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训练卷,A卷,教师版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训练卷,A卷,教师版

时间:2022-07-01 16:50:05 浏览次数: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第十一单元 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 Ⅰ 卷 (选择题)

 本卷共 4 24 题 个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 8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是《1913—1929 年美国汽车产量变化表》

 年份

 1913

 1920

 1925

 1929

 汽车产量

 39 万两

 323 万两

 427 万两

 536 万两

 与此同时,从 1920—1929 年,美国工人工资只上升了 2 成,农民的实际收入逐渐减少,以上数据反映出,美国经济“繁荣”背后的现象是(

  )

 A.美国工业快速发展跃居世界前列

  B.凯恩斯主义促进美国经济快速发展 C.美国汽车销售价格下降

  D.美国经济存在潜在危机 【答案】D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在 1913 年—1929 年美国汽车产品数量大增,但“与此同时……美国工人工资只上升了 2 成,农民的实际收入逐渐减少”说明购买力下降,这种现象说明生产和消费存在矛盾,极易导致商品过剩,因此说明美国经济“繁荣”背后存在潜在危机,故选 D 项;材料中未将美国和其它国家进行比较,故无法得出其工业发展是否跃居世界前列的结论,排除 A 项;凯恩斯主义产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B 项;材料只是呈现了美国汽车的生产数量而未提及汽车销售价格,排除 C 项。

 2.1930 年 6 月,胡佛签署“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律修改了 1125 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 890 种,有 50 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这项法律的出台(

  )

 A.部分阻止了危机蔓延

  B.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 C.导致了国际关系紧张

  D.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该法律修改了 1125 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 890 种,有50 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并结合所学可知,1930 年美国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关税的提高是美国自身实行关税保护,加剧了各国贸易摩擦与矛盾,不利于经济危机的有效缓解,故选 C 项;关税保护加剧了美国经济危机,排除 A 项;关税保护加剧了美国经济危机,阻碍了美国经济发展,排除 B 项;1933 年,罗斯福新政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排除 D 项。

 3.大萧条时期,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修订了 1125 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 890 种,有 50 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在当时的形势下,这一做法(

  )

 A.刺激对外贸易增长

 B.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棋式 C.使资本主义各国之间贸易摩擦加剧

 D.加快了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进程 【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 890 种”、“50 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可知美国政府通过提高关税来试图削减经济危机的影响,这种做法只能加剧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故选 C 项;美国政府试图通过提高关税来减轻经济危机的影响,其结果只能是使本国的对外贸易缩减,不会增长,排除 A 项;提高关税不是一种摆脱经济危机的“良药”,排除 B 项;提高关税只能延缓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进程,不会加快进程,排除 D 项。

 4.1933 年 3 月 4 日罗斯福宣誓就任总统后,立即着手新政。通过国会立法,罗斯福首先采取了某一非常行动,对收拾残局、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众舆论评价这一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据此可知,“这道闪电”最有可能是指(

  )

 A.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救济灾民 B.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恢复金融秩序 C.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恢复工业生产 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罗斯福首先采取了某一非常行动,对收拾残局、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结合所学,罗斯福首先整顿财政经融,恢复人们对金融的信心,故选 B 项,排除 A.C.D 项。

 5.下表为 1929—1933 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表(数据源自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在此基础上美国开始(

  )

 年份

 名义 GDP(亿美元)

 实际 GDP(亿美元以 1996 年为基准)

 名义 GDP 增长率(%以前一年相比)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 1929

 1037

 8222

  1930

 913

 7515

 -11.96

 1931

 766

 7036

 -16.10

 1932

 588

 6118

 23.24

 1933

 564

 6033

 -4.08

 A.采用自由放任政策

  B.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C.进入了新经济时期

  D.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B 【解析】1929—1933 年经济危机打击下,1933 年罗斯福上台开始全面干预经济,故选 B 项;自由放任政策导致经济危机,排除 A 项;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期,排除 C 项;在危机的打击下政府开始干预经济,不是减少干预,排除 D 项。

 6.下图是 1920—1940 年美国失业率变化曲线图。直接导致 A 点到 B 点变化的措施是(

  )

 A.改革银行体系

  B.兴办公共工程

 C.提供失业保险

 D.颁布经济计划 【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曲线图可知,从 A 点到 B 点,美国的失业人数呈大幅度下滑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使得美国逐渐走出了经济危机的困扰,在众多措施中,兴办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失业人数大幅度减少,故选 B 项;改革银行体系不会增加就业人数,排除 A 项;提供失业保险使得失业者在失业或生活无助时能够度过难关,与失业人数下滑没有关系,排除 C 项;颁布经济计划不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排除 D 项。

 7.撒切尔夫人(1979~1990 担任英国首相)上台后,将 20 家大型国企私有化,包括捷豹汽车、英国电讯、英国石油及工厂和港口等。这一举措(

  )

 A.加大了国家干预的力度

  B.是“凯恩斯主义”的运用 C.全面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D.推动“混合经济”的出现 【答案】D 【解析】“将 20 家大型国企私有化”这是把私人企业和国有化相结合,这是“混合经济”的特征,故选 D 项;撒切尔夫人上台,为了解决“滞涨”问题,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 A 项;“凯恩斯主义”是指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政策,撒切尔上台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排除 B 项;“将 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这是把私人企业和国有化相结合,不是全面恢复自由放任政策,全面恢复自由放任政策会导致市场失灵,排除 C 项。

 8.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欧各国“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找政府”的消费心态日益膨胀,一度使得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经济危机的爆发

  B.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C.“新经济”的出现

  D.“福利国家”的建立 【答案】D 【解析】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找政府”的消费心态,源于西欧福利社会的建立,故选 D 项;经济危机爆发时政府没有能力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找政府”的消费心态买单,排除 A 项;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不需要找政府买单了,排除 B 项;“新经济”的出现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排除 C 项。

 9. 1979 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后,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的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解职能……不过数年,撒切尔革命大见成效,以“滞胀”为主要症状的“英国病”基本被治愈。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凯恩斯主义导致“滞胀”现象

  B.现代英国经济体制成为资本主义模板 C.现代英国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

  D.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需国家干预 【答案】C 【解析】根据“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的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解职能”可知,现代英国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变化,故选 C 项;材料没有涉及凯恩斯主义与“滞胀”现象的关系,排除 A 项;材料反映了英国对经济体制的调整及其效果,但没有提到它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意义,排除 B 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还是需要把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排除 D 项。

 10.1944 年 7 月,《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认了美国规定的 35 美元等于 1 盎司的官价,这实际上抬高了美元的对外价值,压低了黄金的价格。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

  )

 A.导致世界金融市场的混乱

  B.促进了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 C.避免了国与国的货币贬值

  D.有利于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答案】D

  【解析】金融霸权有利于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与材料中“抬高了美元的对外价值,压低了黄金的价格”相符,故选 D 项;材料中“确认了美国规定的 35 美元等于 1 盎司的官价”不是混乱是稳定,排除 A 项;世界贸易体系是 1947 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排除 B 项;C 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C 项。

 11.20 世纪 40 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相继成立,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对世界经济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消除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B.促进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C.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向各国贷款促进各国经济恢复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故选 B 项;消除各国之间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关贸总协定的宗旨,不是三者共同的作用,排除 A 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不是促进了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排除 C 项;世界银行的主要作用在于“向各国贷款,促进各国经济恢复”,排除 D 项。

 1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使命是为陷入严重经济困境成员国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据此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旨在(

  )

 A.维持成员国财政收支平衡

 B.致力于全球发展授助 C.为成员国提供长期的贷款

 D.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为陷入严重经济困境成员国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提供短期贷款,帮助成员国度过危机,故选 A 项;世界银行致力于全球发展援助,排除 B 项;世界银行提供长期贷款,排除 C 项;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世贸组织的职责,排除 D 项。

 13.“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是总理事会,该机构负责处理围绕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所包括的任何协定或协议而产生的争端。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承诺,在发生贸易争端时,当事各方不应采取单边行动对抗,而是通过争端解决机制寻求救济并遵守其规则及其所做出的裁决。”这表明世界贸易组织(

  )

 A.消除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B.是解决贸易争端的唯一机制 C.顺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D.促进了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 【答案】C 【解析】材料在强调世界贸易组织解决贸易争端,有利于稳定国际市场,加强经济交流,符合全球的发展要求,故 C 项正确。“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A 项;世界贸易组织并非解决贸易争端的唯一机制,排除 B 项;世界贸易组织并非政治组织,与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推进无关,排除 D 项。

 14.1966 年,荷兰公主比亚特丽克斯(后为荷兰女王)与德前外交官阿姆斯伯格亲王举行婚礼,随后,两国进一步在各领域展开交流与合作。但此桩婚事引起荷兰国内左翼分子及和平主义者的抗议,原因是德国在二战期间曾入侵荷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二战唤醒了荷兰人的民族意识 B.欧洲一体化以德荷为中心 C.西欧深化合作过程中面临阻力 D.荷兰民众反对同德国合作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德国与荷兰在联姻的基础上深化交流合作,但遭到了荷兰国内左翼分子及和平主义者的抗议,这从侧面反映出西欧深化合作过程中面临阻力,因此 C 项正确。荷兰民族意识不是在二战中才觉醒的,A 项错误;西欧一体化以法德为中心,B 项错误;荷兰国内左翼分子及和平主义者反对合作,并非全体民众,D 项错误。

 15.2018 年 11 月,亚太经合组织第 26 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就推动亚太地区包容性增长、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减少贸易壁垒及提高本地区民众生活水平等方面达成共识。这反映出该组织(

  )

 A.倡导消除成员国间的分歧 B.推动了成员国均衡发展 C.致力于推进国际经贸合作 D.实现了政治经济一体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亚太经合组织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各地人民生活水平,以推进国际经贸合作为目的,故选 C 项。各国的发展目的不同,存在分歧在所难免,“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排除 A 项;亚太经合组织属于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力量,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可能实现均衡发展,排除 B 项;亚太经合组织属于经济领域的组织,与政治合作无关,排除 D 项。

 16.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的主旨是(

  )

 A.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 B.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 C.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4 D.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故有利于稳定国际关系,故 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故 A 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实行全球治理的问题,故 D 项错误。

 17.20 世纪四、五十年代,拉美地区的国有化运动还只限于少数几个国家;到六、七十年代,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加入到国有化运动的行列中来。据统计,1960-1976 年,拉美国家将 200 多家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掀起了国有化浪潮。这一运动在当时(

  )

 A.减少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 B.推动了拉美国家的迅速现代化 C.迥异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国家掀起了国有化浪潮,尤其是将外国企业收归国有,这有利于拉美国家经济独立,摆脱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赖,A 项正确。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拉美国家刚刚实现民族独立,“迅速现代化”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拉美地区受其影响,掀起国有化浪潮,排除 C 项;D 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18.2018 年 11 月,亚太经合组织第 26 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就推动亚太地区包容性增长、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减少贸易壁垒及提高本地区民众生活水平等方面达成共识。这反映出该组织(

  )

 A.倡导消除成员国间的分歧

  B.推动了成员国均衡发展 C.致力于推进国际经贸合作

  D.实现了政治经济一体化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减少贸易壁垒”,结合所学可知,亚太经合组织主要促进了成员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推进国际经贸合作,故选 C 项;依所学,亚太经合组织宗旨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而非消除成员国之间的分歧,排除 A 项;依所学,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差异性明显,且采用自愿原则,成员国并未均衡发展,排除 B 项;依所学,亚太经合组织只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正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排除 D 项。

 19.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没有专门的组织结构和机制化的贸易安排,成员国的所有优惠性措施或安排也适用于非成员经济体。与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有本质的差别。这表明该组织合作方式的特点具有(

  )

 ①灵活性

 ②排他性

 ③开放性

 ④紧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题干“没有专门的组织结构和机制化的贸易安排,成员国的所有优惠性措施或安排也适用于非成员经济体”,可知亚太经合组织相当灵活,故①正确;题干中“与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有本质的差别”,说明亚太经合组织不排他,故②错误;题干中“与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有本质的差别”,说明亚太经合组织不排他,而具有开放性,故③正确;题干中“没有专门的组织结构和机制化的贸易安排”,说明亚太经合组织比较松散,故④错误,选择 B项符合题意。

 20.有学者认为,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虽然不可能是封闭的。但对于集团外国家的限制是不可避免的。这表明区域经济集团化(

  )

 A.消除了成员国内部矛盾

  B.导致世界贸易保护主义迅速兴起 C.排斥发展中国家的参与

  D.具有阻碍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因素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虽然不可能是封闭的。但对于集团外国家的限制是不可避免的”可知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些区域经济组织对于集团外的则是对立的,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选 D 项;“消除了成员国的矛盾”说法绝对化,排除 A 项;这些区域经济组织对集团内的国家是开放的,人员、货物流通都是没有限制的,并不能导致世界贸易保护主义迅速兴起,排除 B 项;北美自由贸易区有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参加,排除 C 项。

 21.有学者指出,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推翻一些宗教观念。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作为批判当时社会唯一有效的罗马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材料旨在说明,牛顿学说(

  )

 A.开始动摇封建神学在欧洲统治地位

 B.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C.为启蒙运动的理性认识提供了方法

 D.构建了一个科学与民主的崭新时代 【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中“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并把它“作为批判当时社会唯一有效的罗马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可知牛顿的科学贡献对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形成有巨大作用,故选 C 项;题干主要述及牛顿的科学成就对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没有谈及其对封建神学的影响,排除 A 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不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排除 B 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的科学贡献没有促进民主时代的产生,排除 D 项。

  22.有学者将苏联(俄)文学进行分阶段研究,其中一个阶段被表述为:“真诚”阶段:主题仍是战争,但出现了关于真诚性与人性的讨论。据此推测,“真诚”阶段代表性作品是(

  )

 A.《母亲》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日瓦戈医生》

 D.《安娜?卡列尼娜》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出现了关于真诚性与人性的讨论”,《日瓦戈医生》通过描写日瓦戈医生的个人际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表现了俄国两次革命和两次战争期间宏大历史的另一侧面战争的残酷、毁灭的无情、个人的消极,表现了他们在这一历史变动年代的复杂情绪感受,他们对时代所进行的思考,故选 C 项;《母亲》站在无产阶级思想的高度,塑造了巴维尔这个丰满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典型形象,排除 A 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排除 B 项;《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经济改革、精神探索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旧制度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的苦苦探求,排除 D 项。

 23.图 2 为英国画家透纳(1775—1851 年)的作品《雨,蒸汽和速度》,画面描绘了高架桥上的火车风驰电掣,朝着伦敦方向疾驶,巨大的蒸汽机头喷出的白气与雨雾融为一体,令人震撼。该绘画反映出(

  )

 图 2

 A.作者对工业革命的赞赏

 B.第二次工业革命光学发展的影响 C.立体画派技法日臻完善

 D.内燃机发明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蒸汽火车”、“伦敦”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是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作为创作背景,利用光影的变幻来进行作品创作属于印象画派前期的风格,故选 A 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是电和内燃机的使用,与蒸汽火车无关,排除 B 项;立体画派产于于 20 世纪,C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C项;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主要动力是蒸汽,排除 D 项。

 24.1970 年,苏联学者评价英国甲壳虫乐队:“它有意识地纵容群众庸俗方面和低贱的本能;它冲破社会的束缚,创造出真正的抒情音乐及谴责那种依赖钱袋与财团的作品。”该学者认为英国甲壳虫乐队的作品(

  )

 A.表达了反主流的个性

 B.抒发了个人的浪漫情怀 C.展现了民族乐派原则

 D.率先揭露了社会阴暗面 【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中苏联学者的评价——“有意识地纵容群众庸俗方面和低贱的本能”、“冲破社会的束缚”、“创造出真正的抒情音乐”以及“谴责那种依赖钱袋与财团的作品”,可知甲壳虫乐队所创作的作品是反社会主流的,是具有个性的,故选 A 项;题干没有述及甲壳虫乐队作品的浪漫特点,也就不能推断出其作品抒发了浪漫主义情怀,排除 B 项;题干述及甲壳虫乐队反英国社会主流,其作品也就不具备民族特色,排除 C 项;题干主要述及甲壳虫乐队“冲破社会的束缚”、“创造出真正的抒情音乐”,这与那些“依赖钱袋与财团的作品”是不同的,不在于其作品率先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排除 D 项。

 第 Ⅱ 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三 大题 ,共 2 52 分。

 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9 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材料二

 1929 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国际货币关系陷入日益动荡和混乱的状态。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 35 美元兑换 1 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材料三 进入 70 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美元购买力也日益下降。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于 1971 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此后,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金本位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8 分)

 6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背景以及该体系的特点。(9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背景,并说明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8 分) 【答案】(1)原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经济实力强大。(4 分,答出 2 点)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利于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4 分)

 (2)背景:金本位制崩溃;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5 分,答出 2 点得 4 分,答出 3 点得 5 分)特点:实行固定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4 分)

 (3)背景:美国经济地位下降;美元购买力下降;日本和欧洲的崛起。(4 分,答出 2 点)因素: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变化;经济全球化。(4 分)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19 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可得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一“1816 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可以获取英国经济实力强大。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可以看出,确立金本位制后,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以英镑为中心,有利于确立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2)第一小问确立背景,根据材料二“1929 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金本位制崩溃”可知金本位制崩溃;根据材料二“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国际货币关系陷入日益动荡和混乱的状态”大危机和战争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破坏,经济发展不利,国际货币关系混乱,特别是大危机和战争之后,各国都面临恢复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因此可以分析出吸取了大危机和战争的教训和恢复经济发展的需要;再结合所学,英国在战争中遭到巨大的损失和破坏,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系,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可以得知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 35 美元兑换 1 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可以总结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实行固定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

 (3)第一小问解体背景,根据材料三“进入 70 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美元购买力也日益下降”直接归纳出美国经济地位下降和美元购买力下降;根据材料三“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结合所学,70 年代,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二小问主要因素,结合以上材料,从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到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这个体系的解体的变化来看,经济实力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再结合所学,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这也是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因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美国经济出现停滞始于 1969 年。20 世纪 40 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五六十年代以来推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增长。但经过了近 20 年的科技高潮后,到 70 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1947 年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1948 年下降到 23.5%,1960 年下降到 18.2%,1970年再降到 15.5%。美国从 1971 年首次出现了 13.03 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此后,除了 1973、1975年为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二战后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高涨得益于世界大战积累起来的被抑制的对固定资产、住宅建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刺激。这些因素在 70 年代以后已经逐步消失。

 ——摘编自肖艳《浅析“滞胀”的原因及其表现》 材料二

 尼克松在 1973 年针对波斯湾地区制定了“双柱”政策,其具体做法是:美国将给其在本地区的伙伴,主要是伊朗和沙特,提供前所未有的巨大数量的武器,并希望它们提供地区安全保障。伊朗将成为军事支柱,起警察作用;沙特主要成为经济支柱,通过运用其庞大的经济诱导力量,起到稳定器作用。美国政府对两个海湾君主制国家上层统治者在政治上予以坚定支持,在军事上予以大力扶助,其投入之大、渗入之广泛和取得成效之显著,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是,美国政府过于低估了海湾地区蕴藏着的有着深厚基础的民族主义和宗教势力的发展,前者以正在崛起并终于对美国发起挑战的阿拉伯复兴党统治下的伊拉克为代表,后者则是如火山般即将爆发的霍梅尼领导下的伊朗伊斯兰革命。

 ——摘编自张新利、翟晓敏《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对波斯湾的“双柱”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二战后初期相比,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推行“双柱政策”的原因并评价此政策。(9 分)

 【答案】(1)变化:经济危机(或停滞或“滞胀”);科技革命陷入低潮;外贸出现逆差。

 (2)原因:美国经济实力衰退;美苏争霸处于劣势;尼克松调整对外政策;强化对海湾地区的控制。

 评价:加强了对海湾地区的控制;成为这一地区局势动荡的诱因;对美国的政治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首先要突出当时美国出现经济危机,然后按照材料一突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最后还要按照材料一强调对外贸易逆差,按照材料的意思进行分层概括即可做好此题。(2)首先一定要明确“双柱政策”是尼克松政府的政策,美国推行“双柱政策”的原因要从尼克松时代美国的经济方面、美苏争霸等方面的具体国情去解释。“双柱政策”的评价要多角度解释,首先一定要突出这一政策加强了对海湾地区的控制,美国势力

  通过该政策渗透到海湾地区,再者,材料二还强调了这一政策造成了海湾地区的动荡不安、革命事件(霍梅尼领导下的伊朗伊斯兰革命)。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塞缪尔·亨廷顿,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他在 1996 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他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材料二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尽管如此,国际上仍然存在不少杂音。对此,习近平主席 2018 年 6 月 10 日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发表讲话时明确指出,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表示,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

 阅读上述两段材料,围绕“文明的交流互鉴和冲突”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观点: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阐述:亨廷顿认为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这是因为冷战后美国企图构建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逐步崛起,美国日益感受到威胁,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供了理论支撑。

 历史上文明的交流互鉴曾经推动过东西方文明的大发展。例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西传,推动了欧洲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而东学西渐也有助于启蒙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而西学东渐,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冷战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文明多样发展,文明多元共存是基本现实。对于文明之间存在的差异,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谋求和谐共处、合作共赢。这正如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两国在冷战阴云下,突破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藩篱,推动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最终实现了合作共赢。这种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同时,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可以取长补短。例如鸦片战争后作为传统农耕文明的中国开始积极向西方工业文明学习,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不断兴起,由此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美国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中,借助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计划手段,逐步克服了经济危机,开启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时代,成为推动战后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文明可以实现交流互鉴,文明的交流互鉴可以超越文明冲突,这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提示: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根据材料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可得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观点。论证结合世界文明交流的具体史实即可,如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不同社会制度背景下经济政策的互鉴,这些都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

推荐访问:世界经济 文化发展 单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