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消化系统疾病防治的认识

消化系统疾病防治的认识

时间:2022-05-17 16:10:05 浏览次数:

近年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代谢内分泌学、免疫、生化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 使消化系统方面疾病的病因、病理、病生、临床诊断及如何防治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处置手段上日渐多样化、健全化, 大大提升了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及治愈率。

消化系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 复杂化。它不仅只表现在消化系统, 有时也可以表现为消化道以外的症状, 以全身性疾病的表现形式出现。作为消化科的临床医生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思路及精准的甄别能力。综合考虑综合分析, 去伪存真, 抓住关键的线索, 排除一些干扰因素, 准确作出正确判断, 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手段也日渐丰富。70年代初纤维胃肠镜应用于临床大大提高了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减少了临床诊断性用药的弯路。90年代电子胃肠镜的广泛应用, 提高了检查操作的可操作性, 随后的内镜下治疗(如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息肉、消化道狭窄、胆道系统结石取石、消化道异物取出等)、内镜超声、ERCP/EST等技术的日趋成熟, 大大提高了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影像学的发展提高了肝脏疾病的诊断水平, 如:B超、CT、MRI等, 其可以准确判断肝脏病灶位置、大小、从形态学角度初步作出病灶性质的判断, 必要时可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注药等。放射免疫测定法可用以测定人体内的微量物质, 例如:抗原、激素、抗体、药物及生物碱等, 提供了消化系疾病的诊断及病理生理研究的有力数据, 如肠血管活性多肽、胃泌素、生长抑素及胰高血糖素等的测定。甲胎蛋白检查提高了肝癌的诊断率, 普查可以有效检出了小肝癌及亚临床肝癌病例, 为临床争取得到了手术时机, 获得了较好的疗效。放射免疫法测定病毒性肝炎抗原、抗体等, 在肝癌、肝硬化的发病机制研究中也已可提供很有价值的实验室资料。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但对其疾病发病机理仍然没有十分了解。近年来认为, 从胃泌素、前列腺素与胃黏膜保护因素、应激、遗传因素及HP感染、精神因素等方面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较大关系,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发病机制, 相信对今后消化性溃疡的防治将有质的提升。肠道疾病特别是小肠段, 检查手段目前尚不够完善, 目前除小肠镜检查、胶囊内镜检查及小肠活检已有开展外, 小肠细菌繁殖、肠道免疫反应及肠道吸收病理生理等是广大医务人员往后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一般治疗包括适当的休息, 规律饮食, 调节平衡营养, 合理安排生活, 多参加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抵抗力。药物治疗必须熟练掌握各种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掌握其毒副作用, 尽量选择疗效高、毒副作用少、价格便宜、使用方法方便的药物。对毒副作用较大的药品要谨慎使用, 权衡利弊, 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认可方可使用。中医药治疗近年也较为被广大患者及家属接受, 病情需要可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 提高疗效。心理治疗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占有很大比例, 因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因素中可有精神因素参与, 心态的调整、思想情绪的调整对治疗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提高疗效可多种治疗手段综合运用。

[收稿日期:2014-06-11]

推荐访问:消化系统 疾病防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