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天津自然博物馆5次改扩建历史纪实

天津自然博物馆5次改扩建历史纪实

时间:2022-03-03 10:08:36 浏览次数:

zoޛ)j馞-Nu﮵m5O57yuu5]计划。该计划和构想受到教会领导层的一致认同,并很快得到了直隶东南教区(献县教区)耶稣会会长、法国北方耶稣会省会长和耶稣会总会长的采纳,不久还获得了法国外交部的资助。

桑志华的计划是:从科学和经济角度全面、系统地考察中国北方腹地(黄河流域、内蒙古及西藏附近),包括其地质和动植物区系。因此为了研究中国北方疆域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农业及其他学科,需要设立一个考证资料和藏品的研究中心并设立陈列室,即建立一所博物馆。

1922年4月北疆博物院破土动工,至9月工程告竣,北疆博物院北楼建成,为砖混结构,共3层,高21 m,占地300 m2,由比利时与法国合资的义品公司设计监造。1925年扩建陈列室,1929年扩建南楼,3座建筑相连接,整体形成“工”字结构。桑志华为其取名为“MUSEE HUANGHO PAIHO”(黄河白河博物馆),也称作北疆博物院(图1)。

1925年在博物院办公楼西端动工增建新的陈列室,于1928年正式对外开放。陈列室紧贴北楼西侧,与北楼相连通,分为3层,每层面积为165 m2。一二层主要用于展览,三层则用来存放标本和相关物品。一楼陈列室主要展出的是地质学系列和古生物系列;前者主要涉及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史前史学和工业地质学等,后者则主要为古生物学、古人类学等。

地质岩矿部分展示主要以花岗岩、斑岩为主,均采自华北的山区和沿海。同时,表现地质压力所产生的褶曲、断层的标本,煤的形成展示以及经过剥蚀后重新组成的岩石,砾岩和角砾岩等岩石标本,各种水晶、玛瑙及金、银、铜、铁等金属矿物标本均被陈列展示。除此之外,桑志华还展出了一张巨大的华北地质系统考察图,对一些地区的岩系分布、土质等进行了详细的挖掘测量,并绘制出剖面图。

古生物方面的展示大多为古哺乳动物化石,除了某些体积过大的披毛犀、象、鹿等骨架被陈列在展厅中央的大玻璃柜中外,其他均按系列摆放。桑志华在我国的古生物采集过程中发现了四大古哺乳动物群遗址:它们是我国第一个被科学家发现的、可以称之为动物群的甘肃庆阳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萨拉乌苏出土的完整的披毛犀和野驴骨架、王氏水牛、狍(麅)的头骨等晚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化石;河北阳原泥河湾发现的第三纪和第四纪过渡阶段的哺乳动物群化石;山西榆社盆地发现的上新世哺乳动物群化石[1]。随着这些动物群化石的不断发现和深入研究,也被桑志华不断展示在公众面前。这些动物群标本的展示,既提升了北疆博物院的价值和地位,也为观众认识自然打开了新的视角。

古人类化石、石器与陶器是另一大类重要展品。桑志华在中国北方有关人类遗迹的采集过程中,创下了很多考古界的第一,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先驱和开拓者。甘肃庆阳1920年发现的3件人工石制品被考古界称之为中国内地第一批发现的有正式记录的旧石器,掀开了中国旧石器年代和史前研究的篇章。内蒙萨拉乌苏1922年出土的古人类牙齿化石是中国境内最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揭开了中国古人类研究的序幕。宁夏灵武县水洞沟出土的大量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精品,器型丰富多样,与西方同期文化有较多相似之处,在探讨东西方文化关系上特别引人注目。这些古人类化石及石器的发现,为人类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证,同时也为观众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提供了新思路。

现生标本的展示最初涉及植物学和动物学的各个类群和层面。植物学方面从藻类到维管束植物、从木材到果实种子、从植物病理到病虫害等应有尽有。动物学方面从与植物息息相关的昆虫生物学、生活史标本到各个不同种类的昆虫标本,从低等的蠕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到高等的两栖、爬行、鱼类、鸟兽等均按系列进行了展示。精选的老鹰、天鹅等400件鸟类标本如飞天一般被安置在靠墙玻璃柜的上层架格里面,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形象生动;与此同时,还配展了一些鸟巢和鸟蛋标本。哺乳类标本中除挑选少数大型、可视性强的标本外,还特地挑选了一些50多件啮齿类及其他小型标本做成小景观用于陈列展览,同时以豹为首的16件大型皮张标本也被悬挂在3楼楼口处。

展品的标签全部使用法文,为了使一些物品更为醒目,特别加入了英文和中文标题。为配合陈列室对外开放,博物院还编辑出版了法文《参观指南》。

2 天津人民科学馆时期

1952年6月5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组成“天津市人民科学馆筹备委员会”,1952年6月20日召开了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讨论科学馆今后任务和组织编制。1953年7月,天津市文化局成立了“天津市人民科学馆筹备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李霁野教授担任,委员有刘再生、肖采瑜、黑延昌等。聘请肖采瑜兼任馆长,调黑延昌担任办公室主任。同年12月,在完成清点造册后,办理正式移交手续。当时北疆博物院仅有3名工作人员。

1953年,天津市文化局拨款购买了洛阳道、南海路一所楼房,用作津沽附中学生宿舍,作为交换收回了北疆博物院北楼一层和二层。整个北楼由人民科学馆统一规划和使用。

1952年8月16日正式启用“天津市人民科学馆筹备委员会”印章。南开大学生物系主任肖采瑜任馆长,黑延昌任办公室主任,并主持全面工作。自此,天津市人民科学馆正式诞生。

关于科学馆的方针、任务及发展方向在历经较长时间的探讨而逐渐明确。对此,黑延昌同志曾提出5个建馆方案。1952年市文化局提出:以原北疆博物院为基础,向自然博物馆方向发展。1952年天津文化局接收原北疆博物院,筹建天津市人民科学馆。

第一次陈列展使用了北疆博物院的标本,在原北疆博物院第1层和2层共设立4间陈列室(图2),面积达800 m2,内容是第1室古生物,第2室脊椎动物,第3室无脊椎动物,第4室农业害虫。于1953年秋季开放,当时观众十分踊跃,最多时每天可达5 000人。

3 天津自然博物馆建设初期

1957年3月25日,天津市人民科学馆筹备委员会向天津市人民委员会提出了《天津市人民科学馆确定方针任务和变更馆名的意见》。天津市人民委员会1957年6月11日批准执行,由此,天津人民科学馆更名为天津自然博物馆。

1959年天津自然博物馆接收了马场道206号也就是解放前英租界赛马场的原址,将原有的马棚修缮后形成自然博物馆的展厅(图3)。在此期间,利用3个月的时间建成“古生物”“现代动物”和“人类对动物利用和改造”3个陈列室,展出面积达3 000 m2。新的陈列室建成后,原有的北疆博物院的陈列室改成了标本室,不再对外开放。

1964年天津自然博物馆筹备建立“人类馆”陈列室,但不久“文革”就开始了。“文革”开始后,1968年成立天津博物馆,把天津自然博物馆和天津艺术博物馆、天津历史博物馆合并。1971年,天津博物馆把原有的自然博物馆的人员组织起来,成立自然组,这是“文革”后刚开始恢复自然博物馆的工作。至此筹建“人类馆”陈列室的工作得以继续。1973年《人类起源展览》在原天津历史博物馆原址(天津市河东区光华路4号)对外开放。

从建国初1952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尽管政治运动接连不断,但天津自然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始终不离不弃地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广大青少年,开放陈列和展览。1953~1975年以天津自然博物馆为阵地开展了《生物的生活展览》、《生物科学在天津农业生产上的实践展览》、《植物综合利用展》、《地震知识展览人类起源展览》、《预防地震展览》、《辽宁海域强震震害展览》等多项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陈列和展览。

1975年经市政府批准,在原址基础上改建展室3 400 m2,1978年建成开放。随着时代的前进,到了20世纪90年代,改造后的展厅已经满足不了观众日益增长的观展需求。

4 改革开放后的博物馆 (海贝含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原位于马场道206号的平房馆舍已不能适应工作需要。为了保护和弘扬自然科学文化遗产,1997年中共天津市委、市人民政府投资在原址建设新馆,自然博物馆改扩建项目成为当年市政府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的20件实事之一。新馆工程于1997年7月4日开工,于1998年6月30日竣工,7月开始紧张的布展工作,10月28日向社会开放。

新馆设计创意构思采用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之说,平面与立面的构图均以“方”和“圆”为构图母体进行功能与形式的组合(图4)。高26 m、直径36 m的圆形中心展厅,采用半虚半实、透明半球体造型,与相衬的白色壳状体构成“海贝含珠”的造型,寓意天津自然博物馆是渤海之滨的一颗明珠。其新颖的造型,独具匠心的设计,成为天津市一座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其建筑风貌入选国家邮政局2002年11月9日发行的《博物馆建设》特种邮票,天津自然博物馆是其中唯一一座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新馆基本陈列分为序厅、古生物一厅、古生物二厅、水生生物厅、两栖爬行动物厅、动物生态厅、世界昆虫厅、海洋贝类厅,另有热带植物园及电教厅等[2]。新馆陈列设计转变观念,大胆创新,采用国际上流行的主题单元式陈列,集中表现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突出物种和环境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

1998年新馆开馆一年,接待观众56万人,同时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到馆参观、学习,社会各界对新馆陈列给予了高度评价。邀请博物馆学家、生物学家以及有关领导对新馆展示进行了详细而认真的评估,大家一致认为摆脱了传统自然史博物馆以专业学科的分类作为展示的主要方法,在指导思想和表现手段上进行了大胆革新,同时把标本与活体结合,室内展示和室外展示结合,加入观众的参与和互动,体现了现代化博物馆的新思维和新风貌。新馆展示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与发达国家某些自然史博物馆相比毫不逊色。馆内10个陈列同时获得1998年度全国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

5 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

随着物质文明日益繁荣,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更高需求,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建设的载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3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注下,天津自然博物馆迁建至天津的文化中心,与天津图书馆、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天津大剧院、中华剧院、天津科技馆形成天津的文化新地标。不仅为天津人民带来时代的文化享受,也使天津自然馆这一百年名馆重新焕发了生机(图5)。

基于雄厚的馆藏和综合的优势,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以“家园”为主题,通过1层“探索家园”、2层“生命家园”、3层“生态家园”等若干单元主题,通过地球生命演化、变迁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概括地揭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亿万年来的进化和发展,运用大时空概念从不同空间视角展示地球“家园”亿万年生命历史长河中的重大事件。同时,引入叙事情节手法讲述家园正在发生的故事,运用探索和发现的视角,借鉴国际上自然史博物馆的最新理念,展示地球生命“家园”的波澜起伏与宏大壮阔。将自然、自然史和自然与人类三重内容融为一体,将观众引向对生物多样性及重要性的思考,增进对自然环境的兴趣与责任感[3]。

在总体风格上,采用全景式、复合式、大时空的空间模式,综合运用模型、多媒体、视频、封闭式景箱、开放场景、步入式剧场、动态演示等多种展示方式,创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精品展览。

在设计上,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作为一个以“探索自然的奥秘、了解生命的奇迹、展示人类的家园”的文化专题,在保留原有建筑空间结构特点的基础上,采用与地域环境相顺应协调的方法进行总体规划,将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功能设计、展示设计、文化设计及城市设计融为一体,营造一个大的“家园”主题的城市文化空间。使之成为百姓文化休闲的高雅文化场所,青少年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第二课堂,中外游客踊跃参观的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 覃雪波.风雨兼程近百年 历尽沧桑是春天——天津自然博物馆简介[J].生物进化,2008(3):62-64.

[2] 王宏钧.博物馆的动态陈列和高新科技运用[J].中国博物馆,1999(3):65-72.

[3] 单霁翔.略谈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知识性与通俗性[J].南方文物,2014(1):16-23.

推荐访问:天津 纪实 博物馆 改扩建 自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