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时间:2022-05-25 08:25:07 浏览次数:

摘要: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新闻传播事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要使现代新闻传媒更好地恪尽职守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切实当好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文章主要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危害和成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从业人员;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下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

(一)市场经济下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取得的成就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已经延展和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新闻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新闻从业人员的队伍不断壮大,职业道德也在不断提升。这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优秀工作人员,他们的职业精神令人折服。

1、聚焦重大主题和突发事件,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及时引领舆论,发挥重要作用。人民日报评论《众志成城抢险救灾》,围绕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两条主线,全面、及时总结舟曲泥石流救灾中凸显出来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展现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救灾精神,使我们再次看到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价值取向,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坚持三贴近,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采写出感动人心的好作品。新华社记者周英峰顶风踏雪,深入汶川、玉树、舟曲等重灾区的最基层,体察群众生产生活,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最终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报道《快过年了,灾区群众好吗?》。

3、不畏艰险,敬业奉献,甚至冒着生命危险采写新闻,带给读者最近最真实的报道。“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亮随救灾部队敢死队先水路开进再徒步机行军冒死挺进映秀,是最早到达震中,并最先发出报道的媒体记者。其《挺进映秀》等报道为中央抗震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被听众誉为震中传出的“生命的电波”。

4、坚守责任与良知,深入调查报道,勇于揭露黑幕,开展准确、科学的舆论监督,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采写的《甘肃14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首次披露了导致众多婴儿同患肾结石的原因可能为三鹿奶粉,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质量问责风暴,揭开了中国乳业行业“三聚氰胺”黑幕。

5、不断推敲,认真打磨,努力塑造精品。2011年3月1日重庆卫视改版,以建设“主流媒体、公益频道”为目标,着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打造自办精品文化栏目,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公益电视服务和良好的收视体验。这次改版的突出变化体现在不播出商业广告,减少电视剧和外购外包节目,增加新闻节目、自办文化栏目、公益广告和公益宣传片几个方面。如《民生·鱼水情》重点发掘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实践和感人事迹,体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鱼水深情的时代主题。

(二)市场经济下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新闻事业以及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是有一部分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薄弱和自律不严,加之社会上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致使有些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背职业道德准则,损害新闻媒体的信誉和形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关人的认识偏差给社会经济和当事人的精神带来巨大伤害。由于新闻把关人的认识偏差凡是吸引受众眼球的信息就会被采用,因此有些新闻带给受众以错误的引导。收入问题牵动人心,财富问题则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2009年6月,某专家在一次专题讨论会上称,国外一家研究机构估计,中国0.4%的最富裕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人民政协报》未经核实,将此虚假数据在6月19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不是杀富济贫》报道中刊出,并将国外一家研究机构改成中国权威部门。6月25日,广东《时代周报》网络版刊发题为《贫富分化急遽扩大的危险》的报道,此文以《人民政协报》、《上海证券报》报道中的虚假数据等为基础展开述评。《时代周报》的报道刊发后被浙江《青年时报》及一些网站引用或转载。新闻出版部门对上述4家报纸刊登虚假新闻提出严厉批评,下达警示通知书,并责成报社对相关责任人做出处理。

2、假新闻渗透在某些媒体。新闻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真实,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体制的改革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一些媒体的决策者们把经营创收放在首位,为了达到经济指标而放松对新闻报道的要求。2010年,玉树地震,央视4月22日报道了《一只救了32条人命的搜救犬牺牲了》,后经四川媒体查证,玉树地震抢险中并无搜救犬牺牲,新闻报道中牺牲的搜救犬及其“动人事迹”,其实是发生在2008年汶川地震映秀灾区的旧闻。

3、传播内容日益媚俗化与娱乐化。有些媒体以不断改变的生活感受为主题,用煽情刺激等形式为受众提供信息需求,从而受到部分观众的迎合与追捧。同时,行业人员内部的激烈竞争促使从业人员在信息选择上趋于最大程度迎合受众需要,将信息媚俗化。

4、传媒对弱势群体缺乏人文情怀。一些媒体为了提升电视的收视率、报纸的发行量、广播收听率和网络点击率等商业利益,对弱势群体的报道缺失人文关怀。首先,弱势群体急需的政策信息、农业信息、知识信息等往往得不到反映。其次,灾难性的报道缺乏人性关怀。一些媒体对受灾群众的隐私报道不慎重,采访方式也欠妥。

5、金钱诱惑,唯利是图。某些新闻媒体面对巨大利益的诱惑,铤而走险变相地谋取非正当利益甚至是非法利益。有偿新闻大行其道导致行业道德失范问题屡禁不止,新闻工作人员丧失良知。2008年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确认,发生事故以来,煤矿以订报费、宣传费等各种名义给6家媒体总共支付125700元。其中,假冒中央媒体的记者获34500元,被移交司法立案侦查。另外,该矿给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支付50000元。这些媒体丧失了社会责任、道德底线。不仅有损个人与媒体的形象,更危害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市场经济下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危害

“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犹如生长在社会肌体上的腐败毒瘤,它侵害的不仅仅是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媒体自身,更是整个社会。其最大危害是不能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实,反映社会生活,并引发错误的舆论导向,致使人们的价值观、利益观、道德观发生偏离。各种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行为对新闻媒体的不断渗透,必然产生见利忘义、丧失职业道德的败类。”如果把关者也从中分得一杯羹,对这些行为睁只眼闭只眼,就必然会动摇人民群众对新闻真实性的信念,从而动摇新闻事业的声誉和地位。

从根本上来说,受众获知信息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了某一方面的需求,而媒体由于各种原因提供的是虚假的新闻报道,难以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受众的切身利益。另外,虚假新闻损害媒体自身的形象和利益。而媒体丧失了公信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

(四)市场经济下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政治因素。实际上,政治永远是一个主导新闻的很重要的因素,不同的阶级都对自己统治下的大众媒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美国的媒介总是在有意无意地维护着资本主义现行的秩序,对破坏这种秩序造成的后果可以说极力地渲染。这就是美国传播学者提出的永恒的价值观。这在美国的媒介现实中运用得非常多。

2、法律因素。新闻筛选把关行为必然要受到现行法律体系的规范。媒介如果越过法律规范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问题。河南郑州的张金柱事件,他确实是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是许多媒介在张金柱还没有被起诉的时候,就运用了一些非常过分的字眼,如“大魔头张金柱”、“张金柱丧心病狂”、“死有余辜”等等,这些都是越过法律程序对这个事件的审判,以致于后来张金柱痛哭地说是媒介把他判了死罪。虽然张金柱罪有应得,但不应该由媒介先来进行判决,“死有余辜”不应该由媒介先说。

3、经济因素。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筛选把关的时候,必须顾及由信息带来的经济压力。播什么样的信息,能不能给自己的媒介和单位挣到钱,这在当前中国媒介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这还涉及到新闻工作者的个人因素。新闻记者在采访或新闻筛选把关的时候索要钱财或好处,给了钱就发,不给钱不发甚至是找事发批评性的报道,这些行为都严重地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和新闻从业者的形象。

4、社会、文化因素。新闻工作者在把关的时候,应该使我们的信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体系和受众的文化取向。传播的东西必须让受众能够理解,或者说还有真实性的可能,或者说跟他认知的这种社会文化行为的方式大概相符。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迎合,要抓住不同受众的文化心理,努力地去提高受众的文化层次。从根本上讲,媒介的作用就是提升我们的社会文化因素,提升我们的社会文化水平。

5、信息自身的因素。包括信息本身的因素、个人因素和受众因素三个方面。如时效性、接近性、新闻价值、真实性。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针对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道德缺失必须进行综合治理。

(一)媒介和新闻从业人员要加强自律

目前媒介加强自律的途径通常有以下三条:建立严格的行业标准;制定新闻记者自律信条;成立有效执行专业标准和记者信条的监督机关。如报业评议会和报业荣誉法庭等。此外,为了维护形象,近来一些主要媒体也纷纷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恪守职业道德,维护新闻工作者的声誉和新闻工作者形象。许多新闻媒体还将举报电话公之于众,希望社会共同努力,将那些不合格的记者从媒体中清除出去。随着中国媒体舆论监督能力的不断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自律与淘汰的机制也将建立。

新闻从业人员也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一个合格的记者必须努力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克服“有偿新闻”,不提供“虚假新闻”,尽力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

(二)加强他律和监督

在利益多元化和价值标准多元化的条件下,靠记者的道德责任感和自身的纪律不足以防止新闻职业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因为记者也有自身的弱点和不足,而媒介自身的自律毕竟还有盲点,容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制造“黄色新闻”来迎合部分受众的口味,这就需要社会的监督和法律的制约。

当前中国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和行业自律,应当在完善和加强监督机制上多下功夫,要强化对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的监督检查,要加大对督查结果的处罚力度,以形成一个健全、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

完善新闻职业道德监督机制的手段和方法还有很多,如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组织监督、社会监督等等,这些方面的监督都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作为职业道德自律来说,行业内的监督更显得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建立新闻评议会组织等形式,加强行业人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

(三)新闻从业人员走专业化道路

走新闻专业化道路,必须首先确保一批优秀的记者进入新闻媒体单位,这就需要从源头上预防新闻职业不道德行为。如同律师一样,新闻从业人员也必须具有相应的准入制度,这样也能从一定程度上确保新闻传媒人员的素质水准。记者也必须接受一定的专业训练,努力抓好记者自身素质队伍建设。

(四)大量宣扬传媒界的先进人物,给新闻从业人员树立学习的榜样

要大力宣扬那些优秀的新闻前辈,大力宣扬传媒业身边的先进模范人物,激发媒体从业人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努力做先进思想道德的引领者,人文关怀者,社会的瞭望者,在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中,媒体要本着对人们负责的态度,切实起到“净化器”和“绝缘体”的作用,努力实现全社会所期待的“绿色传播”。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要坚持有公信力的传播,必须牢记地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健全杜绝虚假新闻的体制和机制,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准,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取信于民,才能够赢得受众的信赖,也才能够有我们新闻媒体的希望和未来。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宣传处)

推荐访问:条件下 浅析 从业人员 市场经济 职业道德建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