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从现代人的解放策略解读《规训与惩罚》

从现代人的解放策略解读《规训与惩罚》

时间:2022-05-15 17:10:02 浏览次数:

摘 要:福柯既把“规训与惩罚”看作是人对人的驯顺、塑造和统治形式,也从中探察出权力的性质及演变历史;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与规训和惩罚相关的政治、法律、权力、观念和科学技术问题;表明人类社会是如何从古代通过酷刑对人类肉体的疯狂肆虐逐步演化为通过对人类精神和肉体施加的普遍“温柔的”暴力而达到被统治者自觉规训和屈服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对权力的功能和性质进行了微观分析,使人们对“权力压抑”“生命权力”“顺从身体”“隐秘权力”,以及“权力清空”等问题都产生耳目一新的认识。

关键词:规训;惩罚;权力

1 简介

作为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在近代的社会、政治及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规训与惩罚》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福柯在书中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作为权力表现形式的刑罚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方式。”按照福柯的理论,惩罚方式的这种从公开到隐蔽,从直接毁灭肉体到间接控制灵魂的转变,事实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权力微观化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权力和知识是一体的,权力制造知识,“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产生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一种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因此,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权力从一种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一种以渗透、间接的掌控模式过渡,同时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就是“规训”。福柯提出了规训的三种重要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及检查。

2 现代人的“解放策略”

很多学者批评福柯的学说脱离实际,认为他的理论仅仅停留在分析权力的运作技术、

分析现代规训社会对人的操纵控制这一理论层面,没有任何实践意义;认为福柯对现代权力过于悲观绝望,处于这种关系中的人没有自我救赎的可能。事实上,这是他们对福柯的严重误解。福柯说:“哪里存在着权力关系,哪里就会存在反抗的可能性。我们不能落入权力的桎梏而无動于衷,自怨自艾,我们必须想办法用明确的策略摆脱它的控制。”为挣脱权力的摆布,实现个体解放与自由,福柯提出了“局部斗争”和“现代生存美学”两种解决方案,为人类争得自我救赎的空间[1]。

2.1 以理性为基的自由

在主流的自由主义者眼中, 君主专制时代的酷刑制度永远不能带给人自由, 因为此制度不利于罪犯的理性能力的增强, 反而赞美非理性的因素。历史的车轮进入到现代法治社会。此社会中监狱制度的目的就是让那些理性能力微弱的人增强理性能力, 从而人们自愿地在法律的界限内行动。所以, 现代法治社会是人的自由之乡, 监狱制度有利于人的自由的实现。

2.2 身体为基的自由

福柯对康德的自由观做了介绍和归纳之后, 转入自己的自由观。他以现代性的探讨作为切入点。福柯批判了将现代性作为一个时代或者作为一个时代特征的总体来谈论的观点。这种观点将现代性置于这样的日程中: 现代性之前有一个或多或少幼稚的或陈旧的前现代性, 而其后是一个令人迷惑不解、令人不安的后现代性。福柯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态度而不是历史的一个时期。为了说明这种现代性的态度, 福柯以波德莱尔 ( Baude laire)为例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波德莱尔身上显现的现代性态度, 包括三大方面。首先, 与传统断裂。这种断裂强调对时间非连续性的意识, 强调过渡、瞬间即逝、偶然性。对于瞬间的执着, 而不是对永恒的追索, 展示了波德莱尔独特的历史观。

2.3 局部反抗

福柯认为传统权力的一般化形式是统治,在这种形式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处于一种绝对对立的关系。在这种形式的权力关系中,由于地位差距的悬殊和力量关系的严重失衡,被统治者和被压迫者没有反抗的能力,只好选择服从,因此,不存在实现自由的可能性。但是微观权力是一种“关系”,关系总是不稳定的,没有中心的。权力关系像一张错综复杂、相互交错的网,上面有“无数的交织点,网上的每一个点都是不稳定的,极易发生冲突和斗争,两点之间的相互位置是可逆的,因而有时甚至会出现权力关系暂时性的颠倒反转”,这种“颠倒”就类似于监视主体和对象的转换。彼此监视、相互劝导的微观权力中,双方力量不存在很大悬殊,在能力方面势均力敌,角色经常发生变化,这就使得抵制和反抗不对等的权力关系成为可能。“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抵制。但是,抵制决不是外在于权力的”权力与抵制是相互伴随的,权力所到之处必有抵制存在的空间和可能。权力的多样性和复数形式,决定了斗争形式的多样性,人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对权力的压制进行反抗。

福柯认为,传统的整体反抗并不能使人们摆脱权力的束缚,改朝换代并不意味着权力压制的减轻或消失,只意味着权力实施主体和对象的反转。另一方面,微观权力的实施层面在生活细节领域,并不在宏观国家政治领域,这就决定了在现代知识——权力制度之下,应该进行局部的斗争,而不是整体的反抗[2]。这种局部斗争最有可能从特殊主体中开始,如犯人、病人、妇女、同性恋者等社会边缘群体争取解放的运动,工人争取缩短劳动时间的运动、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抗议、同性恋者反对歧视的游行和女权运动等等,这些都属于局部斗争。从社会边缘群体出发,局部斗争逐渐弥漫在整个社会。这种局部斗争,不是以推翻现有统治、攫取权力为目标,而是一种反抗现代社会日常权力对人的压制规训的行为,力图在无处不在、覆盖社会整个机体的权力关系中突围出来,追寻一条通向自由之路。

基于此,福柯反对马克思所提出的“阶级斗争”概念,他认为,现代以来,政治理论和实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权力体现出了一种日益复杂的形式。马克思的“革命”学说,对社会阶层做了过于简单化的处理,已经不再适合政治改革和社会改良的需要,不能触及庞杂的微观权力机制。即便革命取得成功,也只能改革宏观国家权力构建,却无法调整细微的微观权力的管道,无法改变个体被管制、被规训的命运。相反,福柯却十分推崇社会运动。他认为60年代以来兴起的社会运动“改变了我们的整个生活,改变了我们的精神和态度,也改变了那些并没有参加这些运动的人们的态度和精神”,对于这些运动的意义和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

2.4 现代生存美学

通过对古代历史的考察,福柯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发现了一种生存美学的策略。希腊罗马人从自我的生活实践出发,把自我作为生存的主体,而不是在法律的压制下、在普遍规范的约束下,被迫压抑真实的自我。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尊重自我的需求,不受外界影响,这种“关切自身”的理念,将美学、生命、政治相互联系起来,过上了一种伦理化的、自由的、美学式的生活。因此福柯受到启发,认为在现代规训权力的包围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现代生存美学的反抗策略,达到自我的解放。

福柯认为,人际关系包括两种:一种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这种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体现在社会关系中就是法律、普遍性规则的抑制作用;第二种是个人与自我的关系,这是一种自我探求、自我抉择的关系。在福柯看来,真正的道德生活不是迫于他人的压力和法律的权威而进行的活动和选择,不是一种所有人都必须接受和服从的道德形式,相反,个体自身应该是做出道德实践的主体。但同时,个体又是道德实践的对象,因此,道德过程就是形成自己的节制、自律等生活态度的过程,是发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是认识、控制、考验、完善和改变自己的过程。希腊罗马人从自我出发,但并没有过分放纵自己,使自己陷入极端的享乐主义,这就是因为他们在发现自我需求的基础上,学会了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学会了节制。

现代人是由法律和普遍性规范构建起来的标准人,是被现代微观权力从内而外进行规训、控制着的的人。知识——权力的全面构建,固定模式的强制推行,普遍化规范的深入渗透,使得现代人具有高度的同一性。福柯批判这样的“现代人”,推崇创造性主体——这种主体不同于“现代人”,它具有自由抉择能力,能够自觉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受外界知识,法律、宗教乃至一切普遍规范性观念的支配,能够拒绝规训对个体的同一,这为抵制现代权力的约束、挣脱规训的桎梏出了新的可能性。但这种选择并不是完全没有条件、不受限制的选择,不是道德上的虚无,而必须接受美学思想的指导,合乎“美”的标准[3]。“人们不仅为自己设立了行为规则,还力图改变自己,在自己的个体生存中改变自己,使自己的生活成为具有某种审美价值并符合风格标准的作品。”

总的说来,现代生存美学反对法律的强制性,反对普遍化规范,反对整齐划一的固定模式,主张个体自由选择,彰显个体的差异,实现社会的多元化,这就体现为一种伦理上的美学,也為权力奴役下的人争取了一条实现自由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 结束语

福柯的微观权力观颠覆了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有些人认为,规训权力观点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权力理论研究方法,标志着政治理论研究新时代的到来。也有一些人,如哈贝马斯和吉登斯,对福柯及其理论做了批评甚至全盘否定的评价。

笔者认为在对福柯的微观权力观点进行评析时,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态度。一方面,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从现代社会实际情况出发,对传统的宏观权力理论进行解构,斥责现代社会用同一性、普遍性泯灭个体差异的做法,鼓励人的多元发展,提倡用有意识、具备自由抉择能力的创造性主体取代整齐划一、自我丧失的“现代人”[4],主张人们“自己决定和选择他们的生存”。这些观点都给之后的政治理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深刻的启示。另一方面,福柯的权力理论完全无视国家政权等宏观权力;他虽然承认规训权力的生产性功能,却过分关注规训权力所带来的压制、支配作用,也忽视了人的能动性;他虽然承认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并且从自己的理论出发,提供了两种获取自由的方式,但他又提出,丧失自我、高度同一的现代人根本不具备自我选择、自我救赎的可能,人无时无刻不处于权力的奴役之下,因此他的思想带有十分浓郁的悲观主义色彩。

参考文献:

[1]徐金海.学校教育中的规训与惩罚——基于福柯规训权力理论的视角[J].教育导刊,2010,(7):12-15.

[2]钟红艳.福柯《规训与惩罚》的理论基础与终极关怀[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4):89-94.

[3]张之沧.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J].江苏社会科学,2004,(4):25-30.

[4]陈新.历史与权力——《规训与惩罚》讲述的三个故事[J].东岳论丛,2004,(5):44-49.

作者简介:乔尚(1993-),女,回族,江苏高邮人,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推荐访问:现代人 惩罚 解读 解放 策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