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学校托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

学校托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

时间:2022-03-14 09:52:40 浏览次数:

·“教育托管”推进了教育均衡吗?·

随着企业领域的托管思想向教育领域的拓展和渗入,在我国便产生了诸如寄宿学校、寄宿班、补习培训班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托管”。这类“教育托管”,一般是指父母因各种原因,自愿把自己的未成年子女委托给受委托方来对他们施以某种教育及管理,其实质就是把父母应当承担的教育及管理职责,尤其是家庭教育及管理的职责由受委托方承担。受委托方通常是具有一定教育能力的组织或个人,对委托方的未成年孩子的教育主要涉及学习、品德、行为、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内容。在学校管理领域,一些学校也曾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方式,将学校某些方面的管理权托管给社会专业组织或中介机构,如学校食堂托管、卫生绿化托管、校园安全托管等,学校通过某些管理项目内容的托管或外包,使得校领导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从而达到优化学校资源配置,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学校管理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效果。

学校托管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大体可划分为以下类型:(1)从托管的主体看,有优质公办学校托管城镇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有优质民办学校托管薄弱公办和民办学校,有社会中介教育机构托管薄弱公办、民办学校等。(2)从托管的内容看,有学校的整体托管,包括学校的所有权、办学权、管理权;有仅是学校管理权的托管,即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受委托方享有办学自主权,有依法建立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组织实施教育、教学等各项管理的权力;有学校某一特定事项的托管,如学校的课程教学、师资建设、学生发展、教研科研。(3)从托管的形式看,有兼并重组式托管、有契约联盟式托管和对口援助式托管,等等。但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学校托管,其本质都是提高委托学校和受委托学校的教育质量,实现学校的均衡发展和共同发展。

学校托管作为我国现阶段弥补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更好地满足民生教育需求的一种现实选择,是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的一种学校管理模式。这种选择的理论基础、政策依据和实践情况是:从理论基础来看:(1)基于了系统论思想和系统方法。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强调系统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各自起着特定的作用,进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发挥着系统的整体功能。运用系统方法研究教育和学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目的就在于调整教育系统的结构,协调学校之间的关系,使教育系统及其内部各学校达到整体优化的目标。(2)基于了两权分离制度理论。两权分离即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是在所有权不变的条件下,委托方将学校管理权委托给受委托方管理。实行两权分离不仅是我国整个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前提。(3)基于了契约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学校托管也把以激励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和新制度交易成本理论为内容的契约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等作为重要的支撑理论。从政策依据来看,“教育公益性”是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的应然价值追求。教育政策是有关教育权力和利益的具体能动反映,教育政策的本质是教育利益的调整。教育政策对教育利益的分配和调整主要发生在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教育资源(教育条件)和提供的教育服务上。鉴于教育政策的本质,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就应通过制定政策,包括学校委托管理的政策,体现“以人为本、教育公平、教育民主、讲求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公益性的追求,发挥政策在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学校之间差距加大、教育存在不公平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导向和调节作用。从实践效果来看,近几年一些学校托管的实践证明也是有成效的,具体表现为:(1)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有了转变;(2)学校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3)教师队伍素质有一定提高;(4)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规范;(5)教研科研水平得到提升;(6)良好的学校文化开始形成。也就是说,通过学校托管,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和现代学校制度建立,较好地做到了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跨学校的流动和配置,较好地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二元结构所产生的教育不公平的矛盾,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和谐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学校托管虽然不失为我国现阶段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一种现实的选择,但学校托管作为一种学校管理模式,也仅仅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学校管理模式的全部,更不是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学校托管也仅仅是现行教育体制下和现阶段教育发展的产物,而不是教育发展和学校管理的根本和应然。同时,学校托管不能成为学校的普适性管理模式,学校能否运用托管的模式,还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经济和不同人文的基础,充分考虑条件的制约性和选择的可行性,不能搞绝对化、模式化。要真正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价值理性、科学理性和方法论的系统层面思考教育和学校管理的发展,从教育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活动的整合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并使之始终处于良性的运行状态。当前我们需要明确并重点解决的问题是:(1)政府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履行教育管理责任,主动做好教育服务。“学校托管”政府“不能脱管”,要进一步明确并担当起教育管理的各项责任,要在教育投入、学校建设、保障监督等方面发挥政府管理职能,要以学校规范化、现代化和优质化建设为目标,调整好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教育资源(教育条件)和提供教育服务等方面的教育利益,积极主动做好各种协调和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把每一所学校都建设成高质量和现代化的学校,保证教育的公共事业属性和教育公益性。(2)学校要坚持包容性发展的理念,优化整合学校资源,实现优质和谐发展。“学校托管”不是“简单合并”,而是要以包容性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对学校进行要素重组和文化再造,推进学校的优质和谐发展。所谓包容性发展,就是让学校各组成部分成为发展的共同体、让学校所有成员都能公平合理地共享教育发展的权利、机会和成果的一种发展。共享性是包容性发展的主要特征,包容性发展也是一种共享式发展。学校托管后,学校各组成部分及其成员,都要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能公平合理地获得发展。另外,包容性发展还是一种差异性发展。由于委托方学校原有的主客观条件及发展的程度不同,存在着一种不平等发展的事实。学校托管后,一是在发展中应防范和克服事实上存在的不公平性,确保学校维持着一种持续的、和谐有序的良好运转态势;二是要承认差异,尊重并支持在不同发展追求及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各种发展中的“不同”、“个性”和“特色”,不能借“包容”之名和托管之机搞“一刀切”或“强加于人”的做法,使学校真正形成包容、优质、特色和谐发展的态势和局面。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推荐访问:均衡 现实 选择 学校 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