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发生在西方大学博物馆的争论——服务科研还是娱乐大众?

发生在西方大学博物馆的争论——服务科研还是娱乐大众?

时间:2022-03-03 10:25:53 浏览次数:

面对向普通大众开放的呼声,很多大学博物馆显得准备不足,力不从心

在中国的大学博物馆为博物馆的定位困惑的时候,西方大学的博物馆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并由此引发持久不息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大学博物馆到底应该为谁服务?在新经济条件下,是固守校园还是面向社会?

因教育科研而兴建

西方大学有建博物馆的传统,大学校园里都有非常知名的博物馆,有的还不止一家,它们被称为“大学的脸面”,其历史与大学本身的历史同样久远。博物馆的数量、规模以及发展水平,早已成为人们评价一所大学水准的重要标准。

西方大学博物馆既有一般博物馆的共性,又有不同于一般博物馆的特性。从整体上看,大学博物馆是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而建立、发展起来的,无论是考古学、人类学博物馆,还是动植物、地质标本馆,都与大学里的同类学科的成长密切相关,既是其教学科研活动的产物,也是其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世界大学博物馆共有3000多家,其中,美国就有1000多家,英国有400多家。这些博物馆都是依学科而建立,大部分属于研究型的博物馆。

由于这样的特性,大学博物馆的开放政策和普通博物馆不同。不少大学博物馆不完全对社会大众开放,或者针对学生和普通大众采取不一样的办法,如哈佛大学有11家博物馆,全部对本校师生免费开放,对于普通观众则是收费的,如哈佛大学博物馆需缴纳4美元方可进入。

西方大学博物馆馆藏丰富,和中国大学博物馆多为国内藏品不同,其藏品来自世界各地。哈佛大学博物馆里有很多中国的石刻造像、玉器、青铜器等精美文物,有的藏品国内罕见。在哈佛动物学博物馆中,从恐龙、恐龙蛋到现代动物几乎无所不包。美国《国家地理》称,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河南陕县发现的恐龙蛋化石,有三分之一被该馆高价收购后珍藏。

博物馆面向大众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的普通博物馆经过了二次革命,已经成功完成了转型。以收藏为目的的单一化传统博物馆逐渐被遗弃,取而代之的是以服务大众为目的的多元化现代博物馆。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九次大会提出,博物馆的主要功能“首先而且必须体现为所有人服务的宗旨”,要坚持不懈“为变革的社会服务”。在修改后的博物馆定义中,强调“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

服务大众,已经成为国际博物馆界的共识,某些保守的博物馆忽视普通大众需求的做法,受到了越来越激烈的指责,教育与娱乐兼顾成为博物馆的时尚,有些博物馆已经发展成社区的文化和娱乐中心。美国的一些地区性博物馆则走得更远,曾有人批评说,“它们很少拥有永久性藏品,几乎不搞学术研究,而是忙着筹办巡回展览,经常举办音乐会、电影、戏剧、舞蹈节目和其它表演活动。”

经过这样的革命,如今西方的博物馆可谓形形色色,无所不包,因特网的出现,更使虚拟博物馆兴盛一时。博物馆已经不再是神圣的殿堂,走进博物馆,人们不再衣冠楚楚,满怀敬意,而是放松心情,闲庭信步。

一位博物馆专家说,今天的博物馆人已经无法控制博物馆的轨道,决定博物馆前进方向的,不再是政府、投资者、知识分子,而是一支看不见的手——博物馆市场。

无法避免的冲击

20世纪80年代,走向大众的浪潮开始冲击西方大学博物馆。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各国试图通过艺术、科学来发展新的经济,使大学成为一个国家及所在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股浪潮使这些经历了百年甚至数百年风雨的博物馆成为了争论的焦点:当今大学博物馆应该如何定位,大学博物馆所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学术研究、教授学生还是服务普通大众及所在的社区?

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认为,大学博物馆首先要满足学术研究。剑桥大学历史博物馆馆长也认为,大学博物馆是为大学服务的,博物馆应该庆幸其唯一性,而不是总是为此不停的做解释。博物馆可以娱乐中学生,但博物馆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为高等教育服务”。况且,大学博物馆不是国家投资的,是大学自己兴建的,为大学服务才是其主要目的。

但英国大学博物馆协会主席认为,用于大学博物馆的有限资金不应仅仅是对国家物质精神遗产的收藏,假若如此众多的的大学博物馆和藏品不对公众完全开放,那么就会使公众失去了很多学习的机会。

这场争论至今还在继续,但有一个现实是大学博物馆不得不正视的,那就是资金不足。由于资金问题,很多老牌大学的博物馆多年来一直面对空间狭小拥挤、设备陈旧落后的窘境。哈佛大学许多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都是10年一贯制。其动物学博物馆的展厅充满刺鼻的味道,而且展厅拥挤;矿物与地理学博物馆的展柜几十年未换,说明牌也非常破旧。而西方普通博物馆的情况也与此类似,虽然有政府的资助,其经费也常常面临入不敷出的局面,在英国,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收入也通常属于中下等水平。

路在何方?

面对这种困境,有人提出,大学博物馆馆长应该学习大学校长。当今大学校长多数时间不在校园办公,而是云游四方,为学校募集各种资源,已经成为“教育政客”。大学博物馆馆长也不应该安于自己的学者身份,应该带领博物馆去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

为走出困境,不少大学博物馆已经认识到,应该进一步让社会了解自己,在保证大学学术水平的前提下,主动为所在的社区服务,这样才能扩大资金筹措的渠道。

2000年,哈佛大学开始了尝试,向普通大众开放了“恐龙展览”,展览充分运用了现代展示手段和声光电技术,将一个多彩的恐龙世界奉献给观众,展览有恐龙蛋实物,有专家现场工作照片,并配有专题片介绍等,这就既兼顾了学术研究的要求,又照顾到普通大众的欣赏水平。这个展览如今已经成为哈佛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新的经济转型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大学本身的需要,都要求大学博物馆调整自己的位置和目标。但由于大学博物馆以往的目的、服务人群是相对固定的,特别是以往研究型博物馆对社会服务类设施并不看重,也不会考虑残疾人群、儿童群体的特殊要求,所以大学博物馆在向普通大众开放以后,在软硬件两方面都遇到了挑战。

既要保持学术研究的优势地位,又要照顾普通大众的娱乐需求,对大学博物馆而言,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很多大学博物馆显得准备不足,力不从心。

推荐访问:大众 争论 博物馆 科研 发生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