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县城新区域规划发展简论

县城新区域规划发展简论

时间:2022-03-22 11:22:12 浏览次数:

摘 要: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是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高邮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淮河下游,高邮湖畔,隶属于扬州市,处于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国家战略实施离不开区域范围内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和推动。本文通过对高邮城南经济新区如何规划设计、产业升级,以快步跟上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步伐的国家战略,进行相关发展研究。

关键词:高邮城南经济新区 产业 “十二五”规划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高邮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地区,淮河下游,高邮湖畔,隶属于扬州市,是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全国文化先进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为中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同样也处于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国家战略实施离不开区域范围内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和推动。本文通过对高邮的城南经济新区如何产业转型升级,以快步跟上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步伐的国家战略,进行相关规划发展研究。

一、设立由来

高邮城南经济新区的设立,是高邮市委、市政府拓展城市空间、做大城区工业、做强特色经济的重大决策,也是打造高邮城市 “一体两翼”经济板块的重要举措。2007年10月,高邮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鸭业园区增挂“高邮城南经济新区管委会”牌子,并着手对区域的产业功能定位、区域区划的确定展开工作。2008年8月,专题召开高邮城南新区发展市委办公会,对新区空间定位、功能定位、产业定位进行研究,决定整合城市资源,把鸭业园区正式更名为“城南经济新区”,在原鸭业园区管理区域基础上,将在新区范围内原属高邮市城关镇---高邮镇的4个半村划给新区管理,把全市鸭业经济产业化建设的职能调给市农林局承担,明确新区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基础上,把重点转移到打造都市型产业新高地和现代化新城区上来,并要求相关部门不断完善优惠政策,举全市之力支持新区发展。

目前,新区已转型为高邮重点打造的“三大园区”之一,也是扬州市域环路产业发展重点规划区,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行政区划面积达20平方公里(东接京沪高速、南邻江都市、西傍京杭大运河、北连主城区),辖6村1站1社区,入区企业130多家,初步形成以绿色食品产业为特色、都市型(新材料)产业为基础、商贸现代物流为配套的经济开发新区、海峡两岸产业经济合作区。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高邮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城南新区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新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做大经济总量、做优产业特色、做靓城市新区”主题,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措施落实,强势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载体打造等工作,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连续保持了发展目标大大高于全市平均、发展速度大大快于全市平均、发展质态大大好于全市平均的发展态势,实现了“两年翻番”的目标,初步显示出经济发展的活力。截至2009年底,城南新区实现业务总收入2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56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00元,分别是2007年底的3.6倍、2倍、1.5倍。两年来,实际利用民资12.2亿元,协议注册外资6310万美元,新增民营注册资本5.6亿元,分别是前四年的1.5倍、5倍、1.8倍。两年来,新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41个,是前四年的2倍多。两年来,累计投入近2亿元资金,完成了“五路三桥”和“五路四桥三点一区”工程建设任务,迅速拉开了“五纵四横”的路网框架;共流转土地1200余亩,完成万余平米的拆迁工作,为新区的发展腾出了足够的空间。两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新区要有新体制、新机制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园区经营机制、内部管理机制、用人机制,主要表现为经济活动以经济发展总公司按公司化模式运作,招商引资按指标和实绩量化序时考核,行政管理由“一办四局”按照职能分工牵头落实;率先探索在全市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和岗位绩效工资制,进一步提升了新区发展活力,为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制度保障。

三、 “十二五”发展前景规划

目前,高邮城南经济新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从各方面的情况综合分析,新区发展优势明显,发展态势良好。一是发展环境更加有利。从大环境上讲,国家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省市的全面小康建设以及高邮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又把重点园区开发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加快推进新区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新区必将赢得更多的重视支持和优惠政策的扶持;从小环境上看,新区去年已实现了全面小康,农村老党员每月都有不等数额的补助,适龄人口基本实现“无实业”目标,党群、干群关系总体和谐,新区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全方位覆盖,呈现出经济与社会同步、物质与精神齐飞的良好局面。二是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京沪高速和S333、S237在新区境内实现互通这一大交通格局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距20公里的苏中机场正在建设,淮扬镇铁路已进入施工前准备阶段,新区的区位条件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同时,随着城市的南移,新区作为城市南大门的功能得到了提升,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三产服务业必将赢来大发展、快发展的高潮,新区的土地等生产要素价值也将得到大幅度的增加。三是内部活力不断显现。新区党工委准确把脉,围绕激励人创造和进取的制度安排和灵活的市场运作机制,对用人机制、收入分配机制进行了改革,极大激发了内部干事创业的强动力,为新区搞好以经济工作为核心的各项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十二五”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及重要节点发展目标

发展思路:“十二五”是新区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工商新城、经济新区”大方向,以“产业集群化、布局科学化”为首要目标,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任务,以招商引资为根本途径,以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不断创新方式、转变职能,促进园区健康、高效、快速发展,努力把新区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经济发展平台,使新区真正成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经济园区,坐稳全市经济发展主力军位次,争取早日跨入省级经济开发区行列。

发展重点:“十二五”期间,新区将坚持把打造都市型产业新高地和现代化新城区作为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集群产业、科学布局,力争早日将新区塑造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城市建设的新亮点。

——都市型产业新高地

突出经济新区:规划引导工业项目向珠光路以东、S237两侧集聚,不宜越过S333。

围绕自身要素禀赋结构,立足支柱产业变成磁场产业、单一产业变成主导产业、独唱企业变成链条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类都市型新材料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和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着力引进和培育丙纶、竹纤维、新能源、新光源项目以及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企业和项目;加强政府的指导和服务,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创造一个有利于都市型新材料企业发展的环境,使都市型新材料产业成为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按照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或无水港)——配送中心的布局模式,围绕新区和我市制造业整合物流资源,加大对红太阳物流的扶持力度,推进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与运输、仓储、货运代理等物流资源的联合。该区域位于新区规划的物流商务功能区中心地域,高速、省道、运河、机场、铁路纵横集中交汇,重点发展项目:城南新区现代物流商务中心(含服务中心、展览中心和科研中心)。该项目规划用地3000亩,通过吸引创办或合作、嫁接、整合,打造苏中地区最大规模的现代物流配送、流转市场中心。

重点发展项目:引进与城市功能、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无污染、低耗能、高效益企业,比如新型材料生产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亦可以我市的骨干企业为依托,拉长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壮大都市型新材料产业规模。

——现代化新城区

突出工商新城:重点打造S333以南区域以及珠光路以西、京杭大运河以东、高邮船闸以南区域。

高邮区域常年受季风影响,东部、北部已部署工业经济带,而在城市西南部位规划城市新区则可以相对不受工业烟尘影响,加之地域西侧是高邮湖和数万亩滩涂,京杭大运河隔断了上游水源,只要自己不污染自己,这块区域可以说是一块净土,真正宜人居。故此,应突出城南经济新区效应,响亮推出“高邮新城”战略,打出“高邮新城”名片,重点规划设计该区域,或放大天骄园、怡水新城、步康花苑效应,定位高、品质优、规划好、形象佳,集聚新城区人气和改善人居环境,加快打造城市副中心的步伐,以期展示高邮城市的新亮点,同时以交通枢纽、新城CBD和广袤的绿色生态环境为依托,推行节能环保理念。以城市社区为中心,配套好医院、学校、文化、体育、信息、金融等网点,重点推进商业化经营,走新型示范、循环节能和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促进三产服务营业性场所向该区域延伸。

重点发展项目:高级新型商住区、酒店、休闲、大卖场等大体量具有标志性的三产服务业项目。此区域生态环境、地理位置俱佳,极有商业开发价值。正在兴建的天娇大厦(20000平方米)、弘升中心(50000平方米)、吉信商务中心(15000平方米)、新区会所(3600平方米)等均集全方位功能于一体。

初步规划2012年、2015年两个时间节点目标:

至2012年底:全区实现业务总收入70亿元,其中,全部工业销售收入50亿元,第三产业业务收入18亿元,培植规模企业50家;开发面积达7平方公里;完成财政收入2.2亿元,初步展示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和对外形象的促进带动作用。

至2015年底:全区实现业务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其中,全部工业销售收入130亿元,第三产业业务收入40亿元,培植规模企业120家;开发面积达13平方公里;完成财政收入近5亿元,跨入全市经济发展排头兵行列。◆

作者简介:陆登峰,男,1968年11月出生,社会学研究生在读。

推荐访问:县城 区域规划 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