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从清初名臣高遐昌看豫北文人绅士形象

从清初名臣高遐昌看豫北文人绅士形象

时间:2022-05-22 19:35:04 浏览次数:

【摘要】高遐昌是清初豫北士绅之一,历经顺治、康熙两朝。他的人生历程是顺康时代底层文人士绅的缩影。本文以《清史稿》《淇园高氏宗谱》、《淇县志》等史料为基础,结合相关地方史志资料及诗文文集等文献,按照时间脉络,试图通过其家族出身、宦游经历、建设乡里、当代启示方面的研究,基本还原高遐昌的生命历程,揭示清初大背景下豫北典型文人士绅的形象及生活。

【关键词】清前期;直谏精神;淇园高氏;高遐昌

近年来,伴随着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士绅文化研究也蓬勃发展,但国内士绅更多是南方区域的士绅。河南士绅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体而言,豫北文人士绅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关于高遐昌的研究,更是罕见于学界。除《淇县志》人物卷中有简单介绍外,仅见于地方坊间普及读物,未见有独立、专门的系统研究。高遐昌作为清初豫北典型士绅,通过对其研究,有助于拓宽豫北社会史、文化史的视野,对于解析清初地方社会也是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拟通过高遐昌的家族出身、宦游经历、建设乡里、当代启示四个方面,结合地方史料,对典型豫北文士高遐昌展开详细论述,力图展现高遐昌这一清初士绅形象。

高遐昌,字振声,号园,河南淇县人。清康熙丙辰进士,历任龙阳、东莞、茂名、信宜四地知县,高州知府,后擢刑部主事,历升兵科给事中,兼理京畿街道,累迁户部郎中,皆有政声。高遐昌为人刚直,为官清正,是为循吏,《清史稿》有传。

一、家族出身

淇县,位于今河南省鹤壁市内,古称沫、朝歌、雅歌。相传始建置于夏,属兖、冀州之域,商王武丁、武乙迁都于沫,帝乙定都此地,帝辛因之,更名朝歌。历代沿革,名称归属不一。清顺治《淇县志》载:“矧淇当室壁之分,居天下中流,峙渊丽人,物甲宇内。”因而,淇地,实为古之水路交通要冲。

淇园高氏,自宋元以来,七百余年,世居淇上。《淇县志》有记载曰:“南宋末年,北阳高氏从山东临淄迁来”。但由于历经多次兵燹,宗谱早已沦止,先祖世系更是无从考得。顺治年间,经族人高峻极、高允中、高腾辉抄誊墓碑,遍寻古迹,整理编得宗谱两卷,并于石碑上刊刻谱系,古碑计有三座,现存于淇县北阳镇北阳村高氏宗祠内。淇园高氏尊高平为始祖,平之先不可考,相传“先有高平后有淇”。据考证,元至元三年(1265年)始置淇州,始祖高平墓立有元至治三年(1323年)卧碑(现存于高氏宗祠)。可推知,始祖高平大致活动年代应为元朝。高平生三子,分别为仲良、仲贤、仲德,后分别为高氏之东门、中门、西门,世代居淇。据《淇园高氏顺治十七年宗谱序》所载:“历宋元有明四百年来,聚族北阳,相传为巨族。”豫北虽多遭劫难,崇祯间,整个淇县人丁死亡将尽,十去其八,高氏也曾濒临灭族,族人或死或逃,但几经繁衍,淇园高氏一族始终繁盛,蔚然县之望族。

据《高遐昌墓志铭》记载,顺治十年(1653年)十月初一,高遐昌生于河南省淇县北阳村南小屯,系淇园高氏东门十世孙。其祖父高九霄曾任族长,兄弟排行第五。父高标为九霄独子,后因子贵敕授文林郎广东高州茂名知县。高遐昌幼年丧母,但侍奉继祖母、继母细心谨慎,以孝敬著称。康熙十五年(1676年),时年23岁的高遐昌科考得中,为第三甲143名,授湖广龙阳知县,开启了仕宦生涯。

二、宦游经历

康熙十五年(1676年),初登进士的高遐昌就任湖广常德府龙阳知县,清正廉明,能够体察民情,“以屯赋重,请减与民田同额”,看到当地百姓赋役沉重,难以负担,就奏请减免,深得民心。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高标去世,高遐昌丁父忧回乡,处理丧事后,服丧三年,期满赴任,颇有政声。但这一时期的高遐昌因长时间主政一方,使他的工作呈现出系统性的特点,此时,他的思想处于一个快速成长期。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高遐昌调任广东东莞做县令。东莞民风野蛮,一向治理困难,高遐昌不惧豪族,秉公治县,县之狡诈豪强者皆畏之。据《河南通志》记载:“莞民健讼,号称难治。遐昌下车,绳以法,豪猾望风知警。”此外,另据《广东通志》记载:“……令东莞,廉明勤肃。年饥,市米平粜,岁不为灾。除!役,清保甲,兴文学,听断如流,民无冤狱。”这一时期,正值壮年的高遐昌将东莞县治理的井然有序,他平粜粮食,解决灾荒;惩治奸吏,厘清保甲、大兴文教;廉洁清明,断案公正,政绩斐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高遐昌深入百姓,使他深刻地了解了地方社会,懂得了爱惜民力,而同地方豪绅的斗争,也铸就了高遐昌不惧强权的坚贞品格,对他的从政观、人生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康熙三十八年(1698年),高遐昌调任茂名知县。茂名多盗,多扰治下。高遐昌因地制宜,以盗攻盗,一年竟消除盗患,茂名大治,夜不闭户。他治理茂名县共六年,两次监理信宜县,政声卓著,茂名县曾立祠祭祀,载于《广东通志》。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擢刑部主事。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授戶科给事中。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满洲大员托合齐担任提督九门步军统领,自恃权贵,横行一时,鱼肉百姓,京城商民深受其苦。给事中王懿德一一罗列其罪行,上疏康熙帝弹劾托合齐。随侍康熙于热河的高遐昌亦上疏弹劾,并分析了托合齐恃权欺民的原因。一是其兵权过重,并建议分其兵权,以兵部约束兵丁,以刑部缉盗查案;二是其干涉地方,并建议事务皆归有司,严禁逾越。康熙帝见奏,下旨高遐昌兼管街道,限一年整改完成。高遐昌到任后,革除弊政,有条理地解决问题,兵民皆大欢喜。

康熙四十九年(1709年),任满一年,康熙仍命高遐昌接管。升兵科掌印给事中。期满,再管一年。因其不畏满洲权势,敢于进谏,这种情况在清初罕见于朝野。而高遐昌冒着同满族权贵托合齐交恶的风险,不计个人得失的直谏精神也广为士林称道。当时论者以汤斌之理学、张伯行之清廉与遐昌之直道,称“中州三巨公”。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江南、河南遭遇水灾,山东大旱,各地如例蠲免钱粮。谙熟下层社会的高遐昌深知,仅仅免除钱粮,受惠更多的是地主,佃户所受赈济有限。高遐昌遂上奏言道:“几遇蠲免钱粮之年,请将佃户田租亦酌量蠲免。”下户部议定,业主蠲免七分,佃!三分,著为例。这正是高遐昌爱民思想的体现。

康熙五十年(1711年),曾经遭到高遐昌弹劾而准备密谋报复的"合齐,诬陷高遐昌接管街道工作不力,致使街道为商民侵占。康熙皇帝命尚书赫硕色等察勘,"合齐故引视僻巷,民居占官街得三百馀间,遂下刑部狱。"合齐党羽尚书齐世武主管审讯,托合齐使人污蔑高遐昌受赂,当枉法赃律处绞。尚书王脄、李天馥等一向了解遐昌为人,知其廉洁,联名上书,为其伸冤。最终,康熙下旨释放了高遐昌。高遐昌出狱之时,商民们都自发前来迎接他出狱,将他抬回府邸。此事对高遐昌打击甚大,他深深意识到了满洲贵族统治的黑暗,加之自己年事已高。于是,高遐昌以病乞归,回到了淇县老家,结束了宦游生涯。

三、建設乡里

辞官回乡的高遐昌,不再参与政治,而将注意力转向乡里,通过身体力行,积极回馈乡里。他十分关注宗族发展,同其子高砲(鉴)敬一同增补高氏宗谱。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高遐昌、高砲敬父子完成增补宗谱工作,极大地完善了高氏宗谱的内容。新谱增添了谱繇(系)、谱法考,并制定了“砲滋树熙载,钜派乘然待,钧渐集燕垂,钟沾历为培,镇清林照城,铭河东烈堂,镜源梁焕坦,锐温材灿坊。”按照“金水木火土”排列的字辈,淇园高氏沿用至今。此外,高遐昌还邀请了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王脄、曾任刑部尚书的胡会恩为《高氏宗谱》做序,并亲自撰写了家训,并在家族中倡导读书科考。

回归乡里的高遐昌,还致力于淇县名胜古迹的保护。他捐资修建了康叔祠、文庙、奎星楼、扩建武公祠并做《重修武公祠募疏》,对于淇县的民风教化,贡献突出。他寄情山水,并留下了多篇文学作品,有《谒三人祠》《比干》《朝阳山下吊殷故宫》《游淇园寄怀浚州诸友》《山行》《野眺》等,其中不乏佳作名句,如“禾黍悲歌千古恨,更怜七窍老臣心”“几树松篁连岫黛,十分风雨迎泉声”等。高遐昌还同地方文人、同年宦友互动唱和,并征集编纂诗文专辑《有斐亭征言》,撰写序言《有斐亭征言引》,亭台、文稿虽已湮灭,但其对家乡的建设情怀,犹可感知。

康熙五十四年(1716年),高遐昌病逝淇园老家,卒年63岁。与他同为康熙丙辰进士,曾任翰林院试讲的彭定求来淇访友,闻听高遐昌已经作古,内心感慨,做《过淇县怀同年高振声给事》,以此纪念老友高遐昌,诗云:“杏林追数归游人,屹立朝阳一直臣。苦节偏能应虎穴,孤忠肯惮拂龙鳞。”彭定求还在与诗序中写道,“给事名遐昌,以参劾大系狱,久不得释,被劾者旋伏辜。给事方村居,余以未及往晤为怅。”追忆了昔日共宦时光,表达了对故友的缅怀。

此外,仍有许多高遐昌的同年、旧友未知其丧,大多慨然而来,怆然而归,也留下了不少缅怀诗。其子高砲敬不得不刻碑立于神道旁,古碑始终矗立。1984年,高氏族人移存此碑于摘心台院内。高遐昌刚直、清廉、爱民的形象,传颂在清初士林以及淇人之中。

四、当代启示

纵观高遐昌的一生,他早年苦读,考取功名,中年宦游四方,任职中央,晚年回归乡里,建设地方,堪称一时士子之典范。他的刚正直谏、廉洁爱民、关怀家乡发展的精神,对于当代亦有激励振奋的功用。其思想对当代主要有以下鉴戒意义。

首先,高遐昌的民本思想对于地方治理具有鉴戒意义。从客观看来,高遐昌在龙阳、东莞、茂名等地的施政措施都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与民减负,呵护小民,实质上就是爱民惜民。民众得其爱惜则民力愈丰,民力得丰则地方可治,地方皆得治则天下安。虽然其民本思想最终是服务于专制皇权,有违今日历史潮流,但对于我们当代地方治理而言,若能跳出阶级局限,赋予民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必能利泽当代。

其次,高遐昌的宗族建设思想对于当代家风文化具有鉴戒意义。家族是社会的细胞,同时又是联系多个家庭的纽带。传承优良家风,一方面,可以利于整体社会风气的改善;另一方面,则可以借家族链条将之传导至家庭,作用于个体。高遐昌修族谱、定家训,抛去其宗法意义而言,则是对优良家风的倡导,族风正则家风正。这正是现代家庭、社会所需要的。

最后,高遐昌的直谏清正品格对于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鉴戒意义。回溯历史,腐败历来是一个王朝崩溃的重要弊端,中国历史上更是不乏贪官污吏,一方面,是由制度的漏洞导致;另一方面,则是人性使之。制度的漏洞可以不断填补,而天然的人性却始终难以遏止。高遐昌的直谏清正精神虽是个人品格,但如能加以借鉴利用,建设一支“高遐昌式”的当代干部团队,加之以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于当代干部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工作亦可有较大的发扬空间。

参考文献

[1]耿相新,王卫明.淇县志[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朱绍侯.中原文化大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3]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作者简介:高渐港(1997—),男,汉族,河南淇县人,新乡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本科。

推荐访问:清初 文人 绅士 形象 豫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