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由热播电视节目及电视剧看观众需求的变化

由热播电视节目及电视剧看观众需求的变化

时间:2022-05-17 14:25:04 浏览次数:

摘要:日前,电视文化类节目及反腐现实题材剧热播。本文就此现象来探讨当今观众对文化的需求变化。

关键词:电视 文化节目 电视剧 热播 观众需求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5-0059-02

2017年以来,中国的电视市场气象万千,春色满园。无论是电视专栏节目,还是电视剧创作都出现了可喜的变化。首先,在专栏节目方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批有内容、有质量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引爆荧屏,震撼人心。比如,充满了中国文字诗词之美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中国诗词大会》以及最新的感悟人生、弘扬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的《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这些电视文化精品既有明确的文化立场,又有较高的文化内涵,既吸取了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进了新的时代精神,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精神,于润物无声中成风化人,既收获了较高的收视率,也赢得了观众的口碑,真可谓思想艺术双丰收。而在电视剧的创作方面,开春四月湖南台播放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出人意料地成为“爆款剧”,红遍大江南北全中国。该剧开播前零宣发,开播后平地一声雷,有具体数据为证:“收视率节节攀升,4月18日,播到36集的该剧卫视单晚收视率成功破5,高达5061%,市场份额167%,到20日更是突破5465%,市场份额169%。还有统计分析,这是自《还珠格格》以来的历史最高收视。17日,网播量也早早突破了百亿大关。在豆瓣上,近107万网友给出最终评分是85分,其中521%的人给出了5星好评。在这个热度就是生产力的时代,打开微博等社交平台,《人民的名义》也在滚动式刷屏。”(引自2017年4月22日 12:43,新浪娱乐,微博)紧跟其后的上海电视台播放的都市现实剧《欢乐颂2》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点赞一片。这些文化类节目的成功播出,主旋律正剧华丽丽的跨屏传播,说明现今人们对于电视节目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

一、普罗大众需要与现实更接近、更接地气的电视节目与电视剧

《人民的名义》一开始就为大众勾勒了赵德汉这样一个小官巨贪、“两面人生”的贪官形象,其中的人民币墙,令人震撼。与此同时,剧中的许多官员陆续出场,“官场众生相”也就此一一展开,真实而又犀利,发人深省。而剧中丰富的生活场景和精雕细刻的底层百姓的生活,比如“搞事情的工人”“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互联网在当今的影响力”“年轻人恐婚、网络推广、水军以及年轻人就业”,无不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当今大众的生活。《人民的名义》里信访办那个高不可攀的接待窗口,似乎就是某些政府衙门的真实写照;还有那个但求无过不作为的区长描写,好像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个官员的写照。让老百姓觉得很真实,很贴切。而《欢乐颂2》,这部都市职业女性剧的热播,也是因为剧情太接地气,各路观众在剧中人物身上看到了过去,现在,甚至未来自己的影子。剧中那五个可爱的女孩,她们吐槽现实社会各种不公平的现象,比如贫富不均、男女不平等、拜金等,又用自身的实际行为来积极地与这些负面现象作抗争,虽然不时遭遇挫折和打击,但最终还是获得了成长。许多有相同经历的观众通过这个剧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所以观众们喜欢这样接地气的现实剧。

在很多人看来,“文化”这种东西是很“深奥高冷”的,老百姓是看不懂的也没兴趣看。但《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的成功就在于,它把高高在上的文化拉下了神坛,而变成一种我们生活中的日常。比如《中国诗词大会》入选的许多题目都是观众熟悉的诗词,是我们在小学、初中时就学过的,很多人都能背几句。这些耳熟能详的诗词也是最能打动观众人心的。而《见字如面》《朗读者》,则通过朗读,将文字与人背后的故事串联起来,也通过朗读使那些原本看上去深奥高冷的文字变得更为柔软,接地气,也因此令观众们唏嘘不已。

二、市场需要题材新颖、形式多样的电视节目与电视剧

很长一段时间以來,电视被各种明星真人秀霸屏了,一到周末黄金时段,各台都是明星在玩游戏,做真人秀,比如《爸爸去哪儿了》《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花样姐姐》,等等。而以前颇有名气的兼具知识与智慧的电视文化节目《百家讲坛》也已播出十年了。各台的电视节目大同小异,无甚新意。再看电视剧市场,满屏都是谍战剧、抗日神剧甚至连又美又仙的玄幻剧也已红了几年了。面对这一切观众早已厌烦,产生了审美疲劳,市场强烈需要题材新颖、形式表达上有新意的电视节目及电视剧。由此,《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类电视节目就应运而生,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现实剧《欢乐颂2》等就成为大众追捧的热播剧。

《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节目一经播出,就令观众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中国诗词大会》采用比赛的节目框架和竞技的游戏环节,增加了节目本身的趣味性、互动性和可看性,有效地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甚至《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设计配以卷轴效果,让诗词在画面呈现中灵动起来。第一季以“草船借箭”为理念设计赛制,“战船”“射箭”妙趣横生,第二季“飞花令”对诗环节悬念十足,引人入胜。

《见字如面》用一封信,一篇文章,一段讲述,就将一群“吃瓜群众”带入了久远的历史片段中。再加上几位老戏骨的深情朗诵,几位嘉宾回首自己的平凡生活,几名专家恰到好处的点评,这无声的文字的背后的历史似乎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没有绚烂的舞台背景,也没有震撼激烈的音乐,却用这种从容淡定,如涓涓细流般的节目节奏圈粉无数。怀旧是人类基本情感的一种常态化的表达形式,尤其中国人对“忆往昔”更有着复杂的情感体验,将书信这种正在走向消亡的通讯形式,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通过朗读,掀起了当代人心底的几许波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有创新的电视表现形式。虽然现在人们很忙,但不少人还是追求情怀的。

而在《朗读者》中,嘉宾在朗读之前都会分享自己的故事,平平淡淡的,但这就是他们经历的人生,会感念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会感动于父母子女之间割不断的情谊,尽管都是日常小事,却动人心弦。

在电视剧创作方面,2015年,随着一批涉案剧回归黄金档,销声匿迹近十年之久的反腐剧创作也逐渐开始升温。在习主席“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的精神指导下,《人民的名义》这部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的主旋律电视剧呼啸而出。该剧在今年3月28日在湖南电视台首播,当晚就拿下了全国网收视率241、份额737%,位居同时段第一。截止到4月6日,微博话题#人民的名义#已经有了67亿的阅读量,389万余次的讨论,可谓是口碑收视双丰收!(引自2017年4月7日21:22,搜狐网站)

《人民的名义》,是著名作家周梅森沉寂8年之后再度倾情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它深刻地指出了当今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剧中对贪腐的大尺度、大范围的揭露以及直白的对话,使其成为一面现实生活的照妖镜,可谓是“前无古人”。而在表演上该剧一改以往反腐剧标准化的面具脸,演员都是中性表演,再加上紧张的破案剧情和带有美剧风格的悬疑环节的设置,使这部主旋律正剧的表现形式很显特别。而充满了话题性、悬疑性的剧情,又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三、当前社会更需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的电视节目与电视剧

2015年以来,针对电视娱乐节目过多、跟风严重、内容质量不高,相关部门下发了多项被业内称为“限娱令”的相关政策。政策的出台,伴随的是一大批节目面临调整。而任何节目要拥有生命力,其前提是观众对其有需求。随着广大受众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审美层次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观众渴望通过精神上的共享共情共鸣,获得文化滋养和审美愉悦,这也说明文化类节目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有着比以往更坚实的受众基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文化类节目走红,既是价值的回归,也是时代的必然。其一方面源于受众对于精神生活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受众对于真人秀场、娱乐至上的审美疲劳。感官娱乐固然可以解压放松,但情感的共鸣、思想的愉悦,才是人类精神价值的根本体现。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累计吸引了近45亿人次观众观看,节目微话题热议指数自开播后迅速攀升至上亿,网络论坛、微博、微信朋友圈里,品诗赏词成为流行时尚。节目还使全国诗词类图书销售数量猛增。而《朗读者》播出后也引发社会热烈反响,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陆续设立朗读亭,吸引了众多市民去朗读。

电视作为普及文学作品、提高人民素养、陶冶国人情操的重要载体,应责无旁贷地直面观众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但电视节目要避免阐释、说教道理,否则观众会很快转台的。

四、在自媒体时代,年轻受众将成为电视节目及电视剧的有力传播者

《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播出时导演李路正在贵州拍戏,有人打电话告诉他说《人民的名义》火了,他还不信。因为在这之前,银屏大热的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芈月传》或《幻城》《亲爱的翻译官》等,这些热播剧,题材上不是玄幻剧就是古装剧,再或者是人人追捧的大IP,没有一部是现实题材的,跟别说是主旋律的反腐剧了。而在电视专栏节目上,各种真人秀收视颇丰,《爸爸去哪儿了》《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花样姐姐》等真人秀火爆荧屏,严肃的传统的电视节目少人问津。也因此大家都以为年轻的受众只关注美轮美奂的玄幻剧、大IP剧、高颜值小鲜肉、极尽搞笑的名人真人秀,以至于大家都以为,现实剧很难有出头之日。而《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则否定了这种以为。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没有小鲜肉和大范围前期宣传的情况下,90后竟然也来看这种反腐的政治题材剧。成长在新时代的90后和00后们,平时接触更多的是经济和文化环境,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接触到政治环境,这部反腐剧让他们发现了一个新大陆。或许刚开始,他们是将反腐政治剧当作宫斗剧来看的,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剧中“老腊肉”们的人格和形象魅力越来越吸引他们,于是他们就成为这部反腐剧的免费推广者,甚至这部剧是由很多90后带着全家一起看的。于是,他们在微博点评,发表情包、转载、在朋友圈刷屏,甚至形成了该剧的粉丝团。在这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力军就是这群年轻群体,他们掌握了各种最新型的信息传播方法,微博上#人民的名义#话题阅读量达67亿人次就已经说明了问题。借此,《人民的名义》在极端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酵,走红。

年轻受众对反腐剧的追捧,说明社会都低估了这个群体的审美和价值观,其实他们也会关注现实,因为他们也期待美好的未来。正如《人民的名义》总制片人高亚麟所说的:“有时候,我们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就认为年轻人喜欢小鲜肉,但想想当年的《士兵突击》也是一群年轻人来看。说到底,是市场误判了年轻人的偏好。年轻人的审美是多元化的,只有当你给予他了,他才知道喜欢不喜欢(这种题材)。”所以,在自媒体时代,无论是电视节目的编导还是电视剧的导演们,必须高度关注年轻受众这个群体需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而观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但愿以后制作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别只模仿,而应多点套路,多点新点子,别在一棵树上吊死;但愿以后拍的电视剧别又一窝蜂反腐剧,而应多点类型,多点新手法,让观众们能常常大开眼界。

参考文献:

[1]《人民的名义》:年轻受众的群体狂欢[OL].http://yule.sohu.com/20170423/n489841451.shtml.

[2]《人民》分析:高學历人群最爱 尺度与戏骨最加分[OL].http:///gd/2017-04-22/1242813.html.

责任编辑:孙瑶

推荐访问:热播 电视节目 观众 变化 电视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