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4.1劳动效率与劳动效益统计概述(教案)

4.1劳动效率与劳动效益统计概述(教案)

时间:2022-07-09 09:45:05 浏览次数:

 XX 职业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 课题(项目)

 4.1 劳动效率与劳动效益统计概述 授课时间 2020-2021 学年第1 学期 周次 1

  周

 2

 次 授课地点 A210 班级 2019 人力资源管理 授课教师

  教学资源 课件、微课、学习通 APP、微信等。

 教学内容 一、企业劳动效率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二、劳动效率统计的意义与任务 三、企业劳动效益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四、企业劳动效益的分类标准及统计意义 五、企业劳动效率与劳动效益的关系 六、劳动生产率指标与劳动效益指标统计与计算的原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一、企业劳动效率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二、劳动效率统计的意义与任务 三、企业劳动效益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四、企业劳动效益的分类标准及统计意义 五、企业劳动效率与劳动效益的关系 六、劳动生产率指标与劳动效益指标统计与计算的原则

  教法学法 教法 1.问题教学法 :教师设置思考问题,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2.小组讨论法: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任务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自主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度。

 3.“启发引导”教学方法 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再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概念。在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主动构建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6.“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和研究现有的案例,来解释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并推动教学内容的发展与完善。

 学法 1.小组探究法:通过组内讨论学习,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每位组员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并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课前通过超星泛雅平台自主学习微课、完成课前测试等,为课堂学习储备知识。

 教学过程

  序号 教学起止时间 活动类型 活动描述 1 10 分钟 教学 活动 1.通过学习通 APP 考勤 2.点评上次课程的课后小测 3.回顾上节重点内容 4.发布新课导入任务 学生 活动 1.登录学习通 APP 进行签到。

 2.反思不足。

 根据自己课前测试的错误,反思自己课程准备工作的不足,重新思考测试错误问题的答案,回答教师提问。

 2

  20 分钟 教学 活动 教师理论讲解:知识点 1 一、企业劳动效率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一)劳动效率的概念 劳动效率是企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的能力,或者劳动者通过劳动产生单位劳动成果所消耗的劳动量。前者可以理解为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产品的数量与相应的活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后者可理解为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劳动消耗与相应劳动成果的比值。

  劳动效率主要反映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劳动效率不仅能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与劳动效果,而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企业提高劳动效率,能够节约劳动时间,表明人们在生产中劳动效率的提高。企业的劳动效率是企业人力资源利用效果的集中体现,因此劳动效率统计与分析是企业人力资源利用情况统计与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劳动效率的表现形式 企业的劳动效率通常情况下用劳动生产率来表示通过计算劳动生产率来表示劳动效率的大小。前面讲到劳动效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按照劳动效率的这个定义,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有两种形式。

  (1)用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劳动成果来表示,公式如下 劳动消耗劳动成果= 劳动生产率

 式中的劳动成果可以用劳动产品总产量、总产值、附加值、增加值等多种形式来表示,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产值)越多,表示企业劳动效率越高;反之,则越低。因此,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产值)数量的多少和劳动效率的高低是成正比的。统计上一般将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量的比值称为劳动效率的“正指标” (2)用单位劳动成果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公式如下

 劳动成果劳动消耗= 劳动生产率

  以上公式表明平均单位劳动成果所耗用的劳动消耗量越少,则劳动

 效率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单位劳动成果消耗的劳动时间的多少与劳动效率的高低是成反比的。所以,统计上一般把劳动消耗量与劳动成果的比值称为劳动效率的“逆指标”劳动效率指标受时间、产量(产值)、劳动消耗等因素的影响,将劳动效率指标分为不同种类可以满足不同的分析目的。劳动效率的正指标与逆指标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其经济意义完全一样,从纯数学的角度来看,正指标和逆指标互为倒数。企业劳动效率统计一般采用正指标,而劳动定额的统计多采用逆指标。

 学生 活动 【课堂提问】:

 劳动效率的概念是什么?

 通过学习通抢答功能,第一名回答问题,如果第一名回答错误,邀请下一个名次的同学回答问题。回答正确每题加平时成绩 1 分,回其答错误 0分。其他同学通过学习通 APP 课堂提问模块线上答题,并获得相应的分数,系统会记录得分。作为期末成绩中的平时成绩。

 3 10 分钟 教学 活动 教师理论讲解:知识点 2 二、劳动效率统计的意义与任务 1.劳动效率统计的意义 劳动效率是一个经济范畴。企业劳动效率的提高表明了社会劳动的节约、成本的降低以及盈利的增加,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质保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劳动者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提高劳动效率必然成为发展生产的主要途径。劳动效率水平的高低,对于加速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各企业劳动效率的提高,是改善和提高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有利于增加工业总产值,提高全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 (2)提高劳动效率不仅可以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而且还会增加企业效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3)工业生产的增长,不能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力的数量,而主要是靠提高劳动效率来实现的; (4)通过对企业劳动效率的统计分析,能够使企业根据不同劳动效率水平招收劳动力及确定经济发展速度; (5)通过比较培训前后劳动效率的变化来反映各企业技术培训的效果; (6)通过对企业劳动效率进行统计分析,为研究和提高企业劳动效率提供服务; (7)劳动效率指标是考核和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最主要的指标之一; (8)劳动效率指标还是确定劳动报酬、制订劳动定额的依据。

 2.企业劳动效率统计的任务 劳动效率指标是评价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的。通过对大量企业劳动效率的统计,可以发现各企业消耗的劳动与所获取的劳动成果的大小关系,以及与先进企业或行业的劳动效率的差距,促使落后企业采取相应措施,努力提高劳动效率。企业劳动效率统计研究的基本任务主要有:

 (1)计算各企业劳动效率水平;

 (2)计算劳动效率的增长速度;

  (3)对各企业劳动效率水平和变动情况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及制约因素;

  (4)研究决定劳动效率变化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揭示其发展变化趋势;

  (5)研究和分析劳动效率的变化对社会总产量及劳动力变动的影响,推广提高劳动效率的最佳途径。

 学生 活动 【课堂提问】:

 劳动效率统计的意义

 通过学习通抢答功能,第一名回答问题,如果第一名回答错误,邀请下一个名次的同学回答问题。回答正确每题加平时成绩 1 分,回其答错误 0分。其他同学通过学习通 APP 课堂提问模块线上答题,并获得相应的分数,系统会记录得分。作为期末成绩中的平时成绩。

  4 20 分钟 教学 活动 教师理论讲解:知识点 3 三、企业劳动效益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1.劳动效益的概念 劳动效益是指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消耗量内获得实际收益的能力,或者劳动者通过劳动产生的单位实际收益所消耗的劳动量。这里的劳动消耗量指在劳动过程中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耗费。劳动成果指其所产生的物质效用和经济收益。

 实际收益不同于实际收入,实际收入指劳动成果(一般指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经销售后实现的总价值,而实际收益指实际收入中扣除成本后的纯收入,也就是通常说的盈利部分。物质效用是通过生产量、劳务量、品种、质量、服务年限等,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的某种需要,着重从使用价值形态方面考察;经济收益是通过资金、成本、利税等价值形式反映的利益,着重从价值形态方面考察。一般把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量称为“投入”,把劳动成果称为“产出”。企业劳动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即称为劳动效益。在实际工作中,无从使用价值形态还是从价值形态考察,要衡量企业劳动效益要体现出达到预定目标的程度,只有劳动的“产出”大于“投入”才有劳动效益。

 2.劳动效益的计算公式 根据劳动效益的概念,有两种计算方式。

 (1)用单位劳动消耗量产生的实际收益来表示,即 劳动效益=实际效益/劳动消耗量

 由于单位劳动消耗量所带来的实际收益与劳动效益成正比,统计上习惯称为“正指标”。

 (2)用单位实际收益所消耗的劳动量来表示,即 劳动效益=劳动消耗量/实际收益

 由于单位实际收益所消耗的劳动量与劳动效益成反比,统计上习惯称为“逆指标”。

 与劳动效率的计算公式类似,劳动效益的正指标和逆指标在数学上

 互为倒数的关系。

 学生 活动 【课堂提问】:

 实际收益不等于实际收入吗?

 通过学习通抢答功能,第一名回答问题,如果第一名回答错误,邀请下一个名次的同学回答问题。回答正确每题加平时成绩 1 分,回其答错误 0分。其他同学通过学习通 APP 课堂提问模块线上答题,并获得相应的分数,系统会记录得分。作为期末成绩中的平时成绩。

 【历年真题】:

 【2017 年 7 月真题·单选】用来表示劳动效益的“逆指标”是(

 D

 )。

 A.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劳动成果

  B.单位劳动成果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C.单位劳动消耗量产生的实际收益

  D.单位实际收益所消耗的劳动量

 通过学习通随堂练习功能让全班学生进行练习,回答正确+2 分,回答错误 0 分,课堂积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利用随堂练习功能,尽量地照顾到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利用真题训练,以便检测、巩固、拓展所学知识。

 5 20 分钟 教学 活动 教师理论讲解:知识点 4 四、企业劳动效益的分类标准及统计意义

 (一)劳动效益的分类标准 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角度看,劳动效益是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量之间的比值,反映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层次对人力资源利用的效果。根据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层次划分,劳动效益可分为以下三类。

 1.单个企业劳动效益和社会整体劳动效益

  单个企业劳动效益是指从单个企业、单位范围内进行核算的劳动效益;社会整体劳动效益是从一个部门(地区)乃至整个社会进行核算的劳动效益。单个企业劳动效益是社会整体劳动效益的基础。它们之间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有时会出现冲突。从宏观经济效益考虑,单个企业劳动效益要服从社会整体劳动效益。

 2.内部劳动效益和外部劳动效益

  一个企业经济实体范围内的劳动效益称为内部劳动效益;与该企业相关的经济实体得到的劳动效益称为该企业的外部劳动效益。一些内部劳动效益较高的企业并不一定形成较高的外部劳动效益,因为缺乏劳动经验的交流;相反,一些企业内部劳动效益较低,内部劳动资源与外界充分流动的条件下有可能形成较高的外部劳动效益。

 3.直接劳动效益和间接劳动效益

  直接劳动效益是指一项劳动活动本身直接体现出来的经济收益;间

 接劳动效益是指通过某一劳动活动间接反映在其他活动方面的经济收益。直接劳动效益和间接劳动效益是按照劳动效益的计量难易程度划分的。直接劳动效益较容易计算,间接劳动效益虽然可以计算,但计算起来比较复杂,有时很难完整计量。

 (二)劳动效益统计的意义 统计企业劳动效益,可进一步观察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形式,从人力资源角度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正确的评估。企业经济活动特点就是要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通过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高社会效益。与此同时,通过加强企业劳动管理,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和技术业务水平,努力提高劳动效益。企业劳动效益分析就是促进和保证完成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效益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

 1.提高劳动效益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提高劳动效益是我国经济发展工作的中心环节。劳动效益问题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问题提高劳动效益是我国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目前,虽然我国工业生产高速增长,但企业劳动效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从内部看,我国企业存在着产品质量低、劳动消耗大、人工成本高、产品竞争能力不强等原因。通过对劳动效益的统计,可以加深认识企业再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源分配各环节活动的规律性,作好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

 2.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劳动消耗 企业经济效益是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企业经济效益决定了社会经济效益。从微观方面看,我国企业成本居高不下,无论是生产资料成本还是用工成本、资金成本,整体都偏高。加强劳动效益统计有利于降低用工成本,发动职工群众深入挖掘提高劳动效益的途径,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效益。

 3.有利于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劳动手段、劳动对象是企业生产过程的三个劳动要素,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对劳动对象进行工艺加工的过程。因此,要做好企业的计划管理和生产管理工作,协调企业生产的各个要素和环节,深入认识和掌握劳动要素发展变化规律,合理组织相关生产要素。加强劳动效益统计,可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实现用工成本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劳动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4.有利于认识企业劳动活动的规律性 企业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是劳动三要素合理组织和结合的过程,是生产关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企业的劳动活动,反映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企业的劳动效益最终必须借助商品的价值量,衡量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企业经济活动总是在有限

 的社会资源条件下,合理组织各种生产力要素,努力提高其利用的效果,顺利地进行企业再

 生产过程,从而在生产经营中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企业必须以最少的劳动消耗获取最大的劳动成果,合理利用劳动、物资资源,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劳动效益的统计,从中可认

 识和掌握企业经济活动的规律性。

  5.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将日益提高。根据有关部门对相关行业产品质量的调查,我国工业产品的抽查合格率相对较低,与工业发达国家有比较大的差距。尤其是竞争激烈的行业,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最终导致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生产出质量高、品种好的产品,才能在竞争中获胜。加强劳动效益统计,有利于企业搞好产品生产,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

 四、企业劳动效益的分类标准及统计意义

 (一)劳动效益的分类标准 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角度看,劳动效益是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量之间的比值,反映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层次对人力资源利用的效果。根据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层次划分,劳动效益可分为以下三类。

 1.单个企业劳动效益和社会整体劳动效益

  单个企业劳动效益是指从单个企业、单位范围内进行核算的劳动效益;社会整体劳动效益是从一个部门(地区)乃至整个社会进行核算的劳动效益。单个企业劳动效益是社会整体劳动效益的基础。它们之间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有时会出现冲突。从宏观经济效益考虑,单个企业劳动效益要服从社会整体劳动效益。

 2.内部劳动效益和外部劳动效益

  一个企业经济实体范围内的劳动效益称为内部劳动效益;与该企业相关的经济实体得到的劳动效益称为该企业的外部劳动效益。一些内部劳动效益较高的企业并不一定形成较高的外部劳动效益,因为缺乏劳动经验的交流;相反,一些企业内部劳动效益较低,内部劳动资源与外界充分流动的条件下有可能形成较高的外部劳动效益。

 3.直接劳动效益和间接劳动效益

  直接劳动效益是指一项劳动活动本身直接体现出来的经济收益;间接劳动效益是指通过某一劳动活动间接反映在其他活动方面的经济收益。直接劳动效益和间接劳动效益是按照劳动效益的计量难易程度划分的。直接劳动效益较容易计算,间接劳动效益虽然可以计算,但计算起来比较复杂,有时很难完整计量。

 (二)劳动效益统计的意义 统计企业劳动效益,可进一步观察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形式,从人力资源角度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正确的评估。企业经济活动特点就是要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通过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高社会效益。与此同时,通过加强企业劳动管理,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和技术业务水平,努力提高劳动效益。企业劳动效益分析就是促进和保证完成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效益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

 1.提高劳动效益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提高劳动效益是我国经济发展工作的中心环节。劳动效益问题是我

 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问题提高劳动效益是我国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目前,虽然我国工业生产高速增长,但企业劳动效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从内部看,我国企业存在着产品质量低、劳动消耗大、人工成本高、产品竞争能力不强等原因。通过对劳动效益的统计,可以加深认识企业再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源分配各环节活动的规律性,作好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

 2.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劳动消耗 企业经济效益是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企业经济效益决定了社会经济效益。从微观方面看,我国企业成本居高不下,无论是生产资料成本还是用工成本、资金成本,整体都偏高。加强劳动效益统计有利于降低用工成本,发动职工群众深入挖掘提高劳动效益的途径,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效益。

 3.有利于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劳动手段、劳动对象是企业生产过程的三个劳动要素,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对劳动对象进行工艺加工的过程。因此,要做好企业的计划管理和生产管理工作,协调企业生产的各个要素和环节,深入认识和掌握劳动要素发展变化规律,合理组织相关生产要素。加强劳动效益统计,可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实现用工成本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劳动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4.有利于认识企业劳动活动的规律性 企业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是劳动三要素合理组织和结合的过程,是生产关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企业的劳动活动,反映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企业的劳动效益最终必须借助商品的价值量,衡量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企业经济活动总是在有限

 的社会资源条件下,合理组织各种生产力要素,努力提高其利用的效果,顺利地进行企业再

 生产过程,从而在生产经营中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企业必须以最少的劳动消耗获取最大的劳动成果,合理利用劳动、物资资源,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劳动效益的统计,从中可认识和掌握企业经济活动的规律性。

  5.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将日益提高。根据有关部门对相关行业产品质量的调查,我国工业产品的抽查合格率相对较低,与工业发达国家有比较大的差距。尤其是竞争激烈的行业,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最终导致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生产出质量高、品种好的产品,才能在竞争中获胜。加强劳动效益统计,有利于企业搞好产品生产,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

 五、企业劳动效率与劳动效益的关系 劳动效益与劳动效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广义上讲,劳动效益包含劳动生产率,两者虽然都是反映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即反映人力资

 源的利用效率;而从狭义上讲,劳动效益仅指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实际收益,不包含劳动效率。本章讨论的劳动效益是指狭义的劳动效益。劳动效率与劳动效益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反映的生产过程不同

  企业生产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过程:产前决策、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劳动效率一般只反映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效率情况,而劳动效益则要反映四个过程的效率和效益。

 具体如图 4.1 所示。2.数量关系不同

  劳动生产率指标与劳动效益指标在量上有很大的差别,劳动效率指标始终是大于劳动效益指标的。

 主要表现在:

 ①从计算公式看,产品实际收益总是小于产品总价值;②企业产品由于受预测与决策、市场供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部分产品积压,不能转化为实际收益。3.反映的效果不同

  劳动效率只能反映人力资源的生产效率,不能明确反映企业经营效果。而劳动效益更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能更直观地反映企业(或国家)的人力资源所带来的实际收益。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兼顾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的提高。两者数值既不能相差太大,也不能相差太小。相差太大,说明企业产品积压重或成本过大;相差太小,说明企业生产不足或售后服务等成本过大。只有当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保持适当的比例,才能说明企业人力资源达到合理利用的程度。

 六、劳动生产率指标与劳动效益指标统计与计算的原则

 在劳动生产率指标和劳动效益指标统计与计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可比性原则。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

 1.分子与分母在时间范围上要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产品产量、实际收益和劳动消耗量,必须是同一时间的。

 产前决策

 劳动效率

 产品生产

 产品销售

 售后服务劳动效益

 备注:1.每次课一份,教学环节部分自行增加表格。

 2.教学起止时间填写为“1-15 分钟”“16-25 分钟”,以此类推。

 3.活动类型填写为“教学活动”“学生活动”。

 2.分子和分母在空间范围上要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产品产量、实际收益和劳动耗用量,必须是同一空间的。实际计算中必须是同一个企业内部的数据。

 3.分子和分母在计算口径和范围上要具有一致性,即劳动产品总量或实际收益与活劳动消耗量均系同一劳动主体发生,且计算单位要统一。

 学生 活动 【课堂提问】:

 根据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层次划分,劳动效益可分为哪些类型? 劳动效益与劳动效率既有区别和联系。

 通过学习通抢答功能,第一名回答问题,如果第一名回答错误,邀请下一个名次的同学回答问题。回答正确每题加平时成绩 1 分,回其答错误 0分。其他同学通过学习通 APP 课堂提问模块线上答题,并获得相应的分数,系统会记录得分。作为期末成绩中的平时成绩。

 6 10 分钟 教学 活动 1. 课堂总结

 对本课堂中重难点的掌握程度进行分析总结。

 2. 课堂表现总结

 对开展情况、学生团队表现、学生学习态度等进行总结。

  学生 活动 1. 总结反思

 对本堂课中知识点的应用掌握程度进行思考,对自己课堂表现进行总结提高。

 2.通过课后小测,归纳总结本次课的相关知识,巩固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作业布置 完成学习通 APP 课后拓展提高模块(课件、课后小测、线上答疑、拓展提高)的内容。

 教学诊改 (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知识拓展部分知识面有待增加,缺少视频资料。

推荐访问:劳动 教案 概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