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 地灾防治工作情况报告3篇

地灾防治工作情况报告3篇

时间:2023-05-01 10:15:05 浏览次数:

篇一:地灾防治工作情况报告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范文(规范版)3篇

  Modelreportongeologicaldisastercontrol(StandardEdition)

  汇报人:JinTaiCollege

  西、新兴),“4.20”**地震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42个,遍布全县各乡镇,地理环境复杂,涉及群众众多。地质灾害类型多样,泥石流111处,滑坡45处,崩塌24处,不稳定斜坡39处,地面塌陷1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安排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人民政府编制印发了《20xx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预案》,成立了**县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组成,设立了综合协调、事故调查、现场抢救、治安防范、医疗救治、交通管理、善后处理和办公室等抢险救援工作组。形成政府主导,国土部门组织协调抓落实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公众参与的齐抓共管的地质灾害防治体制和机制,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20xx年5月27日,县政府召开全县安全生产工作会,专题安排部署20xx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同时,县政府落实了专项经费,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宣传,普及知识,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的防灾意识

  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此,县国土资源局把加强防灾宣传、普及防灾知识作为重点,20xx年3月19日,县国土资源局组织了全县各乡镇分管地灾防治工作乡镇长和国土员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4月3日,县国土资源局在德威乡组织召开了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汛前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会。县国土资源局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在**桥广场开展了宣传日活动,通过对国土员、监测人员及广大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大力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政策法规以及预防、避险、自救和互救等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切实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思和自我防护意识,提高了全社会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创造了人人关心地质灾害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作

  1.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群测群防体系建设。20xx年3月县(三)坚持制度,落实措施,强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国土资源局启动了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的填制,并对各乡镇应急避险场所及撤离路线进行进一步落实,发

  放两卡一表2万余份,安装制作地质灾害隐患点标识标牌100个。

  2.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汛前,县国土资源局同各乡镇人民政府、全县在建工程项目、矿山企业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措施细化。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动态巡查和灾情(险情)速报制度,发现地质灾害隐患要及时上报、及时处置;一旦发生险情或灾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领导亲临现场、靠前指挥,避免地质灾害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

  3.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拉网式排查。根据省、州工作安排,县国土资源局会同驻泸汛期督导员,在汛前对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同时各乡镇发动驻村干部、群众及专职监测员随时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逐一落实监测责任人和具体监测人,对原有的监测人员进行核对排查和必要的调整,做到“点点有人管、处处有人抓”。

  4.严格落实汛期各项制度。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险情巡查和灾情速报等制度。

  三、灾后重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情况

  (一)项目基本情况

  我县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项目共分为九大类,建设资金共计2.0255亿元。分别为**州**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项目、**州**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国土资源应急能力建设、**州**县地质灾害勘查项目、**州**县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州**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管理维护项目、**州**县地质灾害排危除险项目、**州**县2处重点小流域地质灾害综合整治项目、**州**县2个重点城镇地质灾害综合整治项目。

  (二)工作推进情况

  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截止目前,已全面完成全县242处隐患点“两卡一表”更新工作、监测责任人及监测人员复核及培训工作,该项目已完成。

  2.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共160户(**114户、***46户)。截止目前,已完成132户(**114户、***18户),其余28搬迁对象已承诺在主汛期来临之前采取投亲靠友等方式主动搬迁。

  3.国土资源应急能力建设。根据县政府统一安排,整合资金,在田坝新区与县政务中心打捆建设。

  4.应急排危项目。应急排危共计5处,包括泸桥**子村二组滑坡、泸桥镇押卓庄子村斗地沟泥石流、冷碛镇和平村小藏避不稳定斜坡、兴隆镇和平村瓦板崖滑坡与田坝乡木角村木角小沟泥石流共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截止目前,已全部完工。

  5.**州**县地质灾害勘查项目。已全面完成3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勘察工作(该项目由州国土资源局实施)。

  6.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根据评审情况,专家同意取消了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将对其余30处地质灾害治理点(**县24处、含海螺沟6处)进行工程治理。我局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将30个点分为六个标段开展工作。4月26日完成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抽签工作。截止目前,已有13个点进场开工(不含海螺沟分局6个点),其余各点正抓紧开展实物指标调查工作,待完成调查后进场施工。

  7.**州**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管理维护项目。该项工作将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完成后启动。

  8.小流域综合整治项目、重点城镇综合治理项目。小流域综合整治项目包括兴隆沟小流域、潘沟小流域。重点城镇综合治理包括泸桥镇重点城镇、田坝乡重点城镇。6月8日在州

  政务中心完成招标代理机构代理机构比选工作,确定xxx有限公司为招标代理机构,力争7月20日进场施工。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人员防灾技能有待加强;全县没有从事地质工作的专业人员,地质灾害防治的经济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技术水平偏低。监测预警监控手段单一落后,缺乏有效技术支撑,严重影响防治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有待加强。部分群众缺乏地质灾害防治知识,避险知识和技能不足,自我保护和主动避让意识较差,仍有部分房屋建在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给国土部门防灾监测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

  (三)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推进困难。一是项目征地、协调工作难度大;二是部分项目设计与现场实际不符,导致无法施工,影响工程进度。

  (四)基础设施防灾抗灾能力弱,特别是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难以抵御地质灾害。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精心组织,继续抓好排查巡查。按照省、州汛期地灾防治工作和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安排部署,继续依托专业力量加强汛期地巡排查工作。

  (二)进一步加快推进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实施。严格按照省、州的要求,加快推进地灾治理项目的实施,确保工程质量。

  (三)加强值守,建立地灾快速应急机制。切实抓好地灾防治值班工作机制的建立和落实,加强地灾预测预报,确保上下信息畅通。

  各位领导,在省、州国土资源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克服了“4.20”**地震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的严重影响,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加强监测巡查、隐患治理,做到了“点点有人管、处处有人查、事事有人抓”,实现了“平稳度汛、人员零伤亡”目标。今年我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更为严峻,加之**新城、雅康高速公路、S211复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防治工作任务将更加艰巨,困难挑战客观存在。我们将站在“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于泰山”的高度,科学研判形势,充分估计困难,周密制定措施,强力抓好落实,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防控,从单兵作战转向群防群治,从事后排危转向源头治理,牢牢把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动权,努力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加强地质灾害动态调查,狠抓防范工作,落实部门联动防灾责任、坚持果断预防避让机制,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长效防治,深入扎实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篇章2: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样本【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一年来,在县局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局相关业务股室的指导和永安乡各部门、各村、单位的支持下,我所在XX年度中,切实按照xxxx号文件精神及要求,层层落实岗位责任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科学制定防治方案,严格落实防灾责任,不断完善防治措施,结合我乡的实际情况,在我乡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做了大量的工作,现总结

  一、加强领导、落实职责

  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切实保障我乡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努力够建和谐社会,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永安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政府乡长姜若海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张著升、杨嗣勇任副组长,有关乡直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乡国土所,由罗登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雷富飞、黄黔东为办公室成员,负责具体办公。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办公室及时研究部署辖区范围的防灾减灾工作,与各村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11份;国土资源管理所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力度,召开村组干部培训会议2次;在政府所在地办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宣传专栏二期,增强了群众避灾救灾的观念,树立全民防灾意识。

  二、加大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及时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XX年4月,我所对全乡辖内11个村125个村民组进行排查,共排查出大小地质灾害隐患点15处,影响和受威胁农户共55户266人,其中防范重点3处,35户、148人,对这15处地灾隐患点全部进行制表上报。对隐患点受威胁群众发放了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共60份),让他们明白面对险情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和撤离转移路线。编制了永安乡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永安乡地质灾害防灾工作预案》(永府通[XX]24号)。5月份,又编制了永安乡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永安乡汛

  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永府通[XX]26号)。在汛期,制定了永安乡汛期防汛值班表,对防汛工作作了值班登记,并对重点排查出的沙堡村半沟组蕨基坡滑坡隐患点,相应成立了村级防灾减灾领导小组,由村长李杰任组长,支书喻朝明任副组长,喻清怀、喻胤、杨秀位、李进、李国民任成员。

  三.地质灾害隐患点存在问题

  1、地质灾害防治认识不足。地质灾害防治时间较长,即使是汛期结束,山体内还涵养着大量水分,容易造成已经开裂失稳的山体继续下滑的可能。由于一般群众主观上认为,汛期过后不会发生什么地质灾害。正是这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2、农民建房缺乏科学知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农民认为建房背靠“大山”是有靠山之说。加上国家严格土地管理,为了减少宅基地占用耕地,一些农民便往山边建房,而在清基时处理不当,切坡角度过大,留下了地质灾害隐患。

  3、地质灾害治理资金不足。我乡地质灾害隐患点涉及面广,所需投入的治理资金比较多。一方面我乡地质灾害以小型规模为主,很难争取到国家立项治理防治资金。另一方面由于

  地方财力有限,难于筹集治理资金。造成全面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资金严重不足。

  四、防治对策

  1、普及地灾防治知识。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采取板报标语、橱窗专栏、宣传图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努力提高群众的防灾治灾意识。

  2、引(社区消防工作总结)导农民科学建房。在农村民居选址时,国土资源部门要把好用地审批关,充分考虑综合防灾和应急疏散的要求,使农民建房避开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农民切坡建房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

  3、建立地灾防治基金,把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4、规范工程建设活动。严格遵循“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对在工程建设中违反了客观规律,如打石、取土、切坡、过量抽取地下水、大量砍伐林木等,破坏山体的自然平衡,引发地质灾害险情的行为,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处理,防止盲目施工而引发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

  总之,我乡对地灾防治工作下了大力,做了大量工作,及时按上级要求,完成了相应的工作,极大地减少了人们群众

  生命和财产损失,成绩是肯定的,不容质疑的,但离上级要求还很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灾的防治和监测工作,我们将以此为责任,努力承担、努力完善和做好其相关工作。

  篇章3: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范文【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尊敬的检查组各位领导:

  为做好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市局《关于印发〈20xx年度武汉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武土资规发〔20xx〕82号)和《关于认真做好20xx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局领导的指示要求,市局对我分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检查,这是对我分局工作的极大关心和支持,我代表分局党委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忠心的感谢。根据检查要求,现将分局开展的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立机构,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该项工作分局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高成喜局长为组长,皮文胜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小组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分局地籍地政科,由科长具体负责专班工作。

  工作专班任务是负责排查、巡查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工作人员保持24小时手机开机,确保通讯畅通;如在排查中发现问题或是群众反映出现隐患点,要求工作人员

  集群众反映,及时汇报辖区内有无新情况、新问题出现;并且要求他们提高警惕、配合分局搞好监测,经常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共同防治地质灾害。

  3、严格落实汛期值班制度,确保应急系统信息畅通,信息报送及时准确。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值班、速报、应急处理等制度,确保政令畅通、信息快捷,防灾、避灾、救灾、治灾措施及时有效。在汛期内,工作专班人员坚持24小时电话畅通,加强值班制度,确保一旦出现险情灾情,能立即组织应急处置,确认险情灾情,启动预案,及时消除。

  4、落实培训制度,增强预防灾害的意识。坚持落实集中培训制度,分局除了要求各科室定期组织预防地质灾害知识培训外,还邀请了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曹微副处长,为全局干部职工上了一堂题为“地质灾害防治及管理”专题辅导课,培训效果明显。分局工作专班还坚持深入街道、社区进行培训,让群众了解更多预防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和避险、自救的方法。通过这些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防治地质灾害的自觉性和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为分局扎实开展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奠定了基础。

  三、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一)全力推进群测群防建设,健全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加强部门联动,提高群测群防员防灾避险能力。

  (二)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建立排查工作台账,确保不留死角。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编制应急预案,落实防灾措施。

  (三)进一步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手册、明白卡和举办培训班等各种手段,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群众防灾自救能力。

  (四)进一步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小分队成员的业务能力。对已编制的预案要加强宣讲,让群众知道预案的预警信号、避让路线、避灾地点等内容,使群众遇到险情能够按预案有序避灾。健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四、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宣传力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常态工作范围,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扩大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坚决克服饶幸心理和麻痹思想,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防灾减灾的认识。

  (二)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力度。建议市局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加强这项工作的培训力度,除了电视电话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使基层工作人员都能意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从而在工作中加强责任意识、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

  (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认真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的趋势,进一步组织开展地质环境调查,根据自然因素和各类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发生时间等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层层落实防灾预案和建立“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

  地质灾害防治无小事。江岸分局将以市局这次检查为契机,不断查漏补缺,健全防灾长效机制,扎实开展群测群防建设,不断增强汛期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DesignedByJinTaiCollege---------

篇二:地灾防治工作情况报告

  

  地灾防治工作情况报告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市地灾防治办报告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总结,二是分析,三是安排:

  全市去年地灾防治工作特点,概况起来四句话:

  一是损失较大。尽管全市上下在地灾防治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的地灾损失较大,教训深刻。全市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50起,同比增加28.2%,其中崩塌31起、滑坡17起、泥石流1起、塌陷1起。直接经济损失151.2万元,同比增长285%。特别是死亡2人、受伤2人,均系切坡建房造成,完全可以防范和避免,发生这样事故令人痛心!

  二是部署较早。年初,市国土局按照市政府要求,会同相关部门,遵循“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原则,编制了《**市xx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了责任,落实了任务;修改完善了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预案,重新制作发放了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等。

  三是体系较全。一是我们网络体系较为完善。更新了各级防灾人员信息,建立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完善了“市、县、乡、村、点”五级群测群防网络,防灾信息得到有效传递,措施得到有力落实。二是预警体系科学有效。国土和气象完善了信息共享、联合会商机制,预警信息发布程序得到了规范。全年共发布四级橙色预警7次,三级黄色预警16次,预报成功率85%以上。三是制度体系保障有力。排查、巡查、督查等制度执行较好,特别是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执行严格,做到了信息畅通、报告迅速、处置及时。全年共接报地质灾害灾情险情50起,出动应急处置小组35次,应急处置50起,成功预报4起,组织地质灾害专项督查3次。

  四是措施较力。一是宣传“力”。培训群测群防员和基层党员干部1142人。发放宣传材料1.1余万份。回答群众咨询1200多人次。二是演练“力”。岳西、太湖、怀宁、**和宜秀分别组织了应急演练,参演人数达892人。三是排查“力”。开展全市切坡建房安全隐患拉网排查,41212处村民、180处单位切坡建房安全隐患得到监管,发放切坡建房宣传年画4万余份进村入户。四是预案“力”。启动地灾三级应急响应2次,二级应急响应1次。积极应对第9、10、11号台风引发的地质灾害,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501户、5564人。五是创建“力”。**、宿松、宜秀高分通过“十有县”创建验收。六是防治“力”。全市申报小型地灾隐患点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项目80个,解除了317户和1所小学共计1277人的安全威胁。与此同时,市财政也安排了50万元资金,启动了市辖区地灾隐患点搬迁避让和治理工程,已完成工程治理6处、避让搬迁1处,解除了11户41人的安

  全威胁。德宽路中段滑坡地灾隐患点治理也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进下,于近期取得了重大进展,得到了省督查组充分肯定。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我市“四山两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这种特殊的土地构成,造成地灾隐患点点多面广,全市高达1145处,其中特大型2处、中型16处;居民切坡建房高达41212处,地灾发生概率较高,防范压力巨大。二是地灾防治经费严重不足,许多地灾隐患点不能得到及时治理和避让搬迁,时刻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地灾具有隐蔽性强、突发性强、破坏性强的特点,防范难度大,有时突如其来,猝不及防,防不胜防,老点看住了,新点又出现了。四是有些地方还存在防范意识不强、防范措施不到位的问题,必须立即纠正,以临渊履冰的心态,将地灾防治摆上位置、拎在手中、全力抓好。

  4月28日,魏晓明市长在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要求:全市上下要突出抓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要深入排查隐患,特别是岳西、太湖、**等大别山区,要认真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提前落实人员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要细化防御预案,应对泥石流唯一有效措施就是做好预案提前预报预警,及时撤退转移危险区群众,坚决杜绝群死伤亡事故发生。要组织开展预案演练,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活动载体,广泛开展防灾知识宣传和逃生演练,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本领。

  围绕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我们要按照“防大灾、保民生、促发展”的总体要求,实行“三个推进”。我认为,地灾防治成败关键看三点:一是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无伤人亡人事故发生;二是隐患点工程是否全面得到治理;三是新增灾害隐患点是否纳入了监控监测范畴。除此之外,要做到“五到位、五及时”,即巡查检查要到位、责任落实要到位、预测监测要到位、工程治理要到位、资金投入要到位,应急处理要及时、情况报告要及时、信息报送要及时、搬迁避让要及时、防范告知要及时。关于“三个推进”,即:

  第一,要推进三项管理。一是推进组织管理。实行依法防灾,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好__《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市地灾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按照“属地管理、分级分类负责”和“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层签责任书,做到有人负责。二是推进制度管理。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监测预报预警、地灾巡查、灾情险情速报、灾害应急调查,地灾月报等六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三是推进隐患点管理。无论是老点,还是新点,都要按照市、县、乡进行分级管理,及时掌握隐患点现状,及时更新监测人和县、乡、村责任人通讯方式,及时发放“两卡”,做到有人管理。特别是对重点隐患点必须做到“一点一预案”。

  第二,要推进三个坚持。一要坚持排查巡查。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点、点不漏人。重点加大对城镇、学校、医院、村民聚居区、交通干线、工程施工场地、矿山作业点等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地质灾害隐患摸排。特别是对地灾隐患点,要排查再排查、巡查再巡查、检查再检查,确保万无一失。二要坚持预警预报。国土、气象部门要密切配合,联动会商,高质预报预警,及时对外发布。三要坚持群测群防。在群测群防上,要牢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做到“十个有、五到位、五条线”,即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确保居民建房地灾隐患评估到位、地灾隐患点群测群防员联系到位、地灾隐患点组织巡查到位、地灾防治宣传材料发送到位、发生地灾灾情险情人员到位,真正建强行政管理一条线、建实事业支撑一条线、建立应急处置一条线、建成专家咨询一条线、建设中介服务一条线。

  第三,要推进四个重点。一要推进地质灾害1:5万调查项目。岳西1:5万地质灾害调查项目要落实,桐城、**、宿松1:5万地灾调查工作要启动。要将重要矿区、重点库区、丘陵山区和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纳入调查范围,要对人类活动区范围内已发生和潜在的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地灾隐患进行详查,以调查成果服务防灾减灾工作。二要推进山地丘陵区切坡建房规范化管理。要在去年拉网排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山地丘陵区切坡建房管理意见,指导地方政府加强对山区切坡建房的监管。三要推进地灾避让搬迁与工程治理。要加快推进大观区德宽路滑坡治理;要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启动中型隐患点治理工作,消除3-5处中型隐患点;各县(市)、区要结合省、市地灾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以奖代补”项目,有计划、有步骤、有侧重地消除一批小型隐患点。四要继续推进群测群防“十有县”创建工作。巩固既有创建成果,启动望江、大观“十有县”创建工作,以创建推动全市地灾防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以创建完善县级地质灾害防灾体制体系,以创建提升全市地灾综合防治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在排查、巡查、复查上做足实功,在落实责任、联防联控上做足实功,在临灾避险、应急处置上做足实功,就一定能够夺取地灾防治的全面胜利!

  谢谢大家。

  内容仅供参考

篇三:地灾防治工作情况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

  第1篇: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地处盆地西北边缘方向,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系通往西北省区的北大门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域地质环境脆弱,是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高发区之一,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目前,截至目前,全县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01处,其中威胁到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90处,共威胁5424人生命财产安全,潜在威胁财产约2.7846亿元。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我局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并配备了工作人员。每年汛前编制修订《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防灾明白》、《避险明白卡》并发放至乡镇、村民手中,让老百姓更加直观地了解如何防灾避灾,构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法规制度;相关部门、各县区、各乡镇(街道)及工作人员都能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值班管理、灾情速报、险情巡查、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制度。从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严格落实,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日益完善,逐步进入了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的轨道。

  (二)基础调查取得重要进展。

  全县13个乡镇和2个牧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重要场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工作全面完成,基本摸清了区域内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规模和分布情况、形成条件、发育规律,对其稳定性、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划定了各行政区内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地段,提出了防治目标和方案,建立了地质灾害数据库,为防灾减灾规划部署打下了基础。新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确认工作基本完成,正在整理汇总相关信息,进行数据更新。

  (三)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

  已建立县、乡(镇、场)、村(寨)、监测员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每年编制发布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在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警戒线、安装警示牌,向地质灾害威胁单位、群众发放“两卡一表”。国土、气象、水利三方共建“县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共享平台,利用雨量站对降雨进行时时监测,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雨量监测站24台,裂缝位移计49套等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仪器,形成了覆盖全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网络。

  (四)治理工程有序推进。

  按照危害危险程度,先后在降扎乡、求吉乡、热尔乡、占哇乡等4多处灾情险情严重地段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目前占哇乡阿念巴泥石流治理工程已完工,剩余地灾治理项目有序推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调研组通过此次调研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认真梳理,现将存在的问题概括如下:

  (一)部分群众思想上还不够重视

  部分群众防灾意识淡薄,对地质灾害存在侥幸、麻痹心理,认为几十年居住的地方一直没发生过地质灾害,必定安全,对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危害性及防患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调研中,有监测员反映在地灾点人员转移过程中,群众不配合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山区有些农村建房、“美丽家园”建设等,事前没有将地质灾害评估纳入审批的程序,从而产生一些人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二)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

  由于县地貌的原因,山区防治区域较大,遭遇强降雨很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经地质专家调查确认,位于农户村民居住区,在非村民居住区,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现象,威胁车辆、行人的安全。此外,建于山边坡脚的个别民房、寺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三)抗灾救灾能力不足

  一是限于政府财力,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缺口仍较大,一些防治项

  目经费一时无法落实或仅部分落实,由于地灾点的村民大多经济比较困难,搬迁补足少,群众搬迁意愿不强,避险搬迁难度大。另外,许多地质灾害点需要先评估,评估完后省厅就能拨款专项治理,但前期评估上级才能安排项目。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监测管理人员不足,且人员变动大,业务水平难以持续提高。三是监测设备不足,难以做到全面监测。

  三、几点建议

  我县地质灾害量多面广、稳定性差,山区新的建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严峻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调研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群众防灾意识

  县国土资源局和相关乡镇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防灾抗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能力,让受灾群众做到处灾不慌,防灾有数,避灾有路。要积极争取群众支持和配合应急避险、地质治理、搬迁避让等工作,引导群众尽快搬离重点地质灾害威胁区。要提高群众防灾避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政府强制救灾转变为群众自觉主动避灾。

  (二)加大排查力度,力求隐患点无遗漏

  我县地处高山,质地貌容易被强降雨诱发为灾害点,国土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东西部山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广度和深度,力求做到排查无死角、隐患点无遗漏。要分析地质灾害成因机理,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和风险评价;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图册,深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充实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为全县上下积极主动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三)加大治理力度,提高防灾救灾成效

  一是要在加强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工作的同时,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患应对、水土保持、河流整治、灾毁工程加固除险等工作。结合我县实际,提前做好汛前防台抗灾各项准备工作。二是要加快推进重点地灾隐患点的治理工作,许多道路边坡加固工程亟待开展,一旦发生险情,将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县国土

  部门及县政府相关部门争取在短期内完成对重点隐患点的治理任务,为全县社会的长治久安做出贡献。

  (四)加大投入力度,增强防灾救灾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县财政要加大投入,对于年初制定的治理工程预算不足部分和年内新增的治理工程所需经费,及时追加预算,并拨付到位。对于地灾隐患点需要搬迁的群众,适当提高补偿标准,以促进搬迁安置工作的开展。对于新增灾害点,要加大投入资金请评估单位进行评估。国土部门要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添置必要的监测设备,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安装使用,并及时检查、维修,做到全面覆盖、全面监测,使群测群防机制真正落到实处。

  第2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今年的工作安排,6月初,农经工委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区人大代表,在常委会副主任葛久通的带领下,对我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上垟乡沈岙岭道路边坡加固工程、平田乡天灯洋地灾点搬迁工程和北洋镇前蒋村地灾点加固工程,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相关单位的工作汇报,征询了部分区人大代表的建议和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地处浙中沿海,经常遭受台风暴雨侵袭,西部为丘陵山地,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全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达到平-,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73%,目前,经地质专家调查确认的、位于山区村民居住区的山体滑坡等隐患点33处,分布于9个乡镇、街道的29个村,直接威胁170户567人的生命和285间民房的安全。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健全组织建设

  经过多年完善,全区上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成立了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府办副主任和黄岩国土资源分局局长任副组长、其他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国土部门成立了由局长任总指挥的临灾应急指挥中心,下设技术指导抢险组和后勤保障组,基层国土所相应建立汛期应急救援中队;相关乡镇、街道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相关村建立了监测体系,确定监测责任人和常年监测员。

  加强宣传培训

  -,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宣传方面:利用全国土地日、防灾减灾日、走村入企等活动宣传地灾防治的重要性;制作“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发放到乡镇、村民手中,让老百姓更加直观地了解如何防灾避灾;在地灾点的醒目位置设立地灾警示牌,标注地灾点的具体位置、影响区域及逃生路线等。培训方面:今年4月份,组织全区130多名监测员和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参加培训会,邀请专家来上课,并部署防治任务。

  强化防范措施

  加强监测系统、预警机制建设。气象部门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中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区划,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自动站,加密观测点上降水、风力等情况,在富山和上郑两个站增加了土壤水分观测。气象部门根据上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报以及未来降水预报,结合本地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会同国土部门对比地质灾害防御区划图,对黄岩本地的地质灾害等级进行预报。同时,配合-,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省气象局工作,确定地质灾害临界面雨量,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建立汛期防治制度。每年的防汛期,我区地质灾害防治相关部门建立了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检查、汛期值班、应急处置等各项制度,确保安全度汛。

  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部门均要求规划对象对规划区进行地

  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加大治理力度

  区财政今年安排地质灾害点工程前期经费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80万元,地质灾害点治理工程项目100万元。区国土部门本着宜搬则搬、宜治则治的原则,2005年以来,通过和地质灾害易发区乡镇、村的共同努力,累计搬治群众1015户3564人,完成地质灾害工程治理12处,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32处。同时,国土部门每年积极向省国土厅争取地质灾害搬迁专项用地指标,用于地灾点的安置用地报批,去年争取到39亩指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基本解决了地灾点的搬迁安置用地指标。2012年,我区成功申报省第一批《农村山区野外调查与评价》试点,区财政安排配套资金50万元。

  二、存在问题

  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调研组通过此次调研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认真梳理,现将存在的问题概括如下:

  部分群众思想上还不够重视

  部分群众防灾意识淡薄,对地质灾害存在侥幸、麻痹心理,认为几十年居住的地方一直没发生过地质灾害,必定安全,对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危害性及防患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调研中,有人大代表反映在地灾点人员转移过程中,群众不配合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西部山区有些农村建房、景区建设等,事前没有将地质灾害评估纳入审批的程序,从而产生一些人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

  -,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由于我区地貌的原因,西部山区防治区域较大,遭遇强降雨很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经地质专家调查确认,位于山区村民居住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33处,在非村民居住区,富山至决要、头陀至宁溪、北洋至上垟、北洋至平田、屿头至白石公路以及山区其他低等级公路,浙东十八潭、富山大裂谷、划岩山等旅游景区,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现象,威胁车辆、行人、游客的安全。此外,建于山边坡脚的个别校舍、厂房、教堂、寺庙,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抗灾救灾能力不足

  一是限于政府财力,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缺口仍较大,一些防治项目经费一时无法落实或仅部分落实。如此次实地察看的上垟乡沈岙岭道路边坡加固工程,预算为200万元,还未得到全部落实。另外,地灾点群众搬迁补偿标准参照高山移民的政策,由于地灾点的村民大多经济比较困难,建新房的困难很大,-,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导致搬迁工作开展缓慢。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监测管理人员不足,且人员变动大,业务水平难以持续提高。三是监测设备不足,难以做到全面监测。

  三、几点建议

  我区地质灾害量多面广、稳定性差,山区新的建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严峻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调研组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群众防灾意识

  我区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防灾抗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能力,让受灾群众做到处灾不慌,防灾有数,避灾有路。要积极争取群众支持和配合应急避险、地质治理、搬迁避让等工作,引导群众尽快搬离重点地质灾害威胁区。要提高群众防灾避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政府强制救灾转变为群众自觉主动避灾。

  加大排查力度,力求隐患点无遗漏

  -,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我区被列入省第一批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野外调查试点,国土部门要以此次调查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山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广度和深度,力求做到排查无死角、隐患点无遗漏。要分析

  地质灾害成因机理,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和风险评价;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图册,深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充实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为全区上下积极主动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加大治理力度,提高防灾救灾成效

  一是要在加强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工作的同时,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患应对、水土保持、河流整治、山塘水库加固除险等工作。结合我区实际,提前做好汛前防台抗灾各项准备工作。二是要加快推进重点地灾隐患点的治理工作,上垟乡沈岙岭道路边坡加固工程亟待开展,此条道路是三个村的出口,一旦发生险情,将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命财产安全。目前,国土部门确定的地质灾害重点隐患点有8个,富山乡6个、头陀镇1个、北城街道1个,区政府相关部门争取在一年内完成对重点隐患点的治理任务,为我区社会的长治久安做出贡献。明年将组织一次跟踪督查,检查治理效果。

  加大投入力度,增强防灾救灾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区财政要加大投入,对于年初制定的治理工程预算不足部分和年内新增的治理工程所需经费,及时追加预算,并拨付到位。对于西部山区地灾隐患点需要搬迁的群众,适当提高补偿标准,以促进搬迁安置工作的开展。国土部门要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添置必要的监测设备,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安装使用,并及时检查、维修,做到全面覆盖、全面监测,使群测群防机制真正落到实处。

  -,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第3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今年的工作安排,6月初,农经工委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区人大代表,在常委会副主任葛久通的带领下,对我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进行调

  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上垟乡沈岙岭道路边坡加固工程、平田乡天灯洋地灾点搬迁工程和北洋镇前蒋村地灾点加固工程,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相关单位的工作汇报,征询了部分区人大代表的建议和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地处浙中沿海,经常遭受台风暴雨侵袭,西部为丘陵山地,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全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达到平

  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73%,目前,经地质专家调查确认的、位于山区村民居住区的山体滑坡等隐患点33处,分布于9个乡镇、街道的29个村,直接威胁170户567人的生命和285间民房的安全。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健全组织建设

  经过多年完善,全区上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成立了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府办副主任和黄岩国土资源分局局长任副组长、其他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国土部门成立了由局长任总指挥的临灾应急指挥中心,下设技术指导抢险组和后勤保障组,基层国土所相应建立汛期应急救援中队;相关乡镇、街道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相关村建立了监测体系,确定监测责任人和常年监测员。

  加强宣传培训

  宣传方面:利用全国土地日、防灾减灾日、走村入企等活动宣传地灾防治的重要性;制作“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发放到乡镇、村民手中,让老百姓更加直观地了解如何防灾避灾;在地灾点的醒目位置设立地灾警示牌,标注地灾点的具体位置、影响区域及逃生路线等。培训方面:今年4月份,组织全区130多名监测员和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参加培训会,邀请专家来上课,并部署防治任务。

  强化防范措施

  加强监测系统、预警机制建设。气象部门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中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区划,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自动站,加密观测

  点上降水、风力等情况,在富山和上郑两个站增加了土壤水分观测。气象部门根据上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报以及未来降水预报,结合本地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会同国土部门对比地质灾害防御区划图,对黄岩本地的地质灾害等级进行预报。同时,配合省气象局工作,确定地质灾害临界面雨量,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建立汛期防治制度。每年的防汛期,我区地质灾害防治相关部门建立了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检查、汛期值班、应急处置等各项制度,确保安全度汛。

  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部门均要求规划对象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加大治理力度

  区财政今年安排地质灾害点工程前期经费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80万元,地质灾害点治理工程项目100万元。区国土部门本着宜搬则搬、宜治则治的原则,2005年以来,通过和地质灾害易发区乡镇、村的共同努力,累计搬治群众1015户3564人,完成地质灾害工程治理12处,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32处。同时,国土部门每年积极向省国土厅争取地质灾害搬迁专项用地指标,用于地灾点的安置用地报批,去年争取到39亩指标,基本解决了地灾点的搬迁安置用地指标。2012年,我区成功申报省第一批《农村山区野外调查与评价》试点,区财政安排配套资金50万元。

  二、存在问题

  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调研组通过此次调研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认真梳理,现将存在的问题概括如下:

  部分群众思想上还不够重视

  部分群众防灾意识淡薄,对地质灾害存在侥幸、麻痹心理,认为几十年居住的地方一直没发生过地质灾害,必定安全,对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危害性及防患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调研中,有人大代表反映在地灾点人员转移过程中,群众不配合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西部山区有些农村建房、景区建设等,事前没有将地质灾害评估纳入审批的程序,从而产生一些人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

  由于我区地貌的原因,西部山区防治区域较大,遭遇强降雨很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经地质专家调查确认,位于山区村民居住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33处,在非村民居住区,富山至决要、头陀至宁溪、北洋至上垟、北洋至平田、屿头至白石公路以及山区其他低等级公路,浙东十八潭、富山大裂谷、划岩山等旅游景区,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现象,威胁车辆、行人、游客的安全。此外,建于山边坡脚的个别校舍、厂房、教堂、寺庙,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抗灾救灾能力不足

  一是限于政府财力,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缺口仍较大,一些防治项目经费一时无法落实或仅部分落实。如此次实地察看的上垟乡沈岙岭道路边坡加固工程,预算为200万元,还未得到全部落实。另外,地灾点群众搬迁补偿标准参照高山移民的政策,由于地灾点的村民大多经济比较困难,建新房的困难很大,导致搬迁工作开展缓慢。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监测管理人员不足,且人员变动大,业务水平难以持续提高。三是监测设备不足,难以做到全面监测。

  三、几点建议

  我区地质灾害量多面广、稳定性差,山区新的建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严峻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调研组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群众防灾意识

  我区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防灾抗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能力,让受灾群众做到处灾不慌,防灾有数,避灾有路。要积极争取群众支持和配合应急避险、地质治理、搬迁避让等工作,引导群众尽快搬离重点地质灾害威胁区。要提高群众防灾避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政府强制救灾转变为群众自觉主动避灾。

  加大排查力度,力求隐患点无遗漏

  我区被列入省第一批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野外调查试点,国土部门要以此次调查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山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广度和深度,力求做到排查无死角、隐患点无遗漏。要分析地质灾害成因机理,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和风险评价;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图册,深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充实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为全区上下积极主动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加大治理力度,提高防灾救灾成效

  一是要在加强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工作的同时,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患应对、水土保持、河流整治、山塘水库加固除险等工作。结合我区实际,提前做好汛前防台抗灾各项准备工作。二是要加快推进重点地灾隐患点的治理工作,上垟乡沈岙岭道路边坡加固工程亟待开展,此条道路是三个村的出口,一旦发生险情,将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国土部门确定的地质灾害重点隐患点有8个,富山乡6个、头陀镇1个、北城街道1个,区政府相关部门争取在一年内完成对重点隐患点的治理任务,为我区社会的长治久安做出贡献。明年将组织一次跟踪督查,检查治理效果。

  加大投入力度,增强防灾救灾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区财政要加大投入,对于年初制定的治理工程预算不足部分和年内新增的治理工程所需经费,及时追加预算,并拨付到位。对于西部山区地灾隐患点需要搬迁的群众,适当提高补偿标准,以促进搬迁安置工作的开展。国土部门要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添置必要的监测设备,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安装使用,并及时检查、维修,做到全面覆盖、全面监测,使群测群防机制真正落到实处。

  第4篇:地质灾害防治报告程序

  地质灾害防治报告程序

  发生一般地质灾害,应及时向市国土资源局上报;发生较大级地质灾害,应当于48小时内上报市国土资源局,同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

  发生重大级地质灾害,应当于48小时内上报市国土资源局,同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和国土资源部;发生特大级地质灾害,应当于24小时内上报市国土资源局,同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和国土资源部。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险情,应立即通知相关人员迅速赶赴现场。

  地质灾害等级划分为一般级、较大级、重大级和特大级。

  一、一般级

  未发生人员死亡且直接经济损失l00万元以下,社会影响不大者。

  二、较大级

  因灾死亡和失踪10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社会影响较大者。

  三、重大级

  因灾死亡和失踪10人(含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l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社会影响严重者。

  四、特大级

  因灾死亡和失踪30人(含3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社会影响极大者。

  以上报灾情一定要将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财产损失、威胁人员形成书面报过来。

  第5篇:地质灾害与防治报告

  地质灾害基本类型及防治报告

  一,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

  环境地质主要是针对各种工程建设中常遇到的各种地质问题(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环境污染等)。他跟地质灾害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划分,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各种地质因素导致的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总称(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他们研究的内容都是为了减轻和防止各种地质因素对人民生命财产的的损失。

  地质灾害按诱发原因可分成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和自然因素地质灾害灾害,常见的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有诱发地震,由于工程建设造成的滑坡,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过度砍伐造成水土流失等;自然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通常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二,研究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研究方法也开始出现,下面说说几种地质灾害中的几种新技术。

  1滑坡地质灾害的TDR监测技术研究:TDR技术是一种远程遥感测试技术

  广泛应用于物体形态检测和空间定位

  具有快速安全等特点,近年来TDR受到地质滑坡研究人员的重视

  利用其实时监测滑坡位移量并进行灾害预警,(1)TDR基本原理:其基本工作原理为

  利用电磁波发生器向同轴电缆发送极窄的电脉冲信号

  信号在同轴电缆中向前传播如果同轴电缆在某处有变形或者断裂此现象

  其电缆特性随之发生变化

  在此处电脉冲信号会进行反射

  信号接收端接收到的反射信号就会改变

  通过分析计算将反射信号与发射信号比较

  可以确定电缆特性发生变化的位置及类型

  (2)同轴电缆信号传输原理:在TDR监测系统中

  同轴电缆作电磁波信号的传输介质

  同轴电缆由导体,绝缘层,屏蔽层和护套四分组成,可以有效地就爱那个传输信号与外部的电磁信号隔离。(3)TDR滑坡监测方法:TDR

  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如下图所示,首先确定需要进行监测的边坡的监测点,然后在监测点位置进行钻孔,用于安放同轴电缆,安装时完成后用砂浆填补缝隙以保证同轴电缆与孔壁间紧密接触,以便能保证准确反映坡体的变形.2滑坡地质灾害远程实时监测预报技术与工程应用:该方法主要是对边坡进行力学性质分析,应用遥感实时监测,并通过计算来确定是否会发生滑坡。工作原理如图2,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时段:

  图2工作原理

  (1)开挖诱发型滑坡过程及其监测预报(2)降雨诱发型滑坡过程及其监测预报

  (3)开挖和降雨联合诱发型滑坡过程及其监测预报

  3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综述:地震,泥石流,其他种类还涉及地下水污染,水土流失,各种工业污水排放导致的灾害,地下水位降低或采矿导致地下塌陷等,其中少数小地震为人工修建各种工程如水坝等为人工诱发,很多导致重大

  灾害的大地震多为自然因素诱发,很多地质灾害都有人为因素的参与,在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的这门课中我们学习了各种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及其一些防备措施,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做些简单的介绍。

  首先说说由于降雨发生的地质灾害,2011年贵州省望谟县“6·6”山洪泥石流灾害是典型的小流域突发性特大暴雨诱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过程,呈现突发性能量集中、冲击力强、破坏性大的特点。

  一、地形地貌条件是灾害发生的必要条件望谟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度的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落差大。一旦小流域上游地区出现强降水,下游地区河流水位上涨,引发山洪等灾害。望谟县境内河流交错,境内河流多为山区河流,河床深切,险滩急流较多,洪水陡涨陡落的特征明显。望谟特殊的地形、地貌是此次洪泥石流灾害的重要原因。

  二、短时强降水是灾害直接诱因2011年6月5日夜间到6日凌晨,受低空急流和南支槽的共同影响,望谟县3小时内有8个乡镇出现了暴雨,部分乡镇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

  三、物源条件也是泥石流发生的必备条件之一望谟县境内的土壤多为红壤,地表岩性多为页岩和泥质岩,山高坡陡、河床深切,一旦发生山洪,泥沙就会被洪水裹挟,进而引发泥石流

  四、人河争地是导致灾害的成因

  防治措施:

  一、建立了适应本级和本地灾害发生特点的综合防灾体制机制

  二、“气象要素-灾害预警-预警处置”的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对望谟县山洪灾害防御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该工作方式确定了乡镇准备转移、立即转移的本地降雨量预警指标。然后,结合预警模型指标确定预警等级,当监测站雨情达到响应临界值时,产生预警,从而做出相应的处置措施。

  三,气象信息传播特征

  四、智力决策的特征

  五、传播预警信息

  六、进一步提高突发性暴雨的预报预警能力

  七、进一步发挥气象信息员的作用

  第二点说说构造

  地貌和气候对汶川地震同震及震后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

  以龙门山北段通口河流域为例,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

  此次地震引发龙门山地区大范围的崩塌

  滑坡等地质灾害2

  -

  4

  通口河作为穿过龙门山北段的一条河流

  在该河流流域内也发生大量的同震崩塌

  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以北川县最为严重

  根据震后在通口河流域的实地考察结果发现

  汶川地震驱动的崩塌

  滑坡和泥石流还将持续很长时间

  并具有群发性的特点

  危害性极大将严重影响震后灾区的自然环境和地居民的生产建设

  人身安全

  那么

  这些同震及震后大范围爆发的崩塌

  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受哪些因素的控制?这些影响因素是如何控制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的发生的?

  3

  地貌因素对通口河流域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

  通过对通口河流域同震地质灾害分布和地貌的对

  比分析

  同震崩塌

  滑坡等地质灾害沿河谷分布的特征

  非常明显

  图3

  见彩插一

  此外

  同震地质灾害主要分

  布在海拔2000m以下区域

  即分布在通口河流域的东

  南部

  岷山东麓超过2000m的地区同震地质灾害极少

  2

  构造因素对通口河流域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

  通口河由岷山东麓流向南东方向

  穿过北川

  映秀

  地震之后

  地质灾害专家在对地震灾区崩滑体数量

  进行统计和遥感数据处理的基础上

  对汶川地震引发的崩塌

  滑坡数量进行的估算表明

  汶川地震在10×10

  4

  km2

  的范围内

  触发约3.5万处崩塌

  滑坡等地质灾害

  3

  地貌因素对通口河流域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

  通过对通口河流域同震地质灾害分布和地貌的对

  比分析

  同震崩塌

  滑坡等地质灾害沿河谷分布的特征

  非常明显

  图3

  见彩插一

  此外

  同震地质灾害主要分

  布在海拔2000m以下区域

  即分布在通口河流域的东

  南部

  岷山东麓超过2000m的地区同震地质灾害极少

  4

  气候因素对通口河流域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

  对震后灾区的多次野外实地考察发现

  泥石流是震

  后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

  2008年9月24日北川县暴

  雨导致通口河流域区域性泥石流发生

  对这次

  9

  24

  洪水和泥石流灾害的应急调查发现

  此次暴雨诱发的泥

  石流共有72处6

  实地考察发现此次区域性泥石流的物源主要为汶川地震引发的同震崩塌

  滑坡形成的松散

  堆积物

  北川老县城至陈家坝一线河流以西的山谷中大

  量同震崩塌

  滑坡形成的松散堆积物为此次区域性泥石

  流提供了物源5

  讨论与结论1

  构造因素

  汶川地震

  是导致通口河流域同震地

  质灾害的根本原因

  并控制了松散堆积物的空间分布

  为震后泥石流地质灾害提供物质来源2

  地貌因素是导致通口河流域同震地质灾害的次级

  因素

  并为震后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3

  通口河流域震后地质灾害类型以泥石流为主

  在同震地质灾害提供丰富物源的情况下

  气候因素

  以降雨

  为主

  是导致震后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的直接诱因

  4

  为了保证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必须

  更加精确地刻画同震及震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

  并加

  强对地震灾区降水的监测

  山区城镇规划建设勘察过程中的岩土工程问题

  以某旧城改造工程为例1

  山区地基的工程地质特点

  1.1

  地形

  地貌条件复杂

  地形地貌特征是地球内外应力作用结果

  在地壳

  上升区

  受外力侵蚀切割

  风化

  侵蚀等

  作用

  使得地表

  高低起伏大

  沟壑纵横

  形成了山地

  丘陵

  山间盆地

  河

  谷等复杂的山区微地貌形态

  使得同一建筑场地可能会

  跨越几个地貌单元1.2

  岩土性质和组成成分复杂多变

  受地形影响

  山区基岩起伏变化大

  上覆土层复杂

  多变

  在山坡

  山麓缓坡地段以残

  坡积土为主

  在山前

  地段或较大的沟口及其附近分布有冲

  洪积土

  在沟谷

  或某些低洼地带分布有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山洪等山区

  地质灾害搬运和堆积的淤积软土

  局部场地中甚至可能

  存在有大孤石

  这种由搬运到堆积的过程就导致了山区

  土层结构

  性质和组成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3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山区地下水主要有松散层孔隙水

  基岩裂隙水和岩

  溶水等类型

  一般山坡

  山麓的地表浅部的残坡积层

  强风化层透水性大

  厚度薄

  水量较小

  洼地的软弱夹层

  透水性较弱

  含水量变化大

  深部残坡积层和强风化层

  内的承压水水量大

  断层构造带如贯通可能会成为地下

  水运移的通道

  因此其补给与排泄条件复杂

  水量变化

  大

  直接影响着山区建设的稳定

  1.4

  地质构造条件复杂

  受构造运动的影响

  山区地层会形成各种断裂

  褶

  皱

  节理裂隙和破碎带等复杂的构造形迹

  这些地质构

  造破坏了原有岩体的整体性

  降低工程岩体的强度

  同

  时地质构造还决定着岩层在地面的出露情况及表面覆

  盖层的分布

  所有这些均对山区工程建设带来极为不利

  的影响

  1.5

  不良地质作用发育

  由于山区微地貌类型多

  地质条件复杂

  沟壑纵横

  不良地质现象较为发育

  其主要灾害是边坡问题

  滑

  坡

  崩塌

  泥石流

  冲沟

  断层

  土洞

  岩溶等

  这些不良

  地质现象的存在

  对山区建筑构成了直接的或潜在的威

  2

  某旧城改造工程的地质环境背景

  拟建工程傍山而建

  场地内堆积有大量建筑垃圾

  靠近山体一侧局部有基岩露头

  地形起伏较大

  高差达

  63m

  属残积坡积区地貌单3

  岩土工程问题与分析

  区域稳定性评价

  该场地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地台之下的扬子台坳和

  江南台隆

  次级构造位黄山褶断束

  为查明拟建场地内

  是否有断层分布

  我们做了高密度电法物理勘探

  共3

  条剖面线

  根据物探成果3条测线上均未发现明显的低

  阻区域

  因此可判断拟建场地内无断层通过

  根据场地附近区域工程地质资料结合现场地质调

  查结果

  该场地内第四纪覆盖层未受切割破坏

  第四纪

  以来无断层活动迹象

  因此判定拟建场地属稳定的建筑

  场地

  2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地基土的均匀性是选择基础持力层的重要依据

  山区地基土由于受地形地貌影响

  其成因及组成成分非

  常复杂

  既有残坡积物又有冲洪积物

  在评价其均匀性时

  主要从工程角度出发

  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

推荐访问:地灾防治工作情况报告 工作情况 防治 报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