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我国西北开发战略研究

我国西北开发战略研究

时间:2022-07-04 13:05:07 浏览次数:

 西北开发陈诉

 研究西北开发战略,必须从西北地区的实际出发,牢牢树立放眼久远、长期作战、抓住机会、大胆创新、开拓进取的思想与看法。凭据中央的摆设,实施西部大开发,着手研究西北地区开发战略,是开好局、起好步的一个重要前提。凭据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要求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我院院长李铁映同志的指示,我院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北地区开发战略研究课题组”,配合西北五省区,对西北开发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伐、大政目标等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全面调研,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和前瞻性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陈诉。从研究结果反应出的问题和西北地区大开发的实践看,如何切实搞好西北地区大开发事情,通过全方位的“大突破”,实现经济社会的“大跨越”,另有许多事情需要继承深入细致地做下去。在这里,我想突出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在西北地区大开发中,要把生态情况的掩护与建立作为大开发的底子性战略来考虑。在历史上,西北地区许多地方美丽富饶、聚集了大量人口,并因此而成为连通亚欧大陆陆上贸易的重要桥梁,并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近现代以来,中国同欧洲许多国度的陆上贸易,也是从这里开始的,被今世人誉为“亚欧大陆桥”。但是,随着生态情况的破坏,广袤的西北地区成了经济的欠发达地区。生态的先天不敷制约了社会经济的生长,造成了社会经济生长严重落后的局面。落后的社会经济生长水平反过来又强化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掠夺性使用,从而进一步加快了这个地区的生态情况的恶化趋向。恶劣的生态情况,不但在已往成了制约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在现在也是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生长的一个根本原因。这是一个不可否定和必须面对的根本现实。西北地区大开发,必须从这

 个现实出发,也必须把西北地区的开发和生长创建在生态情况可蒙受的限度内。西北地区最终能够在多洪流平上得到开发和生长,从底子上说,将主要取决于西北地区的生态情况条件能够在多洪流平上得到改进和有多大的蒙受能力。因此,必须把生态情况的掩护、规复和建立放在突出职位,并作为西北地区大开发的一项底子性战略来抓。

  第二,在西北大开发中,还要把建立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作为开发建立的重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运动在空间漫衍上的特点是,许多大中都市、工矿区和主要交通、通信干道会合在连通亚欧大陆的陇海铁路沿线的平原地带。西北地区大开发,决不能盲目、冲动、大搞各处开花。要从绝对优势的角度考虑开发与建立,要紧紧围绕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实施开发与建立。要沿亚欧大陆桥经济带,重点开发、建立好若干其中心都市和一批中小都市,然后再由它们来发动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生长。围绕这个经济带,要着重抓好区域内和区域对外的主要交通、通信枢纽等底子设施的建立。围绕这个经济带,要重新调解人口政策、搞好人口结构、让人口逐渐向城镇会合。小城镇建立、退耕还林草、经济结构调解、生态情况掩护与建立等,都要首先围绕这个经济带展开,形成气候,逐步推开。

 第三,在西北地区大开发中,要始终对峙以创新为原动力,走可连续生长的门路。西北地区大开发要时时刻刻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要有切合自身特点的新思路、新战略,既不能亦步亦趋地照搬东中部的生长模式,也不能生搬硬套地搬用外国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敢于突破,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技能创新、生产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并举,走以突破和创新推动可连续生长的路子。要通过上述一系列突破与创新,构建适合西北地区特点的新经济体制、企业经营体制、资源利用开发机制和生态情况掩护与开发机制。要以大开放的思路和眼光来看待和推动西北大开发,用大开放促大突破,通过大突破推动大开发,借助大开发实现大跨越,在大跨越中实现大生长。要走出一条以技能创新支撑可连续

 生长、以生态规复与建立包管可连续生长的新路,彻底挣脱资源太过依附型生产方法的束缚。

 西北地区开发战略研究课题组在西北五省、区党委、政府领导和有关部分的大力大举支持和协助下,历时一个多月,在深入工场、农村、牧区开展实地考察、与本地有关部分干部、职工、工人、农(牧)民、专家学者进行专题座谈的底子上,完成了这份《西北开发陈诉》。我们希望陈诉提出的看法和思路,能够对西北地区大开发实践产生一定影响。但由于时间急遽,加之水平有限,陈诉中肯定还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敷。幸亏我们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开端。我衷心希望课题组的研究能够长期对峙下去,不绝跟踪,不绝探索,不绝深入,为推动西北地区的大开发,提供越发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

 在此,我还要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课题组,对甘肃省省委、省政府,陕西省省委、省政府,青海省委、省政府、新疆自治区区委、区政府,宁夏区委、区政府以及西北五省、区有关部分和担当过课题组调研访问与参加座谈讨论的同志体现衷心的谢谢。对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以最短的时间、最好的质量将这个研究陈诉付梓出书体现谢谢。对付陈诉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不敷,也老实地希望各界批评指正。

 1.

 前

  言

 1.0 本陈诉及分陈诉所称西北地区,均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

 1.1 本陈诉的底子性资料依据是本课题组 2000 年 5 月至 6 月在西北地区开展调研后形成的研究结果和各省区提供的相关资料。

 1.2 本陈诉的任务是为西北大开发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的理论框架和较为切合规律的政策支持系统。本陈诉不筹划、也不可能把西北大开发全部历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以详细的行动筹划和制度摆设与政策发起形式,做出具体的论述。从总体上说,它所给出的照旧一个科学开发与建立的总体战略思路与框架。

  1.3 “大突破、大跨越”,就是本课题组对西北开发战略根本路径和根本思路与根本目标的总体理解与归纳综合。“大突破、大跨越”构本钱陈诉的“纲”。本陈诉及其分陈诉的阐发与论述,根本上是围绕着这个“纲”展开的。

 1.4 “大突破、大跨越”是相辅相成、内在联系、不可支解的两个方面。“大突破”是“大跨越”的前提、底子。“大跨越”是“大突破”的目标和归宿。无论是“大突破”,照旧“大跨越”都必须从西北地区的实际出发。

 1.5 所谓“大突破”,是对传统体制和看法的突破,是对传统开发框架的突破,是对区域界限的突破。

 1.5.1 要突破传统体制和看法的束缚。东部沿海地区改造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进展,底子的一条就在于率先突破了传统体制和传统看法的束缚,开端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身分配合生长的根本经济制度,开端创建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框架和以

 市场为底子的资源配置机制。而西北地区的市场化改造则相对滞后,传统看法相对浓重。西北地区实施大开发,要学习借鉴东部沿海地区改造开放的乐成经验,在对传统体制和传统看法的大突破上迈出新的步调。西北地区不但要学习、跟进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实现的突破,并且还要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生产方法和治理模式等各个方面寻求比东部沿海地区更大的突破。要在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十五大及十五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精神底子上,树立大开发、大生长新看法,探索和创建适合于西北地区实际的经济新体制、政治新体制以及生产新方法和治理新模式。

 1.5.2 要突破一般开发框架与模式。这里的所谓一般开发框架与模式,既包罗西方国度开发落后地区的“通例性”做法与方法,也包罗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通例性”做法与方法。从生长的角度看,已往采取的通例性开发框架与模式,不但已经不能适应东部沿海地区生长的需要,并且也无法适应西北地区大开发的要求。因此,必须适应新时代、新情况和新条件提出的新要求,探索新的开发框架,寻求新的开发模式。

 1.5.3 要突破区域界限。如果一种所谓突破在本地区看起来似有“突破”性,而在全国范畴内却早已成了“老通书”,那么,这种突破就照旧一种有一定局限性的突破。尽管在一定时期,这种突破也往往来之不易,生长自己也需要这种性质的突破。但要大开发和大生长,就要寻求更大的突破。这就必须超出区域的界限,探索跨越区域的突破。只有超出区域界限,才华打开眼界,从而才华站在全国改造开放的最前沿,形成实施大开发、寻求大突破、实现大跨越的新思路。

 1.5.4 总之,“大突破”就是冲破传统、挣脱束缚、逾越自我、寻求创新。要在思想看

 法、经济体制和治理体制的选择、开发政策与开发步伐的摆设、先进科学技能的引进和创新与应用、生产方法的选择、开发框架与生长模式采取等诸方面,寻求新的视角,形成新的思路,实现新的突破。

 1.6 所谓“大跨越”,不但是相对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走过的门路而言的跨越,并且是相对付外洋发达市场经济国度开发落后地区所走过的门路而言的跨越,同时照旧相对付通例性生长历程而言的跨越。这种跨越,必须是大跨越,而不是小跨越。

 1.6.1 大跨越是对生长阶段中通例秩序的逾越。比如,在通例性生长秩序中,生态情况掩护与建立被置于不重要的位置,往往出现先破坏后治理现象,而生态情况掩护与建立在西北大开发中处在优先重视的位置上,西北大开发要在生态情况的掩护与建立中实现经济的可连续生长。再比如,通例性生长秩序从一次财产向二次财产和三次财产推进,形成一次财产比重日益下降、生长萎缩的格式,而西北地区财产生长不一定凭据通例秩序进行,可以凭据本地区比力优势连续重点生长一次财产,保持一次财产的较高比重,甚至可以利用二次财产、三次财产的生长反过来推进一次财产的生长,提高一次财产比重。

 1.6.2 大跨越是对本地区曾实现过的经济生长水平及增长速度的逾越。西北地区经济生长水平和增长速度长期低于东部沿海地区。近几年西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提高,但总体上增长水平并不很高,没有到达本地区潜在更高增长水平,并且目前增长的底子尚不稳固。西北地区应当充实开发发动本地资源、积极吸引外部资源,重视市场机制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优势财产生长,实现经济连续较高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

 1.6.3 大跨越照旧在增长方法上实现对东部沿海地区的逾越。改造开放 22 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先生长采取的是扩大对外开放、重视出口导向的增长方法。西北地区地处内陆,交通条件、产业底子、生态情况、人文传统等等各个方面都与东部沿海地区有很大差别,简单照搬东部沿海地区生长经验、重走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或外向型经济增长方法并不适合。毫无疑问,扩大对外开放、生长出口财产对付西北地区大开发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从西北地区自然地理、资源天禀等情况看,西北地区生长内需型财产更有优势,可充实利用本地区富厚资源及不绝扩大的国内市场,同时积极吸引外资,生长对外经济相助,走出一条差别于东部沿海地区、适合于西北地区特点与实际的新路来。

 1.7 本陈诉由一份主陈诉、十一份分陈诉组成。主陈诉以分陈诉为底子,但不囿于分陈诉所作阐发。主陈诉、分陈诉的阐发与论述角度各有差别,并可分别独立成篇。各分陈诉所论述看法,也不求完全统一,这有助于供各方面从多种角度研究与参考。

 1.8 为了有助于理解本陈诉,本陈诉后附了五则附录。附录中收入了曾忠实记录课题组调研事情全历程的 5 篇《调研事情简报》, 目的也是为了供大家进一步研究与参考。这次颁发时,将与调研结果无关的形式性内容一并删去。

 1.9 总之,如何通过“大突破”实现“大跨越”,是西北地区大开发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围绕这样一个根本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北开发战略研究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的视察、研究与探索,并在此底子上对西北开发的战略选择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发起。这些理论阐发和政策发起是原则性的和建立性的。究竟如何将其进一步细化,另有待于我们与地方的进一步相助和视察与研究。

  2.

  西北大开发的经济社会配景

  2.0 西北大开发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大开发与西南大开发配合组成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但与西南相比,西北大开发的难度要大得多。

 2.1 在历史上,西北,特别是西北的关(中)陇(东)地区,曾经是中原文明的摇篮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南亚北部、中亚及欧洲国度的商旅通道,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人民配合铺设了历经千年的“丝绸之路”,架起了西北地区古代社会生长的桥梁,促进了古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繁荣。然而,自南宋以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所带来的太过垦荒、超载放牧,加上种种天灾与人祸,以及海上通道的开辟,逐渐形成了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方法的海上引入方法,进而造成了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生长重心的东移与南移。今后,西北地区开始进入长达千年之久的不绝衰落时代。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后的前三十年,西北地区曾被列为国度建立的重点,许多重点工程就摆设在西北地区的一些省份和都市。随着国度资本的大量投入,陆续建成了一大批科研基地和重化产业基地,有力地推动了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生长。这三十年,西北地区的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2.5%上升为 1978 年的 5.6%,上升了一倍多。

 2.3 改造开放以来,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生长仍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相对付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而言,西北地区却是落后的,并且两大区域之间的差距还在不绝扩大。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生长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原因是

 多方面的。其中,自然情况和睦候、地处内地、交通未便等是一个方面的原因,体制改造滞后、中央赐与的财力支持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敷、传统看法束缚较重、政策不灵活,是另一个方面的原因。

 2.4 西北大开发是历史的一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生长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参加 WTO 步调的加快,随着我国总体经济社会生长水平的提高和进入“小康”阶段,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生长长期滞后,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不绝扩大,已经成为我国百姓经济进一步生长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于 1999 年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适应了历史生长的要求,同时也给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大生长带来了一次绝佳的历史机会。在经过数千年的生长、人口容量已出现超载,且在开国后前三十年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已经有所生长但又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实施西北地区大开发,是一种历史的一定选择。但是,必须明确,西北大开发决不能像 50 年代和 60 年代那样,再搞一次大垦荒、大开山、大上马。大垦荒,结果只能是大破坏。大开山,结果只能是资源大流失。大上马,结果只能是重复建立和大浪费。在已经落后的历史生长低点上起步,必须寻求新的捷径与门路。从这个角度看,西北地区的大开发,不可能、也不应当是传统的开发方法的重演,它必须首先和高度重视资源和情况的掩护,要在资源与情况的掩护中求生存、搞开发、促生长,并在这种开发与掩护中实现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生长的大突破和大跨越。

 3.

 西北大开发的资源优势及其特点

  3.0 西北地区是我国领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地区土地面积为 309.3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领土总面积的32.2%。1999年底,西北地区总人口为898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43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3.9亿元,占全国总额的 4.3%;实现进出口总额 52.2 亿美元,占全国总额的 1.4%。在我国百姓经济生活中,西北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经济职位、政治职位和战略职位。

 3.1 西北地区土地、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富厚,开发潜力巨大。

 3.1.0 从总体上看,西北地区不但拥有较为富厚的土地、能源和矿产资源,并且还拥有十分富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盐湖资源在全国占有十分突出的职位。

 3.1.1 资料表明,西北地区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占全国的 16.2%,能源资源占全国的18.5%,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的 30%,铅矿探明储量占全国的 17.4%,锌矿探明储量占全国的 13.4%,钾盐资源占全国的 97.4%。其中,仅青海格尔木地区,氯化钾保有储量就占全国的 97%,氯化钠储量占全国的 81%,锂矿储量占全国的 83%,氯化镁储量占全国的 99.7%,锶储量占全国的 47%。新疆则是我国陆地获取石油新产量和新储量的主要地区。据有关部分预测,在大于 1 亿吨的油田资源储量中,西北地区占全国的 41%。在全国四大气田中,有 3 个(塔里木、柴达木、陕北)漫衍在西北地区。

 3.1.2 西北地区的人文和天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不但拥有众多奇特的自然风物,如黄土高原地貌、绿色草原风物、无垠沙漠沙漠、世界屋脊奇观、森林冰川雪峰、长江黄河源头等,并且还拥有多种多样的历史名胜奇迹和文化秘闻极为深厚的风土民情、特别是少数民族风情。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西北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进,

 西北地区人文和天然旅游资源开发将成为西北经济社会生长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3.2 经过近 50 年的建立与生长,西北地区已开端建成了一批重要特色财产基地。

 3.2.0 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畜产物基地。全国最优质的长绒棉、彩色棉的主要产区在新疆。全国五大草原牧区中,有三个会合在西北(指新疆、青海、甘肃,如果将内蒙古也算作西北地区,则有四个会合在西北),可利用草原面积达 14 亿多亩,占全国牧区草原总面积的 43%。

 3.2.1 西北地区照旧我国最大的能源、化工和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生产基地之一。目前,西北地区已建成煤电油气综合能源基地,石油、天然气和化工生产基地,镍、铝、铅、锌有色金属生产基地,钠、锂、钽等稀有金属生产基地也在建立之中。

 3.2.2 西北地区也是我国珍贵中草药材、稀有山珍的重要生产基地。在我国,许多珍贵中草药材和稀有山珍,就生产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其中,有许多已经得到开发。

 3.3 西北地区科技、教诲水平不绝提高,力量相对会合,具有很强的集聚和领先优势。

 3.3.0 随着改造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绝生长,西北地区的科技、教诲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生长。目前,西北地区的文盲、半文盲占全地区人口的比重已经大幅度下降,人均受教诲水平已经明显提高。但科技、教诲在全地区的漫衍不匀,力量主要会合于一些多数会和中心都市。陕西和甘肃现有种种高等学校近 60 所,在西北地区设立的国度重点实验室和国度级科

 研院所及其所属研究机构,也大部分会合在这两个省。其中,陕西省现有国度重点实验室和部离开放实验室 28 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32 个,是我国航空、航天、机器、电子、仪器、仪表、农业等领域重要的科研基地。西安则已成为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科技教诲中心,拥有高等院校近 40 所,种种科研及技能创新机构 4000 多个,专业技能人员约 40 万人。甘肃省兰州地区现有中科院及各部委所属科研机构 25 个,拥有国度重点研究实验室 9 个,在底子科学和应用工程等诸多领域都有一批相当先进的设备和实验室。西北地区的其他一些省(区),科教力量也主要是会合在省会都市和中心都市。

 3.3.1 科技和教诲在地理上的漫衍不均匀,虽然倒霉于全区范畴内科技与教诲的普及与提高,但在地区广袤、人口漫衍较为疏散的西北地区,这种漫衍也有助于产生聚集效应,形成领先优势。由此,科技与教诲的这种漫衍也就成了西北地区未来生长和实施大开发的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3.4 西北地区是我国“贫穷落后”和少数民族人口较为会合的地区,具有劳动本钱低和多民族共处的比力优势。

 3.4.0 “贫穷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是西北地区的一般经济特征。目前全国尚未解决温饱的 30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中,其中很大一部分会合在西北地区。如果做一下全国范畴的劳动力本钱比力,到目前为止,西北地区的劳动力恐怕是最自制的了。对付西北地区城乡居民小我私家来说,劳动力收入水平低虽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它却可以成为吸引外部资本进入的重要优势。这对付西北地区的未来经济社会生长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3.4.1 西北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聚集区,少数民族人口占较大比重。其中,新疆和宁夏为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青海、甘肃的民族自治州、自治县也占有一定比例。按人口统计,除陕西外,目前新疆、宁夏、青海、甘肃 4 省区少数民族人口合计为 1741 万人,约占 4 省区人口总数(5328 万人)的 32.7%。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差别较大,但他们多数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多数少数民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也有一定命量的少数民族群众信仰藏传释教。这就为少数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融洽相助奠定了底子。长期以来,多民族间的和睦共处、融洽相助,对付推动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生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群众在宗教信仰上的认同,也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凝聚作用和稳定作用。多民族间的和睦共处与相助以及宗教信仰的认同,实际上组成了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生长、特别是实施西北大开发的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必须将其放到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充实发挥多民族和睦共处、融洽相助的稳定作用和宗教信仰的增补作用。

 3.5 西北地区照旧我国领土线最长的地区,亚欧大陆桥恰好横贯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的领土线长达 5000 多公里(如果加上内蒙古,领土线则达上万公里),与蒙古、俄罗斯等 8个国度接壤。仅新疆领土县(市)就达 33 个,领土县(市)领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疆的40%和 28%。与历史上形成的“丝绸之路”高度吻合,世界上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恰好横穿西北地区,成为西北地区东与太平洋沿岸国度、西与南亚、中亚和欧洲国度经济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这些组成了西北地区通过陆路进一步扩大与周边国度交换和经济往来的一大优势。

 3.6 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生长具有前快后慢的特点。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已经得到了很大生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绝大部分人口已经

 解决了温饱、开始向小康目标迈进。但同时也应看到,自 80 年代以来全国百姓经济连续高速增长,西北地区百姓经济的增长速度却相对较慢。这样一来,不但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拉大了,并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拉大了 4.

  西北大开发的制约因素

 4.0 在实施西北开发的历程中,我们不但应当看到资源的优势及其特点,还必须对开发中面临的制约因素及其劣势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实际上,西北地区大开发的制约因素及其劣势也是非常突出的。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4.1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干旱缺水,生态情况脆弱。

 4.1.1 西北地区是我国生态情况最为脆弱的地区。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森林笼罩率和植被笼罩率相当低。目前青海森林笼罩率只有 0.35%,新疆为 0.79%,宁夏为 1.54%,甘肃为 4.33%。森林笼罩率和植被笼罩率不绝下降,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荒野化。据统计,目前青海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其领土总面积的 46%,陕北地区所占比例则高达 75%,纵然是新疆也到达 25.8%。仅陕北一地每年流入黄河三门峡以上河段泥沙就达 8 亿吨左右,占该河段泥沙流量总数的 50%。

 4.1.2 森林的人为太过砍伐、荒野的人为太过开垦、草原的太过放牧,进一步加快了西北地区森林和草场退化,造成了更大面积的土地沙化和荒野化。目前,青海全省已经有 1/5以上的草场形成中度以上退化,土地沙化面积已占其领土面积的 17.4%以上;新疆草场退化面积和虫、鼠害面积已达 3.2 亿亩,占可有效利用草局面积的 44%,土地沙化面积占领土面

 积的比重则高达 49%。

 4.1.3 上述情况表明,在西北大开发中增强生态情况掩护和建立,先做规复与掩护事情,继而进一步搞好建立事情,将是实施西北大开发、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连续生长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底子。

 4.2 西北地区地区辽阔,底子设施条件差。

 4.2.1 经过 50 年的建立,西北地区交通通讯等底子设施建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相对付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生长的需要和全国平均水平而言,仍然严重滞后。一是总体范围明显不敷。虽然按人均指标及 GDP 指标权衡,西北地区铁路、公路设施的拥有量,除公路客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指标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如果按土地面积及资源拥有量盘算,约占全国领土面积 1/3 的西北地区,交通通讯设施比重仅占全国的 1/10左右,西北地区每平方公里铁路、公路的密度也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1/3。铁路没有形成网络,公路国道主干线尚未连通,缺少内河航道,管道笼罩面窄。到目前为止,西北地区铁路营运里程、公路营运里程和内河航运里程近分别占全国的 12.86%、10.81%和 1.48%,航空港总数也是全国最少的。在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虽然决定改扩建的 20个机场中有近一半摆设于西北地区,但由于西北地区地区辽阔,仍然不能从底子上改变这一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差的问题。西北地区的通讯设施、水利设施、都市大众设施尤其是社会性底子设施更是落后。由于地广人稀、财力不敷,水利设施建立长期不能提到日程。能源底子设施的落后进一步恶化了西北地区的能源消耗结构,加快了这一地区的生态破坏速度。二是底子设施技能品级较低。例如,受资金短缺、自然情况恶劣等因素的影响,西北地区高品级

 公路路段少,低技能品级路段长,总体质量差、通行能力不敷。铁路牵引定命低,复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 多个百分点。三是线路漫衍不平衡,门路“瓶颈”未消除,相同区域的交通通道少。西北地区的交通设施在地区间、城乡间、农区与牧区间的差别较大。目前,青海省仅有一条尽头铁路,陇海线另有部分没有通复线,宝成铁路、宝天铁路长期超负荷运行;而全国面积最小的宁夏尚无一条纵贯南北的高品级公路,纵然西北地区最发达的陕西省也另有 1600 个行政村不通公路。四是底子设施治理和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底子设施总量不敷与局部浪费并存,“所建非所用”现象仍然存在。许多底子设施如一些水利和都市门路、管网、线路等,没有资金进行经常性的维修改革,不能充实发挥作用。五是有些可以市场化的底子设施建立,其市场化水平还很低,影响了底子设施自身的可连续生长能力。虽然有些省区和地区已经开始“按商业化原则经营公用事业”,但数量还不多,需要有一个大的生长,不然交通建立投资渠道少、资金紧缺的问题就很难缓解。

 4.2.2 西北地区远离海上通道,虽然周边毗邻 8 个国度,是该地区对外经济往来和贸易运动的得天独厚的有利资源。但是,由于这些国度多数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其进行经济贸易来往的范围和数量不可能很大。西北地区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就要大力大举生长与欧洲、非洲以及太平洋沿岸发达国度和地区的经济往来与贸易。而要生长与这些国度和地区的经济往来和贸易,就必须先通过陆路将货品运至海岸线上的通商口岸,然后才华通过我国的和外洋的海上通道,实现与外洋诸国的经济往来与贸易。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西北地区生长对外经济往来和贸易的高本钱现实。

 4.3 西北地区相对封闭,传统看法束缚较多,商品意识淡薄。

 4.3.1 西北地区的经济体制改造的步调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到目前为止,甚至许多城里人还对市场畏惧躲避,政府依赖倾向十分强烈。人们愿意到政府部分事情,而不想也不肯意到市场去闯荡。“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对付传统的东西比力留恋,对付现代市场经济生活中产生的新现象、新事物,看不懂、吃不透、受不了。有人戏称这是“坐在花瓶里看世界”。

 4.3.2 西北地区民众的商品意识淡薄。其最典范的体现是,许多牧民至今仍将存栏牲畜的多少看作是财产蕴藏的手段,把饲养更多的牲畜而不是出售更多的牲畜作为拥有更多财产的象征。结果,不但造成了草场的过量载畜、植被破坏和草场退化,并且也造成了牧民收入水平的长期停滞。除此以外,另有许多企业和小我私家畏惧别人赚钱,这种意识的普遍化,也严重妨碍了本地优势财产的应有生长。

 4.3.3 西北地区看法落后,还体现在民营经济难于更快生长上。到目前为止,西北地区仍然是国有经济占绝大比重,民营经济生长范围和水平都非常低。官本位是人们行为办事的根本准则,传统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小我私家和企业对政府太过依赖、地方政府对中央太过依赖,“等、靠、要”现象相当普遍。到目前为止,仍有大量国有企业冠以行政级别。许多企业的厂长、经理经常不是按“市场”规律办事,而是看“市长”脸色行事。如此等等,分别从差别角度与侧面,反应了西北地区看法落后的水平与状态。

 4.4 西北地区人口增长快,平均文化水平和素质低。

 4.4.1 人口增长快。开国以来,西北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49年至 1982 年,西北地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为 26.0‰,同期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为 18.9‰;1982

 年至 1999 年虽然降为 15.4‰,但仍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 13.4‰的水平。经济落后、看法落后、早婚早育、多胎生育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青海的早婚率高达 10.1%,仅次于西藏(21.0%),宁夏虽然较低也达 6.1%。少数民族家庭生二胎、农牧民家庭生三胎的现象相当普遍。

 4.4.2 人口平均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率较高。除新疆外,1999 年西北其他省区文盲半文盲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青海文盲半文盲率为 42.9%,甘肃为 28.7%,宁夏为25.6%。甘肃省 41 个国度级贫困县的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 34.6%。青海农村牧区劳动力中,小学文化水平以下的达 71.6%。青海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 90%,而纯牧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 70%,个别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 30%。目前,青海省另有 10%的地区只能普及三年或四年义务教诲;宁夏南部山区还未普及六年义务教诲。

 4.5 西北地区人才增量不敷,人才存量大量外流。

 4.5.1 人才增量不敷。西北地区虽然高等学校不少,但漫衍极不均匀。例如,西安市有高等院校近 40 所,险些占去了西北地区高校总数的一半,影响了人才增量的均衡漫衍与供给。别的,职业教诲普遍滞后,种种实用型人力资源供给更是严重不敷。1998 年,全国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在校生数占中等学校的比重为 14.2%,而西北地区只有 12.2%,其中宁夏为 11.1%,甘肃只有 9.8%,青海只有 9.4%。

 4.5.2 年轻科研主干大量外流,人才存量流失和浪费严重。例如,近五年来甘肃外流的专业技能人员中,高级专业人员、科研与讲授主干占 70%左右,年龄根本都在 45 岁以下。

 陕西流失的种种人才中,电子、生物、新质料专业约占 50%。而尚未外流的人才,由于体制限制,也有许多得不到充实利用。

 4.6 经济生长水平差距拉大,居民收入水平低。

 4.6.1 人均 GDP 水平相对下降。改造开放之初的 1978 年,西北地区人均 GDP 为 322元,相当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 84.9%。到 1999 年,西北地区人均 GDP 虽然增加到 4498元,但其相对水平指数却下降到了 68.7%,即人均 GDP 的相对水平比改造开放之初下降了16.2 个百分点。除新疆人均 GDP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西北其他省区人均 GDP 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甘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54.7%,陕西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2.6%,宁夏和青海也分别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68.1%和 71.4%。

 4.6.2 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低。1999 年,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五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 65.9%、61.4%、66.4%、81.0%和 66.7%,都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 79.5%、76.4%、80.3%、76.4%和 90.9%。如果按加权平均数盘算,目前西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80%和68%左右。目前,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脱贫与生长仍然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大力大举支持和各省区党委和政府的努力下,西北各省区的农村脱贫事情取得了显著的结果。但在新疆、青海、甘肃、宁夏 4 省区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和生长仍存在诸多困难。这 4 个省区尚未脱贫的少数民族人口约 160 万,约占 4 省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1741 万)的 9.2%。其中新疆、青海、甘肃三省区少数民族聚居地贫困人口分别约为 83.75 万、27.8 万和 37 万,分别占本省区少数民族人口的 7.6%、12.93%和 15.88%。宁夏

 回民聚居区贫困人口尚有 13.5 万。

 4.6.3 产业生长落后。虽然经过近 50 多年的建立,西北地区产业尤其是重产业得到了很大生长,但条理低、投入产出效率也低。1999 年,西北地区人均实现产业增加值只有 1400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49.9%。

 4.6.4 都市化水平不高。虽然西北地区的许多都市具有很高的“首位度”,但中小都市生长滞后,全地区都市化平均水平很低。1997 年,西北地区显性都市化率(指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仅为 28.6%,隐性都市化率(指目前仍为农村户口但居住在都市或小城镇、并从事非农财产的隐性都市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则只有 10.5%,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 个百分点和 6.4 个百分点,比沿海地区低 5.4 个百分点和 11.2 个百分点。都市化水平低,在客观上也影响着西北地区财产水平的提高 4.

  西北大开发的制约因素

 4.7 西北地区财产生长条理较低,企业竞争力较弱。

 4.7.1 财产生长条理低。虽然从总体上看,西北地区的第二财产增加值已跃居首位,三次财产增加值结构出现“二三一”型格式,根本与全国情况一致。但全地区仍有近 60%的劳动力滞留在第一财产,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而是一个低水平的财产结构。

 4.7.2 财产内部结构条理也不高。例如,在农业部分中,种植业比重较高,林牧渔业比重偏低。种植业内部则是粮食比重偏大,粮经比例失衡。陕西、宁夏和甘肃粮经比例(1998

 年,按产值盘算)分别高达 10.2:1、6.72:1 和 6.58:1,大大高于全国 5.33:1 的平均水平。农业财产化水平较低,农田水利底子设施建立单薄,农业生产“靠天用饭”,仍是西北地区农业的突出特点。

 4.7.3 产业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重产业偏重,轻产业偏轻,产业生长出现出典范的资源型特征。能源和原质料等低级产物生产占主导职位,缺乏深加工产业,产业生产的财产链条短、条理低。并且,各地区对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较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大量具有较高代价的镁、锂、锶等优势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企业竞争力十分低弱。

 4.8 西北地区国有企业比重过大,市场机制还根本上处于隶属职位。

 4.8.1 长期以来,西北地区国有经济一直占有很高的比重。1999 年,在全部国有及范围以上非国有产业总产值中,西北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 78.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30.9个百分点。其中,陕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为 76.8%,甘肃为 78.0%,宁夏为 56.5%,青海为 79.2%,新疆为 87.6%。除宁夏外,其他省区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西北地区中央隶属企业多,有些省区产业产值一半以上来自中央企业,地方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受条块支解的影响,市场开发与生产经营上的“两张皮”现象特别严重。

 4.8.2 民营经济数量和范围均很小。国有经济改造滞后,非公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生长严重滞后,加上市场闭塞,一定使市场机制无法成为资源配置的底子并处于隶属职位。1999 年,西北地区国有及范围以上非国有产业企业无一例外都出现了全行业净亏损,实现利润总额为- 11.9 亿元,产业资产欠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效益综合指

 数、总资产孝敬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情况均从差别角度表明,到目前为止西北地区的企业经营机制还与市场经济的生长相脱节,市场机制还处于隶属职位。

 4.9 西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低,外资引入力度小,进出口贸易额少。

 4.9.1 对外开放水平低。虽然早在 1992 年西北地区一些沿边都市(如伊宁、塔城、博乐)以及五个省区的首府都市就对外开放了,但受地理条件、投资情况、经济生长水平和国度政策等因素的限制,到目前为止西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仍然很低。加上国度赐与西北地区的政策优惠力度还远不如沿海地区,加之看法守旧、不能用足用活政策,外资引入的力度也就一定较小,数量也不可能多。

 4.9.2 改造开放以来,西北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一直很少,所占比重呈不绝下降的趋势。1985 年西北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外洋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为 3.16%,1990 年己降为 1.62%,1995 年下降为 1.39%,1999 年进一步下降为 0.9%。到 1999 年底,西北五省区共有利用外资项目 7099 个,协议金额 139.99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86 亿美元,仅分别占全国的 2.08%、1.82%和 1.87%。另外,西北地区实际利用外资的主要方法是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较小、且资金到位率较低。例如,1999 年西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资金到位率只有 56.1%,其中宁夏为 32.3%、新疆为 39.1%、甘肃为 49.8%,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 97.8%的水平。

 5.

  西北大开发的制约因素

 5.0 实施西北大开发,必须首先确定一个统领全局的总体思路。没有一个总体思路,

 实施大开发就不可设想。要凭据西北地区拥有的种种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包罗自然资源、人口资源的状况及其优劣和人的思想看法以及制度资源的状况及其是非,凭据中央提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摆设,制定切合本地实际的大开发的总体思路。凭据我们的视察,实施西北大开发的总体思路至少应当包罗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5.1 在指导思想上,一定要对峙从大处着眼、从“不大”处着手,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实施西北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而困难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配合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西北地区要逐步缩小与东南沿海地区之间的生长差距,实现经济社会的大生长,就必须在认真总结东部沿海地区实现经济起飞和发达国度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的底子上,进行切合本地实际和特点的再创新。要切忌急于求成、贪大求快。要从西北地区的客观条件与实际出发,放眼久远,立足当前,扎扎实实地推进大开发事情,选准“特”、“小”,力求“精”、“好”。

 5.2 在总体思路上,既要对峙后发地区必须实行的“赶超”战略,又要对峙实行今世社会已经普遍认同的“可连续生长”战略,走“赶超”与“可连续”并举、生态建立与经济社会配合振兴的生长门路。

 5.3 在大开发目标上,要始终对峙以人为本,把“富民强区”和可连续生长作为大开发的底子目标。区域经济大开发与百姓经济大生长一样,其底子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加人民群众的经济福利,而不是为了开发而开发。如果在大开发中经济总量增加了、物质财产也大幅度增加了,但民众的经济福利没有实质性增加,人们收入的大幅度增加陪同的是生态情况的大破坏和贫富悬殊的加剧,那么,这种增长就是形式上的、不可连续的,本质上是一种早已被人类放弃的“没有生长的增长”。必须将大开

 发和大生长的底子目标转到可连续协调生长上来,转到“富民强区”、提高综合国力和百姓经济生长力以及地区经济竞争力上来。

 5.4 在经济增长速度的摆设上,要力争一个比东部高得多的连续高增长。

 5.4.0 相对而言,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生长要比东部沿海地区落后整整一个阶段。东部沿海地区已经进至产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而西部、特别是西北的大部分地区则照旧方才进入产业化的初期阶段。除此以外,西北地区的经济体制、市场结构、投资情况(包罗软情况)等等都还存在着诸多不敷。这种现实,在客观上决定了西北地区大开发的难度。西北地区要实现较大生长,在经济生长速度上,就不能不通过较大努力、突破通例,以凌驾全国甚至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的速度,实现西北地区经济的连续高增长。

 5.4.1凭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第十个五年筹划和2010年久远生长筹划的发起,如果今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能够连续保持 7%的话,那么,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生长要实现大跨越,就必须至少保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5%~10%的增长速度。只有保持这样一种增长速度,才有可能在其他条件配合较好的情况下,用 14~27 年的时间,使西北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目前仅相当于全国 68.7%的水平,逐步提高到 75.0%的水平。若再提高 5 个百分点,到达 80.0%的水平,则至少需要 23~47 年。可见,“赶超”之事,说着容易,真的做起来,并不轻松。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国内情况已产生很大变革,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快,知识经济已初见眉目,中国参加 WTO 已成定局,我国经济已经离别短缺,全国范畴内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传统的主要依靠外延式数量扩张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已不复存在,市场竞争日趋猛烈,中央做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摆设也已步入实质性操纵与推进阶段,如此等等,

 这些条件的变革都将对西北大开发及其未来生长产生重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西北地区实施大开发,就不能不以新的姿态、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争取一个比东部高得多的连续高增长。

 5.5 在战略摆设上,要把“更新看法、改进情况、优化结构、创新制度、扩大开放、科教先行”作为实现大开发的前提。为实现西北大开发的久远目标,未来 5~10 年内,在具体摆设上必须首先特别强调更新看法、制度创新、加大改造开放力度,同时还要把改进生态和交通情况、调解和理顺干系、选择和实施新的生产方法、大力大举生长科技和教诲、调解和优化财产结构等等置于十分突出的位置。不然,西北地区大开发、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大生长、西北地区实现新的腾飞,都将是一句空话。

 5.6 在具体事情中,要对峙“统筹筹划、公道结构、是非结合、分步实施”的原则。生态情况建立、退耕还林草,要统筹筹划、公道结构、是非结合、分步实施;底子设施建立,架桥、铺路、修建机场,也要统筹筹划、公道结构、分步实施;新技能引进、新项目上马,更要统筹筹划、公道结构、是非结合、分步实施。整个大开发事情,始终要对峙这些原则。在具体事情的组织与实施中,要特别注意长期与短期的结合,有筹划、分步调。短期内办不到但又对长期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的事情,虽然也可以暂时不办,但要将其纳入长期筹划之中,做到有准备、有摆设、有摆设、有时限。有些短期必须办、而条件又不允许把摊子铺得太大的事情,或从长期生长的角度看还暂时不能办的事情,要从实际出发,相机抉择,努力争取在具备条件时再办并将其办得更好。短期内要办的事情,则必须注意从长期生长的角度进行深入阐发与论证,以求短期做的事具有较好的长期效果。总之,在开展大开发的各项具体事情中,要考究科学,要在统筹筹划、公道结构的底子上,切实将是非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大开发发动大张旗鼓、大开发操纵扎扎实实、大开发实施有条不紊。

 5.7 在大开发的切入方法上,要突出城镇化建立,用人口的集聚效应发动地区经济社会的生长。从总体上说,西北地区地广人稀,除种种条理的都市外,多数地区人居疏散,缺乏人口的集聚效应。要充实利用西北大开发的历史机会,改变传统的开发看法与方法,在切入方法上,将西北地区城镇化建立突出出来。以城镇化建立为切入点,通过加快西北地区城镇化建立,引导人口由疏散走向会合,并由此发动全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生...

推荐访问:战略研究 我国 开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