这一数量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而言,已经明显不能满足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生物制药、绿色食品深加工、生态旅游方面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已经导致这些产业发展缓慢,今后,这类人才的需求将更加旺盛。

  3、从事熟练工种、有经验的高技能人才需求迫切。从全国范围看,对有实际工作经验、能够从事熟练工种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我市在这方面显示出的需求形势更加突出,现有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中,具有高级技师职称的技能型人才仅仅占到高技能人才队伍总数的%,具有技师职称的技能型人才也只占到高技能人才队伍总数的%,由于这类人才通常需要经过一定的实践积累才能成长起来,就决定了高技能人才在培养和使用上存在一个周期性的问题,再加上发达地区也同样缺少这类人才,加剧了我市原有的这类人才的大量流失,而要想引进则十分困难。因此,随着重点产业

  发展过程中一些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能够熟练地进行设备维护、工艺操作、技术革新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

  四、对推进我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1、从推进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人才的内涵,切实提高对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都在人才。因此,促进重点产业全面、快速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对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对人才的内涵、人才的挖掘、人才的合理流动与流失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在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工作中,要努力破除传统的思想意识,树立“大人才”观念,要注重在实践中去体会和把握人才的内涵和本质,凡是有某种特长并在经济、社会某个领域有所作为的人,都属于人才的范畴,只要有“才”并且这种才能能够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和事业发展,那就是人才。在具体工作中,既要看到并充分发挥已经取得成绩的显性人才的作用,也要关注并发掘那些有发展潜力的隐性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是正常现象,人才的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要以正常的心态去对待人才的合理流动,可这并不意味着对我市人才外流现象的忽视。虽然流动伴随着流失,但是对于那些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工作留住的人才,却由

  于没有采取措施或者因为措施不力出现的流失,就一定要极力避免,而解决观念问题,提高重视程度,是解决人才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2、提高待遇,多种方式激励,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应的报酬、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社会地位会让人才感受到自身价值的体现,能够充分调动人才创业、发挥才智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是社会对人才劳动价值认可的标志。这几年,我市在人才的奖励上逐步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去年召开的人才和科教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对全市10名拔尖人才、18名中青年科教英才、33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和获得科技进步奖的单位给予了重金奖励并颁发了证书,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对人才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广泛宣传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全市范围内“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已经初步形成。但目前在人才奖励和激励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放开手脚,积极鼓励企业进行体制改革,支持人才通过从事技术开发、成果转让、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取得合法收益,以弥补现行分配制度和企业资金不足对人才收入的限制。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深入报道人才创业艰辛历程和典型事迹,还要积极推荐优秀人才当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使人才在政治上得到相应的认可。总之,要通过努力真正在我市建立一种能够将企业的发展与人才自身需求捆绑在一起,以未来的收益激

  励人才现在的奋斗,以企业长远发展来约束人才短期行为的激励体制,为我市重点产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和动力。

  3、广纳贤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努力扩充我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根据我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当务之急就是扩充我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的总体数量和防止人才的大量外流。应积极运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和网络技术等多种途径做好对我市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产业构成、发展前景、人才政策等方面的宣传推荐工作。按照“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不断拓宽我市引才工作的渠道,通过采取兼职、短期服务、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人才,对我市重点产业建设项目和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的急需人才,可采取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灵活分配办法,要积极帮助具有实力的企业,与经济发达城市、大专院校和科研团体建立联系,通过项目联姻、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强人才交流。在引进人才的相关待遇上要制定更加细致、优惠的措施,追求新颖,追求实效,比如当前国外比较流行的为人才购买保险这种做法。

  4、加强培训,不断提升我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我市现有的实际情况,短期内吸引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可能性不大,所以,培养本地人才就尤为重要。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培训资源,对现有人才资源

  进行各种灵活多样、富有成效的培养提高,要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学习的良好风气。一是拓宽培训渠道,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各级政府及有条件的企业应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域外培训机构的合作,在我市建立培训基地,设立相关专业,大力培养本地高素质人才。二是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应建立多渠道投入的人才培养的资金保障体系,采取政府投资、企业投入、民间筹资、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筹措经费。同时要就现有的培训投入结构进行适当地调整,重点向为企业培养人才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大力的倾斜和扶持。三是加强对人力资源工作者的培训。“伯乐相马”是因为伯乐有相马的本领。因此,为人力资源工作者充电,开阔视野,更新工作观念,是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前提。

  5、疏通渠道、规范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尽快形成相互衔接、信息畅通、管理规范的新型人才市场。在人才工作上,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是,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为人才发挥最大效能创造条件,也就是由以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变。面对我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分布不平衡问题,通过政策去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政府要通过制定政策、完善职能、强化服务、加强监管等手段,进一步规范、引导、完善市场功能和秩序。首先要疏通影响人

  才合理流动的各种障碍,其次要规范有关人才市场的各种制度,加大人才市场建设的投入力度,使之规范化、法制化,第三要做好我市人才市场与其他各地、各级、各类人才市场的相互衔接工作,实现信息互通。

  6、积极制定新政策,全力构建新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使人才施展才华的环境。通过制定新政策、构建新机制来解决制约我市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政策、体制和机制问题,是推进我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关键所在。针对我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现状,一是要在全市范围内对相关的人才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废除那些已经不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老政策、出台相应的新政策,逐步形成我市人才工作的政策体系。二是要加大政策落实的执行力度,要确保人才政策落到实处,建立专门的针对人才政策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和监督机制。三是要加强在制定人才政策方面的研究探索,立足我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着眼于建设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示范基地目标的实现,开展广泛、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及时调整人才政策,确保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选拔等各个环节都有配套的服务措施,使人才政策更加贴近中心,更能促进发展,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二: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产业基础薄弱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调研报告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所在单位

  :课题负责人

  :

  开始时间

  :完成时间

  :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

  沈

  晓

  2009年5月1日

  2009年6月2日

  1/11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企业是人才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才集聚程度最高的地方。通过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优势来促进我区开发建设,将是我区组织人事部门今后所要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主题词:人才队伍建设

  问题

  对策

  措施

  企业是人才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才集聚程度最高的地方。如何围绕企业发展,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优势来促进我区开发建设,将是我区组织人事部门今后所要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东钱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简况

  近年来,我区人才工作紧紧围绕区域大规模开发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目前,全区各类高学历、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比管委会成立之初均有较大的增长,仅08年一年,全区共引进硕士学历人员9人,专业技术人员84人,其中大部分人才均在我区企业工作,极大了改善了我区企业人才队伍现状。

  (一)企业人才工作机构和机制进一步完善

  为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引才育才环境,我区严格落实《关于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7〕81号)文件精神,大力实施宁波市千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2/11法(试行)》、《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关于加快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的实施意见》等多项人才政策,发布了《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2009-2010年高层次人才导向目录》,设立了50万元人才基金用于企业人才培养、培训、引进及奖励等工作。同时,积极响应市政府干部进企业的号召,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积极为企业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

  (二)企业人才引进的力度和范围进一步扩大

  一是主动赴外招聘,积极组织相关企业组团参加省内外各类人才招聘会,08年全年共组织参加各类招聘会12次。特别在今年的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区按照省委组织部部署,携带3个岗位和1个合作项目赴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地进行抄底人才,取得了较好效果。二是进行双向对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信息,有针对性的组织企业开展招聘。在今年2月的全区人才工作会议上,向80余家企业发放了《关于征集2009年全区企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需求计划》,针对企业上报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筛选企业参加专场招聘会。对一些企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还通过宁波市人才市场及市人事局留学人才信息库进行人才猎头,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三是开展网络招聘,依托网络信息平台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成本低的特点,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网上招聘,组织企业参加宁波市第二届海外网上洽谈会,通过网络远程洽谈进行人才招聘。

  (三)企业高层次人才培育和使用进一步加强

  一是继续推进高层次人才选拔,积极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高级专家3/11数据库,目前,全区共有3人进入浙江省人才信息库,49人进入宁波市人才信息库。二是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通过组织赴外招聘及参加海外留学人才网上洽谈会等形式,积极引进各类海外留学人才。三是鼓励大学生深入企业参与社会实践。继续深入开展名校研究生进企业实践活动,继去年接纳9名清华、北大的高校研究生来我区参加社会实践并取得了良好反响后,今年我区将继续实施这一活动,现已组织4家企业初步意向接纳8名研究生参加实践。四是探索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以企业为基地,通过企业出岗位、出设备,高校出师资、出技术的方式,积极开展“三重”企业与高校双向交流活动,为高校提供学生实习课题,为企业解决生产难题。

  (四)服务企业的条件和环境进一步优化

  1、区人力资源市场投入运营。2008年,经多方努力,我区人力资源市场正式投入运营,开始为企业提供免费设摊及招聘信息发布服务。截止目前,共举办招聘会2次,45家企业进场设摊招聘,推出岗位180个,吸引人才650名,充分发挥了其人才载体吸引平台的作用。

  2、推行免费人事代理业务。2008年7月,我区取消所有人事代理业务费用,免费为企业提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首次定职、流动人员档案管理、集体户口挂靠、党组织关系挂靠等多项人事代理业务,此举深受企业欢迎。据统计,现我区人才交流中心已鉴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协议546人,签订人事代理合同432份,代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594册,集体户口挂靠115人,接收党员14人。

  4/113、实行人才居住证制度。对持证的高层次人才提供职称评审和享受各类人才福利待遇,同时为使引进人才能够安心扎根,我区近年来大力改善人才居住环境,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做好安居工程,进一步吸引和留住人才。

  4、成立高层次学术团体。2007年成立了研究生联谊会,做为我区第一个高层次学术团体,自成立之日起,该团体就充分发挥了其对人才的汇集、交流作用,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调研、探讨活动,进一步联络人才、引进人才、凝聚人才。

  (五)重才用才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

  一是对人才的重视力度进一步加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各界的宣传,现在多数企业能够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各企业管理者也通过多方途径广泛吸纳和储备人才,企业对人才工作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加大。

  二是对人才的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强。除我区政府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各类政策扶持外,各企业也积极为引进人才创造优良的工作、生活环境,对部分高端人才还通过为其配备车辆、发放住房补贴等方式来留住人才。

  三是对人才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目前,企业的管理者也认识到了引进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许多企业纷纷健全自身人才激励机制,将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放置在重要业务部门和担任重要岗位,以使期能充分发挥才能。

  二、我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5/11(一)主要问题

  1、部分企业对人才队伍缺乏信任和重用

  目前,我区一些规模大、集团化、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对人才重视程度正逐渐加强。但同时,占据我区企业大半数量的中小型企业因自身规模小、生产技术要求不高等因素,普遍对人才缺乏尊重和使用意识。通过走访调研,多数此类中小型企业还存在着领导岗位、重要管理岗位任人唯亲的现象,一些优秀的人才因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而不断流失。同时,部分企业对大中专毕业生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见,许多毕业多年的大学生仍在一线从事低技术含量的工作,这些既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2、人才结构不平衡矛盾依然突出

  从目前我区的人才队伍结构来看,我区企业内的人才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现象,拔尖型、领军型、创新型人才依然紧缺,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依然偏少。据统计,我区目前旅游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基础薄弱,相应人才相当缺乏,机构设计、电子技术、会展旅游人才供应量明显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我区企业的壮大发展。

  3、人才无序流动迹象明显

  引进人才,更要让人才扎根企业,但就我区企业调查来看,一般情况下,人才在企业平均1-2年就要跳槽,部分企业甚至平均3-5月,人才流动频率过快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不但增加了企业对人才的招聘、培训成本,也使得部分重要岗位长期缺乏稳定人员。

  6/114、企业人才队伍缺乏科学合理的使用制度

  一是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投入资本明显不足。部分中小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管理者没有深刻认识到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对人才开发及技术投入经费明显不足,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是企业对人才队伍缺乏科学的培训与激励机制。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这是企业职工反映最多的一个问题,企业管理者往往片面的认为将人才招入企业即完成了整个人才招聘过程,缺乏对人才的后期培训和激励机制,从而造成人才流动性大,难以留住人的局面。

  三是企业对人才缺乏科学合理的使用方式。由于现在就业形式严俊,就业人员对待遇也有所降低,部分企业对人才有一种浪费使用的心理,对所招聘人员长期维持低水平工资、随意调换岗位等现象,这些极大的影响了人才对企业的信心,也造成了对人才的资源浪费。

  (二)主要成因

  1、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区政府和企业还没将人才问题放到与招商引资同等的重要地位上来对待,并未充分认识对商业资源的竞争就是对人才的竞争,忽视人才、轻视人才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个别企业甚至将人才当成打工仔,企业管理者与员工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对员工存在偏见和短见,对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缺乏关心,不信任和不重用人才,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人才不能安心扎根企业。

  2、政府对人才队伍投入不足

  近年来,周围地区为聚集人才、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纷纷确7/11立了人才投资占主导地位的定位,加大了对人才资源开发资金的扶持力度。虽然我区也逐步加大了人才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不论是人才的选拔培养、奖励、安置,还是人才载体的建设,资金投入均难以满足我区人才建设的需要。

  3、综合环境对人才吸引力度不强

  我区相对偏离中心城区,与上海、杭州、宁波市区相比,工资待遇优势不明显,生活环境又存在诸多不便,文化设施较少且档次不够,休闲、娱乐品位较低,造成吸引人才的软环境先天不足,无法满足人才的精神需要。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强,甚至花大力气引进的人才出现外流现象。

  4、吸纳高层次人才的载体不足

  由于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性质,我区经济主体大部分是以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为主,拥有高技术含量的不多,具有影响力的大企业较少。这种产业结构,难以形成知识和技术的信息流,高层次人才的发展机遇和进一步成长的空间不大,对于期望值较高的高层次人才来说,难以产生太大的吸引力。

  三、加快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对策及措施

  1、牢固树立“大人才”的观念,转变人才服务观念

  人才工作是人事部门的重要职责,但仅靠人事部门一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共同做好人才工作。一方面,要在重视有形市场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无形市场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招聘、人才猎头等行之有效的8/11方式;另一方面在注重对企业直接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间接服务,虽然目前直接服务的企业面小量少,但要在直接服务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明确工作方向,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措施,从而起到为更多企业间接服务的效果。

  在对人才的观念上,我们要树立“大人才”、重人才的观念,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强化在人才问题上的长远观念和效益观念,把职能从以管理为主,转到管理与服务并重,以服务为主上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上来。服务方法由封闭转到公开透明,工作方式由照章办事转为主动服务,工作内容由传统人事管理转为满足企业人才成长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在服务的同时,要加大对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树立重人才、用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2、加强人才开发制度化建设,积极出台引才育才政策。

  要重视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人才资金投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品、高效农业项目为重点,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拓宽引智渠道。以《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出台有关人才引进配套政策,贯彻落实人才政策制度,指导行业、相关部门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积极探索人才团队引进优惠措施,切实兑现政策承诺,真正使已有的人才政策落实到位,确保不发生“肠梗阻”现象,使引进的人才在落户、住房、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等方面无后顾之忧。

  3、积极吸纳和储备人才,重点引进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

  要继续加大赴省内外、国内外人才集中地人才招聘力度,广泛吸9/11纳和储备人才。要围绕文化创新产业、211创业空间、国际诗画园、文学创作、工业设计等创意团队的发展来引入各类紧缺人才,鼓励厂房、设备等实物无偿租赁方式,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来我区开发创业。

  同时要充分依托区人力资源市场这一平台,长期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服务。通过开展全区高层次人才需求调查,了解企业与开发项目的高端人才需求,依托市人事局、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的高级人才资源库,通过联系高校、委托猎头公司等渠道,着力引进广大企业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

  4、健全培训机制,加快培育企业急需人才

  加强对本区域内高端人才及实用人才的培养,培育我区企事业急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研发人才、专业项目型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建立专家配备人才库,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努力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领导管理人才队伍。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和骨干技能人才培训机制,重点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技能人才和质量、高级技师,并结合生产实践实施高层次岗位培训。要丰富培训方式,利用集中培训、网络视频等多种培训模式来对企业员工开展培训,继续扩大“钱湖讲坛”宣传面,让“钱湖讲坛”面向企业,深入企业,通过培训来提升企业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继续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通过征集各紧缺专业人才培训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订单式培训,培育企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

  5、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鼓励企业柔性引才

  加大创新型人才引进力度,争取出台《柔性引才引智若干意见》,以柔性引进方式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着力开发人才柔性引进与使用的不同模式,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技10/11术聘用、任务聘用等多种灵活方式“借脑引智”,鼓励各类创新人才前来我区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

  6、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建立科学人才管理机制

  引导企业重视人才的使用与培养,建立企业经常培训制度,不断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知识更新培训,让员工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消除企业人才的各种后顾之忧。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尤其要注重人文关怀,强调对人的尊重与肯定,激发人才的内在动力。

  课题负责人:沈

  晓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日

  11/11

篇三: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产业基础薄弱

  

  人才工作存在问题

  人才工作存在问题

  近期,在我县人才工作调研中发现,人才工作还存在三个亟待改进的突出问题。

  一是人才资金投入力度还不够大。近年来,陕西省旬邑县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出台了许多好政策,但受困于资金支持,在政策落实上大打折扣,各类引进、培养、选拔计划迟迟不能付诸行动,大大挫伤了优秀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二是柔性引才数量质量不高。旬邑是农业大县,结合实际,先期我们在柔性引才方面,主要是与西北农林等一些涉农高校的合作较多,与其他高校合作较少,模式单一。加之,在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上不够精细,甚至不能为专家提供固定的办公场所,一些高校专家仅仅是遇到问题才来服务,对农产品技术持续跟踪指导不够,提质增效不明显。三是配套政策较为滞后。急需紧缺型人才作为“塔尖人才”和稀缺资源,不仅对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有所选择,对生活环境也往往有较高要求。而我县现行政策还相对滞后,在实际工作中,有时还拘泥于某些条框限制,不敢破格给引进的优秀人才予以特殊的照顾,比如

  在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落实现有政策,加大资金投入。要加大县内外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全力实施我县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引进工作计划、拔尖人才选拔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现代农业人才开发计划等各类重点工程,要按照“切块预算、分次申请、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对向外引才和向内挖才进行资金倾斜,注重提高人才的社会政治待遇和物质生活待遇。二是拓宽引才路径,加强柔性引才。坚持“项目+人才”引才方式,对开发包装的重点招商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方式,配套打包引进领军人才和团队各项政策措施。通过挂职、顾问指导、短期兼职、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瞄准国内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柔性引进高端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要搭建引才聚才平台,以用人单位为主体,每年新年后赴省内外重点高校,直接带着岗位进行现场招聘。三是完善保障机制,提升服务质量。要当好“后勤部长”,解决好各类人才子女就学、配偶就业、老人就医等方面现实问题,同时建立好专家楼、工作站等配套工作生活设施,让各类人才在旬打消后顾之忧,放开手脚干事。要营造社会氛围,深度报道我县有关人才政策和工作成就,广泛宣传各类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人才

  工作的参与和支持。

  人才工作存在问题

  一、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精尖缺人才队伍建设后劲不足。从人才结构上来看,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还不够大,存在尖子不够尖,缺的补不上,中坚力量薄弱,后备人才难以为继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相关待遇不够吸引人,加之硬件设施条件有限,不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相应的科研工作设备和场所,导致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不能达到最大化。二是人才资金投入力度还不够大。三是人才服务脱贫攻坚作用不够突出。往届拔尖人才没有吸收到“扶贫服务团”,力量较为薄弱,合力发挥不足,导致在农业产业化、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等领域作用发挥还不够突出。四是新招录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相对薄弱。五是与高校合作模式单一,柔性引才数量质量不高。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提升综合素质。帮扶期间,对优秀人才取得突出成果或所帮扶对象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奖励。二是注重改善人才待遇,做好引才留才。三是注重拓宽选育渠道,培养乡土人才。同时,组织优秀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域外培训基地进行培养提升。四是注重发挥人才力量,助力脱贫攻坚。组织农技类人才开展

  科技进农户活动,教育类人才开展支教助学活动,医疗卫生类人才开展义诊活动,文化类人才开展送艺传艺活动,充分发挥好各类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五是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中国传统革命教育,激励人才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年轻人才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才工作存在问题

  近年来,在省委的领导和重视下,我省人才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省的人才工作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特别是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相比,我省人才工作在体制机制和政策层面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一、我省人才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对人才重视不够,“上热下冷”现象突出。省、市、县三级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平衡,总体上呈逐级弱化态势。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没有把人才这一“第一资源”摆到应有的位置,对人才资源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缺乏足够认识,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投资、重项目、轻人才、轻智力现象;有的仍习惯于用传统管党政机关干部的方法去抓人才,老办法用不上,新办法又没有;有的对人才工作投入不足,无论是经费投入还是力量投入都不到位,人才优先发展未能落到实处。重视不够、路数不清、力度不大,使一些地

  方和单位的人才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第二,工作机制不健全,配套政策缺位。有的市、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不健全,推动工作不到位;有的组织部门对人才工作“抓什么”“怎么抓”思路不清晰,普遍存在抓手不实、不硬的问题。各地普遍存在配套政策少、研发投入少、平台建设水平低、研发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从掌握的情况来看,2014年,我省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0.82%,居全国22位,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每年为5000万元,远低于其他先进省市(江苏省10.6亿元、北京市10亿元、天津市3亿元),仅相当于中山市的1/5。特别是企业自主研发水平不高,拥有发明专利授权的企业少,每百万人专利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精尖和产业人才“短板”突出。我省人才总量只有700多万人,并且结构性矛盾突出,存在“两个不合理、一个不平衡”。一是层级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所占比重低,特别是能引领发展转型的领军人才严重短缺;二是人才分布不合理,70%左右的专业技术人才聚集在教育、卫生等行业单位,工业企业人才集聚不够,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人才尤其短缺;三是区域分布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才分布极不平衡。这“两个不合理、一个不平衡”直接弱化了人才对产业

  发展和城乡一体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第四,人才工作缺乏活力,人才与产业融合集聚不够。一些企事业单位没有把人才作为推动自身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等方面,理念滞后、思路陈旧、投入不足、措施乏力,创新发展缺乏有力的人才支撑。我省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脱节严重,人才结构和人才布局不利于产业发展,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高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普遍缺乏,国有企业人才政策局限,民营企业人才不足,新兴战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二、具体工作建议

  我省人才工作应体现“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要求,大力实施人才产业战略,大力推动科技、金融和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走一条以人才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第一,大力实施人才强省发展戰略,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与引进“人才”是我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力抓手与切入点。应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把人才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推动力,做到“以产业招人才、为产业聚人才”。强化各地各级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强化人才目标考核,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目标体系。

  第二,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推动各地形成以人才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建立地方人才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健全省、市、县三级人才工作机制,设立统筹区域人才工作的专门机构,形成政府部门、产业园区、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多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完善我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河北省重点人才工程的实施意见》等人才政策,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资助奖励、管理服务等领域作出具体规定,建立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层级认定目录和创新创业支持激励政策体系。综合运用项目扶持、金融和信息服务、平台支撑、政策激励等手段,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强化政策、组织、财政、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第三,加快我省普通高校转型发展,大力培育产业技术人才队伍。根据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发展需要,调整优化我省高级中学和普通高校招生政策,有序引导生源向职业教育流动,推动校企合作和人才与产业对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序调整我省普通高校学科设置,重点规划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学科专业体系,逐步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围绕我省支柱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培养人才,推动普通高校走产学研发展道路,大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主动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第四,设置硬性相关指标规定,加大各级财政人才经费投入。各

  地均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逐步提高人才经费投入。未来5年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人才资金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人力资源投入不低于当地GDP的3%;第二步:人才资金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5%,人力资源投入要占当地GDP的5%左右;第三步:人才资金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人力资源投入要占当地GDP的8%以上。经过5年的努力,争取我省人才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第五,打造人才集聚区,建立人才改革的试验区。按照定位高端、企业主体、项目依托、政策引导、机制创新的工作思路,制定全省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重点指导秦皇岛北戴河新区、唐山市曹妃甸区、保定白洋淀科技城、石家庄正定新区、沧州渤海新区等,大力抓好京津人才创业园、归国留学人才创业园、院士创业园、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等,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

  第六,统筹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工作,推动资本与智本融合发展。统筹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推动人才工作融入产业发展中,实现产业升级与人才集聚同频共振。应结合我省蓝天引智计划、推进新型城镇化引智计划、京津冀协同发展引智计划、农业引智计划、民生引智计划五大引智计划,制定全省及各地《培养引

  进紧缺适用人才导向目录》,就行业分布、人才类别、能力条件、需求数量等方面规划“人才开发路线图”,为全省及各地的支柱产业、重点企业推荐人才,增强人才培养引进的指导性和靶向性。

篇四: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产业基础薄弱

  

  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9篇】

  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一、我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这次我校对530个学生进行了家访活动,涉及15个行政村530户,通过最后的汇总得知,留守儿童多达260人,占全校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九。这些学生中,百分之二十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监护,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留守儿童,还有百分之二十九的学生家长去新疆采摘棉花,两三个月后又能回到家中,即使是不太长的分离,给孩子还是造成了很多方面的问题。

  二、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和案例

  通过与留守儿童近距离的接触,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方面存在令人极为担忧的困难和问题。

  1、学习成绩偏差。在学校里,有些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不端正,不专心听课,作业不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独来独往,与同学交流较少,同学关系冷淡。

  王同学,男,12岁,七年级四班学生,成绩直线下降,据调查,他小学时还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成绩突出,升入中学后,父母外出打工,将他留在了爷爷奶奶的身边,在爷爷奶奶过分的溺爱下,在约束力的逐渐减弱中,他感觉到了自由,像是挣脱出

  了牢笼,品行、成绩、交往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2、心理有阴影。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造成这类留守儿童在家里明显缺少亲情关爱和正确的引导,没有自信心,自卑心理严重。

  张同学,女,14岁,父母常年外出打工,自幼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当她看到别的同学经常能和家人在一起高高兴兴,开开心心的生活时,于是坐在门口守望父母,天长日久,逐渐由一个开朗活泼,笃定自信的孩子变得没有自信心,并且自卑心日益严重,导致成绩下降,行为怪异,给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3、行为习惯不良好。一些孩子自控力和约束力差,由于得不到父母良好的教育和管理,隔代教育毕竟乏力,许多留守儿童表现得明显比同龄其他孩子差,存在逃学、厌学、旷课、打架、说谎、说脏话、乱花钱等等不良习气。

  魏同学,男,14岁,八年级一班学生,父母经常外出打工,家中再无他人,是真正意义上的留守儿童。父母将他委托给关系较亲的邻居照顾,这位学生是住校生,周末回家一次,他在校品行极差,欺负同学,顶撞老师,旷课、逃学,动不动就不念书了,真正成了典型的问题学生,并且撒谎骗钱。有一次以给饭卡打钱为由,将父母寄存给邻居的钱要了200元,进城上网,夜不归宿,苟同他人抽烟喝酒,行为习惯相当恶劣。

  4、生活贫困及卫生条件差。由于没有年轻的父母在家,家里的卫生状况一般要差些,影响身体健康。

  三、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的原因

  1、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由于父母不在家,代理监护人有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容易导致自卑、封闭、虚荣,过分敏感,自尊,内心孤独无助等心理问题。

  2、家庭管教无力。爷爷奶奶十分疼爱孙辈们,对孩子的约束力有限。有时明知道孩子做得不对,还是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态度,导致孩子自制力较差。

  3、学校条件有限。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四、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较为落后。

  农村学校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基本不开设心理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使留守儿童接受这方面的教育有限,导致行为不受约束。

  思考和建议:加强家校联系,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学校寄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家庭教育的缺

  失;平等对待每个孩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流学和失学问题。

  2、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个别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认为孩子对付初中毕业后就可以务农或打工,使部分留守儿童上进心缺乏。

  思考和建议:加强家庭教育,多进行家访活动,正确处理留守儿童与家庭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父母亲不能放松对子女的教育,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情况下,应该充分考虑下一代前途。

  总之,留守儿童在学校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我们学校管理者来说任重而道远,在以后还要常抓不懈,真正落实行动上。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学历不等于人才。什么是人才呢?被需要的是人才,适用的就是人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就是人才。教育恰恰在培养实际意义上的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上存在着很大差距。高教大众化以后,大学生多了,物稀为贵,物多必贱,薪酬降低,势所必然。也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于就业教育不到位,就业服务跟不上,信息渠道不通畅。尽管“大众化”以后大学生的量得到迅速扩张,但适用人才的紧缺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变,“就业难”和“求才难”的状况并存。许多行业、许多岗位渴求人才,甚至高薪求才而求之不得。至于“硕士诚可贵,技工价更高”的现象在我国更为普遍。但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在于人才流动工作的问题。人才要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流动,不仅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适当引进急需人才,高科技人才等。优化配置人才资源,激发人才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走“市场配置为主导,宏观调控为辅助”的人才发展之路。一、充分认识人才流动的必要性1、人才流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人才流动实质上是人员就业结构或状况的变更,它是多种社会综合作用的产物,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着生产技术变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的一些老的行业不断被淘汰,同时新的生活领域陆续被开发出来,由此导致各行各业的分工也更加精细。新老部门和行业的更替,也必然会引起他们的一部分人的岗位或职能发生变化,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或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劳动者的流动,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结果,也是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生产领域的开发或社会分工的发展,从而最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2、发掘人才资源,消除人才浪费现象,迫切需要人才流动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现阶段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力量薄弱,人才资源供不应求,严重阻碍了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同时,由于人才管理体制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有的有限的人才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人才积压浪费和对专业人才使用不当的现象还相当严重,我国现行管理体制是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人才的单位所有制,人才成了所属单位的财富和占有物,个人的择业自主权受到严重压抑。同时,单位需要的人难以调进,不需要的人难以调出,多余的人又要包下来,有些技术骨干想留却留不住,于是,为了保住人才,许多单位纷纷制定保护主义政策,进而又出现“压才、卡才、误才”的现象。不少专业技术人员既没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和环境,也得不到满意的经济报酬,因而无法安心本质工作,单位虽然留住了人,但却没有留住人的心,这就必然导致人才的巨大浪费。二、目前我国人才流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分布结构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人才引进和人才留住困难,一方面我国缺乏人才创业载体,无法筑巢引凤,大量吸引、留住人才。目前,我国人才创业的产业载体不足,为人才留存、发展撑开的空间有限,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主观意愿不强,人才可有可无,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企业的发展与人才的贡献挂钩,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是我国吸纳人才的主体。大多数用人主体缺乏引进人才意识;引进

  人才存在“立竿见影”的误区,对引进的人才要求引进来就马上能发挥作用,同时对企业的人才的后续教育培养意识不强,舍不得投入。这种局面就必然导致了:一是人才总量仍然偏少。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二是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数的比例偏低,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限制了企业用人的需求,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了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2、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不适应目前传统模式的人事管理体制依然存在,适应新形势的人才管理体制尚未形成。由于长期着眼于传统人才管理,管理的办法和手段滞后,管理的透明度和科学性都不高,管理效率低下,还未能建立科学的人才绩效测评考评体系,无法发挥激励作用,难以体现人才真正价值。3、人才资源开发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人才引进、培养、选拔、使用等方面市场机制尚未有效发挥作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创新、社会化路子还未明显拓展。人才管理上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人才选用机制上传统和思想束缚较多,用人论资排辈的现象比较严重,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难以托颖而出。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依然存在,难以体现优秀人才的价值。4、人才流动工作与党政部门、高校、企事业相互脱节,形不成合力目前,我国人才工作存在与党政机关各职能部门、群团组织之间相互脱节,与学校特别是高校脱节,与企事业脱节,形不成合力的问题。一是与党政机关各职能部门、群团组织之间脱节。例如:个别职能部门没有形成对人才工作整体性的配合,缺乏共同配合做好人才工作的机制,人才工作形不成合力。二是与学校,尤其是与高校脱节,没有利用高校的优势,利用高校的知识资源和科技力量为我国的人才培训提供智力支持和培训平台;而高校也缺乏服务意识,没有更好地为本校学生的就业信息更主动与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联系;三是与企事业脱节,与企事业的联系不够,没有更好地了解企事业需要的人才类型,没有为企事业提供更多有利于企事业发展的人才信息和资源;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用人意识淡薄,用人存在短期行为,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企业主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引进人才的主观愿望不强。这些情况就导致人事信息资源利用缺乏配合性,人力资源的利用达不到最佳化,影响了人事资源的有效预测,人才工作形不成合力。5、人才开发政策体系相对滞后我国缺乏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完善配套的人才开放政策体系,缺乏有效集聚人才的措施,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提出的要求。

  三、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对策1、要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价值观现代经济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新阶段发展,知识经济更加依靠信息和知识的投入,更加依赖与掌握信息与知识的人才的创造性劳动。精明的企业家

  们已经充分认识:在新的经济形态下,企业的生产要素已经由老板操纵转向人才掌握,人才已不再围绕着所在单位转,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志向选择自己的走向和位置。人才是有价值的。人才本身是其价值的主体,是有权决定其自身价值实现状态的。正如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的:“知识工作者拥有生产工具――他们的头脑,这是很大的资本。因为知识工作者拥有他们的生产工具,他们可以来去自如。”因此,社会应转变“人才――工具”取向的价值观,抛弃“人才单位所有”的陈腐思想;树立“人才――目的”取向的价值观,为实现人才自身价值主动创造有利条件,而不是被动阻碍人才成长。2、要健全干部职工合理流动机制在充分考虑干部、职工队伍的比例、结构以及各部门工作的实际需要,保持各部门之间人才的相对平衡和合理流动的基础上,加强干部职工的交流使用,有计划地推进机关与机关之间、机关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内部不同科室之间的交流轮岗,把干部调配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3、要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干部职工解决问题的本领有计划地选拔后备干部、新进机关和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到一线、艰苦岗位和复杂环境挂职锻炼,特别要根据工作需要抽调干部到我国重点建设项目锻炼或挂职,并定期轮换,让大部分年轻干部都能在基层一线接受锻炼。要紧紧围绕机关和企业的中心工作、项目建设、城市管理等,邀请领导、有经验的干部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干部职工学到一些实用的工作方法,提高实际工作能力。4、要更新观念,加快建立符合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能充分发挥激励作用的分配机制为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活人才的良好用人环境,必须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重贡献的、比较规范的、有竞争激励作用的分配机制。积极推行技术、管理等要素与分配的各种有效形式,充分体现优秀人才的价值和地位。一是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公务员工资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物价指数变动相适应,与企业相当人员平均工资大体持平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步提高公务员收入水平。改革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实行工资总量政府调控下的动态管理,指导企业建立完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岗定薪,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与企业资产规模、效益、资产保值增值相联系,以年薪制、股权、期权等多种形式为内容的多元化分配体系。探索产权激励机制,完善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员持股制度,实行技术成果按收益比例奖励的分配制度。鼓励专业技术人才以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要素入股创业或以劳动服务取得劳动报酬。二是健全优秀人才奖励制度。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

  会力量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作用。三是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制度。完善机关、事业、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对机关事业单位流动到企业工作的高层人才,建立个人账户和个人缴费窗口,并由同级财政按标准加发一次性养老保险补贴,计入个人账户,退休后随同养老金按月计发。鼓励企业建立年金制,提高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保障水平。落实完善高层次人才和技能人才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建立对家庭经济困难人才群体、残疾以及患有其他身体缺陷的人才的救济救助制度。5、要建章立制,加快吸引优秀人才的救济救助制度我国要成为人才集聚的高地,必须加快吸引优秀人才的环境建设,一是加紧建立以智力交流为特征的“人才柔性流动”制度,并逐步使之成为我国引进人才的主要方式。对“柔性流动”到我国的高层次人才,给予相应的待遇,探索建立“特聘、兼职、项目合作与攻关”等“软性流动”的方式,研究解决“软性”流动人才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等相关政策,营造他们在我国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二是加大人才载体建设力度。群策群力,共同为我国高科技项目引进人才的搭建平台,提高我国凝聚各类人才的层次和水平。三是坚持以项目带动集聚人才。建立人才、项目、技术、资本有效“对接”机制,推

  进项目与人才良性互动。围绕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筛选和扶持一批重点科研中心,汇集创新人才,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项目的载体作用,采取项目融资、项目技术成果交易等多种方式,集聚各类人才。四是以优质服务留住人才。加强对紧缺急需人才的预测和规划,每年编制发布人才引进专业目录。组织人事劳动部门建立人才引进协调机制,切实抓好人才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实行人才引进限时办理,简化手续,特事特办,积极帮助人才解决好科研、工作和生活等实际问题。6、要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进行配套机制目前,我国普遍存在较为繁杂的福利制度,如身份制度、户籍制度、保险制度等。这些都成为人员流动的制度性的障碍,我国要想人才在全国范围内达到一个良好的高效的配置,就必须去掉这些障碍机制。例如,实施较为灵活的户口、档案管理,使人才能较为顺畅的流动;逐步推广社会化的人事保障机制,实施灵活的户籍制度、身份制度、工资制度等人员流动配套机制改革,从而使之有利于人才流动。7、要不断完善人才政策认真实施人才政策,加快培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形势需要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新科技人才,以及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掌握国际惯例通用游戏规则、精通国际金融、贸易、法律和现代高级管理的专业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对各类人才的选拔聘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的制度。善于发现和大胆起用年轻

  优秀的科技人才。充分发挥特才、帅才、优秀科技人才、高级工程师以及高级技师等核心人力资源的作用。加大和强化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落实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重奖的规定。8、要构建人才预警制度,积极促进人才流动企业对人才流动应持积极态度,而不要一遇到人才外流就慌不择道。一定的合理的人才流动不但不会危及地方,企业的发展,而恰恰有利于地方、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一定量的人才流动能给地方、企业带来新鲜的活力,使地方、企业拥有保持欣欣向荣的最基础的资本;另一方面,一定量的人才流动有利于地方和企业较为轻松摆脱自身沉重束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取有利地位。关键是如何保证流动的人才量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并保证人才流动安全。可通过建立地方、企业的人才库,设立人才预警线。只要在预警线内的人才流动,都要积极的给与支持,提供有利条件。当然,这里的人才库不仅仅包括人才的数量,还包括人才的质量,人才的安全。力求人才总量、结构层次相对平衡与人才安全流动。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3近年来,__区紧紧围绕“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用好现有人才”这一人才战略核心内容,大力加强各类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在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三个关键环节上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使全区人

  才资源总量大幅增加,人才结构、分布状况等更趋优化合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现将2015年我区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如下。(一)加强领导和宣传,落实工作到位一是加强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形成人才工作的合力。我区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根据我区《__区人才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主要职责》和年初人才工作安排,明确了今年我区人才工作目标任务和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形成了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体制,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二是加强人才工作宣传。为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对大力开发人才资源重要意义的认识,营造人才工作氛围,今年我区从继续加强人才宣传工作,积极借助__区党建网、《__区组工》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我区人才政策、人才队伍建设等信息。此外,还通过报送信息的形式对各单位人才工作进行交流宣传,推广各单位人才工作的好做法,及时解决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整体水平。三是深入开展人才工作调查研究。近两年,__区人才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全面及时掌握全区人才队伍变化状况,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各人才成员单位认真对我区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不断调整我区人才工作方式方

  法,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今年,我区在完成年初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完善__区人才工作机制的调研》课题的基础上,还按照__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对我区高层次人才调研要求,完成了《关于开展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调研》课题。人才调研工作的开展,为我区下一步安排人才工作和制定和完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四是不断完善人才资源库。为了准确掌握人才资源信息,规范人才管理,突出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人才工作小组积极协调组织有关单位在深入了解仔细核实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对象的范围和条件,不断完善和更新人才资源信息库。此外,今年还根据市人才工作小组的要求,结合“草原英才”工程对我区各行业取得高级职人才情况进行了统计汇总和上报,并对我区“草原英才”工程引进高层次人才情况进行申报(1、天宇化工卢旭晨博士主持的高岭土深加工项目,2、华清能源赵昱博士主持的焦炉气生产天然气项目,3、岱山林牧业有限公司刘铭庭教授主持的治沙和高产苁蓉项目)。(二)落实人才政策,优化人才环境一是认真贯彻落实《__、市政府关于人才资源开发的实施意见》、《__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__区人才培养实施办法》和《__区人才开发基金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继续协调财政做好用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等人才开发基金安排工作,为人才引进培养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

  二是把招商和招才相结合,加大引智力度。随着__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到我区投资兴业的企业不断增多,我区以此为契机,今年继续把人才和智力引进放在突出位置,在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招才引智,重点引进那些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来实现产业聚才、项目引才。如:2015年新引进了华油焦炉气制天然气项目、陕重汽乌海新能源专用车项目、唐山神州矿山机械制造项目等一批大型项目,真正实现了实现了产业聚才、项目引才。此外,为解决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问题,根据企业意愿和实际需求情况,我区积极与科研院所10多位专家教授进行联系,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为企业聘请相关专家教授定期到企业服务提供方便。三是举办人才交流会招聘人才。根据对各类人才的需要,我区定期举办人才交流会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人才或不定期举办就业洽谈会。为用人单位吸引了大量的专业对口、有潜力、有素质的人才。今年,我区举办了劳动用工洽谈会12次,达成人才引进意向412人。四是加强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近年来,我区先后开展了如:“科学技术创新杰出人才”、“优秀科技特派员”等各类人才的评选表彰活动,今年还开展了

  “十大名师”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开展各类评选、表彰、奖励活动,激励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了我区用才、重才的良好氛围。(三)强化人才培训工作,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一是加强党政

  人才培训教育工作。根据目前__区干部队伍培训多样化、专业化需求,我区年初认真制定了培训计划,并不断拓展培训渠道,丰富培训载体,力求达到培训全方位、多样化。今年在做好我区公务员培训、妇女干部培训、宗教事务培训、林业建设培训、清华大学研修班等各类专业培训和能力提升培训的同时,还按照《关于中共__党校、__市行政学院、__市社会主义学院2015年招生工作的通知》(乌党校发[2015]10号)文件要求,培训计划及内容安排,按时、按要求完成了组织部、党校举办的创建文明城市培训班、干部教育管理者信息化培训班、普法骨干培训班等多类培训班的学员选派工作。截止12月底,先后选派学员各类干部参加培训400余名,培训范围涉及了农村建设、妇女工作、教育管理等10余类不同专业。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我区党政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今年我区还注重后备干部队伍培养管理。今年继续通过挂职锻炼、选调参加全区重点工作等形式,先后40余名后备干部到旧城拆迁改造、信访部门和其它区直部门进行挂职锻炼。二是加强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专业培训。严格实行继续教育和继续教育证书制度。通过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业技术培训、更新知识培训等,不断提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能力,在每年一度的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严抓教学质量,严把结业考试关,将继续教育落实到实处,让专业技术培训收到实效。

  今年,我区共培训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近2200人。三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今年,区人才小组积极协调区经济信息化局和科技局,组织了区内规模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活动,开拓了企业人才学术交流通道。全年组织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培训30人;组织企业技能人才培训班7次,培训人员30余人。四是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今年__区围绕重点农业产业要求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继续做好农区人才培训。今年农技培训工作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讲解了葡萄种植知识、早春茬蔬菜栽培技术、玉米良种选择、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20余次,培训农区实用人才和农区居民近共4000余人。(四)改善人才机制、充分用好人才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人才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在加快制定人才资源开发配套政策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为全面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环境,进一步推动人才自主择业、单位自主用人、竞争择优、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的形成,我区不断创新引人用人机制。一是积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近年来,__区注重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在优化班子结构、选好配强班子、调动干部队伍活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行了公开考选、竞争上岗、全程征求意见等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人才队伍

  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二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根据《__区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信息沟通办法(试行)》文件要求,继续做好干部谈话、经济责任审计、群众评议、干部监督联席会议等制度落实,着力构建“定期监督与不定期监督、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从制度上强化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营造了干部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三是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建立优劳优酬、公平合理、能升能降的分配制度。同时,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教职工队伍当中,打破用人方面的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在全区范围内合理配置师资力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今年以来,我区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经过笔试、面试、组织考察、身体体检的程序,公开招考了环卫局副局长2名、检-察-院副院长2名,公开选拔名备干部47名,公开招聘教师45名。此外,还通过“三支一扶”志愿服务,接收2015高校毕业生13人;招收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高校毕业生44人;

  通过举办劳动用工洽谈会促成人才引进412人。2015年,我区的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对于我区经济快速发展,人才工作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高层次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短缺,人才队伍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较慢;受地区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人才的引进仍然面临着较大困难,人才总量规模要继续拓展等问题。在2011年的工作中,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自治区和__市相关人才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工作全面发展,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4一、上半年人才工作总体情况

  2011年__镇人才工作在人才办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县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2011年度人才工作“三比一讲”考核办法,大力实施“人才强镇”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突出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引才、育才、用才机制,积极为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环境,创新人才工作局面,为加快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今年上半年人才工作主要做好围绕三个方面开展:一是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制定2011年人才工作计划,建立了镇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班子成员联系企业家和专家制度,为人才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对全镇65家规模以上企业的人才工作特派员进行了重新调整,明确了特派员工作任务和考核要求,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村级人才

  工作网络;加大人才政策的宣传贯彻,县内外各种人才招聘信息等内容及时向企业进行传达,为企业和农村能及时掌握人才工作信息搞好服务工作,深入企业,认真贯彻宣传规模以上企业人才考核办法,排摸企业人才存量和需求,兑现人才政策。上半年发放振龙、欧德申2家企业3名高层次人才一次性安家补贴1.5万元,完成全镇59家规模以上企业的人才现状排摸和人才需求统计工等作。二是着力做好人才培训,提升人才整体档次。抓好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这四支队伍的建设。针对实际多途径开展四支队伍的培训。对党政人才按照强管理,提素质的要求,将党政理论学习与评比活动结合,七一期间,开展机关干部、农村党员评比活动;对经营管理人才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围绕非公经济转型升级开展培训;对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完善雉城镇事业综合服务中心岗位设置方案,并报上级部门审批;对农村实用人才“统一部署、分类规划、分批实施”的原则,开展农村实用种植技术培训。三是着力做好招才引智,优化人才整体结构。动员企事业单位参加各种招聘会,尤其是参加高层次人才招聘会,另外企业通过网上招聘、以才引才等方法,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做好国内外智力项目的引进工作,及时同企业联系,掌握企业智力项目需求,并鼓励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技术、管理难题与高校、院所、企业主动对结;积极做好人才载体建设工作,做好2011年度大学生见习基地申报等工作。二、各项指标落实情况

  (一)基础工作1、组织机构健全,人才干部履职到位: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人才工作办公室,在明确1名人才专职干部的基础人才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形成镇党委统一领导、组织科牵头抓总、相关科室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建立领导班子联系企业制度,在镇班子调整后及时调整班子成员联系企业名单。上半年镇班子成员联席会议上研究人才工作会议1次(研究制定2011年人才工作计划及任务分配,传达2011年度乡镇人才工作“三比一讲”考核内容)。及时报送各类报表和信息。2、人才计划与总结:在年初制定人才工作计划,将人才工作与雉城镇“135”规划联系起来,在“135”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强化“人才强镇”战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力争到2015年,累计新引进高端人才50名,高层次人才20名,刚性引进各类人才1500名,柔性人才100名。及时完成并报送人才工作半年总结和相关材料。3、宣传调研活动:对我镇65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分片确定人才联系人,深入企业一线,加大对人才工作政策的宣传贯彻,及时下发对规模企业人才工作考核办法,传达县内外各种人才招聘信息等,为企业

  能及时掌握人才工作信息搞好服务工作。今年以来共面向企业开展人才工作政策集中宣传2次。(二)常规工作1、人才素质提升工作:一是继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今年以来,镇党委依托镇成校和农函大,邀请周边省市专家讲课,开展了4期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主要是葡萄、草莓、畜禽、粮油等产业,共有320人次参加培训。经常性的实用培训,使我镇现代农业种植户技术得以提高,今年雉城镇葡萄亩产值达到9700元,葡萄基地总产值达7500万元。二是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及创业能手培训。由镇成校专门建立预备劳动力台帐,根据预备劳动力的工作需求,分门别类制定培训计划,对于学校目前尚无相应资源培训的专业,及时向长兴技校和职教中心等推荐输送。今年以来,全镇共发放各类培训券1100张,培训内容涉及计算机、服装缝纫、电工、电焊、汽车驾驶等11个专业。同时镇工办结合重点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上岗培训、委托培训、升级培训、专家培训、全员培训等多种形式和途径,组织引导企业加强对在职职工的技能提升培训,有效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加强硕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和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一是硕博士工作。建立硕博士帮扶导师制,根据研究生所处科室,合理的安排分管领导担任研究生的导师,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岗位要求;建立硕博士联系企业、家庭工业制,安排镇3名研究生以联村干

  部的身份,联系三个村的2-3户家庭工业户。二是大学生村官队伍。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大学生村官管理和培养制度。在今年的换届工作中,共有5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联企工作,对我镇65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按片划分,确定7名村官(招商村官除外)联系,同时要求各村官联系各村辖区内的家庭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2-3家,为他们提供政策等方面的帮扶;定期对大学生村官开展人才工作方面的专题培训,今年已经开展2次专题培训,内容涉及远程教育、人才考核、人才需求调查等方面。3、扎实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组织专人深入基层,发放家庭工业创业典型、现代农业创业典型、县、镇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大力宣传广大青年创新业、创大业。同时做好的大学生见习基地企业的需求调查工作,5家企业共推出管理类、理工类见习需求岗位68个。(三)、重点工作1、各类评选的申报工作:今年上半年共有3家公司的11个团队申报“365”创新团队.2、引进优秀人才:动员企事业单位参加各种招聘会,尤其是参加高层次人才招聘会,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多家企业等参加招聘会,今年上半年引进柔性教授级高工4人,高校教授4人(其中留学海外教授2人);引进人才210人,其中高级人才10人。3、做好国内外智力引进工作。及时同企业联系,掌握企业智力项目需求,并鼓励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技术、管理难题与

  高校、院所、企业主动对结。4、载体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大学生见习基地,在2015年申报成功超威、中钢等5家企业的基础上。(四)、创新工作今年上半年,__镇工业集中区内成立了首个企业人才工作创新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发掘人才、培养人才,同时也作为典型,在全县重点企业中推广天能的人才工作做法。回顾半年来的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上级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人才工作宣传需进一步加强,人才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有待进一步创新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来抓,积极推进人才强镇战略,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和-谐雉城提供坚强的人才和智力保证。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5一、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精尖缺人才队伍建设后劲不足。从人才结构上来看,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还不够大,存在尖子不够尖,缺的补不上,中坚力量薄弱,后备人才难以为继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相关待遇不够吸引人,加之硬件设施条件有限,不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相应的科研工作设备和场所,导致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不能达到最大化。二是人才资金投入力度还不够大。三是人才服务脱贫攻坚作用不够突出。往届拔尖人才没有吸收到

  “扶贫服务团”,力量较为薄弱,合力发挥不足,导致在农业产业化、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等领域作用发挥还不够突出。四是新招录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相对薄弱。五是与高校合作模式单一,柔性引才数量质量不高。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提升综合素质。帮扶期间,对优秀人才取得突出成果或所帮扶对象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奖励。二是注重改善人才待遇,做好引才留才。三是注重拓宽选育渠道,培养乡土人才。同时,组织优秀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域外培训基地进行培养提升。四是注重发挥人才力量,助力脱贫攻坚。组织农技类人才开展科技进农户活动,教育类人才开展支教助学活动,医疗卫生类人才开展义诊活动,文化类人才开展送艺传艺活动,充分发挥好各类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五是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中国传统革命教育,激励人才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年轻人才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6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现今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应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我局党委明确提出:人才工作紧扣全局、全系统的工作任务,把握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科技支撑是人才工作的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现就我局__年人才工作情

  景评价如下:一、人才工作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加快市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人才工作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加速全市水务建设供给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二、人才工作主要措施

  1、认真贯彻各级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从去年年底起,中央、__市、__市分别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评价交流了人才工作经验,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为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推动工作,我局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同时把传达会议精神做为中心组学习的一个重要资料,经过学习、宣传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局战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打下良好的基矗2、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一年来,我们按照上级的要求,成立了水务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单位主要负责人总负责,分管党务和人事工作的副局长具体负责,人秘科具体做好系统人才工作。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单位的第一职责人,对该项工作负直接职责。3、统一思想,切实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结合系统有关会议,大力

  强调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观念,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摆上事关水务事业兴盛的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并作为突出任务来抓。做到以崇高的事业留住人才,以真挚的感情留住人才,以优越的环境留住人才,以适合的待遇留住人才。给他们供给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做到政治上关心、思想上沟通、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提议,为他们多出成果、多作贡献创造良好的条件。__年全年,接合系统调资共为专业技术人员办理浮动工资42人次,为11人办理以上助工职称。4、注重充分发挥现有专业人才的作用。我们在今年的工作中,充分保护和利用系统内现有人才资源,挖掘现有人才潜力。根据我市水务系统的实际,凡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含大专)、助师以上职称(含助师)的人员和工人技师,纳入专业人才队伍管理。在科研、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需要时,系统内各类人才实行统一安排,以充分发挥整合优势。建立正常的培训和再教育制度,鼓励各个层次的学历培训,培训费用按照本局《关于机关工作人员学历进修费用报销问题的规定》(仪水字第58号文)执行。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把各类人才的实绩作为奖励和提拔任用的主要依据,对做出显著贡献的能够给予专项奖励。各单位和机关有关科室都在为各类人才职称评聘、工资浮动以及成果申报等供给服务。同时进取发挥水利学会的科

  技工作者之家5、对重点专业人才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根据我市水务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凡是专业对口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下同)和中级以上职称(含中级)的人员,应当作为重点专业人才管理。为了让他们安心地为水务建设服务,在收入分配上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从引进报到之日起,五年内要确保政策工资全额发放。其他重点专业人才的工资原则上也应当全额发放,在单位经济困难,政策工资不能全额发放时,其工资待遇应不低于单位主要负责人。6、深入开展坚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水务部门自身建设。扎实开展坚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狠抓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在督导组的指导下,认真完成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阶段的工作任务,党员干部队伍理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工作作风得到明显改善,党委和党员干部服务经济、服务群众的本事得到进一步增强。三、明年人才工作的重点打算和工作思路

  1、强化“三种意识”,开发人才资源。“四种意识”:一是“一把手工程”意识,局党委将把人才开发工作提升到重要位置,一把手主抓人才工作;二是“人才标准多样化”意识,即把品德、知识、本事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做到不拘一格选拔和任用人才;三是“人才至上”意识,即要以促进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为标准,切实做好使用、培养、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充

  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到达既用人之长也容人之短。2、营造“三个环境”,实施人才服务。首先是政策环境,在各类制度、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出台人才政策,发挥政策对人才成导向作用,以到达广罗人才,人尽其才的目的;二是社会风尚环境,鼓励人才干事业、帮忙人才干好事业,加大人才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崇尚知识、崇尚人才的社会风气;三是工作环境,加强人才创业载体建设,为人才供给施展才华的舞台。3、创新“三项机制”,推动人才工作。“三项机制”:一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纠正重学历、资历,轻本事、业绩的倾向;二是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如在我机关今后将根据“德、能、勤、绩、廉”的考核结果,逐步拉开收入差距;在事业站所推行岗位工资制、绩效工资制等;三是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行新进人员考试制、劳动关系聘用制。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7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实用技术的实践者、示范者,他们立足家园,活跃农村,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主力军。一、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__镇认真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实际,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坚持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与科技示范户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出一

  批“土专家、田秀才”。目前,全乡共有土地耕种面积达5万亩,农业人口13880人,实有涉农“土专家、田秀才”约120余人。这批“土专家、田秀才”立足于我乡农业生产一线,长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而且他们还能积极开展“传、帮、带、教、管”,尤其是在果树,花卉,玉米种植等传统农业领域中比较有权威性,为乡村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我镇农村、农业工作的实际来看,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不断呈现多元化需求,发展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等现代农业势在必行,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被彻底改变,原有的“土专家、田秀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需要,甚至有的“土专家、田秀才”对现代农业发展思路认识不清,固执己见,墨守陈规,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大潮中不但发挥不了重要的作用,甚至还阻碍现代农业发展,并起到了反作用。同时,我们镇还存在着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实用人才数量较少,他们大多数人缺乏技能理论基础常识,且年龄较大,中间力量严重不足等多种因素并存。凡在设施农业领域涉及到技术指导、大棚管理和温室种植等方面,目前我镇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不明显。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全镇现有农村实用人才很少,他们是致富带头人或种田好把手,也是传统技术,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也要加强继续教育,而拔尖人才、科技致富领头人才的数量就更少。二是农村实用人才分布不均衡。我镇农村实用型人才,分布面很广,普通农民多,多为分散型作业。比如:水好、地好的村实用技术人才就相应集中,农民收入普遍较高,而条件较差的村就少、散。三是农村实用人才文化层次低。我镇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农村实用人才整体队伍的90%以上,而大专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少之又少,没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加之视野狭窄,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新农村的效益型、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现代农业在达浪坎乡才刚起步,原有的农村实用人才都是传统农业的实用人才,对现代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即无书本知识,也缺乏实际实践经验。四是农村实用人才人才外流严重。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学农的大中专生毕业后不回农村,他们大多都想到外地发展,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发展。(二)原因分析1、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有待加强。由于农村实用人才观念落后,普遍存有小农经济思想,等、靠、要思想,影响着实用人才整体作用的发挥。部分实用人才在参加结对帮扶致富、领富带富方面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帮扶中也仅局限在“亲帮亲”上,真正起作用的实用人才还只是占少数,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不够普遍。2、受传统的管理体制局限,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步伐十

  分缓慢。目前,我镇具备一定农业知识的年轻人很少,即便有学农的毕业后也选择留在了大城市;而现有的农村实用人才在发展新农业方面,也只是尝试着去干,示范推广作用不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评定职称等不健全;二是部门服务不配套。个别单位和部门不是及时、准确地去帮助农民解决资金投入、财产安全等问题,而是一味追求和强调部门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致使他们生产、生活陷入困境;三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实用人才的待遇和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目前,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方面的政策还比较少,培养、利用农村实用人才的相关配套政策也不健全,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四是资金扶持不够,经费投入不够,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实用人才在发展新型农业方面的积极性。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实用型人才队伍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农村实用人才熟悉本地经济发展情况,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是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是实施科技兴农的带头人。因此,要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在管理、培养、激励上下功夫。(一)认真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步伐发展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上级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相

  应优惠政策,只有通过不折不扣地落实政策,才能更好地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挥才干提供舞台。一是认真制定农村实用技术人员开展职称评定政策,对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条件适当给于放宽,并有针对性地安排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到村委会工作,鼓励有一技之长的村委书记、主任参加职称评定;二是认真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建设资料库,对现有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详细登记、造册,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尤其是要突出抓好农村教育改革,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三是对从事农业生产年满30年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养殖行家里手应适当给于照顾,(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充分调动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应积极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生产,从土地使用、资金信贷、农用新产品设施、设备、项目引进等方面给于帮扶,增强信心,认真解决好发展后顾之忧,并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三是要通过大户辐射的方式推广技术成果。就是选用部分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政治素质过硬的大户作为专业示范户,适当给于经费投入,并把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交给专业户、示范户,由他们先搞起来。当地农民看到用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带来的利益,就会自发地跟着用起来,一项新的技术或新的品种就得以推广,一项新的产业就可以形成;四是不断创新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考核办法,实行年终综合评比,对现

  代农业贡献大、技术过硬、影响较大、科技成果突出的农村人才进行奖励,要通过采取综合评比的措施,不断加大奖励金额投入,从而激励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强化宣传,努力营造农村实用人才大环境建设工作一是强化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人才开发的意义和成果,不断扩大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能带动实用技术成果的广泛推广,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富裕,从而提高人们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思想认识;二是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广典型经验上狠下功夫。要善于及时捕捉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的“土专家”、“田秀才”的典型事例,专门召开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典型经验交流会,邀请“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介绍他们的典型事例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通过这些工作,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以科技促致富;三是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是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四)狠抓工作落实,扎实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强化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管理,重点在落实。为狠抓工作落实,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领导。自上而下及时成立农村实用人才领导小组,健全机构,完善工作职责,逐步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切实将真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认真做到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作有考核、有评比、有纪录;三是严格对农村实用人才实行跟踪管理和服务,不断充实新知识,提高新技能,真正将农村实用人才建设成为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和繁荣家乡经济的重要主力军。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8按照人才办的安排,局党组紧紧围绕“人才强县”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卫生人员队伍为己任,大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选拨与培养并举、管理与服务并重”的人才工作新局面。现自查如下: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强人才工作的领导,健全组织,明确任务事业要发展,人才是保障。局党组充分认识到人才是事关事业发展的战略资源。为确保人才工作的正确领导,局党组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胡才芳任组长,副局长邓爱平、彭庆尧、纪检组长夏千明任副组长,局机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卫生系统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落实卫生系统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局党组坚持定期研究人才工作,听取人才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人才培养、使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到位。(二)加大人才选拨力度,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一是局

  党组组成考核组对12个乡镇卫生院的班子进行了届中考核,调整充实了部分乡镇卫生院领导班子,给年轻有为的同志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二是以竞争上岗的方式,全面完成了卫生系统事业单位岗位设臵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年轻骨干的工作积极性;三是配合县编办、县人事局到大专院校直接选聘研究生

  、本科生各1名,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60名,极大地缓解了我县卫生人才奇缺的矛盾。(三)加大人才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强化继续教育工作。我局分别与长江大学、湖北民院联合在巴东开设本科、专科层次学历教育函授站,截止目前,全县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取得本科学历以上的达到50%,取得专科以上学历的达80%。二是加大专业进修学习的力度。我局抓住对口支援的机遇,分别与北京市卫生局、同济、协和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签订了免费进修培训的协议,各医疗卫生单位共选派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培训达150人,培养了一批业务带头人。三是加大乡村医生培训力度。我局分期分批对全县726名乡村医生进行了业务培训,对123名乡村医生进行了中专学历教育培训。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引进难,人员补充机制不健全,致使我县卫生人才严重不足。全县卫生系统自2000年至今共流失卫生人员518人,但补充专业技术只有114人,预计到2012年还将流失300人左右。

  近几年,我县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已处于全州乃至全省先进行列,但在发展的同时,人才紧缺的矛盾日渐突出,尤其是我县实施新农合项目后,住院人次和门诊人次成倍增长,卫生系统人才紧缺的矛盾更为突出,已严重制约着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二)专业技术人员调配机制不健全,乡镇卫生院的专业技术人员无法向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合理流动,致使现有卫生人才资源无法有效利用,甚至造成部分专业技术骨干因县内无法流动而流往县外。(三)乡镇卫生管理人才的后顾之忧无法解决,乡镇卫生管理人才队伍难以稳定。“十一五”期间,全县乡镇卫生院快速发展,已跃入全州乃至全省先进行列。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乡镇卫生院领导班子,是他们善于管理,大胆改革,带领职工艰苦创业,克难奋进,才使得巴东乡镇卫生出现了喜人的局面。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他们牺牲的却是个人利益,为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他们的待遇必须少拿;为抓管理,他们荒废了自己的业务;为了医院的发展,他们照顾家庭的责任必须放弃。但他们一旦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无力解决其困难,就连他们想改变一下工作环境的要求也无法满足,这无疑对他们的积极性是极大的挫伤,使得他们不安心于管理工作,导致了我县乡镇卫生管理人才队伍难以稳定,甚至很多专业技术人员不愿从事管理工作。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医保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近两年来,县医保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受现行医疗体制、政府财政状况以及其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职工参与统筹面较小,社会化程度不高

  按基本医疗保险“全面覆盖”的要求,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对象将从财政供给人员、国有企业职工、集体企业职工向城镇个体工商业者、城镇居民、最后拓展到农村群众,但就目前我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与统筹的情况来看,财政供给人员全部参与医保统筹,上划单位和国有企业人员参保比例为56.8%,县烟草公司和供电公司直接没有参与。全县没有一家集体企业参与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城镇个体工商业者、城镇居民和农村群众就更不用说。由于参与统筹面较窄,基本医疗保险统筹金的抗支付风险能力较弱,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监管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难以形成,从而进一步影响医保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多种原因导致公共财政实现基本保障支付风险加大

  一是职工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凸现,参保人员中危重病人逐年增加,职工住院费用进一步加大,尤其是退休人员住院人数增多、住院费用加大,2005年住院人数中,退休人员住院人数超过住院人员总数的40%,住院发生费用和报销的费用则超过50%;二是医

  院职工部分工资依靠自找,受利益驱使导致无病查病、小病大治的情况仍然一定程度存在;三是同类药品五花八门,政府对药品价格难以实现宏观管理;四是对参保人员监督不力,导致利用医保卡进行挂靠或冒名住院看病的情况一定程度存在,按照现行医保政策的规定,属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只能是参保对象本人使用,但如果监督不力,一张医保卡全家都可以住院看病的话,财政对医保支付的风险状况显而易见;五是药品流通环节的利益分割,转化为财政对医保统筹的支付风险;六是医保工作管理各环节人、财、物的投入也转化为财政的支付风险。正是由于以上几种原因,职工个人出了钱,报销比例也降低了,但财政对医疗保障的支付却依然居高不下,按3%配套,财政每年要拿出720万元,按5%配套则每年要支付近1200万元,而医保启动以前每年公费医疗报销费用不到400万元,与医保启动前的公费医疗相比,财政负担有增无减。

  (三)医保用药价格偏高,医院药品价格和市场药品价格混乱,难以保障参保职工的合法利益

  此次民主评议,调研组选择40种医保和非医保常规用药进行了抽样对比调查,具有完全可比性的十一种。通过对比,多数医保定点药店药品价格比平价药房药品价格高30%以上,最高的悬殊20倍,如50粒装的哈药总厂生产的阿莫西林胶囊,平价药房

  的价格仅为每盒4元5角,但到了医保药店价格则是每盒9元,而到了医院则变成了每盒15元7角;免可球蛋白平价药房的售价仅为每支3元5角,但到了医院则成了每支21元;输液用的环丙沙星针剂在普通药店售价每支为1元6角,但到了医院则变成了每支16元。一些所谓的新、奇、特药的药品价差则更大,而且同一种药在不同的医保购药点和医院价格不统一,同一定点单位医保消费与普通消费价格也不统一,导致药品价格混乱。出现这种药价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同类药品生产厂地太多,批号太多,剂量标准不一,进药渠道不一,导致药品价格失控;二是医药不分的医疗体制,部分医生就药处方而不是就病处方,导致一些所谓新特药价格居高不下;三是医院职工部分工资依靠自找,药品价格剔除流通环节价格因素外,还要进入医院的运行成本,这也是导致药品价格上涨和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四是药品流通环节缺乏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竞争机制;五是药品种类繁多,物价局、卫生局、药品监督局等部门对医药监督管理职能交叉,导致医药监督管理存在盲区;六是定点医疗机构把医保的基本设施投入转化为广大参保对象的消费成本,从而导致在同一个机构同样的药出现医保划价与个人自费不同的价格。

  (四)住院报销比例太低,参保人员不堪重负

  2005年全年参与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住院人数为477人,发生

  住院费用为461万元,但报销费用仅为226万元,报销比例只是48.6%,2006年1月至9月报销比例虽有所上升,但报销比例仍不足57%。某乡镇一男教师住院花去3000多元,经过多方周折才报销51元,按他的说法是反赔了本。某乡镇一女教师,跑几趟才找着领导签字住院,住院花去1800多元,但只报销了几十元钱。退休人员公费医疗时报销比例多在90%以上,但实行医保后报销比例多在60%以下。一退休干部住院花费2100多元,只报销了770元,报销比例不足40%;另一退休干部做喉癌切除术,花去48000多元,但只报销了22000元。导致住院报销比例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县级财政紧张,财政统筹属于低标准配套,按国家规定财政配套部分为职工工资的5%至8%,但我县在刚启动医保时,财政配套仅为3%,由于配套比例低,考虑到支付风险问题,设定的报销比例总体偏低。二是不管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住院,医院都要收取一定数额的“起付金”,医保条例中这种规定的初衷,是限制小病大看、小病住院,但对于真正得病需要住院的人来说,却是增加了个人负担的比重。三是主治医生对医保用药目录不熟悉,非目录类药用得较多,导致个人承担费用增加。四是个别医生热衷于所谓新药的使用,而多数新药都没有进入医保用药目录(我县启动医保时所用的医保用药目录是1998年版的,很多新药显然不在目录之列),个人负担部分自然增加。

  2006年开始使用2005年版的医保目录,这一问题得到初步缓解,报销比例有所上升,但就是这个新目录中许多所谓新药也没有列入,有的药仅改了一下药名价格就升几倍,所以新医保用药目录也只能在短期内适用。五是住院检查费、护理费及其它杂费项目繁多,这些费用中很多是不能报销或者报销比例很低的,所以个人承担的费用也就增加了。六是很多大病患者不熟悉医保政策,不知道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统筹保险、职工医疗互助三级赔付的方法来弥补个人承担的费用。

  (五)医保启动较晚,整体推进步伐缓慢

  镇雄县是全国最后一家启动医保的县,由于启动较晚,启动的基础条件薄弱,工作中以下问题在所难免:一是虽然搭建了机构,但人员依靠临时抽调组合,医保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新抽调人员一时难以适应医保工作的要求;二是我县基本医疗保险点多面广战线长,医保中心工作人员相对较少,监控环节力量比较薄弱,在管理和服务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盲区;三是医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医保信息网底建设缓慢,二十八个乡镇中正常启动基本医疗保险的只有三个;四是医保定点单位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由于财政配套比例较低,只能是低标准启动,可能是考虑到财政的支付风险问题,条例的制定相对保守,报销比例偏低,导致“两低一高”现象存在,即:财政

  配套基数低、个人住院报销比例低、财政配套用于医保的统筹基金滚存基数高(配套一年基本上可运行三年),由于“两低一高”现象的存在,公共财政对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未能较好地发挥应有的社会保障作用;六是财政配套资金尤其是个人自筹基金到帐相对迟缓,有的单位甚至直接不交。个人自筹基金到帐迟缓一方面是因为医保中心工作人员较少,工作量太大,另一方面是参与医保单位职工自筹部分扣缴形式不一,在征缴形式上,有的单位如乡镇医院和学校采取的是年终一次性扣缴,县直参保对象由财政代扣,乡镇又是由地税部门代扣。由于征缴形式不一,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了基本医疗保险的正常运作。

  (六)现行医保中一些限定条件,影响医保工作的健康运行

  一是医保用药目录和一些其它可报销项目制定周期太长,2005年前一直沿用的是1998年制定的标准,直到2006年才开始启用新的医保用药目录,现在医药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报销目录一定就是多年,显然不符合科学的医疗发展观,导致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步伐跟不上医药、医技的发展步伐;二是全国的医保都设置一定程度上的住院“起付金”,这种费用的设置基本上按照城镇居民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设置,这种设置对限制小病住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设置受利益的驱使,给医院小病大看提供了可乘之机,因为住院与否不在职工个人的意

  见,而取决于医院医生的建议,这样一来,一些医院为了让参保职工到医院花费到“起付金”标准以上,不需要住院的也要求参保对象住院,所以一个小感冒看上几千元的例子屡见不鲜;三是国家对甲、乙类药品划分不尽合理。一些医生最常用的常规退热、消炎药,却被划为乙类药品;一些列为甲类的抗生素,医生听都没有听说;医生比较熟悉的一些抗生素却被划为乙类。价格便宜的国产麻醉药也分出了甲、乙类,同一厂家生产的同类药品,口服型和针剂被划为不同的报销类别,不利于医生因人施药,及时治疗;四是不同梯次的报销比例不同,鼓励病人向高梯次迈进,有些病人病都看好了,为了增加报销比例抓药也抓到上一个高比例的报销梯次。五是对乡镇医院限定住院金额为不超过3000元,因为这个限定一些乡镇医院就可以处理的病人只得转往县级以上医院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已经参与的医院反映医保经营情况还不够运行成本,没有参加的医院总体持观望态度,使得乡镇医院没有参与医保的积极性。

  (七)具体操作有诸多不便

  一是报帐、转院手续烦琐。住院必须经过单位领导批准,在城区的还相对方便,但对乡下的教师和医生要到县城找局领导签字后住院确实很难。报帐要经过初审、复审、审批三关,对因无法确诊的患者要求转院的,还要求本人提出申请后经主治医生、医务科、医保科、医保中心批准后方可转出。二是结帐程序不便于快捷操作。现有的医保出院费结算程序让操作人员无法做到快捷方便。据调查,每个病人结帐最快的要40分钟,复杂的要半天时间。三是对参加医保的病人硬性规定诊疗地点,不利于患者及时治疗。比如一个可以享受医保的参保对象,工作和居住地是乡镇,因为该乡镇没有启动医保,该职工突然得了急性病,如果非要到医保指定医院才能住院,显然偏离实际。

  (八)医保指定医疗单位工作难度加大,多数医院对启动基本医疗保险积极性不高

  表面上看,医保启动最大受益者是医院,但医疗改革给患者提供了看病时“货比三家”的条件,对医疗单位(医院)来说,则面临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在医保配套服务方面,给医疗单位增加了一定的负担与难度。一是经济负担增加。一个普通的医保定点医院,实行医保至少专门增设一个科室,新增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除新增人员经费外,每月还要增加与医保中心的电脑联网费近150元。二是工作量增加。实行医保后,从医生到一般工作人员在加强业务学习的同时,还需加强医保知识的学习。药品、特检、特治、一次性医用材料、腹腔镜手术费、服务设施等有1000多个品种或项目都需要不同人员掌握,最多的一个项目需分类三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疗单位的工作量。三是扩大医

  保就诊网点难度较大。一万多元一台的读卡机以及每月上百元的网络使用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就诊网点的铺开,而且医保网络管理在农行、电信、市医保中心之间出现推诿扯皮,导致网络服务不正常,调研组调研三个启动医保服务的乡镇,三个乡镇曾因网络问题终止了医保服务一个月左右。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我县大部分乡镇医院未启动医保服务,部分乡镇买了机器、签了协议也没有启动。

  就我县启动医保服务的三个县级医院来看,南方医院刚启动,基本上没有发生医保经营额。县医院在医保启动投入方面注入资金80万元,医保经营额只占经营总额的6.6%。中医院投入医保启动金4.5万元,医保经营额只占整个经营额的2%,乡镇医院的医保收入更少。

  与医院相比,医保购药点在医保方面的经营占总经营额的比例也不大,定点药店对医保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九)基本医疗保险宣传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不够

  医保工作条例只发到单位,调研和走访的过程中,基本上所有单位都没有组织对医保工作条例进行系统学习和宣传,参保人员对医保工作条例的知晓率很低,通过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基本了解医保政策的人不足30%,甚至有的连单位领导对医保工作也不熟悉,医保工作已经启动了近两年,但到如今仍有十多个乡

  镇和部门未到医保中心核定参保人数,有的单位发生了人事变动也不向医保中心申报,给医保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一定困难。由于对医保知识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使许多参保人员不了解在新制度下如何看病就医,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如:有的参保病人不知道个人帐户怎样使用、不了解什么是“起付金”,以及分段自付等知识,由于不熟悉医保运行程序甚至经常造成医保中心、医疗机构与病人之间的不理解和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保险改革工作的开展。

  (十)相关制度改革衔接配套程度不够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有赖于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的配套改革。目前,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滞后,给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

  (十一)行业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改进,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行业作风的好坏,体现一项工作开展的成败。当前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中普遍反映的问题,除了政策因素、体制因素、财力不济等原因之外,行业工作作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健康推进。一是个别医保中心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还待于进一步增强,客观上讲,医保中心人员较少,工作量大,工作中难以

  面面俱到,但个别工作人员面对参保对象的咨询,缺乏耐心细致的宣传引导和思想工作,从而导致参保对象和医保中心之间思想上的摩擦和工作上的隔阂;二是参保对象在住院过程中,处方中的可报销部分和不可报销部分透明度不高,参保对象的医疗保障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三是受利益的驱使,个别医生在看病时的医疗建议和医疗检查偏离患者住院看病的实际,如大量非医保目录新药的使用、动辄全身检查和一些特殊理疗、特殊护理等导致参保对象个人承担费用的增加;四是主治医生、医保登记窗口、药房之间沟通协调较差,给患者带来不便;五是极个别定点药店利用刷卡之便,截取参保对象个人帐户上的专用基金,部分参保对象反映个人基金帐上的金额无故减少,还有药品包装量不足,甚至还有药房工作人员擅自提高药价等;六是在刷卡购药中,定点药店之间存在不正当竞争,存在以目录外药换目录内药,以卡刷化妆品、日用品、炊具等,甚至据反映有以卡刷现金的,医保个人帐户没有发挥医疗保障作用。

  (十二)部门之间协调作用发挥不够

  一是医保起步较晚,部门之间职能还没有完全理顺,按职能医保基金由地方税务局征缴,财政负责对医保资金的使用监管,医保中心只是服务机构,但现在的情况是多数工作都由医保中心一肩挑,由于医保中心人员本身就很少,既要监管又要服务,导

  致两方面工作都出现薄弱环节;二是药品监督局、物价局、监察局、审计局等部门对药品流通环节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导致药品流通环节秩序混乱;三是参保部门对基本医疗保险理解、支持不够,积极性不高,多数部门处于被动参与,一些福利较好的单位如电力公司、烟草公司等则直接不愿参与,给基本医疗保险的整体推进造成一定的难度;四是大病统筹、职工医疗互助等基本医疗保险的配套项目启动步伐迟缓,不利于基本医疗保险资源的有效整合;五是社会各界对基本医疗保险普遍持负面态度,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反映的情况,不满意率达到48%以上,没有形成有利于基本医疗保险全面铺开的外部环境。

  (十三)医保个人帐户透明度不高,个人帐户作用未能较好发挥

  一是将基金配套到参保对象个人帐户没有相对固定的时间,职工对个人帐户上的基金流动过程难以了解,该到帐的钱到还是没到,是单位的问题还是医保中心的问题,都不知道。二是信息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参保对象个人帐户的资金状况看不见收支的过程,一方面参保对象对个人帐户上的资金情况持怀疑态度,同时也给一些中间环节以可乘之机。三是多数乡镇没有医保“两定”机构,乡镇参保对象要到县城才能刷卡消费,省、市两级“两定”机构又没有完全实现联网,在省、市定居的退休职工则更不方便,

篇五: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产业基础薄弱

  

  当前党管人才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中央提出,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把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起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按照这一部署,各级党组织均成立了人才工作机构,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力实施人才引进、人才选育、人才培训等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方面仍存在需要改进或继续完善的方面。主要体现在:

  一是职能部门对人才工作的认识不够,机构设置与应该担负的职责还不相称。当前,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虽然均已成立,但其规格、编制、投入等还不够完善。从人员组成上看,大多是一些相关领导机构和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相当一部分领导还是没有真正将人才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对这项工作的关注也大多体现在与所在单位相关利益的活动,这对组织部门抓好日常工作协调,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在客观上带来了诸多不便,影响了人才工作的健康协调开展。

  二是各类人才界定标准不够明确,工作推进与党管人才的要求还不相符。按照“四个尊重”和“四个不唯”的人才选育理念,人才的概念基本可以理解为: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央“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理念,但同时也对具体的人才统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于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可以进行准确统计,但对于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乡土人才如何进行界定相对较难,这就造成这几类人才数量及结构统计上的不准确性,从而影响到人才工作职能部门作用的正常发挥。

  三是原有的人才管理模式未能得到根本改变,机制运行与管好用活的目标还有差距。以前人才工作一直由各级政府牵头抓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都是政府有关部门在具体操作,人事、教育、卫生等部门在多年的人才工作实践中已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工作模式。现在中央提出人才工作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虽然明确指出组织部门管人

  才就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但作为基层党委组织部门,人才工作该怎么抓,抓哪些方面,抓到什么程度,各级均无具体规定。

  四是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缺乏,机制体系的现状与新形势的要求还不适应。不管是人才的引进,还是人才的培训都需要充足的经费做保证,但各级财政直接拨付组织部门的人才工作经费比较有限,大部分涉及到人才工作的经费都是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以培训费的形式下达各职能部门,但这部分资金使用均受专项经费管理办法限制,加之行业规范和要求不同,各类人才工作经费整合使用难度较大,导使开展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资金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上述方面存在的问题,坚持和实现党管人才,最根本的就是要走创新之路,从思想观念、工作机制、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上不断创新,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

  首先,转变人才工作观念是前提。要大力宣传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工作的相关政策,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认识到坚持党管人才,是加强人才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的需要,是大力实施人才带动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要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转变“管人”观念,既注重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做好人才的发现、选拔、使用、培养和保障,鼓励和引导人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其次,理顺人才工作关系是基础。在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中,组织部门作为履行牵头抓总职能的部门,要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来抓人才工作,做好人才发展规划制定,人才政策体系建立,人才力量和资源整合,人才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人才工作检查、监督、落实工作等重点工作。要加强与有关部门、有关领导的沟通,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作,既做到各司其职,相互间又密切配合。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要制定有效措施,坚决破除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对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分割,形成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再次,创新人才工作制度是保证。要坚持以“刚性与柔性引进相结合、事业留人与待遇留人相结合、招商引资与引才引智相结合”的思路,通过不断完善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健全科学、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各级各类人才考核制度,其结果与人才的使用、升降、待遇挂钩,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要切实为各类人才提供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在内的服务保障,为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树立“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科学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弥补欠发达地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

  最后,创造人才工作环境是关键。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对现有的人才培训基地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优化配置,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搞好党员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农民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培训。要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收益最大投入的观念,在财政预算中逐年增加人才工作经费,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集资和个人捐款为补充的人才工作经费投入体系。采取精神鼓励、事业激励、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通过新闻媒体宣传、会议表彰奖励等方式进行激励,使各类人才在环境宽松、心情舒畅的氛围中干事创业,回报社会。

  人才工作中如何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的思考

  zzb.yiwu.gov.cn

  2009年10月22日

  来源:Z--组织部

  浏览次数:

  〖

  背景色:

  〗

  〖打印〗〖关闭〗

  人才工作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组织部门的一项新任务。如何正确认识党管人才原则的科学内涵,明确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加强对牵头抓总实现途径和工作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是当前组织部门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

  一、我市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所做的工作

  自党中央提出党管人才原则以来,尤其是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市按照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央人才工作《决定》的要求,对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成立党管人才工作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全市人才工作的领导。2004年3月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分管副书记任组长,组织、人事、科技、教育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设在市委组织部设立办公室,负责全市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综合协调和检查指导。又于2005年10月调整充实了领导小组,将农业、卫生、文化、统计等部门也列为成员单位,现共有成员单位18个。市委办下发了《市委人才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

  2、初步建立了一支人才工作队伍,整合人才工作力量。市编委给市委组织部增加人才工作专项行政编制1名,以加强组织部的工作力量。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设立人才工作联络员,作为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各部门进行人才工作沟通联系的桥梁。

  3、制订了几项人才工作制度。实行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人才工作中的重大事项。每年年初制订全年人才工作要点,年底各单位总结汇报人才工作。

  4、牵头组织调查摸底,掌握全市人才工作的基本情况。一是会同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制订了“十一五”人才规划,通过了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二是认真开展人才工作调研。对“党管人才”工作中组织部门如何发挥牵头抓总作用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组织部部门牵头抓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方法途径等。还开展了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工作调研,分别召开了有关部门、非公企业人才工作座谈会,分析了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三是完成全市人才资源抽样调查工作。组织了统计、人事劳动、农业等部门,开展了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等“三类人才”的抽样调查,前后历时3个月,初步掌握了我市“三类人才”的基本情况。

  5、加大对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一是开展了义乌市第六批拔尖人才选拔活动,共选拔出38名拔尖人才,为他们

  举办了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拔尖人才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关心拔尖人才的学习和生活,如免费向拔尖人才赠阅报纸,组织疗养,安排体检。二是会同人事部门开展“优秀引进人才”和“人才开发先进单位”评选,被评为“优秀引进人才”的每人给予5000元的奖励,被评为“人才开发先进单位”一、二、三等奖的,分别给予3万、2万、1万元的奖励。三是每年春节期间,举办在义中外高级人才联谊会。

  二、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这几年,市委组织部围绕牵头抓总的要求,虽然也做了不少工作,但离党中央提出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人才工作机构还需完善。现在人才办还与组织部的干部科室合署办公,机构没有单设,也还没有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工作力量还比较薄弱。

  2、人才工作网络还不够健全。现在只是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设立了联络员,各镇街的人才工作还没有明确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导致基层的情况很难收集上来,市里的人才政策、工作要求很难落实下去。特别是非公企业和社团组织中的人才队伍建设,还没有真正有力的抓手,仍处于一种失管的状态。

  3、人才工作运行机制还不完备。人才领导小组是人才工作的决策机构,但关于如何定期研究重大事项,进行决策,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人才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虽已下发,但如何督查、考核还没有制订相应的办法。每年初制定的人才工作要点,虽然都明确相应的责任单位,但人才工作目标如何细化分解,如何考核,还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市委组织部作

  为牵头抓总单位,与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平时怎么协调,以及成员单位之间工作怎么配合,也缺乏相应的制度。

  4、人才工作专项经费还没有设立。金华要求各县(市、区)建立人才工作专项经费并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形成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为专项经费管理主体的工作机制。目前我市的人才工作经费均分散在各有关部门,总量比较大,要统起来难度较大,如何加强统筹协调,同时又有利于发挥部门工作积极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对更好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的对策建议

  组织部门是人才战略的参谋部、执行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有许多工作要做,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抓重点突破,找准人才工作抓手。

  组织部门在“党管人才”工作中牵头抓总要突出以下四个重点:一是建立强有力的“党管人才”领导和服务体系。在党委领导下,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二是建设骨干人才队伍。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加大力度吸引人才、储备人才、激励人才和培养使用人才,形成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的骨干队伍。三是创新人才体制机制。着力建立人才培养、使用、吸引、流动、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四是优化人才环境。努力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为人才发挥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抓制度建设,整合人才工作合力。

  组织部门在“党管人才”牵头抓总工作中要避免事事揽、事事管,要做到到位又不越位,把人才工作重

  心放在定目标、定任务、抓落实、抓督查上。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充分调动职能部门抓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用人单位重视人才开发的自觉性,以制度来规范、激励和评价职能部门人才工作,真正形成抓人才工作落实的“刚性”制约,形成落实“党管人才”要求的长效机制。具体来说,要着力建立和落实以党政“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及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形成人才工作制度体系;推行职能部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重点职能部门责任意识。

  3、抓手段创新,提升人才工作实效。工作手段是推进人才工作的措施保证。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依靠政策指导,提高人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依靠职能部门,整合力量,形成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三是依靠用人主体和人才主体,调动用人单位和人才的能动作用;四是依靠市场机制,推动两个主体到位;五是依靠宣传激励,营造“四个尊重”氛围;六是注重工作手段制度化,制定并实行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人才工作大事报告制度、人才工作情况通报制度、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等人才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

  4、抓基础夯实,构建人才工作保障。当前,组织部门在人才工作的队伍建设中尚需加强以下四方面基础工作:一是进一步理顺组织系统内部人才工作机构,配强工作人员,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二是重视对组织系统人才工作人员的培养,着力培养一支有先进人才理念、有创新工作方法、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工作者,以提升人才工作水平;三是注重人才工作的硬件建设,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普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

  步掌握人才队伍和人才开发现状,形成规范的人才评价标准和人才统计手段,制定出近期、中期、远期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开发规划;四是重视人才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从事人才工作人员的职业品德,建设“人才之家”。

篇六: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产业基础薄弱

  

  人才培养引进及使用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某某区现有各级各类人才3479人,其中中共党员832人;

  研究生学历的27人,大学本科学历的456人,大学专科学历的1204人,中专或高中学历的1762人;

  高级职称的42人,中级职称的481人,初级职称的1570人。我区的的人才队伍在为推动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我区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人才匮乏,以及传统观念影响等方面的原因,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个别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对人才的合理使用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选拔管理方面,与上级的要求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三、由于财力有限,人才工作、生活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科研经费、住房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四、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选拔工作力度还不够大,步子还不够快。

  五、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还不够充分,尚未形成浓厚的社会气氛,在具体政策的落实上还不够得力。甚至还有不少干部群众心存疑虑,对引进人才工作持有偏见。

  六、在人才开发方面,统一规划还不够细致,统一管理方面也缺少过硬的措施。与经济发展的结合还不够好,引进和挖掘当地潜力脱节、项目和人才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查看脱节、项目和技术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有人才,但缺少载体,找不准载体,有些人才利用不好,造成闲置浪费;

  另一方面,一些急需的人才非常缺乏,引进非常难,同时,又过分依赖引进,忽视了对“土状元”的使用。

  八、人才和技术开发的深度还不够,仅仅停留在与高校有联系,与专家有

  联系,与某某人才有联系,到底怎样立足本地区情,充分发挥引智优势,闯出自己的路子来,缺少深层次的研究,缺少过硬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着重采取以下对策:

  一、牢固树立符合人才发展的新观念

  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是事业之本,发展之基。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当今时代,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增长,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的产业比重显著上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所面临的国际和地域之间人才争夺战更趋激烈。如果我们没有顺应时势要求,及时转变观念,采取应对之策,就可能在人才竞争中陷于被动,从而丧失发展机遇。

  要树立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我们要充分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把潜力变为现实,把潜在资源变为现实优势,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已成为关系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在“开发”二字上下功夫,做文章。要高度重视对本地人才的开发利用,特别应当注重对青年科技人才和乡村科技人才的开发,加快培养熟悉本地情况、适合本地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加快人才科技知识和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要制定政策,激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实现投资渠道的多元化,逐步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收益率,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要树立按市场机制合理配置人才的观念。人才的需求信息在市场中反应最灵敏。各类人才可以在广阔的空间选择职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用人单位也可以在丰富的信息中,找到需要的人才。这样供求双方都会满意。市场是人才供需的晴雨表,哪一类人才缺了,这种人才就成了急需人才,教育培训部门就应该根据市场行情调整培养计划。相反,哪一类人才多了,就应该缩小培训规模,这就是通过市场调节人才供需,反映的是价值规律。只有通过市场,才能把各类人才,配置到最合理、最能创造价值、最有效率的地方。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和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人才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进入市场,促进人才智力与资本、项目等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避

  免人才浪费。目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一方面人才积压,另一方面人才又不足的现象,都与人才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我们要破除人才“单位、部门所有”观念,知人善任,广纳贤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入世后的新形势,加快发展人才市场,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促进人才流动,做到资源信息共享,实现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要树立人才竞争国际化的观念。要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意识,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人才的需要,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开发各类人才,由单一的党政人才培养开发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多元人才的培养开发拓展;

  由单一的公有制单位人才培养开发向全社会人才培养开发拓展;

  由本地人才培养开发向外地、国内以及国际人才培养开发拓展。因此,我们要有面向全球、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制定相应对策,开发利用好人才市场和资源,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以培养高层次急需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综合运用人事部门的职能优势,采取有效的培养、吸引措施,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一要改进和完善专家培养管理办法。继续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和吸纳人才的主体作用,为用人单位开发人才资源提供政策支持,做好服务工作。要打破身份和所有制界限,探索非国有单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办法,抓紧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二要加大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要抓住当前全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良好时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和吸引各类人才前来创业,为人才的创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四要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培养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的专门人才,大力开发乡土人才,继续做好乡镇科技副职和村级科技人才的选聘和管理工作。五要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结合《2022-2022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要求,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长期规划,建立责任明确、分级负责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资源共享、运行协调的继续教育网络体系;

  扩展继续教育的投资渠道,促进国家、集体、个人、外资等多元投资格局的形成,探索按照市场规律开展继续教育的具体办法。

  立适合当前实际情况的、比较科学合理的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实行分类管理,执行不同的工资制度和不同的管理办法。

篇七: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产业基础薄弱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一: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

  xx县近几年的人才工作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我就服务企业人才方面简单地汇报三点。

  一、人才服务工作的政策、做法和成效。

  (一)人才服务政策逐步完善。

  一是海内外人才专项奖励。我县对企业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以及申报入选“千人计划”的优秀拔尖人才,由县人才资金给予5——150万元的安家补贴和专项资助,以及100——400万元的创业补助资金。

  二是提供人才居住证。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以及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等人员来本县工作或者创业,可申领《xx县人才居住证》。

  三是人才子女入学优惠。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人才,其子女可在该人才所服务企业的学区按相对就近原则优先安排指定公办学校入学。

  四是见习基地补助。确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企业,县财政按当年度城镇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的50%进行补助。

  五是继续教育补助。

  企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在xx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的,给予一次性经费补助(博士学位2万元、硕士学位1万元)。

  六是奖励骨干团队。优秀学术技术骨干团队,给予每个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入选省级、市级重点创新团队,在3年内,每年分别给予资助省级20万元、市级10万元的专项人才奖励。

  (二)人才服务举措有力,成效明显。

  1/121、深化招才引智,推进人才扶持。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构筑绿色通道,每年十余次组织企业赴北京、上海、武汉、哈尔滨等地开展招才引智,引进一批急需的对口人才。今年已引进各类人才1761人,其中为10家企业引进8位硕士研究生和3位高级工程师。

  二是加大人才扶持力度,着力牵线搭桥、完善机制,申报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13个项目,积极组织、成功评选3位“西湖友谊奖”获得者、6位“雁荡友谊奖”获得者和5位“151人才”,7名“海外工程师”共获得120万资助经费。

  三是加大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力度,加强与**特种泵阀产业基地博士后工作站、xx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几家博士后工作站的沟通与协调,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帮助企业开展博士后工作,建设好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市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

  四是加大优秀拔尖专技人才选拔力度。进一步创新举措,开展县级拔尖人才和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工作,目前已举办8轮,共选拔400余人。

  2、加强就业见习,推进校企合作。

  一是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确定xx集团、xx县中医院等42家企事业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提供了350个见习岗位,今年已安排544位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这5年,我县的见习基地数和见习人数,都名列全市首位,独占三分之一。比如xx鞋业是国家级大学生见习基地,xx鞋业是省级大学生见习示范基地,每年接纳毕业生从事管理、行政、一线生产等不同岗位锻炼,留在企业工作的比例在85%左右,很好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是强化校企对接合作。大力促成xx集团在华中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4所高校设立了“xx班”,量体式、定单式培养技能人才,大部分毕业人员直接留公司工作。成功牵线xx集团与xx职业技术学院、xx阀门与xx大学、xx科技与xx科技学院等校企合作,通过职业教育定单式培养,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2/12三是强化供求平台搭建。每年或单独、或联合其他单位,在企业密集、经济较强的**,举办公益性人力资源招聘会(含网上招聘会)近20场次,全力解决招工与求职“两难”问题,促进人才就业环境良性发展,今年已对接落实就业3372人。

  3、抓好团队建设,发挥群体力量。

  一是抓好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大力扶持以“攻关、传艺、研发、交流”为职责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搭建高技能人才研修平台,扶持一批能够继承传统技术工艺的能工巧匠。去年已评出5家县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到20xx年将评选出共20家县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二是着力重点创新团队建设。首批“xx市重点创新团队”全市共入选20家企业,我县有**鞋类研究中心技术创新团队、xx集团自动控制技术创新团队等4家企业榜上有名,为我县争取到120万的专项人才奖励。同时,它们分别是制鞋和教玩具行业当中唯一上榜团队。

  三是推进开展职业技能大赛。近几年,我们结合xx旅游和农家乐现状,大力开展了“xx杯”农家乐烹饪技能大赛,吸引了xx各县市区60名选手参加比赛。活动激发了热情,提升了技能,展示了形象,宣传了旅游。

  四是推进职业经理人成长。20xx年开始,每年精心组织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联谊会2期,迄今已举办42期。通过专题讲座和相互探讨交流,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与会进行业务政策解答,达到增进学习、增进感情的目的,取得良好成效。积极推荐和帮助xx鞋业的人力资源总监xx从“第四届中国长三角十佳HR经理人”评选活动总决赛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的好成绩勇夺十佳称号。

  4、健全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创新外延职称评审工作。解决民营企业技术人员评职称难的问题,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人力支持,我县在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钮扣、拉链、教玩具、泵阀、鞋革、服装等企业,积极开展外延职称评审。今年已有350多人通过评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职称工作的效能,加大了为企业服务的力度。

  3/12二是推进人才自主评价体系。选定浙江**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作为我县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体系创建试点单位,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企业自主评价模式进一步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措施,建设一支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技能人才队伍。

  三是实施人才全程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完善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做到“一个窗口办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建立健全与企业的沟通渠道,及时将省市县的人才相关政策汇编成册,免费提供给企业。完善“回*”高校毕业生数据库,共录入信息近4万条。深入开展“驻企”服务,积极解决企业难题。

  四是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建设。收集全县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人通联方式,建立经常性联系的畅通工作机制。开通人力资源QQ工作群,实现即时交流,解答企业人才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利用移动办公助理,第一时间免费向各类服务对象发送人才人事、人事考试、人才招聘等最新信息。

  二、人才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人才意识比较薄弱。

  一些企业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人为本”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重使用轻培养,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没有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人才使用存在局限性。

  一些企业引进外国专家来指导工作仅局限于机器调试和工艺设计上,没有更深层次地从产品质量、生产开发、经营管理和人才培养上充分挖掘,没有充分发挥外国专家的特殊优势,也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国专家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人才引进渠道不够宽。

  4/12尽管我县每年举办一次高层次人才交流会,但效果不明显。企业所需的人才主要通过外地同行的推荐、本地同行业间的互相挖人或是人才的自我推荐。企业所需的篇二: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委组织部和人社局要求,为切实掌握我镇紧缺急需人才的基本情况,大力推进人才兴镇战略的深入实施,我镇成立了由包海波镇长为组长的人才情况专题调研组,通过走访、调查总结我镇近年来的人才工作相关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和成因,并紧密结合我镇实际,提出我镇在20xx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需求状况。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镇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我镇近几年来在人才工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就全镇人才工作整体而言,目前还不能满足和适应我镇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

  1、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理想,高层次人才缺乏。

  在人才总量上来看,我镇现有的各类人才总量约

  人,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总数xx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xx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xx人,其它专业技术人才xx人),只占我镇总人口数的xx%,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xx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屈指可数。人才的产业、行业和区域分布也不均衡,人才大都集中在镇城和一些人口较集中的乡镇党政机关、学校和医院。

  在结构构成上来看,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不合理,人才分布不合理,专业结构不合理。在人才层次上来看,现有的人才储备无法与我镇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相匹配。

  2、人才吸引力不强,人才外流现象难以遏制。

  由于我镇缺少规模大、实力强、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未能形成新的较大人才需求增长点,难以引进和留住高、精、尖的优秀人才。我镇每

  5/12年都有不少学生从高校毕业,但重点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回来工作的很少,大都奔向经济发达的地区。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专业人才工资福利待遇低,企业“请人难,留人更难”的现象普遍存在。本地人才的流失也相当严重,我镇每年都有人才通过参加市级以上公务员招考和研究生升学考试而流失。

  3、人才市场基础建设较为薄弱,人才资源配臵效应还不够明显。

  硬件建设滞后,业务开展广度不深,信息化程度不高,造成人才市场竞争力不足,影响了人才市场的发展。

  4、人才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还未完全形成,一些富余人员出不去,一些紧缺人才因没有编制进不来,影响了优秀人才的选拔任用。现行的考评考核体制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分配未能向优秀人才有效倾斜。

  二、我镇紧缺急需人才目录。

  三、加强我镇人才工作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基础。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人才工作坚持由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在组织部设立专门办事机构,把人才工作列入镇委和组织部的年度工作要点和日常工作,常抓不放。每年把人才工作各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范围,加大对人才选拔、培养、教育等经费投入力度。

  2、创新工作机制,盘活现有资源。

  加大对经济先进典型的培树工作,积极树立专业技术人才先进典型。同时加大对科技人才、优秀教师、医师、农技师、畜牧师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推荐和审报工作。

  3、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搭建广阔平台。

  一是积极落实政策,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发放补助资金,为他们后期就业提供生活保障。同时邀请市相关领导来我镇授课,重点讲解

  6/12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再就业政策。通过培训,促使广大高校毕业生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找准方向。

  二是为更好地掌握全镇流动人才和镇内所需求人才现状,对我镇毕业高校生开展调查摸底,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大、中专毕业生人才信息库。

  4、全面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的工作力度。

  5、提供优质的人事人才代理服务。

  解决好我镇流动人才和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我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减化人事代理业务办事程序,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二)问题的成因。

  1、人才观念亟待更新。

  一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只重视人才的引进,却忽视对其进行培养使用。

  二是人才本身的观念跟不上。部分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一方面抱怨待遇太低,另一方面又缺乏敢闯敢试的劲头,不愿冒风险而安于现状。相当部分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企业,更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认为只有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才算是真正就业。我镇目前是一些民营企业招收不到本镇大中专毕业生,但是人才交流中心又积压了大批大中专毕业生。

  三是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观念不同程度存在。许多单位反映,如果给人才特殊的待遇差别太大会引起其他干部职工的不满,不给特殊人才待遇又留不住人才。

  四是“官本位”的观念不同程度存在。在一些企事业单位中,一些有了成就的专业技术人员想方设法“提拔”为行政领导,许多人才在担任行政职务后,很少有时间再去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从而导致专业技术人员的变相流失。

  7/122、人才工作机制不灵活不健全。

  一是政策不完善。目前我镇只有一些部门性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还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有关引进、留住、培养、使用、激励等人才工作的一揽子政策。

  二是人才进出机制不灵活。由于存在低层次、低学历的人员甚至临时雇用人员充斥工作岗位,加上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一成不变,缺乏灵活性,导致人才进不来,庸人出不去。

  三是忽视人才培训工作,有些单位重引进轻培训,导致人员的水平、层次上不去。

  3、环境不够理想。

  一是硬环境不足。我镇的城市规划、市容市貌、卫生绿化、文化医疗以及教育设施等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形见绌,致使许多人才不想来,来了也不想久留。

  二是软环境不优。全社会重才、爱才、惜才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强,为人才排忧解难的力度不够,甚至有个别地方存在严重的排外思想。

  三是待遇不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大部分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有些单位因种种原因,不能兑现引进人才时的承诺,致使引进的人才不安心工作,要求调离或不辞而别。工业企业员工工资与发达地区相比更是相差甚远,许多外来人才另寻出路,许多本地人才更是想方设法另谋高就。

  三、加强我镇人才工作的建议。

  实施人才强镇战略,是实现义勒力特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镇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十分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以更开放的政策,更灵活的机制,广泛吸纳和大力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结合我镇实际,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现就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8/12树立科学人才观,进一步更新人才观念。各级领导应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先于、优于、重于其他资源开发的地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真正形成党管人才的格镇。由镇委组织部牵头,全镇各级各部门全力配合,各司其职,按国家、省、市、镇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制订出台适合我镇人才工作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加强宣传,让人才政策真正达到用人单位熟悉、组织人事干部精通、各类人才了解、全社会共同落实。使我镇各级和全社会各阶层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义勒力特镇发展靠人才”的思想。树立系统开发人才观念,克服“重使用轻培养”、“重引进轻使用”的不良倾向;树立知才善用、人尽其才的人才观念,克服人才使用中

  篇三: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

  由于机构改革,原州粮食局、州物价局合并到阿坝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加强全州粮食、物价、发改系统人才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了解机构改革后整体人才队伍现状情况,按照省粮食局要求,日前,我委对全州粮食、物价、发改行业人才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调查情况及有关建议总结如下:

  一、人员基本情况。

  至20xx年底,全州粮食、物价、发改系统人员总数552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223人,占40%,女性职工229人,占41%,少数民族职工257人,占47%。

  (一)从职位分类看:

  公务员239人,占%;企业管理人员103人,占xx%;专业技术人员58人,占xx%;工人152,占xx%,其中技术工人56人(其中,中级工以上人员为55人),占xx%,普通工人37人占xx%。

  (二)从年龄结构看:

  30岁以下人员49人占xx%;31——35岁人员67人,占xx%;36——40岁人员120人,占xx%;41——45岁人员125人,占%;46——50岁人员112人,占xx%;51——55岁人员28人,占%;56岁及以上人员4人,占xx%。

  9/12(三)从知识层次看:

  无研究生学历;大学本科学历98人,占xx%;大学专科学历207人,占xx%;中专、高中学历134人,占xx%;初中及以下学历71人,占xx%。

  (四)从人才培训情况看:

  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各级粮食部门通过大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精简了企业人员,加大了企业人才管理的力度,并克服资金困难,在人才培训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xx年,全州粮食系统组织参加培训65人次。培训知识类型,主要为企事业管理人员培训,特殊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等;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粮食系统教育培训机构(17人次,占xx%),其他渠道为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物价系统组织参加培训25人次

  。培训类型主要为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发改系统组织参加培45人次。培训类型主要为专门业务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

  三、存在问题。

  (一)知识层次偏低。

  全系统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57%,而在系统主体单位粮食经营企业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14%,且有相当比例的学历不是第一学历,为从业后通过函授或其他途径取得,所学专业中,真正系统的学习经济管理、粮食工程等专业的偏少,学习信息技术、工商管理、法律等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

  (二)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

  目前全州粮食系统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以36——54岁人员为主,占46%,而45岁以上人员144人,占27%,35岁以下人员明显偏少。

  (三)人才使用环境亟需改善。

  由于我州地理环境较差,处在偏远地区,又是少数民族集中地,交通不是很方便,待遇比较低,因此人才管理和使用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0/12一是引进人才难。多数粮食企业的处境是求生存阶段,在市场竞争中如履薄冰,真正的人才不愿到粮食企业工作,特别是专业型人才,粮油保管人员,粮油检验人员,物流管理人员近几年基本上没有进入。

  二是留住人才难。企业内部各项机制不完善,也难以为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即使引进人才,由于待遇及企业环境等原因,也难以留住人才。

  三是培养人才难。企业历史负担沉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经济效益差,近2年虽略有好转,但企业难以在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投入到位,培养自有人才存在困难。

  (四)编制少,工作量大。

  机构改革后,人员情况发生了变化,编制也发生了变化,发改局职能加大,以工代赈职责划入发改局但没有增加编制,反而机构改革后编制减少,工作量大,人员严重缺乏,特别现在又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灾后重建工作中,工作起来就很吃力。机构改革后,原州粮食局、州物价局合并到州发改委,县上却并不一致,除了茂县粮食局为县发改局管理的单位其他县上粮食局都是独立的,而物价局合并的也很少,州上是一个单位,而县上是分开的,这样工作开展起来很不方便。

  四、关于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人才走进企业。

  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树立以工作业绩用人的导向,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引进人才,特别是专业型人才。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可参照大学生到农村任村的官职的优惠政策,出台应届毕业大学生到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包括其他类型民营企业)工作的,可享受同等优惠待遇等。

  (二)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

  以大规模培训为平台,根据单位性质和职位的特点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计划,突出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确保每名工作人员一年参加各类培训的时间。不断更新相关的理论和业务知识,提升每个人都综合素质,培养沉稳、干练的工作作风。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着重提高职工的政治鉴别力、抵御腐朽思想侵蚀能力、依法行

  11/12政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诸多复杂问题的能力,建设一支综合行政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要在全系统,尤其是领导人中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兴国战略,逐步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提高广大职工队伍素质,尤其对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大特殊工种技术培训力度,使之不断更新、充实知识,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三)要进一步优化机关公务员队伍。

  要通过交流、公开招考等办法,补充年轻公务员,切实改变当前公务员队伍中人员年龄偏大的矛盾;要通过轮岗、挂职等措施,积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要结合效能建设,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增强机关干部的压力感、责任感,在行政管理部门形成人人干事业,人人谋发展的氛围,从而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过硬、充满生机的公务员队伍。

  (四)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衔接更通畅,上传下达更加方便,建议把县上的粮食、物价、发改部门合并为一个单位,尽量与州上机构改革步调一致。

  为了让工作做的更好,效率更高,解决人员缺乏的问题,建议增加相应的职责编制,希望政府和人事编制部门能考虑县上实际问题。

  12/12

篇八: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产业基础薄弱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调研报告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所在单位: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

  课题负责人:沈晓

  开始时间:2009年5月1日

  完成时间:2009年6月2日

  1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企业是人才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才集聚程度最高的地方。

  通过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优势来促进我区开发建设,将是我区组织人事部门今后所要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主题词: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对策措施

  企业是人才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才集聚程度最高的地方。如何围绕企业发展,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优势来促进我区开发建设,将是我区组织人事部门今后所要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东钱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简况

  近年来,我区人才工作紧紧围绕区域大规模开发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目前,全区各类高学历、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比管委会成立之初均有较大的增长,仅08年一年,全区共引进硕士学历人员9人,专业技术人员84人,其中大部分人才均在我区企业工作,极大了改善了我区企业人才队伍现状。

  (一)企业人才工作机构和机制进一步完善

  /为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引才育才环境,我区严格落实《关于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7?81号)文件精神,大力实施宁波市千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

  2(试行)》、《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关于加快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的实施意见》等多项人才政策,发布了《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2009-2010年高层次人才导向目录》,设立了50万元人才基金用于企业人才培养、培训、引进及奖励等工作。同时,积极响应市政府干部进企业的号召,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积极为企业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

  (二)企业人才引进的力度和范围进一步扩大

  一是主动赴外招聘,积极组织相关企业组团参加省内外各类人才招聘会,08年全年共组织参加各类招聘会12次。特别在今年的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区按照省委组织部部署,携带3个岗位和1个合作项目赴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地进行抄底人才,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是进行双向对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信息,有针对性的组织企业开展招聘。在今年2月的全区人才工作会议上,向80余家企业发放了《关于征集2009年全区企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需求计划》,针对企业上报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筛选企业参加专场招聘会。对一些企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还通过宁波市人才市场及市人事局留学人才信息库进行人才猎头,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三是开展网络招聘,依托网络信息平台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成本低的特点,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网上招聘,组织企业参加宁波市第二届海外网上洽谈会,通过网络远程洽谈进行人才招聘。

  (三)企业高层次人才培育和使用进一步加强

  一是继续推进高层次人才选拔,积极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高级专

  3家数据库,目前,全区共有3人进入浙江省人才信息库,49人进入宁波市人才信息库。二是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通过组织赴外招聘及参加海外留学人才网上洽谈会等形式,积极引进各类海外留学人才。三是鼓励大学生深入企业参与社会实践。继续深入开展名校研究生进企业实践活动,继去年接纳/名清华、北大的高校研究生来我区参加社会实践并取得了良好反响后,今年我区将继续实施这一活动,现已组织4家企业初步意向接纳8名研究生参加实践。四是探索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以企业为基地,通过企业出岗位、出设备,高校出师资、出技术的方式,积极开展“三重”企业与高校双向交流活动,为高校提供学生实习课题,为企业解决生产难题。

  (四)服务企业的条件和环境进一步优化

  1、区人力资源市场投入运营。2008年,经多方努力,我区人力资源市场正式投入运营,开始为企业提供免费设摊及招聘信息发布服务。截止目前,共举办招聘会2次,45家企业进场设摊招聘,推出岗位180个,吸引人才650名,充分发挥了其人才载体吸引平台的作用。

  2、推行免费人事代理业务。2008年7月,我区取消所有人事代理业务费用,免费为企业提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首次定职、流动人员档案管理、集体户口挂靠、党组织关系挂靠等多项人事代理业务,此举深受企业欢迎。据统计,现我区人才交流中心已鉴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协议546人,签订人事代理合同432份,代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594册,集体户口挂靠115人,接收党员14人。

  43、实行人才居住证制度。对持证的高层次人才提供职称评审和享受各类人才福利待遇,同时为使引进人才能够安心扎根,我区近年来大力改善人才居住环境,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做好安居工程,进一步吸引和留住人才。

  4、成立高层次学术团体。2007年成立了研究生联谊会,做为我区第一个高层次学术团体,自成立之日起,该团体就充分发挥了其对人才的汇集、交流作用,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调研、探讨活动,进一步联络人才、引进人才、凝聚人才。

  (五)重才用才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

  一是对人才的重视力度进一步加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各界的宣传,现在多数企业能够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各企业管理者也通过多方途径广泛吸纳和储备人才,企业对人才工作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加大。

  /二是对人才的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强。除我区政府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各类政策扶持外,各企业也积极为引进人才创造优良的工作、生活环境,对部分高端人才还通过为其配备车辆、发放住房补贴等方式来留住人才。

  三是对人才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目前,企业的管理者也认识到了引进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许多企业纷纷健全自身人才激励机制,将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放臵在重要业务部门和担任重要岗位,以使期能充分发挥才能。

  二、我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5(一)主要问题

  1、部分企业对人才队伍缺乏信任和重用

  目前,我区一些规模大、集团化、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对人才重视程度正逐渐加强。但同时,占据我区企业大半数量的中小型企业因自身规模小、生产技术要求不高等因素,普遍对人才缺乏尊重和使用意识。通过走访调研,多数此类中小型企业还存在着领导岗位、重要管理岗位任人唯亲的现象,一些优秀的人才因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而不断流失。同时,部分企业对大中专毕业生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见,许多毕业多年的大学生仍在一线从事低技术含量的工作,这些既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2、人才结构不平衡矛盾依然突出

  从目前我区的人才队伍结构来看,我区企业内的人才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现象,拔尖型、领军型、创新型人才依然紧缺,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依然偏少。据统计,我区目前旅游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基础薄弱,相应人才相当缺乏,机构设计、电子技术、会展旅游人才供应量明显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我区企业的壮大发展。

  3、人才无序流动迹象明显

  引进人才,更要让人才扎根企业,但就我区企业调查来看,一般情况下,人才在企业平均1-2年就要跳槽,部分企业甚至平均3-5月,人才流动频率过快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不但增加了企业对人才的招聘、培训成本,也使得部分重要岗位长期缺乏稳定人员。

  /64、企业人才队伍缺乏科学合理的使用制度

  一是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投入资本明显不足。部分中小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管理者没有深刻认识到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对人才开发及技术投入经费明显不足,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是企业对人才队伍缺乏科学的培训与激励机制。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这是企业职工反映最多的一个问题,企业管理者往往片面的认为将人才招入企业即完成了整个人才招聘过程,缺乏对人才的后期培训和激励机制,从而造成人才流动性大,难以留住人的局面。

  三是企业对人才缺乏科学合理的使用方式。由于现在就业形式严俊,就业人员对待遇也有所降低,部分企业对人才有一种浪费使用的心理,对所招聘人员长期维持低水平工资、随意调换岗位等现象,这些极大的影响了人才对企业的信心,也造成了对人才的资源浪费。

  (二)主要成因

  1、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区政府和企业还没将人才问题放到与招商引资同等的重要地位上来对待,并未充分认识对商业资源的竞争就是对人才的竞争,忽视人才、轻视人才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个别企业甚至将人才当成打工仔,企业管理者与员工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对员工存在偏见和短见,对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缺乏关心,不信任和不重用人才,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人才不能安心扎根企业。

  2、政府对人才队伍投入不足

  近年来,周围地区为聚集人才、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纷纷确

  7立了人才投资占主导地位的定位,加大了对人才资源开发资金的扶持力度。虽然我区也逐步加大了人才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不论是人才的选拔培养、奖励、安臵,还是人才载体的建设,资金投入均难以满足我区人才建设的需要。

  /3、综合环境对人才吸引力度不强

  我区相对偏离中心城区,与上海、杭州、宁波市区相比,工资待遇优势不明显,生活环境又存在诸多不便,文化设施较少且档次不够,休闲、娱乐品位较低,造成吸引人才的软环境先天不足,无法满足人才的精神需要。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强,甚至花大力气引进的人才出现外流现象。

  4、吸纳高层次人才的载体不足

  由于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性质,我区经济主体大部分是以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为主,拥有高技术含量的不多,具有影响力的大企业较少。这种产业结构,难以形成知识和技术的信息流,高层次人才的发展机遇和进一步成长的空间不大,对于期望值较高的高层次人才来说,难以产生太大的吸引力。

  三、加快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对策及措施

  1、牢固树立“大人才”的观念,转变人才服务观念

  人才工作是人事部门的重要职责,但仅靠人事部门一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共同做好人才工作。一方面,要在重视有形市场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无形市场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招聘、人才猎头等行之有效的8方式;另一方面在注重对企业直接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间接服务,虽然目前直接服务的企业面小量少,但要在直接服务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明确工作方向,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措施,从而起到为更多企业间接服务的效果。

  在对人才的观念上,我们要树立“大人才”、重人才的观念,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强化在人才问题上的长远观念和效益观念,把职能从以管理为主,转到管理与服务并重,以服务为主上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上来。服务方法由封闭转到公开透明,工作方式由照章办事转为主动服务,工作内容由传统人事管理转为满足企业人才成长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在服务的/同时,要加大对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树立重人才、用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2、加强人才开发制度化建设,积极出台引才育才政策。

  要重视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人才资金投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品、高效农业项目为重点,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拓宽引智渠道。以《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出台有关人才引进配套政策,贯彻落实人才政策制度,指导行业、相关部门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积极探索人才团队引进优惠措施,切实兑现政策承诺,真正使已有的人才政策落实到位,确保不发生“肠梗阻”现象,使引进的人才在落户、住房、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等方面无后顾之忧。

  3、积极吸纳和储备人才,重点引进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要继续加大赴省内外、国内外人才集中地人才招聘力度,广泛吸

  9纳和储备人才。要围绕文化创新产业、211创业空间、国际诗画园、文学创作、工业设计等创意团队的发展来引入各类紧缺人才,鼓励厂房、设备等实物无偿租赁方式,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来我区开发创业。

  同时要充分依托区人力资源市场这一平台,长期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服务。通过开展全区高层次人才需求调查,了解企业与开发项目的高端人才需求,依托市人事局、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的高级人才资源库,通过联系高校、委托猎头公司等渠道,着力引进广大企业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

  4、健全培训机制,加快培育企业急需人才

  加强对本区域内高端人才及实用人才的培养,培育我区企事业急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研发人才、专业项目型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建立专家配备人才库,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努力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领导管理人才队伍。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和骨干技能人才培训机制,重点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技能人才和质量、高级技师,并结合生产实践实施高层次岗位培训。要丰富培训方式,利用集中培训、网络视频等多种培训模式来对企业员工开展培训,继续扩大“钱湖讲坛”宣传面,让“钱湖讲坛”面向企业,深入企业,通过培训来提升企业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继续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通过征集各紧缺专业人才培训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订单式培训,培育企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

  5、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鼓励企业柔性引才

  加大创新型人才引进力度,争取出台《柔性引才引智若干意见》,以柔性引进方式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着力开发人才柔性引进与使用的不同模式,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技

  10术聘用、任务聘用等多种灵活方式“借脑引智”,鼓励各类创新人才前来我区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

  6、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建立科学人才管理机制

  引导企业重视人才的使用与培养,建立企业经常培训制度,不断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知识更新培训,让员工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消除企业人才的各种后顾之忧。

  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尤其要注重人文关怀,强调对人的尊重与肯定,激发人才的内在动力。

  课题负责人:沈晓二〇〇九年六月二日

  11/8

篇九: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产业基础薄弱

  

  -

  .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

  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不健全,机构“缺位”、职责“错位”、功能“虚位”、管理“越位”的现象比较突出。机构设置上,全国仍有15%的地(市)和22.3%的县(市、区)一级党委组织部门未成立人才工作专门机构,党管人才一定程度上存在机构“缺位”。机构职能上,部分省市人才工作机构既承接了原知识分子办公室的全部职能,又承担了高级专家管理、选调生及后备干部选派等具体工作;部分省市人才工作机构主要以承担人才办日常工作为主。力量配备上,全国各省区市职数参差不齐,编制数最多的有15人,最少的仅3人。运行机制上,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办事机构以及党委、政府有关人才工作部门的主要职责缺乏明确界定,造成各部门和层级之间在职责上的“错位”。

  人才评价机制不健全,标准不科学、程序不规X、手段不先进的现象比较突出。表现为:现行人才评价标准缺乏针对性。对各类人才的个性评价差异缺乏研究,没有建立起分类科学、适合不同行业特点、工作职能要求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评价手段相对单一。对考评前、考评中、考评后的整个过程缺乏周密系统的制度设计和科学安排,考评缺乏针对不同行业特点的实质公正;注重静态考评,缺乏动态考评;注重结果透明,忽视过程透明;对考评结果及其采信使用的依据缺乏有说服力的比较分析。

  人才选用机制不完善,思想观念落后、选用X围狭窄、群众参与度低的现象比较突出。表现为:选才方式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求全责备、论资排辈等问题,党政领导干部的选用上,视野不宽,观念陈旧,方法不新,“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现象明显。选用标准上,片面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对技能性、实用型人才重视不够。选用程序上,随意性大,“长官意志”突出,群众参与度不够,XXX围不广、XX质量不高;对党政干部偏重静态考核,着重工作考核,民意在考评中所占权重较低。

  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重短期奖励轻长效激励、重高层次人才激励轻一般人才激励的现象比较突出。表现为:没有真正建立起以绩效为主体、以贡献为标准的利益分配机制。“按绩取酬”、“多劳多得”的原则还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平均主义现象突出。长效激励不够。一次性的激励多,没有把人才的个人利益与部门(单位)的整体利益联系起来。精神激励不足。对人才的关心爱护和重视不够,对其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承认的需求满足不多。奖励的对象往往针对高层次人才,对基层一线的人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更缺力度。

  人才流动机制不畅通,政策导向不力、市场体系不优、流动方式不活的现象比较突出。表现为:体制性障碍突出。人才的部门、地区、行业、所有制分割现象依然存在。人才中介服务业发展不成熟。服务机构总体数量不足、人才服务能力不高、人才市场功能还不健全,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公共服务机制不够健全。政策导向功能不强。引导优秀人才流向企业、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促进区域、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人才有序流动的政策法规有待强化,鼓励留学回国人员向企业和一线集聚的法规体系不够健全,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主动参与全球人才竞争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一是个别地区、部门和单位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仍然存在,实际工作中重项目开发、轻人才开发,重资金引入、轻人才引入,重经济效益、轻人才效益的问题还未能从根本解决。二是组织部门履行牵头抓总的职能在体制上受到一定限制。没有真正理顺和明晰人才工作宏观指导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关系,不能完全落实市人才领导小组对成员单位和县区人才工作的综合考评制度,一方面,原来由政府牵头,人事、教育、卫生、经贸、科技等部门具体操作的人才工作模式还在延续,地域、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不易突破;另一方面,从上至下对人才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能没有明确规定,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使党管人才和政府管理人才出现业务重叠、多头负责,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

  -可修编.

  -

  .职能缺乏必要的体制保证。三是没有完全形成系统的、健全的各类人才培养机制。缺乏与各类人才发展相符合的培养计划和培养内容,没有建立或健全各类人才在培养上的激励机制。负责培养的主管部门各自分散,形不成合力,培训机构和师资缺少,并且没有得到合理整合。个别单位对人才只使用不培养,造成人才的知识老化。缺少培训资金,没有健全的各类人才培养资金保障的措施。四是人才政策机制还不够健全。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流动、激励等机制尚不完善,人才基金在新形势下投入不足,激励政策落后,一些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等制度落实不够好。人才地区所有、部门所有的界限没有完全打破,人才进出渠道仍不够畅通。对本地通过自学和在职进修成长起来的高层次人才在鼓励政策上与引进的外来人才存在着不平等的问题,从而造成了一些本地人才流失。五是人才市场发育不够完善。虽然市级以上人才市场较为活跃,但目前多数县区还没有真正的人才市场,市与县区间,县区间没有形成人才信息共享和广泛人才配置交流的体系,不能在全域内完全发挥根据市场需要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六是引才的硬件环境并不宽松。有的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竞争力显然不能与个大城市相比,提供不了与之相比的更多的就业岗位、更高的待遇、更多经费奖励、更多的资金用以解决人才工作、生活、科研等方面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外地的人才引不进,本地人才留不住。

  当前党管人才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中央提出,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把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起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按照这一部署,各级党组织均成立了人才工作机构,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力实施人才引进、人才选育、人才培训等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方面仍存在需要改进或继续完善的方面。主要体现在:

  一是职能部门对人才工作的认识不够,机构设置与应该担负的职责还不相称。当前,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虽然均已成立,但其规格、编制、投入等还不够完善。从人员组成上看,大多是一些相关领导机构和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相当一部分领导还是没有真正将人才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对这项工作的关注也大多体现在与所在单位相关利益的活动,这对组织部门抓好日常工作协调,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在客观上带来了诸多不便,影响了人才工作的健康协调开展。

  二是各类人才界定标准不够明确,工作推进与党管人才的要求还不相符。按照“四个尊重”和“四个不唯”的人才选育理念,人才的概念基本可以理解为: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央“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理念,但同时也对具体的人才统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于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可以进行准确统计,但对于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乡土人才如何进行界定相对较难,这就造成这几类人才数量及结构统计上的不准确性,从而影响到人才工作职能部门作用的正常发挥。

  三是原有的人才管理模式未能得到根本改变,机制运行与管好用活的目标还有差距。以前人才工作一直由各级政府牵头抓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都是政府有关部门在具体操作,人事、教育、卫生等部门在多年的人才工作实践中已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工作模式。现在中央提出人才工作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虽然明确指出组织部门管人才就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但作为基层党委组织部门,人才工作该怎么抓,抓哪些方面,抓到什么程度,各级均无具体规定。

  四是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缺乏,机制体系的现状与新形势的要求还不适应。不管是人才的引进,-

  -可修编.

  -

  .还是人才的培训都需要充足的经费做保证,但各级财政直接拨付组织部门的人才工作经费比较有限,大部分涉及到人才工作的经费都是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以培训费的形式下达各职能部门,但这部分资金使用均受专项经费管理办法限制,加之行业规X和要求不同,各类人才工作经费整合使用难度较大,导使开展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资金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上述方面存在的问题,坚持和实现党管人才,最根本的就是要走创新之路,从思想观念、工作机制、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上不断创新,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

  首先,转变人才工作观念是前提。要大力宣传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工作的相关政策,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认识到坚持党管人才,是加强人才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的需要,是大力实施人才带动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要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转变“管人”观念,既注重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做好人才的发现、选拔、使用、培养和保障,鼓励和引导人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其次,理顺人才工作关系是基础。在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中,组织部门作为履行牵头抓总职能的部门,要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来抓人才工作,做好人才发展规划制定,人才政策体系建立,人才力量和资源整合,人才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人才工作检查、监督、落实工作等重点工作。要加强与有关部门、有关领导的沟通,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作,既做到各司其职,相互间又密切配合。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要制定有效措施,坚决破除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对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分割,形成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再次,创新人才工作制度是保证。要坚持以“刚性与柔性引进相结合、事业留人与待遇留人相结合、招商引资与引才引智相结合”的思路,通过不断完善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健全科学、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各级各类人才考核制度,其结果与人才的使用、升降、待遇挂钩,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要切实为各类人才提供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在内的服务保障,为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树立“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科学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弥补欠发达地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

  最后,创造人才工作环境是关键。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对现有的人才培训基地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优化配置,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搞好党员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农民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培训。要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收益最大投入的观念,在财政预算中逐年增加人才工作经费,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集资和个人捐款为补充的人才工作经费投入体系。采取精神鼓励、事业激励、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通过新闻媒体宣传、会议表彰奖励等方式进行激励,使各类人才在环境宽松、心情舒畅的氛围中干事创业,回报社会。

  XX区现有各级各类人才3479人,其中中共党员832人;研究生学历的27人,大学本科学历的456人,大学专科学历的1204人,中专或高中学历的1762人;高级职称的42人,中级职称的481人,初级职称的1570人。我区的的人才队伍在为推动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我区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人才匮乏,以及传统观念影响等方面的原因,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个别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对人才的合理使用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营造人才发展的良-

  -可修编.

  -

  .好环境。

  二、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选拔管理方面,与上级的要求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三、由于财力有限,人才工作、生活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科研经费、住房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四、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选拔工作力度还不够大,步子还不够快。

  五、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还不够充分,尚未形成浓厚的社会气氛,在具体政策的落实上还不够得力。甚至还有不少干部群众心存疑虑,对引进人才工作持有偏见。

  六、在人才开发方面,统一规划还不够细致,统一管理方面也缺少过硬的措施。与经济发展的结合还不够好,引进和挖掘当地潜力脱节、项目和人才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m338.查看脱节、项目和技术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有人才,但缺少载体,找不准载体,有些人才利用不好,造成闲置浪费;另一方面,一些急需的人才非常缺乏,引进非常难,同时,又过分依赖引进,忽视了对“土状元”的使用。

  八、人才和技术开发的深度还不够,仅仅停留在与高校有联系,与专家有联系,与某某人才有联系,到底怎样立足本地区情,充分发挥引智优势,闯出自己的路子来,缺少深层次的研究,缺少过硬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着重采取以下对策:

  一、牢固树立符合人才发展的新观念

  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是事业之本,发展之基。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当今时代,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增长,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的产业比重显著上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所面临的国际和地域之间人才争夺战更趋激烈。如果我们没有顺应时势要求,及时转变观念,采取应对之策,就可能在人才竞争中陷于被动,从而丧失发展机遇。

  要树立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我们要充分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把潜力变为现实,把潜在资源变为现实优势,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已成为关系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在“开发”二字上下功夫,做文章。要高度重视对本地人才的开发利用,特别应当注重对青年科技人才和乡村科技人才的开发,加快培养熟悉本地情况、适合本地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加快人才科技知识和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要制定政策,激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实现投资渠道的多元化,逐步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收益率,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要树立按市场机制合理配置人才的观念。人才的需求信息在市场中反应最灵敏。各类人才可以在广阔的空间选择职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用人单位也可以在丰富的信息中,找到需要的人才。这样供求双方都会满意。市场是人才供需的晴雨表,哪一类人才缺了,这种人才就成了急需人才,教育培训部门就应该根据市场行情调整培养计划。相反,哪一类人才多了,就应该缩小培训规模,这就是通过市场调节人才供需,反映的是价值规律。只有通过市场,才能把各类人才,配置到最合理、最能创造价值、最有效率的地方。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和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人才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进入市场,促进人才智力与资本、项目等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避免人才浪费。目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一方面人才积压,另一方面人才又不足的现象,都与人才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我们要破除人才“单位、部门所有”观念,知人善任,广纳贤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入世后的新形势,加快发展人才市场,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促进人才流动,做到资源信息共享,实现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要树立人才竞争国际化的观念。要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意识,根据改革开放-

  -可修编.

  -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人才的需要,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开发各类人才,由单一的党政人才培养开发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多元人才的培养开发拓展;由单一的公有制单位人才培养开发向全社会人才培养开发拓展;由本地人才培养开发向外地、国内以及国际人才培养开发拓展。因此,我们要有面向全球、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制定相应对策,开发利用好人才市场和资源,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以培养高层次急需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综合运用人事部门的职能优势,采取有效的培养、吸引措施,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一要改进和完善专家培养管理办法。继续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和吸纳人才的主体作用,为用人单位开发人才资源提供政策支持,做好服务工作。要打破身份和所有制界限,探索非国有单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办法,抓紧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二要加大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要抓住当前全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良好时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和吸引各类人才前来创业,为人才的创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四要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培养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的专门人才,大力开发乡土人才,继续做好乡镇科技副职和村级科技人才的选聘和管理工作。五要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结合《2001-2005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要求,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长期规划,建立责任明确、分级负责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资源共享、运行协调的继续教育网络体系;扩展继续教育的投资渠道,促进国家、集体、个人、外资等多元投资格局的形成,探索按照市场规律开展继续教育的具体办法。

  第二,以应对入世挑战为契机,全面提高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入世的挑战,最为直接、最为突出的是对政府管理制度和行为方式的挑战,政府的管理制度要靠公务员制定,政府行为要靠公务员运作,因此,说到底入世的挑战是对公务员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挑战。就目前状况来说,我们的公务员对世贸组织和世贸规则还知之较少,懂得国情、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掌握世贸组织规则的复合型公务员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我们要把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作为当务之急,努力提高他们的依法行政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当前应当重点加强对世贸组织、外经外贸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的培训,努力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通过举办专题培训、外出学习、函授讲座等多种有效形式,切实提高公务员适应形势,依法行政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继续推进人事制度建设,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

  人才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体制和制度的竞争。我们要紧紧抓住改革不放松,继续推进人事制度和体制的创新。

  第一,健全完善公务员制度。按照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精神以及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的要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干部“四化”方针,完善激励机制和选人用人机制,努力在“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方面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竞争上岗制度、选拔录用制度,探索建立和推行任前公示制、考察预告制、试用期制、部分职务聘任制、诫勉谈话制和离岗培训制等制度,规X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建立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

  第二,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推行聘用制为突破口,以建立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为重点,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行聘用制要突出抓好科学设置岗位、严格聘用程序、依法签订聘用合同等环节,规X聘用操作程序,把推行聘用制与岗位管理结合起来,切实转变用人机制。

  深化职称改革,积极推行执业资格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适合当前实际情况的、比较科学合理的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实行分类管理,执行不同的工资制度和不同的管理办法。

  -

  -可修编.

  -

  .

  第三,加强对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增强企业人事工作活力,更好地吸引和使用优秀人才;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竞聘上岗、考核、培训的指导意见,促进企业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积极培育并管理好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提高国有企业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关心企业需要,总结推广企业人事人才工作经验,主动为企业提供人事人才服务。

  四、大力推动人才市场建设

  人才市场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制度和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人才中介领域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人才市场建设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第一,健全人才市场机制。进一步打破人才部门、单位壁垒,促进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主体进入市场;要变政府办市场为政府管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人才市场环境;完善人才市场的供求、价格和信息机制,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探索建设与其他要素市场相贯通的人才市场的有效形式,建立人才配置与资金、项目、技术等多种要素配置相结合的贯通机制;努力发展高层次人才市场,把高级人才的市场配置与各项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好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的整合联手,引导他们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发展道路;要健全完善包括人才评价、咨询服务、开发培训等内容的中介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提高人才市场信息化水平。建立人才市场信息定期发布制度是提升人才市场功能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完善信息定期发布工作,使之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提高人才市场信息利用与开发程度,盘活人才信息资源,促进统一的人才市场信息网络的形成。

  五、创造条件,为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创造良好环境

  强化宣传措施,努力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人人尊重人才,人人皆知求才若渴,人人有责引进人才”的浓厚气氛,从战略高度出发,真正解决好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适当待遇留人的问题,狠抓具体政策的落实工作,为人才开发工作创造良好环境。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全面贯彻好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搞好督促检查,切实解决知识分子实际困难。要积极参与人才竞争,努力创造条件,吸引外地人才和智力积极作出贡献。

  这几年,县委组织部围绕牵头抓总的要求,虽然也做了不少工作,但离党中央提出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人才市场化程度不高。虽然近几年人才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我县主动接受周边人才市场辐射不够,猎取各类人才能力不够强,市场经济模式的人才资源管理还需进一步探讨。

  2、人才工作机构尚需完善,人才进出口渠道还要进一步开拓。现在人才办还与组织部的干部科室合署办公,机构没有单设,也还没有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工作力量还比较薄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的人才制度的完善,人和激励机制已初步完成,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很多优秀人才不能脱颖而出,有些能力平平的人却因关系获得升迁。目前引进人才的渠道较为狭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很大一部分能力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无法进入我县发展或得不到重用,影响人才工作的开展。

  3、人才工作网络还不够健全。现在只是在县委人才工作成员单位设立了联络员,各乡镇的人才工作还没有明确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导致基层的情况很难收集上来,县里的人才政策、工作要求很难落实下去。特别是非公企业和社团组织中的人才队伍建设,还没有真正有力的抓手,仍处于一种失管的状态。

  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尚有欠缺,系统化的人才培训体系尚未建立。培养人才是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加强人才培养,就要坚持高效益用人的原则,强化用人意识,树立“人才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的观念,千方百计用好人才,用当其时,用其所长,用在适宜的岗-

  -可修编.

  -

  .位。

  4、人才工作运行机制还不完备。人才办是人才工作的决策机构,但关于如何定期研究重大事项,进行决策,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人才工作成员单位职责虽已下发,但如何督查、考核还没有制订相应的办法。每年初制定的人才工作要点,虽然都明确相应的责任单位,但人才工作目标如何细化分解,如何考核,还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县委组织部作为牵头抓总单位,与人才工作成员单位之间,平时怎么协调,以及成员单位之间工作怎么配合,也缺乏相应的制度。

  人才管理服务方式主要依赖于行政手段,还存在沟通不畅、信息不通的问题。如今人才竞争异常激烈,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是各界普遍面临的难题。另外,由于网络的普及,很多人才都借助网络需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也因此造就了众多的“宅男宅女”,人才之间、人才与企业政府之间严重缺乏沟通。

  5、人才工作思想认识不够明确。首先,牵头抓总工作没有

  “围绕发展抓人才,抓好人才促发展”,而是“就人才抓人才”;其次,牵头抓总工作没有合理规划各部门的职责,而是组织部代替其他职能部门包揽所有人才工作;第三,牵头抓总工作没有从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工作;第四,牵头抓总工作没有实事求是、力XX效,缺乏效率意识和效益理念。第五,人才评价标准还未转变。提起人才评价机制,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业绩、考核、职称等这类字眼。而且现实中依然存在一些偏差,不以人的能力、品德为导向,造成人才的浪费。

  6、人才工作专项经费还没有设立。县委人才办作为全县人才工作专门机构,工作量大,事务繁杂,分派不出专职人员管理人才工作。而且县级财力薄弱,没有专项办公经费,人才工作经费不足,开展起来困难重重。

  要解决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办法,综合各方意见,集思广益,真正抓好人才工作,发挥出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区之路,以人才支撑和引领发展,为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为了更好地做好我区人才的引进与管理,使我区的人才工作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针对我区目前人才工作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现将我区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以下建议:

  一、目前我区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总量小,增量不足,仍然是我区人才队伍的基本态势。同时高校研究生、博士生回归率很低,调入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增幅和经济增长幅度不同步,现有的人才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我区重点发展的工、农、林、牧、富、渔、茶叶、养殖等产业之中,人才优势并不明显。

  3、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受外部人才价格因素吸引和本地人才整合能力不强的影响,人才流失和闲置现象仍然存在。

  4、人才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开发投入不足,-

  -可修编.

  -

  .人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5、行业分布不合理,专业型人才少。从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分布情况看,教育部门4899人占56%,卫生部门1032人占11.8%,农口部门552人占6.3%,其他部门2272人占26%。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又主要集中在教育部门,而农业、工程等系列缺乏高、中级类人才,这与加快我区建设进程不太相适应。

  6、门类不全,复合型人才少。特别是全日制教育的专业人才的比例更低。而且在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上,存在“整体偏,个人单”的倾向,专业技术人员个体知识单一,经历单一,有的十几年都在一个岗位上从事一项工作。形成思想僵化、思维钝化、知识老化、能力弱化的倾向,复合型人才相对比较少。

  二、我区人才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人才“进入”的渠道狭窄。目前,大学生毕业分配主渠道基本堵死,只有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而每年招录的寥寥无几,杯水车薪,社会上许多优秀人才进入专业技术队伍缺少必要途径。

  2、用人机制不够完善。“上”的机制较为完备,而“下”的机制还需健全。影响了能者的积极性,缺乏竞争机制。

  3、人才教育培养体制滞后。专业技术人才资源配置的统筹性和计划性还很差,前瞻性也不够。培训只局限于一般的岗位培训,培训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刚性、深层次的规模培训措施。

  4、人才激励机制创新不够。我区对人才的奖励机制没有完全健全,力度较小,有的单位对有关奖励规定不能及时兑现,挫伤了人才的工作热情;精神激励不足,对工作成绩比较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必要的精神鼓励。

  三、解决我区人才工作存在问题对策的几点建议

  要实现我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人才工作的认识,切实围绕科学发展观树立人才工作的新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人才与发展的新理念,抓好人才促发展。

  一是树立以人才为本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要着眼于人民显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还要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有用人才,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把人才工作做为首要工作抓紧抓好。

  二是树立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

  “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可修编.

  -

  .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要在全区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评价、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打造一流的人才环境,吸引大批优秀人才来我区共谋发展大计、共创百年大业。

  三是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才为基础、为保障,需要人才工作来推动、来支撑。人才在发展中的这一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发展抓人才,抓好人才促发展。

  (二)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可持续发战略。

  目前,我区人才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必须寻求一条新型的人才工作发展之路,这就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着重引进和培养中青年高素质人才,使我区人才的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调整好高、中级结构比例,促进我区不同结构的人才全面发展。

  二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和稳定农村人才队伍。根据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要求,以茶叶等农产品为主导实施“公司+基地+农户”战略.,加速“区乡村实用人才工程”的实施,大力开发农村乡土人才。

  三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民营企业家队伍。要在加强对民营企业管理的同时,提升民营企业的档次,加大对民营企业主的培训力度,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

  四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进和培养紧缺急需的高级人才。围绕XX市的发展定位,着眼于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重点引进紧缺又急需的专业的高级人才或硕士生、博士生,为实现我区经济的腾飞,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促进我区经济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六大问题

  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迫切要求,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是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结合这一要求,我们对本地区的社会工作人才工作现状进行了调研,并结合XX市、XX市及XX市等地的现状、做法和对策,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提出观点,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查、对比和分析,除少数社会工作比较发达的地区外,绝大多数城市的社会工作大多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问题1、人才队伍总量小,社会认知度低。

  相对于各个地区常住人口的基数而言,他们所拥有的社会工作人员,数量明显偏少。且-

  -可修编.

  -

  .绝大多数群众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才的概念、工作情况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不了解,以为"义工"就是社工,或把居委会工作等同于社会工作,如此种种,说明我们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很滞后。

  问题2、社会工作人才的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后续人才不足。

  从学历上看,各地区现有社会工作人才中,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了七成以上,拥有职业资格准入证书的人才更少。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上的员占有绝对多数,且不少专职社会工作人员在近几年中将面临着退休,部分退休返聘人员因为年龄偏大和身体原因,也不能长久从事社会工作等等,这些已会成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的瓶颈,从长久的发展角度来看不容乐观。

  问题3、培训、教育、再教育等方面的力量薄弱。

  社会工作是一门较强的应用性学科,其专业取向具有务实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我们现有的绝大多数社会工作者都未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化学习,工作手段、方法甚至理念都比较落后,日常工程尚能应付,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从各个省市来讲,从事专业社会工作的培训讲师还十分缺乏,现在的也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相得益彰的讲课水平,没有生动典型的教学案例。比如我们今年举办的奥运会就需要大量高层次的社会工作人才,而我们现阶段的提供能力还达不到要求。

  问题4、行业、分类分布不均且缺乏规X的岗位设置。

  大致情况如下:一是为特殊家庭和人员提供社会服务的社会求助、残障康复工作人员少;二是为困难家庭提供保障服务的社会慈善、优抚安置及为心理障碍人员提供心理疏导工作人员缺失。三是各地区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社会工作主管部门。现在的如民政、工、青、妇等单位作为业务指导部门,都只能在各自职能X围内设置相应社会工作岗位开展社会服务,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从整个区域来讲,无法形成一个优化合理的专业布局和层阶设置,导致社会工作岗位发展的不均衡,工作中无法形成合力。

  问题5、社会工作者待遇、生存环境有待规X。

  以XX市浦口区为例,社会工作者收入相对较低(约400--1000元),基本在生活保障线水平徘徊。由于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社会工作体系,基层社工在晋升、交流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障碍,基本上处于一个较封闭的内部循环体系中,没有办法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就是吸引来了,也无法留住人才,这样的循环方式难以提高整个地区社会工作的服务水平。

  问题6、缺乏行业协会和自发组织来加强自律。

  因尚未成立各类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行业协会(如消费者协会等)和民间自发的社会工作组织(如爱德基金会等),而现有的社会工作机构还达不到综合管理的要求,这样,既不能在眼前有效组织行业组织之间的交流、培训和自律,也不能着眼长远对社会工作的发展进行思考、规划、统筹和推动。

  我们的建议与对策措施

  1、尽快制定出社会工作人才规划。

  落实中央精神,结合各地区十一五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相关内容,在人才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人才的理念、理论和方法,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新突破,用社会化的思路和方法推进社会工作人才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拓宽人才工作的覆盖面,将党委、政府的人才政策、工作措施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服务的群体,提高他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抓紧制定各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规划,建立起完整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从现状出发,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平安社会"的客观需要,明确社会工作人才不同时期的培养结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增强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性、计划性、实施性。

  2、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进程。

  一是要据《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民政、-

  -可修编.

  -

  .人事部门结合我区实际尽快制定相关办法,科学规X地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确定职业规X和从业标准,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和社会执业资格评定。二是要加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强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现有社会工作人员进行大规模专业培训,鼓励他们参加进修、实习、短训、函授等专业理论学习,加强交流与合作,尽快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三是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服务观念、奉献意识和敬业精神,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3、大力加强社会服务机构建设。

  借奥运成功召开的东风,在全国各地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的机遇中,社会工作的领域将会越来越广阔。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必须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改进公共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社会工作人才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涉及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残障康复、优抚保障、社区建设、心理疏导、司法矫正等多个重要领域,与构建"和谐社会"息息相关。因此,切实加强社会服务机构建设,特别是制定完善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公益性社会团体、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和各类社工协会组织,适时聘请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各类协会中,将社工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制定职业规X、维权、自我管理等与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通过双向交流与互动,可以尽快提高社会工作服务水平和职业社工素质。

  此外,在社会服务机构建设初期,政府应在协会的启动资金、办公场地、业务指导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在发展过程中,政府不应该是旁观者,而更应该扮演监督员的角色。同时,加大财政资金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乡)、街,可以尝试建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办法,为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支持与保障。

  4、实行社会工作者队伍分类管理。

  各地区可结合实际,将社会工作者队伍大致分为四类:一是由镇街聘任,主要协助政府职能部门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社会工作者(协管员),这部分是专职的社会工作者。采取聘用制形式,由镇街提出用人计划----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审定----办理手续。日常考核由社区居委会负责。二是镇街聘用群众选举产生的居委会干部,包括居委会和社区党组织干部。三是社区中介、服务组织的专业工作人员。主要涉及的是社区内家政、卫生、文化、教育、养老、助残、司法等各类专业社区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对于这些人员,可采取行业协会统一管理的办法,发挥行业中介组织和社会自律组织具有的行业自律、维护竞争、行业管理等功能,利用社会力量进行管理。四是群众自发组织的社区志愿者。逐步将志愿者队伍发动和管理从政府直接引导向自愿、自主、自治方向发展,还原其非政治性、群众自发的性质。

  5、建立健全政策与制度保障。

  针对当前社会工作政策措施不健全、制度保障不到位的现状,应由各地区党委、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教育培训部门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人事劳动部门制定出台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指导政策,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奖励政策,切实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通过3-5的努力和建设,使社会工作逐步成为能够得到他人尊重的职业,成为大、中专毕业生向往从事的行业。在保障方面,应积极探索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可靠的社会工作经费来源和保障机制。推进立法工作,依法规X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保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合法权益。

  6、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工作的组织领导。

  专业的社会工作,是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可以把各类社会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可-

  -可修编.

  -

  .以建立党委、政府、社会工作专家以及高、中等院校联系制度和正常沟通机制,要让各级领导知道现状,明确方向,形成工作合力。其次要切实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积极营造适合社会工作开展、适应社会工作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再次,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形成职能部门运转协调、具体负责、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共同来推动社会工作的稳步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

  我市人才引进工作存在三大问题

  人才引进作为补充优秀人才、改善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途径,在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在人才引进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机制、引进数量和质量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随着区域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剧,引进难度的不断加大,我市人才引进工作还存在三个亟待改进的突出问题。

  一是缺乏核心优势。人才最看重的是一个地方的就业创业环境和成才成长空间,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给人才提供的成功机会就越多。而我市经济虽然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但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人才引进中缺乏核心竞争力。特别是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就业环境的不断改善,一些城市和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对人才队伍建设非常重视,纷纷出台人才引进和培养的优惠政策措施,使大量优秀人才流入这些地区,人才引进在地区间形成追赶之势。相对而言,我市在引进人才的数量和结构层次等方面都存有较大差距。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因改制、发展等原因进行裁员,致使一些急需紧缺人才反而流出我市,前往异地发展,造成比较优势的进一步下降。

  二是引进机制不活。一方面,我市现有涉及人才工作职能的组织、人社、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均设有人才工作资金,用于吸引奖励本行业本系统急需紧缺型人才。这种对资金分部门提出预算、管理使用的方式,造成人才引进各自为政的局面,难以在人才引进中整合有限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影响资金效益最大化的发挥,同时,还容易造成一人多头申请资金补助的现象,造成人才资金投入的重复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各职能部门和用人单位对急需紧缺型人才的界定不一,对如何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职责不清,使有关优惠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歧义,影响政策的落实效果和人才引进工作的开展。

  三是配套政策滞后。急需紧缺型人才作为“塔尖人才”和稀缺资源,不仅对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有所选择,对生活环境也往往有较高要求。一些城市和地区为此专门出台人才配套政策,全方位考虑解决急需紧缺型人才的多元需求。在引进人才时,不仅为他们提供丰厚的薪酬待遇,还努力为其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而我市现行政策还相对滞后,在实际工作中,有时还拘泥于某些条框限制,不敢破格给引进的优秀人才予以特殊的照顾,比如在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此外,部分用人单位考虑人才引进后的使用成本高于临时聘用人员等因素,致使在解决人才引进的户籍、调入等问题上积极性不高,影响人才前来我市创业发展。

  针对上述人才引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一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的理念,把人才引进作为一项长期投资和战略决策,统筹规划,科学引进,聚集人才优势,支撑区域发展。同时通过大力宣传,引导用人单位消除本位思想,在招揽人才、使用人才中改变短视行为和功利心态,以长远的眼光、博大的胸怀,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

  -可修编.

  -

  .

  二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库。各有关单位主动牵头,联合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统一的人才信息共享资源库和各类人才档案库,对有关人才定期进行跟踪、寻访、评比,及时掌握全市人才存量结构、层次及发挥作用情况,及时掌握人才需求数量、结构、培养情况,加强人才供需对接,避免重复引进人才和人才流失。

  三是出台务实的引进办法。加紧出台有关加强急需紧缺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及其配套政策,对急需紧缺型人才的认定及生活待遇、政治地位作出明确规定。按照“紧缺”与“常规”有别的原则,适当改进现行“逢进必考”的做法,避免拥有较高业务水平而无法通过书面考试的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同时,对特殊紧缺人才要放宽年龄、体制内身份等硬件条件,使一切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都能引得来、留得下。

  四是设立适当的回流机制。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对我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建立政府资学金,鼓励本市学生根据发展所需报考对口专业并为其补贴相关费用,促其学成后返回原籍。同时完善人才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在职人员进修深造,并给予学历学费补助,促进人才能力不断提高,满足全市发展需要。

  XX市“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工作

  存在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人才处

  孙青山供稿)

  去年以来,我市在学习考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指导三个试点区组建机构、找准定位,摸清底数、出台政策,搭建平台、吸引人才,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工作。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我市“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各试点区工作进展不平衡。由于受财力、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三个试点区试点工作进展不平衡,特别是XX新区,由于建区不久,各项工作运行机制正逐步建立,人才工作也刚刚起步,“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相对滞后;同时,有的试点区人才工作力量投入不足,虽机构健全,但是人员单薄,如高新区只有2人从事人才工作,而且都是兼职,工作力量较弱。

  二是政策瓶颈突破不够。在工作推进中,三个试点区普遍存在政策机制创新不够的问题,有的在人才培养引进上力度不够,高层次人才引进能力不足;有的重视引进外才,忽视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有的受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岗位流动等原有体制约束,导致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流失;有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不能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

  三是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用人单位引进人才后,由于在职称评聘方面受职数限制,在政策上无法突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无法落实其职称待遇,从而降低了优惠政策的效力,在很大程度上给引才带来了负面效应,影响了人才引进力度,造成人才引进难、难留住。

  四是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特区”建设在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提供服务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由于资金紧缺,在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中还存在后续资金跟不上的问题。特别是人才服务机构的建立健全,需要大量的资金,经费投入到位,是确保“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工作深入推进的根本保障。

  -

  -可修编.

  -

  .近几年来,榕江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和省、州委的要求,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制发了《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意见》,并成立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全县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了人才引进、人才激励、人才培训和联系人才等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才工作环境。

  一、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干部,重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的德才标准和任职资格等条件选拔领导干部。完善用人机制,改进选人办法,大胆启用德才素质好,开拓创新能力强,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2004年1月以来,共选拔优秀干部91名,其中:男76名,女15名;少数民族76名;党外干部12名,大专以上学历91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8名。

  二是加大干部考察力度,夯实选人用人管人的基础。不断改进干部考察方式方法,建立考察工作责任制,规X干部考察程序,明确考察责任,严明考察纪律。在考察方法上,进一步提高干部工作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坚持和扩大干部任用中的XX,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2004年1月以来,共完成干部任前考察103人(次),试用期满考察41人(次);对拟提任的103名干部进行了XX推荐。三是做好基础工作,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按规定程序,用XX推荐的方式来公开选拔,调整补充后备干部,不断完善后备干部管理办法,坚持备用结合,动态管理,滚动发展,始终保持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党政后备干部队伍,为领导班子建设提供了人才保证。

  四是适应新形势要求,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交流力度,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充分利用干部实绩考察、年度考核、试用期考核、结合XX测评结果,正确评价和任用干部,完善干部试用期制度,对新提任的委任制干部一律实行一年试用期制,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增强了干部选任工作的透明度,扩大了群众的XX参与和XX监督程度。2004年1月以来,县委对提拔的41名干部实行了一年试用期制,对201名干部进行了交流。

  五是加强干部的监督管理。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谈话、诫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坚持任前征求执法执纪部门意见制度。2004年1月以来,对新提任的103名干部进行了任前谈话,均征求了县执法执纪部门意见。

  六是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促进党政领导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转变公务员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增强党政机关人才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二)、努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县组织人事部门按照中央、省、州有关规定,加强对事业单位干部的培养教育,重点抓好提拔使用工作。一是了解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对有发展潜力的人才确定培养方向,加大选拔力度。充分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搞好工作。二是抓好事业单位的年度考核工作。根据省、州事业单位考核的有关规定,规X了事业单位的考核办法,在考核的准确性、客观性、公正性上下功夫,加大了平时考核力度。

  (三)、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德才兼备原则,选拔政治上强、能够维护集体利益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担任企业负责人。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提高他们的素质。

  (四)、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的宽松环境。

  一是理顺领导体制。县委、县政府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建立了县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把人才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

  二是人才引进工作机制。通过公开招考,直接到高校应届毕业生中考察引进、洽谈签约等形-

  -可修编.

  -

  .式,引进了各类人才471名,(其中:科技教育256人,医疗卫生69人,农业47人,党政28人,新闻传媒6人,交通4人,建设4人,旅游2人,水利2人,其他25人。)其中公开招考421人,签约引进50人。对特别紧缺专业的优秀人才,县财政按每人1万元一次性拨给安家费,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爱才惜才的诚意,坚定了优秀人才到榕江工作的信心。

  三是人才激励工作机制。制定《县管专家评选管理办法》,在全县各行业中评选出县管专家7人,由县财政每月拨给200元生活补贴,并对他们每年免费体检一次。使各类人才的工作岗位与工作业绩相联系,对社会贡献与个人收入成正比,调动了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专业特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人才培训工作机制。榕江县始终把培训作为吸引、培养、鼓励、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径,县财政每年投入经费60万元,为各类人才岗位培训、脱产学习、外出进修、继续教育提供经费保障。2004年1月以来,共举办短期理论培训班10期,培训人数450人(次);专业知识培训班9期,培训人数达512人(次);拓宽外培渠道,在发达地区举办培训班1期,培训人数达38人;有120人赴内地参观学习考察,有268参加省州有关部门组织的学习班;参加在职学历培训165人(其中:省委党校107人,成人自学考试28人,专业进修30人);有10人在州有关部门挂职锻炼。

  五是联系人才工作机制。县级领导干部分别联系1名具有副高以上技术职务、县直科级干部联系1名中级技术职务、乡镇领导干部联系2名以上乡土人才,及时帮助解决各类人才反映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县委、县政府每项重大改革措施或重大决策的制定,都通过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有关专业人才的意见建议。

  二、存在的问题

  榕江县现有人才队伍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地不适应,具体表现为:

  一是人才总量较小。截止2007年底,我县党政人才1057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4259人,仅占全县人口的1.2%。农村乡土人才2501人,仅占全县人口的0.7%,远远不能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党政人才队伍看,由于公务员“门槛”高,乡镇干部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全县19个乡镇普遍存在严重缺编现象,仅以榕江县为例,乡镇党政机关缺员超过100名。从企业管理人才看,作为边远贫困县,榕江经济发展基础差,企业发展起步晚,除国有企业外,其他方面企业管理人才屈指可数。

  二是人才的分布不合理。从专业结构看全县教育、农业类人才相对较充足,而文化、体育、城市建设规划,医疗卫生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从区域分布看,专业技术人才大都集中在城镇,而在生产、科研一线的专业人才较少。

  三是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人不多,全县在职干部中,没有1名高级技术职务人员,副高也只有79人,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8%。

  四是人才的激励措施有待进一步改进。虽然我县率先在省内开展县管专家的评选命名工作,但获得县管专家荣誉的人才毕竟很少。更多的人未能享受到人才激励措施带来的优惠。

  五是在人才的管理方面也还存在不足。如在专业技术人才相对集中的教育、农业等行业,由于高级技术职务聘任名额有限,一些早获得高级技术职务的人,一直被聘在相应的岗位上,而较晚取得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则只能高职低聘,要落实有关高职待遇,必须等到受聘人员调离或退休。这种“能上不能下”的聘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部分专业技术人才干部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做好今后人才工作的对策措施

  人才工作的长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决定着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必须付出长期、艰苦、细致的努力。根据榕江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现状,今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提高认识,增强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2008年6月23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

  -可修编.

  -

  .第一资源。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国家科技事业中来,开创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同志的这一科学论断,充分体现了人才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今后,必须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真正把开发人才资源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和基础工作来抓,要利用多种煤体,广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广纳群贤和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要结合榕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制定各行各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一是党政机关要建立各级党政领导人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疏通党政领导人才选拔渠道,继续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采取的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一系列制度,推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力求做到量才适用,职位与能力相匹配。把各类优秀人才充实到领导干部队伍中来,建立一支富有生机活力的党政人才队伍。二是优化设置岗位结构,重点保证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数额。对管理岗位,建立和推行职员制度;对工勤岗位,建立岗位等级规X。岗位设置,应通过竞争上岗择优选配人员。实施人员的聘用制度,实现用人上的公开、公平、公正。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以此来确定单位和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和各自的合法权益。人员在什么岗位,享受什么待遇,岗位变动,待遇也应随之变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考核制度,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三是构建有利于各类人才建功立业的激励机制,对有重大发明创造或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实行奖励。另外,在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方面,也要制定更为灵活的政策,打破论资排辈和聘任终生制的传统做法,大胆聘用业绩突出的优秀年轻低职专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人才的管理方面,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既坚持用人标准,又不拘一格。针对乡镇党政人才缺编严重的问题,认真抓好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国家公务员的试点工作。

  (三)、扩充人才总量,加大人才奖励力度。

  一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紧抓住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过境榕江的机遇,围绕发展通道经济,围绕把榕江建设成为XX和珠三角的“菜蓝子”

  后花园,抓好有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重点抓好种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扩大人才总数,实现人才的聚积效应和规模效应。

  二是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实行政策激励,强化动力杠杆。出台优惠政策,努力优化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要想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就必须提高人才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关心人才成长,关心人才生活,以适当的待遇留住人才,以浓厚的感情留住人才。要结合我县实际,尽快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逐步完善人才市场的配套建设,在工资待遇、住房、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子女就业、就学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以解决广大人才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开发科技项目,创造适合高级人才工作与生活的经济环境与人文环境。要建立公正、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在鼓励人才创业方面,要抓好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对省级同行中有一定影响的专业技术人才,授予县管专家终生荣誉称号,评选县级政府科技进步奖。

  (四)、进一步抓好现有人才的管理使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体是西部人自己,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应把重点放在发挥、调动现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上。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时,统筹考虑调动和保护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切实避免由于政策导向偏差造成现有人才的流失、闲-

  -可修编.

  -

  .置和浪费。鉴于榕江日前基础薄弱、待遇差等实际和东部地区的差距,用好现有人才、防止本土人才继续外流是关键。我们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保障各项待遇,优化工作环境,营造拴心留人、发挥特长的软环境,促使现有人才不断产生新能动力,激励和鼓舞激发众人才为全县经济建设多做贡献,留住一些原本要“跳槽”的高级科技人才,创造出新的业绩。

  XX省人才建设存在的五大突出问题

  (2006-10-2913:11:27)

  近日,省统计局依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相关统计资料,提出我省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五大突出问题。

  问题一:就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在我省全部第二、三产业的638.51万人从业人员中,每百人中仅有0.4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6.9人大学本科学历者,16.2人大专学历者,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23.5%,而高中及以下学历者比重高达76.5%。专业技术人员不多,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更是寥寥无几。数字显示,我省从业人员中,每百人中有20.8人具有技术职称,其中,1.7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8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11.1人具有初级技术职称。

  技能人才以初级工及以下者为主,中、高级人才十分缺乏。每百人中有0.2人高级技师,0.9人技师,3.7人高级工,5.5人中级工。

  问题二:人才总量不足

  2004年,我省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才2093人,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五,仅高于XX。从专业结构看,教学人员最多占到49.6%,其次是工程类(16.9%)、卫生类(12%),而农业人才占2.4%、翻译人才仅占0.05%、科研人员仅占0.4%,生物技术和信息网络等高科技人才更为稀缺。根据有关部门所作的预测,未来5年,我省至少有数以十万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缺口,需要大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非公有制单位经营管理人才的缺口则更大。

  问题三: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

  人才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存在“五低”现象,即高学历人才比例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低、高技能人才比例低、科技人才比例低、青年高级人才比例低。根据普查结果,2004年,我省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共有2.5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仅为0.4%,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0.6万人,比重为1.7%,高级技师只占技师比例的18.2%。

  -

  -可修编.

  -

  .

  从行业看,我省专业技术人员70%集中在教育、卫生行业,其他行业人才相对不足;传统产业人才较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比较紧缺;在第三产业内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金融管理、房地产、商贸餐饮以及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人才比例偏低。

  从区域看,人才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县以下基层单位人才缺乏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改善,特别是农村地区,人才相当缺乏。数字显示,仅XX、XX两市就集中了我省人才总数的近二分之一,而XX、吕梁等相对落后地区人才总量仅为全省的十分之一。

  不同所有制单位人才分布不合理。7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国有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全省25.4%。且在非公有制领域,只有0.3%的人员为研究生学历,大专以上为14.7%,高级职称及高学历人才严重稀缺。

  问题四:中高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我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着力打造煤、焦、冶、电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发展煤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工业、旅游业等四大新的支柱产业。但要达到上述目标,我省新型产业相关高层次专业人才,如煤化工、高分子材料、旅游人才则严重不足,缺口很大。

  问题五:重视与浪费人才现象并存

  随着“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我省人才外流现象大为改观,不仅高层次人才由净流出变成了净流入,人才流入与流出比也从以前的1比4变成了现在的2比1。我省正在成为众多高层次人才创业的沃土和大学生择业的地方。

  与重视人才相对应,我省还存在着大量浪费人才的现象,大量高校毕业生由于就业环境、政策、待遇等原因“孔雀东南飞”,将事业的首选之地放在了、XX等东部发达地区,每年有大批高校毕业生供职于东南沿海城市各行业。同时,现有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另外,在我省就业队伍总体素质低下的情况下,大批具有较高文化和专业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却闲置在家,就不了业,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人才大量流失省外,加上大批大中专毕业生无法就业造成的人才资源的流失,以及各行各业潜在的人才流失,从总体上说,作为一个中部欠发达的省份,我省仍然是一个人才非常紧缺的地区,人才流失的总体态势并未根本改观。

  就此,专家建议,提高人员素质要着眼于长远,归根到底要依靠教育和培训;在立足我省实际的基础上,应制定出台并严格落实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为省内现有人才和省外来晋工作的人才提供政策、条件的优惠,尤其要为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创造便利;制定出台相关优惠和倾斜政策,引导人才向企业流动、向乡村流动、向人才相对匮乏的单位流动,实现人才在行业和单位的合理分布。(作者:X锡敏)

  -

  -可修编.

  -

  .当前党管人才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中央提出,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把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起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按照这一部署,各级党组织均成立了人才工作机构,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力实施人才引进、人才选育、人才培训等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方面仍存在需要改进或继续完善的方面。主要体现在:

  一是职能部门对人才工作的认识不够,机构设置与应该担负的职责还不相称。当前,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虽然均已成立,但其规格、编制、投入等还不够完善。从人员组成上看,大多是一些相关领导机构和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相当一部分领导还是没有真正将人才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对这项工作的关注也大多体现在与所在单位相关利益的活动,这对组织部门抓好日常工作协调,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在客观上带来了诸多不便,影响了人才工作的健康协调开展。

  二是各类人才界定标准不够明确,工作推进与党管人才的要求还不相符。按照“四个尊重”和“四个不唯”的人才选育理念,人才的概念基本可以理解为: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央“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理念,但同时也对具体的人才统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于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可以进行准确统计,但对于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乡土人才如何进行界定相对较难,这就造成这几类人才数量及结构统计上的不准确性,从而影响到人才工作职能部门作用的正常发挥。

  三是原有的人才管理模式未能得到根本改变,机制运行与管好用活的目标还有差距。以前人才工作一直由各级政府牵头抓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都是政府有关部门在具体操作,人事、教育、卫生等部门在多年的人才工作实践中已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工作模式。现在中央提出人才工作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虽然明确指出组织部门管人才就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但作为基层党委组织部门,人才工作该怎么抓,抓哪些方面,抓到什么程度,各级均无具体规定。

  四是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缺乏,机制体系的现状与新形势的要求还不适应。不管是人才的引进,还是人才的培训都需要充足的经费做保证,但各级财政直接拨付组织部门的人才工作经费比较有限,大部分涉及到人才工作的经费都是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以培训费的形式下达各职能部门,但这部分资金使用均受专项经费管理办法限制,加之行业规X和要求不同,各类人才工作经费整合使用难度较大,导使开展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资金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上述方面存在的问题,坚持和实现党管人才,最根本的就是要走创新之路,从思想观念、工作机制、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上不断创新,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

  首先,转变人才工作观念是前提。要大力宣传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工作的相关政策,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认识到坚持党管人才,是加强人才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的需要,是大力实施人才带动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要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转变“管人”观念,既注重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做好人才的发现、选拔、使用、培养和保障,鼓励和引导人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其次,理顺人才工作关系是基础。在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中,组织部门作为履行牵头抓总职能的部门,要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来抓人才工作,做好人才发展规划制定,人才政策体系建立,人才力量和资源整合,人才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人才工作检查、监督、落实工作等重点工作。要加强与有关部门、有关领导的沟通,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作,既做到各司其职,相互间又密切配合。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要制定有效措施,坚决破除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对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分割,形成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

  -可修编.

  -

  .再次,创新人才工作制度是保证。要坚持以“刚性与柔性引进相结合、事业留人与待遇留人相结合、招商引资与引才引智相结合”的思路,通过不断完善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健全科学、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各级各类人才考核制度,其结果与人才的使用、升降、待遇挂钩,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要切实为各类人才提供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在内的服务保障,为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树立“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科学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弥补欠发达地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

  最后,创造人才工作环境是关键。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对现有的人才培训基地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优化配置,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搞好党员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农民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培训。要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收益最大投入的观念,在财政预算中逐年增加人才工作经费,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集资和个人捐款为补充的人才工作经费投入体系。采取精神鼓励、事业激励、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通过新闻媒体宣传、会议表彰奖励等方式进行激励,使各类人才在环境宽松、心情舒畅的氛围中干事创业,回报社会。

  -

  -可修编.

推荐访问: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产业基础薄弱 薄弱 产业 基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