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韦编三绝”新说

“韦编三绝”新说

时间:2022-03-11 09:43:34 浏览次数:

〔摘要〕 对于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解释,一般认为“韦编”就是“熟牛皮绳”。考证“经”“纬”二字作为纺织布匹时纵线和横线的本义,结合战国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典籍称“经”的现象,以及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可知以“韦编”为熟牛皮绳的说法是不当的。经纬本是纺织用词,用在简牍文书上,就是其形似类比的引申义。简册上纵向的竹简就如同织机上的经线,而横向编联的丝绳就像织机的纬线。“巠”“韦”分别是“经”“纬”初字,“韦编”(即“纬编”)指简册上横向的编纶。

〔关键词〕 韦编三绝;经;纬;书籍制度

〔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9)02-0177-08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好《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司马迁去孔子之时不远,此段记载当为可信,且马王堆帛书《易传》的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佐证,孔夫子是一个非常喜欢读易的人。这其中有一个“韦编三绝”的成语典故,后来人们用“韦编三绝”比喻一个人读书勤奋刻苦。

正因为该典故出自孔子读《易》,所以后人就以“韦编”借指代称《周易》。比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唐许浑《元处士自洛归宛陵山居》诗:“紫霄峰下绝韦编,旧隐相如结韈前。”自注:“元君旧隐庐山学《易》。”唐杨炯《〈王勃集〉序》:“每览韦编,思弘大《易》。”杨炯《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在邛都十余载,沉研《易》象,韦编三绝,赋诗纵酒,以乐当年。”元耶律楚材《过天德和王辅之诗》其四:“韦编三绝耽牺《易》,萧散风神真隐人。”其次,“韦编”更多的是泛指古籍。比如唐周弘亮《除夜书情》诗:“还伤知候客,花景对韦编。”唐崔融《代皇太子请修书表》:“以周公之上圣,日读百篇;以孔父之多能,韦编三绝。”明陈汝元《金莲记·慈训》:“今汝萤火曾亲,蠹书堪读,可将玉管,从事韦编。”田北湖《论文章源流》:“始点漆于韦编,继操刀于简版。”《晋书·王湛传》:“史臣曰:叶宣尼之远契,翫道韦编。”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这些都是“韦编”后来的引申意义。

一、传统解释:“韦编”为牛皮绳

对于这一典故者,《史记》“三家注”无注。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解释道:“古者用韦编简,故曰韦编。三绝,言披览之勤也。”并没有说明“韦”为何物。但现代注释家大都认为“韦”即皮韦、熟牛皮条,即经过去毛加工制成的柔皮。古代书籍是写在竹木简上,用熟牛皮条穿起来的,“韦编”就是竹简上的熟牛皮编绳。言称孔老夫子读书勤奋,反复研读《易经》,竟然把编联竹简的坚韧的牛皮绳都翻断了多次。

这是一个大家都普遍认可、略无疑惑的解释。众人之所以相信它,可能主要有如下根据:比如《周礼·考工记序》:“攻皮之工,函、鲍、韗、韦、裘。”依据《周礼正义》等注疏我们知道,函(甲)、鲍(鞣治生革)、韗(造鼓)、韦(鞣治生革)、裘(主制皮裘),这些都与皮革制造业有关。所以《说文解字》“韦部”云:“韦,相背也,从舛,囗声,兽皮之韦可以束枉戾,相韦背,故借以为皮韦,凡韦之属皆从韦。”

此外,从其他类书和纬书文献中也可以为此说找到证据。比如北宋类书《太平御览》卷六一六中也有孔子读《易》的这段文字,只是较《史记·孔子世家》多出了两句话,其文云:“孔子晚善《易》,韦编三绝,铁擿三折,漆书三灭也。”①纬书《论语比考谶》有:“孔子读《易》,韦编三绝,铁擿三折,漆书三灭。”②东晋葛洪《抱朴子·祛惑》:“常劝我读《易》云,此良书也,丘窃好之,韦编三绝,铁挝三折,今乃大悟。”③又清王世禛《池北偶谈·谈异》:“《论语谶》云:孔子读《易》,韦编三绝,铁挝三折,漆书三灭。后世但知韦编一语,下二语遂不著。又王原叔云:颜子读书,铁镝三摧。”由此学者便认为古本《史记》原是有后两句的,并以“铁擿”之“铁”“漆书”之“漆”皆为材质,进而推断“韦编”之“韦”也是材质,所以“韦编”为熟牛皮绳。

正因为如此,历来学人信奉此说,略无疑处。现当代也有不少学者属文论证这一观点,为这一传统的说法提供证据。④

二、牛皮绳说站不住脚

也有少数学者从中发现了问题,对此持怀疑态度,如商承祚⑤、张显成⑥、骈宇骞⑦等都认为“韦”并非材质,不是牛皮绳。我们认为,传统说法确实有可商之处。

首先,在古代文献中,直接称“编”书之物为丝绳。《说文》:“编,次简也。”《汉书·张良传》“出一编书”,颜师古注曰:“编谓联次之也,联简牍以为书,故云一编。”《说文》:“册,符命也,诸侯进授于王,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两编之形。”《广雅·释器》:“编,绦也。”《广韵·豪韵》:“绦,编丝绳也。”

其次,关于古代发现的简牍文书之编纶,也只是见到丝绳的记载。比如,早在晋武帝时在河南汲县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十几万支竹简,当时整理这批竹简的著名学者荀勗在《穆天子传序》中说:“古文《穆天子传》者,太康二年汲郡不凖盗发古冢得书也,皆竹简素丝编”。《南齐书·王僧虔传》:“文惠太子镇雍州,有盗发楚王冢,获竹简书青丝编,简广数分,长二尺。有得十余简,以示王僧虔,僧虔曰是科斗书《考工记》。”《南史·王僧虔传》:“楚王冢书青丝编。”《太平御览》卷六〇六引:“刘向《别传》曰:‘《孙子》书以杀青简,编以缥丝绳。’”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引刘向《别录》则作:“《孙子》书以同已杀青简,编以缥系绳。”《文选》卷三八《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注云:“刘歆《七略》云:‘《尚书》有青丝编目录。’”以上诸多文献皆言古书编纶为素丝、青絲或缥丝绳等丝质的线绳,均未提及简册有皮制编绳者。

现代著名学者朱希祖《汲冢书考》称:“荀氏所谓竹简素丝编者,谓竹简以素丝编为册也。册之篆文为冊,象形。编竹简以为册,横线二道,即象丝编之形,册之两边以韦(皮也)包之。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盖谓所包之韦、所编之丝三绝也。汲冢书册两边有韦与否,荀氏未言。”⑧是为了调和两说的骑墙之论,为了达到目的,硬是在荀勖明言“竹简素丝编”之外,无端地加上了“册之两边以韦(皮也)”。无中生有,殊为穿凿,故为商氏所讥。

推荐访问:三绝 新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