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普适的绿色”低技术被动式节能建筑设计策略

“普适的绿色”低技术被动式节能建筑设计策略

时间:2022-05-20 13:30:02 浏览次数:

总结出6种低技术被动式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关键词:普适性;绿色;低技术;被动式;设计策略

一、建筑生态、环保特征的定位

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201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的高新技术类科技公司,于2013年委托我方进行新园区规划与单体设计。工程总用地面积29013.18平方米,净用地面积20538.9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56000平方米,分两期进行建设,一期为南侧靠近市政路的1#、2#楼,功能为宿舍、厂房及办公,二期为北侧的3#、4#楼,功能为厂房。

在设计之初,甲方并不清楚自己究竟需要一个何种形式的建筑,只是在脑海中有一个很模糊的企业总部园区的宏观形象。经过双方充分沟通,完成反复几轮的概念讨论后,认为新的园区应能代表科技类企业创新、环保、生态的外在新形象,因此初步把建筑定位在现代主义风格,并应从设计上适应当地的气候这一基本原则,通过合理的气候学设计,使建筑达到在一年的大多数时间内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人工环境的依赖。

二、根据实际项目特点融入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

本项目位于佛山,全年无雪,夏季达6-7个月,日照充足,气温炎热,最热月气温平均28~29℃。雨量充沛,年降雨量达140余天,而且7-9月间台风猛烈,冬季持续时间短且不甚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也一般都在10℃以上,年平均温度较高,达21~24℃,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因此,夏季的通风隔热是最需优先考虑的问题。

(一)策略一内庭院

1.佛山现状建筑平面尺度分析

为了节约用地,城市中的建筑平面一般都比较紧凑,尤其是更加强调经济性的办公建筑,平面布置往往都具有大进深的特点。但是,过大的建筑进深势必影响自然采光与通风,尤其是处于岭南湿热的气候环境下,不得不借助于空调系统。

2.因地制宜的内庭院设计方案

(1)内庭院平面设计。本项目结合甲方使用功能,从建筑的生态气候学角度出发,通过低技术的手段布置建筑平面,在反复比较推敲后,最终确定的建筑平面呈现两个“L”型相扣在一起的正方形式,中间为一边长23米的正方形内庭院(图1-1),与东西两侧的人行入口大堂相对应,这个形式得到了甲方的充分认可,它不但解决了自然采光通风需要的小进深问题,还把一个大楼分为了两个小楼,同时彼此紧密结合的形态从一定程度上暗喻了甲方的公司名称中的“道”字。内庭院的设计可以很好地体现岭南建筑中常见的天井拔气的功能,利用垂直方向的空气层由于温度不同产生的风压产生空气流动,使室内空气可以很好的与室外空气形成对流,达到防热除湿的良好效果,从而形成舒适的室内温、湿度环境。

(2)内庭院立面设计。考虑到佛山当地太阳辐射很强,因此在立面上做了深度1.05米的水平与竖向的铝制遮阳格栅,从下至上间距逐步缩小(图1-2),从底层的6.3米,到中层的2.1米,逐步过渡到顶层的1.05米,既考虑到建筑形式美的韵律要求,也很好的解决了顶层日照强,底层相对日照弱的问题,一举两得。

内庭院的设计不仅仅从生态学上给建筑提供了自然采光与通风,较少了能耗,也满足了甲方的功能与形式要求,更重要的是很好的提升了办公人员的工作、休闲环境,即使在室内也可以随时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存在,同时使得工作之余的休息变得更有乐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优美怡人的好去处。

(二)策略二外遮阳

1.佛山现状建筑平面尺度分析

玻璃幕墙作为现代建筑常用的材料之一,有着外观通透、整洁明亮、后期免维护的优点。但是从节能角度来看,玻璃幕墙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在佛山,不做任何遮阳设施的玻璃幕墙建筑比比皆是,在炎热漫长的夏季只能过于依赖空调,造成相当大的能源消耗同时也导致了越发严重的室外

(三)策略三总平面规划

一个好的总平面规划不但可以满足园区的功能,同时也应利于节约能源,在岭南湿热的气候中,获得场地良好的自然通风是本项目中着重考虑的问题。

1.岭南地区的风气候特征与传统建筑应对方式

传统佛山民居中的冷巷与天井很好的适应了这一环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狭窄的空间使得直射阳光很难进入,形成大面积凉爽的阴影区;二是密度较大的狭窄空间形成多道“风廊”,可以很好的把外界自然风引入到建筑群中来。

2.佛山现状建筑通风状况分析

城市中的建筑密度较大,且以高层为主,形成一道一道的“风障”,所以说,解决城市建筑通风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降低城市建筑的密度和高度,退而求其次,也应多建设细高的塔楼,少做板楼,尤其是高板楼。

3.方案总体格局

总部办公楼为一期建造,因此规划中应优先考虑其通风情况。基地西侧为顺德水道,最宽处达到1公里,景色优美,通风状况良好。结合主导风向与景观资源,把总部办公楼布置在基地的西南角,既有利于观景,也利于自然通风。

(1)建筑错列布置,增加迎风面。整个园区共有四栋建筑,围绕中心广场呈风车状布局(图3-1),保证每栋建筑尽可能的相互错动,尽量减少彼此间的重叠与遮挡,增加迎风面。同时错动有致的建筑布局也丰富了园区内的景观效果,一改普通工业园区单板的行列式布局。

(2)高低建筑的结合布置,把较低的建筑布置在迎风面。一期为多层建筑,由位于西南角的总部办公楼与东南角的宿舍组成;二期为高层厂房,位于基地北面。把较低的建筑布置在朝南向的迎风面,利于引风入园,减少对风的遮挡。南低北高的建筑规划也充分利用了西侧的沿江景观,使一期对二期的观江视线干扰减到最小(图3-2)。

(3)园区开口迎向主导风向,建筑疏密布置改善通风。园区中的四栋建筑形成了四条通风的廊道,与岭南传统建筑中常常出现的“冷巷”有极其相似的作用。传统的冷巷一般宽约0.8-1.5米,仅容两人甚至一人通过,因为狭窄,巷道受太阳辐射小而保持阴凉,而且两侧高大的石墙是很好的蓄热体,白天储存热量,夜晚可以释放出来,据实测表明,冷巷可以作为气候缓冲层起到调节气温,减小温差的作用。本项目中四条廊道中的东西北三条较窄,南通道较宽,起到“捕风器”的作用,使主导风南风从南通道可以顺畅的进入园区,而后发散于其他三条较窄的通道(图3-3),形成丛向的园区内通风;办公楼设有室外中庭,宿舍楼设有半室外的内部通风走廊,可以与室外通道的气流形成对流,从而形成利用空气压差作用的横向通风,进行建筑室内空气的换气,减少对室内空调系统的依赖,达到节能作用。

(四)景观设计

园林植物对环境起着多方面的改善作用,主要表现在改善空气质量、蒸腾吸热、遮阳降温、净化水质、降低噪音等。本项目为工业项目,绿地率不得超过20%,实际绿地率为19.52%,给园林绿化留有的空间非常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指标中创造相对集中、充足的绿地,营造绿色生态的工业园区氛围,达到辅助节能的效果,是本项目着重考虑的问题。

1.园区室外绿植景观设计

首先是在园区边界处的围墙绿化,根据当地规划部门要求,围墙要用通透造型,为了避免高大乔木对通风的不利影响,沿围墙的植物应以尽量低矮,植冠美观的灌木或是小乔木为主;其次是园区内建筑之间、沿园区内部道路两侧布置的植物,可考虑一些小乔木或是灌木成组布置,主要起到遮阳降温的作用;再次是在窗台前4-5米以内种植的灌木可以引导风吹入室内,结合靠近办公楼的东西两侧布置室外浅水池,可以提前把导风入室的气流进行冷却,让一层室内的人们享受到凉爽的自然通风。

2.建筑内部绿植景观设计

除了在整个园区的大环境内进行的绿植设计外,建筑物内部的绿植产生的生态效应会更直接作用在建筑上,办公楼的内庭院的设计为植物搭配提供了许多种可能。这个边长23米见方的内庭院成为了整个建筑的“绿肺”(图4-1),阴凉舒适,尤其在炎炎夏日将成为室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所有的房间都可以对其直接开窗,使得充满绿色的内庭院形成一个性能优越的气候缓冲区。

(五)构造设计

良好的构造设计已成为建筑节能的关键,本项目主要从屋面通风、天窗通风、楼梯间开敞设计及屋顶露台遮阳三个方面说明构造节能的设计。

1.屋顶的自然通风

通风隔热屋面通常有以下 2 种方式:一是在结构层上部设置架空隔热层。这种做法把通风层设置在屋面结构层上 ,利用中间的空气间层带走热量 ,达到屋面降温的目的。另外 ,架空板还保护了屋面防水层。二是利用坡屋顶自身结构 ,在结构层中间设置通风隔热层 ,也可得到较好的隔热效果。本项目为平屋顶设计,采用的是第一种方式。

2.天窗通风

宿舍楼的走廊为呼吸式半室外设计,首层种有绿植,绿植之上为贯通整个建筑的采光通风井,屋面相应部位设有可开启天窗(图5-1)。这样的设计可以保证宿舍房间内部良好的空气流动,同时形成立体的“冷巷”空间,成为一个气候的缓冲区,达到低技术被动式的节能效果(图5-1)。

3.楼梯间与辅助空间的绿色设计

引导人们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生态建筑改变生活习惯的一个方面。在本项目宿舍楼的设计中,楼梯全为开敞式设计,楼梯与走廊连接的空间局部放大,结合室外遮阳格栅和局部绿植的设置,使楼梯与走廊不再是单纯的交通空间,而成为空间序列中动感流畅、通透灵活的多功能休闲空间,成为室内、半室外景观的一部分,结合室外遮阳格栅的设置,在低技术、低成本的条件下形成了丰富的光影效果,鼓励人们更多的使用楼梯间进行上下楼的行为(图5-2)。

三、结论

关于绿色建筑的讨论从未像现在这么广泛、热烈与引人注目,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及生态危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接踵而来,自然和人们的关系越走越远,人们也愈发习惯生活在自己制造的环境中,空调、加湿器、PM2.5过滤系统等等为我们提供了舒适的室内环境,这种舒适的代价显而易见,环境在承受着愈发沉重的压力,城市的热岛效应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负面例证。近期报道也表明,每一小时地球上就有一个物种被灭绝,这时候的所谓舒适对其他物种来说即意味着灾难。

当然,当代的建筑设计工作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设计的出发点往往千差万别,建筑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与技术价值要素之间,不同的建筑师会有不同的追求,绿色建筑并不能站在制高点上来评判其他,而应是鼓励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建筑师应从低技术被动式的节能角度出发,注重通过建筑学的手段,充分从当地传统建筑上汲取养分,从建筑形态和空间的营造上达到“普适”的绿色。

这种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往往具有成本低、易实现、对自然的索取更少也更具有可持续的效果。本文论述的以上五个策略与建筑学的设计本质有着紧密的关系,希望通过建筑师的不懈努力,创作出符合当地气候生态特征的绿色建筑,并把这个方式与甲方要求、社会文化、大众审美及功能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很好的节能效果。

参考文献:

[ ]田慧丰、孙大明、朱慧宾.广州地区建筑外遮阳节能性能研究[J].建筑节能,2007.10

[2]陈晓扬、仲德崑.冷巷的被动降温原理及其启示[J].新建筑,2011.03

[3]毕晓云.建筑设计中的自然通风

[4]王玲、王丽洁、马士宾.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的探讨[J].工业建筑,2009.39

作者简介:

董尧,男,北京人,1977年出生,学历:本科,职称:工程师,职业资格:一级注册建筑师,工作单位:北京东方华太建筑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推荐访问:被动式 建筑设计 节能 策略 技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