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复习六上课外诗词

复习六上课外诗词

时间:2022-07-10 19:30:04 浏览次数: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其二

 逾:更加。

 欲:好像。

 燃:燃烧。

 过:过去。

 何:什么。

 译文其二

 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

 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绝句二首( 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 注] ] 迟日即春日

 ①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②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③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译文其一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相关试题

 (1 1 )苏轼以 “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来评价王维的诗,其实,杜诗中也有不少 “ 以诗为画 ”之作,这两首绝句就是如此,请简要欣赏这两首诗是如何写景的。

 (2 2 )以上两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 3 )两首诗在写景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4 4 )以上两首诗,写景形神兼备,但所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 1 )第一首诗写景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 泥融飞燕子 ” 一句,描绘了燕子衔泥筑旭,是动景:

 “ 沙暖睡鸳鸯 ” 一句,描绘了鸳鸯在沙洲上静踩不动,是静景,一动一静,展现了初春时节一派生机盎然明丽之景;(答出 “ 动静结合1 ”1 分,分析 1 1 分)第二首诗前两句描写了碧江、白鸟、青山和鲜艳欲燃的山花,写景着色鲜艳,诗人笔下是一幅清新、灿烂的春景法 图,又以江碧衬鸟的归,以山青衬花的红,相互映衬,生动形象。(答出衬托手法 1 1 分,分析 析 1 1 分)

 (2 2 )第一首诗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清新明丽、春深似海之景,表达了诗人面对春天的无限喜悦之情;第二首诗以乐景写哀情 “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 一句,春景不可谓不美,然而岁月茬苒,归其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趣,却反而勾起了诗人漂泊感伤之情。

 (3 3 )第一首主要运用了粗笔勾勒和工笔描绘相结合,动景和静景相映衬的手法,展现了初春时节一派生机、明丽之景;第二首主要采用色彩互相映衬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清新、灿烂的春景图。

 (4 4 )第一首诗,作者借清新明丽之景,表达了喜悦安适的情怀。第二首诗,作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羁旅异乡的 思乡之情。

  【阅读训练】

  (1)诗歌以“___”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迟日)

  (2)这首五绝在结构上有怎样的特点?(四句两两对仗)

  (3)诗歌前两句组成了一幅粗线勾勒的才、大场景,并以“_____”、“____”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丽

 香)

  (4)赏析诗歌后两句。(60 字左右)

  答:

 煦暖的阳光下,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这一静一动,相映成趣,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5)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

 (6)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借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描述秋景的方法)(3 分)

 答: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做。

 1 . 这 首 诗 写 的 是

 ( 时 节 )

 的 景 色 , 表 达 了 诗人

 的感情。(2 分)

 2 . 请 自 选 角 度 , 简 要 赏 析 诗 中 画 线 句 子 的 妙 处 。

 ( 2分)

 答案:

 1.春末夏初(或“暮春”)

  思念家乡。

 2.示例一:运用衬托(或反衬)的手法,以山的青翠欲滴衬花朵的红艳似火,青红互为竞丽。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遍布青山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就像燃烧着的一团团火焰,绮靡而灿烂。

  示例三:一个“欲”字生动传神,在拟人化中赋予了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赏析 其一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贫穷。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诗词大意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送灵澈上人

 唐代 :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 一作:夕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带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注释 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鉴赏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两句就是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 769—770 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 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 8 分)

 鲁山山行①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①鲁山,一名露山,故城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北,接近襄城县西南边境。仁宗康定元年(1040) ,梅尧臣知襄城县,作此诗。

 (1) 有人说,颔联的“改”“迷”二字下得妙。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 (4 分) )

 答:

 (2) 诗的尾联(第四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4 4 分)

 答: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相关阅读试题 (1)诗的前两句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请简析。(2 分) (2)诗的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析。(2 分)

推荐访问:课外 诗词 复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