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水产养殖病害生态防控技术

水产养殖病害生态防控技术

时间:2022-05-28 15:20:06 浏览次数:

1.坚持清池消毒 清池消毒主要包括清污和消毒两个方面。清池方法: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持淤泥厚度10~15厘米,清淤后暴晒池底数日,并及时堵漏防渗,以改善底质,切断病毒传播途径,这是控制养殖动物少生病的关键。消毒方法:先使用生石灰,用量为100~150千克/667平方米,5~6天后用清水将生石灰冲洗掉,注入新鲜水(进水口用双层密网过滤,以免野杂鱼等有害生物进入池内)后使用溴氯海因,用量为200克/667平方米(1米水深),方法是加水稀释2000~3000倍后全池均匀泼洒(严禁局部药物浓度过高),以迅速、彻底杀灭病原和敌害生物。

2.加强苗种消毒 健康养殖技术的关键除了要选择体质好、免疫力强、无病无伤的优质苗种外,还应加强对苗种的消毒。养殖实践证明,水产苗种本身会带有一些病原体,清池消毒过的塘口,若放养不经过消毒处理的苗种,仍会把病原体带入池内。有部分养殖户苗种放养成活率低,其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对苗种的消毒。这是由于苗种本身携带的细菌和病毒在遇到适宜环境和天气变化时,病菌就会大量繁殖,从而造成养殖动物患病,加上处理不及时导致死亡。因此,在苗种放养前一定要进行药浴处理。蟹、虾苗种采用0.3克/立方米水体有效碘的三宝有机碘浸浴10分钟左右,以杀灭病毒和细菌性传染病等。常规鱼类苗种采用3%~4%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以杀灭粘细菌、水霉菌及寄生虫等。

3.坚持科学施肥 苗种放养前都需要培养生物饵料,生物饵料适口性好,营养全面,是任何人工饵料无法替代的,是增强苗种体质、提高放养成活率和加快生长速度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另外,生物饵料(特别是浮游生物)还可起到降低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改良水质的作用。水体中的所有生物都是相互依靠、相互制约的。藻类增多是水体中净水能力增强的标志,只有丰富的藻类才能充分利用微生物分解的产物,因此藻类是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的主体,而且藻类本身的寿命仅有10~15天,藻类(含活菌)的正常生长需要氮、硅、铁、锌、铜、钴、镁、钾等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因此,需定期泼洒300毫升/667平方米的氨基液和使用200~300毫升/667平方米的培藻菌来补充营养。施肥以7~10天的期限较为适宜,这样才能保持池中藻类稳定,维持池中的生态平衡。

4.加强应激管理 应激因子主要有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种应激原。暴发性疾病一般都出现在环境恶变,出现应激之后。在气候环境差,pH变化大,温差波动大、水质恶化等应急强度较大时,需全池泼洒三宝高稳VC(150~250克/667平方米)、黄芪多糖(100克/667平方米),4~6小时后,用三宝有机碘(30~50克/667平方米)消毒1次。采用上述方法,既能提高养殖动物的抗应激能力,也有利于健康恢复,还能及时扑杀弧菌和病毒,增强消毒效果。

5.加强增氧管理 为了降低池底污物存量,必须采取措施增加池水溶氧,为生物降解污物创造广泛接触的条件,以实现对污物的氧化和驱除。增氧设备的使用应根据水体溶解氧的变化规律,确定开机增氧的时段和时长。一般养殖前期,阴雨天半夜开机至凌晨;养殖中期,晴天早晨开机2小时、午后13:00~14:00开机2~3小时、连续阴雨或低压天气,夜间22:00开机至次日中午;养殖后期,勤开机,保持池水溶氧充足。

6.实施危机管理 环境恶变是对水产养殖造成危害的最大敌人,广大养殖者必须提前实施危机管理,及时采取以下防范措施:一是投喂优质高效VC(1~2克/千克饲料),以增强养殖动物的抗病和抗应激能力。二是深夜时使用增氧剂增加池底容氧(用量为200~250克/667平方米),以增强养殖动物的活动,减少细菌增殖。三是使用二氧化氯(80克~100克/667平方米)进行水体消毒,以杀灭细菌和病毒。四是降低投饵量,减少残饵和污物,以降低对病原细菌的营养供给。五是若遇暴雨天气,因降雨量较大造成水体pH下降时,应利用雨停的间歇,全池泼洒三宝高稳VC(100~150克/667平方米),以提高养殖动物的抗应激能力。六是当养殖动物发病时,应立即全池泼洒三宝高稳VC(200克/667平方米),以提高养殖动物的抗应激能力,促进体质恢复。七是当使用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好氧有益微生物改良水质时,应在使用前天晚上用1次以过碳酸钠为主要成分的片状增氧剂,并在使用前3~4小时持续开动增氧机增加溶氧,以充分发挥好氧微生物制剂的调水效果。 (江苏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211600 唐玉华)

推荐访问:病害 防控 水产养殖 生态 技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