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草鱼夏花暴发性烂鳃病的防治

草鱼夏花暴发性烂鳃病的防治

时间:2022-05-28 10:15:05 浏览次数:

江西省赣州市草鱼水花鱼苗年产量达15亿尾以上,夏花3亿尾以上,冬春片鱼种1亿尾以上。近几年来,有一种暴发性烂鳃病对草鱼夏花造成较大的危害,发病快,鱼种死亡率高,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并亲自处理过几起发病案例,基本摸清了该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症状

患病鱼离群独游于水面,游动缓慢,头部和尾部呈黑色,食欲明显减退或不摄食,鱼体消瘦。打开病鱼鳃盖可见鳃丝充血明显,有的呈紫黑色,末端腐烂,有大量“淤泥”样物质,黏液增多,少数患病鱼有“开天窗”现象,有的患鱼尾鳍末端腐烂,鳍基有轻微充血现象。取患病鱼鳃丝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有扭曲运动的柳叶形虫体,有的还有车轮虫。解剖鱼体,肝胆及肠道均未见有明显病变症状,肌肉没有出血症状。

二、发病及死亡情况

多发生在高密度的草鱼夏花养殖池分池或鱼种出售后,一般下池第二天开始有少量死亡,第三至第五天呈暴发性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达90%以上。而在高密度饲养的鱼种池不分池或不拉网出售的情况下,只是零星少量死亡,该病并不暴发,有呈“隐性”状态的特点,多发生于体长4~10厘米的草鱼夏花。

三、诊断

结合患病鱼的外表症状和显微镜检查,判定为由黏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烂鳃和由鳃隐鞭虫、车轮虫等原生动物引起的原虫性烂鳃并发症,加上外界环境条件(如拉网分池、购入下池等)的刺激,鱼种发生应激反应,继而导致疾病的暴发。

四、发病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调查发病鱼塘情况,初步分析有以下原因:①发病鱼种在下塘前放养密度过大,没有及时分池或出售。调查大部分发生过该病的鱼塘后均发现,鱼种来源池夏花鱼种(体长4厘米以上)的放养密度达5万~8万尾/亩,为争取好的效益,一般要养到体长7厘米以上才开始销售,又没有及时分池,因此,鱼种长期处于高密度的环境下,导致鱼种缺氧浮头,损坏了鳃组织,并降低了抗病力。②防病措施不到位。由于浮萍是草鱼种喜食的优质天然饵料,大多数养殖户采取大量投喂浮萍的办法来饲养草鱼种,投喂的浮萍在投喂前没有经过清洗或消毒等处理,因此,大量的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害便进入了池塘。同时,为了节约成本,许多养殖户忽略了对池塘水质的管理,没有及时采取杀虫杀菌及水质调控措施,导致水质恶化,病原体大量滋生。特别是由于该病有一定的“隐性”特点,在鱼种不拉网分池或销售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暴发,因此,鱼种养殖户更容易忽视该病的防治,一旦拉网分池或销售,便呈暴发性,给养殖户造成重大损失。

五、防治方法

1. 预防措施。①鱼种养殖户要确定合理的鱼种放养密度,及时分池或出售。建议放养密度为:在鱼塘平均水深高于1.2米的情况下,鱼种体长3厘米左右时每亩放养量控制在4万~5万尾,体长4~5厘米时每亩放养量控制在3万~4万尾,体长6~7厘米时每亩放养量控制在2万~3万尾,体长8~9厘米时每亩放养量控制在1.5万~2万尾,体长10厘米以上鱼种每亩放养量控制在1万尾以下。一旦超出以上密度,要及时分池或出售。②彻底清塘消毒。鱼种培育池塘在放鱼种前要精心做好清塘消毒工作。在冬季清除塘底过多的淤泥,或进行暴晒。如果无条件进行清淤,也可以采取冬春季节种植黑麦草等牧草的办法,一方面可以吸收利用淤泥中的大量营养元素,节省肥料投入,实行综合利用,提高池塘养殖效益;另一方面通过栽种牧草可以使池底板结硬化,改善池塘条件。鱼种放养前15天左右,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带水清塘。③浮萍经清洗或消毒后再下池,可用1.5毫克/升漂白粉或1毫克/升敌百虫溶液对浮萍进行消毒。最好不捞取污水沟中浮萍喂鱼,以免得不偿失。④定期用杀虫杀菌药物进行预防。定期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敌百虫,二氧化氯,生石灰等制剂全池泼洒。在鱼苗出售前4~5天,用杀虫杀菌药物进行处理,避免带病销售。⑤养殖户在购进鱼种前,要先详细了解对方鱼种情况,杜绝购进带病原体的鱼种。鱼种下池前,用8毫克/升硫酸铜和1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合剂浸洗鱼种3~5分钟。

2. 治疗。一旦发病,可采取以下方法治疗,一般用药后第二天死亡量明显减少,第三天少量死亡,第四天基本停止死亡。①第一天,0.5毫克/升硫酸铜和1毫克/升漂白粉溶液合剂全池泼洒;第二天,0.25毫克/升硫酸铜和1毫克/升漂白粉溶液合剂全池泼洒1次。第二天用药6~8小时后采取增氧或加注新水措施,从开始用药时起停喂2~3天。②第一天,0.7毫克/升硫酸铜和0.35毫克/升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第二天和第三天连续两天用0.3~0.5毫克/升二氧化氯全池泼洒,同时停喂2~3天。

(作者联系地址:江西省赣州市水产研究所 邮编:341100)

推荐访问:草鱼 夏花 暴发 防治 性烂鳃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