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调整-备战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调整-备战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时间:2022-07-12 11:25:06 浏览次数:

 点 易错点 18

  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调整

 1.打土豪、分田地:1927——1937 年 土地革命时期。

 2.减租减息:1937——1945 年 抗日战争时期。

 3.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1947 年 7 月开始的解放区土改。

 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0年冬——1952 年底的土地改革。

 5.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1953——1956 年的农业合作化。

 6.扩大公有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一大二公),实质是追求平均主义:1958 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

 7.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1978 年底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01

 打土豪、分田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是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的基本条件。因为获得土地是贫苦农民最强烈的渴望。而没有土地革命,不满足贫苦农民的要求,红军队伍难以扩大,军事斗争难以坚持,根据地也难以巩固和发展”。材料陈述了 A.国民大革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B.打土豪分田地,创造“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C.全民族的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望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是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的基本条件”“没有土地革命,不满足贫苦农民的要求,红军队伍难以扩大,军事斗争难以坚持,根据地也难以巩固和发展”反映了土地革命是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927 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罗霄山脉中段,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根据地,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故 B 符合题意。“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立”都发生在 1927——1937 年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大革命”发生在 1924——1927年;“全民族的抗战局面开始形成”发生在 1937——1945 年抗日战争时期;“各解放区连

 成一片,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望”发生在 1946——1949 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排除 ACD三项,故选 B。

  1.1929 年 7 月,苏联《真理报》称,毛泽东和朱徳的红军“成为中国游击运动中出现的最为重要的现象,唯有这些远离城市的红军游击队仍旧显露着他的生命力”。由此可知 A.秋收起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得到认可 C.中国革命急需建立正规军队 D.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毛泽东和朱徳的红军成为中国游击运动中出现的最为重要的现象,唯有这些远离城市的红军游击队仍旧显露着他的生命力”可知毛泽东和朱德红军主力远离城市的做法,显示他的生命力。结合课本所学,1927 年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受挫。分析国情,大城市敌人力量强大,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做出正确的决定,放弃攻打大城市,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朱德和毛泽东在井冈山根据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找到了一条符合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领导中国革命胜利。B 正确;A 排除;“中国革命急需建立正规军队”与题干材料无关,C 排除;1935 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D 排除;故选 B。

 2.1929 年,毛泽东的《清平乐·蒋桂战争》-词写道:“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这首词描述历史场景客观上 A.推动了北伐的顺利进军

  B.打击了各派军阀 C.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D.有利于反围剿的胜利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这首诗反映了毛泽东提出利用国民党各派军阀混战的时机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结合课本所学,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C 项符合题意;排除 B 项;由“1929 年”,北伐顺利进军是在 1926-1927 年国共第一次

 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时期,排除 A 项;“围剿”和反围剿斗争开始于 1930 年,排除 D 项;故选择 C。

 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找到的“正确革命道路”指 A.城市暴动,武装夺取大城市 B.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正确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B 正确;城市暴动,武装夺取大城市是苏俄走的革命道路,排除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找到的道路,排除 C;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三大改造后,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 D。故选 B。

 4. (2020 年江苏泰州)1927 年国共分裂以后,毛泽东在远离国民党控制的地方组织农民力量,进行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使革命力量得到发展壮大。他的做法是 A.组织工人罢工

  B.走工农武装割据之路 C.服从共产国际

  D.策划城市的武装暴动 【答案】B 【解析】1927 年 9 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保存革命力量,放弃攻打长沙,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组织农民力量进行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使革命力量得到发展壮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B 符合题意;组织工人罢工与题干内容“进行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无关,A 排除;当时毛泽东没有服从共产国际走城市道路,C 排除;策划城市的武装暴动是在“进行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之前,D 排除。故选择 B。

 02

 减租减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推行的土地政策是

  A 没收地主土地,消灭地主阶级 B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 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D 限制富农,保存富农经济 【答案】B 【解析】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推行的土地政策,所以选 B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与土地革命时期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答案】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转变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原因是:①减租减息的根本目的是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地主经济对农民的剥削,以调动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把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争取到抗日统一战线的联盟内。②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大多数地主有抗日的要求,对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农民实行交租交息后有利于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保障地主的地权、财权和人权。③富农是抗日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力量。把富农的生产方式定性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使富农继续保有它的土地和继续它的生产方式。这一政策既有利于照顾参加抗日的地主、富农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农民的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

  1.下列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解放战争时期放弃攻打中心城市计划 C.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D.重视发挥农民革命作用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年代尺可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从红军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到抗战时期的地主减租减息,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实行耕者有其田,虽然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是都重视发挥农民的革命作用,注意废除或减轻农民遭受的封建剥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 正确;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红军时期,A 排除;红军时期中国共产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计划,改为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B 排除;建立

 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是在全民族抗战时期,C 排除。故选 D。

 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的共性是 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所以②不符合,此题用排除法。

 3.阅读下列材料:(18 分)

 材料一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31 年土地改革路线 材料二

 一方面要规定地主应该普遍的减租减息,不得抗不执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 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交纳 ——中共 1942 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材料三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抗日战争时期采取什么土地政策?作用?(5 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于何时?这次地改的主要目的有哪些?(5 分)

 (3)这次土改在政策上同 1931 年土改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1 分)

 (4)这次土改的意义?(6 分)

 (5)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中共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1 分)

 【答案】

 (1)双减双交。(1 分)

 作用:①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积极性(2 分)

 ②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2 分)

 (2)1950 年.(1 分)

 目的:①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2 分)

 ②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2 分)

 (3)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1 分)

 (4)①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2 分)

 ②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2 分)

 ③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 分)

 (5)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制定。(1 分)

 03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解放区的土改 1.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出现的新面貌有 ①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提高 ③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④地主减租减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民踊跃参军参战,①②③符合题意;减租减息是抗日战争时期,④不符合题意;故选 A。

  1.1947 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发展。1948 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到 1948 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 1 亿农民分得了土地。材料强调了 A.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 B.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C.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围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到 1948 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 1 亿农民分得了土地。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以调动农民阶级的积极性,得到农民阶级的拥护。所以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以 D 符合题意,ABC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 D。

 2. (2020· 贵州铜仁� 中考真题)下列表格中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逐步壮大解放区军事实力 C.重视发挥农民的革命作用 D.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 【答案】C 【解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实行“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了争取农民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政策是为了团结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是为了争取农民支援解放战争,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重视发挥农民革命的作用,故 C 符合题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实行“打土豪,分田地”有利于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有利于壮大解放区军事实力,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政策有利于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可见 ABD非共性所在,排除。故选 C。

 3.据统计,在解放战争的头三年,晋冀鲁豫解放区参军军民达 148 万,山东解放区有 96万农民参军,700 万民工随军支前。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

 B.北伐战争胜利结束 C.农民民主意识提高

 D.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 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故 A 正确。北伐战争结束是 1927 年,时间不符,故排除 B 项。C 项与题目不符。政

 协会议召开是在 1949 年,时间不符,故排除 D项。故选 A。

 04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 1.图片是浓缩的历史。下列图片反映的史实是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图片“农民丈量分配土地”“四川金堂县贫民分到了土地”可知,1950 年 6 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 1952 年底,全国大陆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所以 A 项符合题意;B 项是发生在 1953—1956 年,C 项发生在 1958 年,D项发生在 1978 年。由此分析 B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A。

  1.20 世纪 50 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是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见了天。”材料表明这次改革 ①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② 使农民获得了解放 ③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④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分了地,出了气,见了天。”可知土地改革得到了农民的拥护,使农民

 获得了解放,①②符合题意;“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是我们的了,”可知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③符合题意;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有废除土地所有制,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 A。

 2 .下列事件反映出的共同主题

 A.恢复发展经济

 B.解放生产力 C.巩固新生政权

 D.抵抗外来侵略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国内和国际的实际,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对内,1950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1951 年 10 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对外,1950 年,进行抗美援朝,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所以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共同体现出的时代主题是巩固新生政权,C 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 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C。

 3.“1950 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 9.8 万多个,修堤坝 2.2 万多座。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把 1000 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1951 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 1.4 亿吨,比 1949年增长 26.9%。”材料表明 A.抗美援朝胜利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B.新中国成立推翻了封建主义统治 C.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从 1950 年冬起,全国

 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到 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在土地改革的推动下,“1950 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 9.8万多个,1951 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 1.4 亿吨,比 1949 年增长 26.9%。”,所以 C 项符合题意;AB 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 项是在 1956 年底,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故选 C。

 4.下列两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变了经营方式

  B.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C.保护了农民利益

  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及图片信息分析可知,“土改后农民分配土地”反映的是土地改革运动;“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把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建立在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所以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是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点,B 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 ACD 三项均是两者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B。

 5 .农民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 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 9.8 万个,修堤坝 2.2 万多座,修沟渠 4000 多千米,受益田地 750 万亩。1951 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 1.4 亿吨,比 1949 年增长 26.9%。材料反映了 A.土地改革提升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B.农业合作社的兴办有利于公共工程的兴建 C.土地改革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物质基础 D.农业合作化运动满足了一五计划的需求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农民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1 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 1.4 亿吨,比 1949 年增长 26.9%”结合所学知识,1950 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土地改革运动,到 1952 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 2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所有制,农民获得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A 正确;农业合作社是从 1953 年开始的,排除 BD;材料没有体现“土地改革为抗美援朝提供物质基础”的内容,排除 C。故选 A。

 05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农业合作化 1.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老孙归社》,画册讲述了上个世纪 50 年代初孙家庄农民孙大爷种地和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农村人民公社 C.农业合作信用社 D.商业生产供销社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 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故 A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 1958 年,故排除 B项;农业生产合作信用社和商业生产供销社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D项。故选 A。

  1. (2020· 山东聊城� 中考真题)下面是 1953 年 12 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该漫画意在说明开展下列哪一运动的必要性?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土地改革运动 D.工业化建设运动 【答案】A 【解析】考查点:农业合作化运动。解题思路:根据“1953 年”、《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等信息可知,漫画认为小农经济相对脆弱,无法抵抗自然灾害。因此要对小农经济进行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 年我国开始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A 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 1958 年,B 错误;土地改革后,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仍然是小农经济,C 错误;工业化建设运动与与材料主题农村改革不相符,D 错误。综上故选 A。

 2 .1953 年 12 月 27 日,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中写道:“…的进度这样快,是不是在一种健康的状态中进行的呢?完全是的。一切地方的党组织都全面地领导了这个运动。农民是那样热情而又很有秩序地加入了这个运动…”材料中的“这个运动”指的是 A.农业合作化 B.手工业合作化 C.公私合营 D.土地改革 【答案】A 【解析】据“1953 年”“…的进度这样快,是不是在一种健康的状态中进行的呢?完全是的。一切地方的党组织都全面地领导了这个运动。农民是那样热情而又很有秩序地加入了这个运动…”可知,材料中的“这个运动”指的是农业合作化。1953 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 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至 1956 年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所以 A 项符合题意;BC 项发生在 1956 年,D 项发生在 1950—1952 年。由此分析 B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A。

 3.20 世纪 50 年代,中共中央出台《决议》提出:要克服农民分散经营中发生的困难,使

 广大贫困农民迅速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同时要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工业品有广大的销售市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包产到户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落后的农业生产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中国共产党从 1953 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方式是引导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 B 项符合题意;A 项是 1950—1952 年,C 项是 1958 年,D 项是 1978 年后。由此分析 A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B。

 4. (2018• 贺州)连环画是同学们喜爱的课外读物。如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据此可知,该故事反映的是我国当时进行的。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B 【分析】本题以连环画是同学们喜爱的课外读物。如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为依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老孙归社”可知,当时我国农村政策的描述正确的是为了将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土地改革后,我国的农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 年,我国在农村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1953 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至 1956 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同时农业合作化也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故选:B。

  06

 扩大公有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一大二公),实质是追求平均主义:人民公社化 1.如图是我国 20 世纪 50 年代某农村的宣传画。这些宣传画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我国

 A.农业生产髙速发展的情形 B.迫切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 C.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表现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完成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20 世纪 50 年代某农村的宣传画”并结合所学可知,“猪羊肥大赛黄牛”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天天向上”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体现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因此 B 项符合题意;A项农业生产髙速发展的情形在宣传画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C 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没有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排除;D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完成是在 1965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故选 B。

 1.对于如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出现转变的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A.甲线是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一五计划的实施

 B.乙线是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进行 C.甲线是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一五计划的实施 D.乙线是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大跃进、人民公人民公社化的进行 【答案】D 【解析】根据图表数据可知,甲在 1957-1960 年持续上升,增长幅度大,乙在 1957-1960 年持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 1958 年开始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时期掀起全民大炼钢,出现工业总产值上升的现象,甲反映的是工业总产值,大跃进、人民公人民公社化的进行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总产值下降,乙线是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所以 D 符合题意;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没有出现乙线数据的变化,A 排除;乙线是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BC 排除。故选择 D。

 2. (2020 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历史在曲折中前进“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 A.一切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要尊重客观规律 C.一切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

 D.要健全民主和法制 【答案】B 【解析】1958年到 1960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因此,我们从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故 B 符合题意;一切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要健全民主和法制是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教训,“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观愿望依然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排除 ACD。故选 B。

 3. (2019 )

 年江苏淮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数次调整。请按时间先后顺序给下列事件排序

 ①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农业合作化

 ③土地改革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 1958 年,农业合作化开始于 1953 年,土地改革开始于 1950 年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 1978 年底,所以 C 项排序符合。

 07

 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确保 2020 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如下表安徽凤阳县农业生产实现了三年三大步,最终告别贫困的原因是

 A.实行土地改革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信息“1980、1981、1982 年”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安徽凤阳小岗村在探索农村改革道路中,首先采取分田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大发展。因而才有了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的可喜成就。所以题干表中安徽凤阳县农业生产实现了三年三大步,其最终告别贫困的原因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项符合题意;A 项实行土地改革是 1950—1952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项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是 1958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 20 世纪末,排除。故选C。

 1.下表所示我国城乡收入与消费水平增长差距大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数据可知,1979-1984 年农村收入增长明显超过城市,这主要和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所以 D 项符合题意;AB 项土地改革的完成和农村生产合作社的建立都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与题干时间“1979-1984”不符,排除;C 项 1966—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破坏,排除。故选 D。

 2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从这首歌谣中我们看到 ①分田到户,把土地所有权给农民后的高兴心情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农民拥护 ③责任制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发展乡镇企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歌谣赞扬了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责任制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使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从这首歌谣中我们看到②③,D 项符合题意;而①分田到户,但土地所有权仍属国家,排除,④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促进了农村发展乡镇企业,排除。综上所述 ABC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D。

 3.下表中的数据来自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档案室里的一份档案。分析这组数据,你认为小岗村农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包产到户”的推行 B.废除农业税全面实施 C.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D.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推广 【答案】A 【解析】分析数据可知,1979 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粮食产量增加到了 1976 年的 3.78 倍,人均粮食口粮也增加到了原来三倍多,人均收入增加到了原来的 6 倍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 年,我国在农村进行改革,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A 正确;2006 年 1 月 1 日起废止农业税,与题不符,B 错误;对外开放指的是建立经济特区,不是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错误;“籼型杂交水稻 自 1976 年开始推广,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岗村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本上是政策的变化。D 错误。综上故选 A。

 4.(2019 娄底)2018 年 12 月 18 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说:“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我们党和政府在农村“大胆地试,勇敢地改”的重大举措是 A. 进行土地改革

  B. 成立农业合作社 C. 建立人民公社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开始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故选:D。

推荐访问:中国 备战 年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