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城市规划教案

城市规划教案

时间:2022-07-15 14:30:03 浏览次数: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基本要求:

  掌握城市的产生及定义;  了解城市的发展;  掌握城市化的含义及其进程表现; 课时安排:2 学时 采取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讲课重点:

 1. 掌握城市的产生及定义; 2. 掌握城市化的含义及其进程表现; 3. 了解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含义。

 讲授内容:

  一、城市的产生及定义 1、固定居民点的形成是城市产生的基础 (新石器时代后期)

 捕鱼、狩猎、居无定所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畜牧业

  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2、城市是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出现而产生的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

 可用以下图式表示城市的产生过程:

 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交换---------商人

 人们生活需求多样化

  手工业者

 固定的交换场所

 原来的居民点

 以农业为主的-----农村

  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城市 随着原始社会的接替,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分化,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奴隶社

 会。

  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度时期出现的。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城市的定义 (1)从我国文字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2)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和集居的密度。

 (3)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因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意义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我国所称的城市,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及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城市可按行政管辖也可分地级市、县级市等。在性质上并无本质的区别,市下也可以管辖市。

 城市的概念:〈总结〉以一种社会团体形式存在,以工商业为主,建筑密集,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规模,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集中所在地。

 城市的发展 二、基本观点: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建设都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换句话说,一定时期的城市可以反映该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例:古城保护的意义〉

 以上观点可由古今中外城市发展状况作为例证 (1)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城市与防御要求〉,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国之间攻伐频繁;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2)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城市建设

 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中国宋代已大量用于战争,影响到城市建设,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 (3)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影响。

 埃及于公元前 2500 年,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

 (4)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社会政治制度对城市建设也有直接影响。

 例如:

 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中心,都城----府---州---县。以宫殿和官府衙门为中心。

 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中心-------教堂。

 此外,由于中国自秦始皇同意中国后,大多数朝代都是同意的中央集权国家,因此各朝代都城,城市规模一般较大,而欧洲,长时间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家,城市规模小。

 (5)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例如:

 中国,地主所有制,地主可通过其代理人;向农民征收地租,地主阶级尤其是大中地主可以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而封建统治的官僚阶级本身即是地主阶级或他们的代表人物。

 欧洲,是封建领主制,封建主大多住在自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

 因此,中国的城市往往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是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二)近代工业革命,是城市发展的转折点,它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有了人工能源,使加工工业集中在城市并迅速发展,从而也带动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

 城市的扩展,使大批农民失去了土地,城乡差距扩大。

 服务业的发展,鞋匠、面包房、裁缝铺。

 城市的用地种类和结构布局的复杂化。

 城市环境的恶化和居住质量的恶化。

 工业污染,建筑的过分集筑,土地价格猛涨所带来的土地投机 城市类型的增加:出现了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或以某

 种产业为主的城市。

 城市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市政工程,公共设施技术的发展,自来水,污水系统,电灯,电话,煤气,公共汽车,电车等的出现。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方面:

 (1)、人口职业的转变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城市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3、与城市化相关的几个概念 郊区城市化: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郊区城市化的出现可追溯到 30 年代大危机时期。50 年代后由于特大城市人口激增,市区地价不断上涨,加上生活水平改善。人们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汽车的广泛使用,郊区城市进程加快。

 逆城市化: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70 年代以来,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就是说整个大都市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 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国外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之为 逆城市化。

 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 80 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外移民的影响,1980~~1984 年间,纽约等 7 个城市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所谓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落,城市的建成区仍在向外扩张,只是扩张的方式以分散化或低密度蔓延为特点。郊区化意味着城市由高密度扩张的转变。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基本要求:

  掌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  了解国外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 掌握现代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理论;  掌握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课时安排:6 6 学时 采取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讲课重点:

 1、 掌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 2、 掌握现代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理论; 3、 掌握雅典宪章的内容及产生的意义; 4、 掌握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讲授内容:

 一、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 我国古代并无专门论述城市建设的书籍,但有不少理论散见于政治、伦理、经史书中 ①夏代对“国土”进行全面的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

 ②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安阳的殷墟。

 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制度,同时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它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成于战国时代的《管子》记载了居民点选址的要求:“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战国时期形成了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即城市居民居住在称之为“郭”的大城,统治者居住在称为“王城”的小城。列国都城基本上都采取了这种布局模式,反映了当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社会要求。

 2、古代有一些城市是完全按照规划修建的,虽然未留下详细的文件与图纸,但根据已探明的城址情况,可以说明有完整的城市规划。

 ①汉代国都长安的遗址发掘表明,其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对称轴线,宫殿与居民区相互穿插,说明周礼制布局在汉朝并没有在国都规划实践中得到实践。

 ②南北朝时代,东汉传人中国的佛教春秋时代创立的道教空前发展,开始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方面城市布局中出现了大量宗庙和道观,城市的外围出现了石窟,拓展和丰富了城市空间理念;另一方面城市的空间布局强调整体环境观念,强调城市的信仰和文化功能。

 ③隋唐长安城: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 以宫城为中心,“官

 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④后周世宗关于改建、扩建东京的诏书, 是一份杰出的,关于城市建设的文件。它分析了城市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论述了城市改建和扩建要解决的问题:城市人口及商旅不断增加,旅店货栈出现不足,居住拥挤,道路狭窄泥泞,城市环境不卫生,易发生火灾等。

 ⑤元代都城——大都,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线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

 ⑥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中提出了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论述。

 展 二、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1、 近现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城市问题的早期探索)

 工业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诸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布局的混乱,建筑质量的低劣,卫生条件的恶化,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变成了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社会各阶层对这一问题进行着不同方式的探讨。由于职业性质、社会阅历,特别是对工业革命的看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对城市问题的解决主张各不相同,形成的学术观点、理论思想也各不相同。

 早期探索的城市规划思想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流派:

 A:以霍华德为代表的强调城市分散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 B:以柯布西埃为代表的主张利用先进的工业技术强化“城市集中”的规划思想; C:以伊利尔·沙里宁为代表的倡导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实行有机疏散的规划思想。

 (1)“乌托邦”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在托马斯·摩尔描述的“乌托邦”中,有50歌城,城与城之间最远一天到达。城市不大,以免与乡村脱离,每户有一半人在乡村工作,住满两年轮换;街道宽200英尺,通风良好,住户门不上锁,以废弃财产私有的观念。生产的东西放在公共仓库中,每户按需要领取,设公共食堂,公共医院。

 霍华德的“天园理论”思想源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倡导的“乌托邦”和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充分调查与思考,因此,“田园城市”的概念与“乌托邦”思想相比较,具有操作的可能性。

 他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城市无限制的扩展和城市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只要控制住城市的磁性便可以控制城市的膨胀,而有意识的移植“磁性”便可以改变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基于这样的分析,他提出建立一种“城乡磁体”,把城市的高效率、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和乡村环境清新,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摆脱当时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为了更具体的阐述他的理论,他设计了一个“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方案:城市人口3.2万人,占地400公顷。外围哟2000公顷地为永久性绿地,供农业生产用,中央是一个占地20公顷的公园。他还认为城市是会发展的,当其发展到规定人口时,便可在它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它强调永远要在城市周围保留一定绿带的原则。

 1898年出版了《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该书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1902年他又以《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 of Tomorrow)》为名再版该书,迅速引起了欧美各国的普遍注意,影响极为广泛。

 意义:

 霍华德“田园城市”学说低估了一个以赚钱为主的经济社会中大都市市中心的强大吸引力和高租金,交通拥挤的重要价值。当时,工业扩张,人口扩张和土地扩张的发展速度使人们对其进行组织和抑制已经不可能,因此,当城市没有到达无法忍受的境地时,霍华德的伟大学说遭到社会拒绝也是必然的。

 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论 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师中认真探索现代大城市规划问题的第一人,与直接回避大城市并呼吁离开达大城市的霍华德不同,柯布西埃看到了城市扩展的必然性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巨大潜力,主张在人口集中的基础上改造大城市。

 大城市主要问题:

 a、 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 b、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增多,速度提高,但与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与规划方式产生矛盾; c、绿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

 解决办法:

 a、 减少城市中心区的建筑密度,增加人口密度,中心区向高层发展; b、 增加街道宽度及两旁建筑的间距,市中心绿化要多,并增加停车场,减少街道交叉口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c、“架空城市”...

推荐访问:城市规划 教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