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从旗袍与和服浅析中日古代审美文化

从旗袍与和服浅析中日古代审美文化

时间:2022-05-22 19:45:04 浏览次数:

摘要:中日两国作为隔海相望的友邻之邦,自古在文化与经济交流上便互通有无。时至今日,中日之间的文化渊源已然历史悠久,不管是风俗文化,还是衣食住行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浓厚的关联性。在此其中,服饰之间的审美特色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逐渐染上了彼此的特点,其既有文化互通的交互性,又存在地域文化不同的差異性。对此,本文为了解中日古代审美文化的特色与特点,着眼于旗袍与和服的发展历史,分析二者之间的审美的异同,并就此了解旗袍与和服反应的中日古代审美特征。

关键词:旗袍;和服;中日文化;古代审美;赏析研究

中日两国自古便是一衣带水的隔海邻邦,翻看中国历史资料,最早关于日本的介绍来自于班固的《汉书》,在其《地理志》一章中标注了“乐浪海”上的倭人诸国,即现在的日本九州一带。而据《后汉书》记载,中国最早与日本通商往来可追溯到光武帝时期。早在公元57年,光武帝赐以印绶,拉开了中日长达两千年的交流往来。在不断通商交流的过程中,中日文化产生过摩擦、碰撞及融合,直至明治维新之前,二者已然达到水乳交融,并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了共性与差异。而这其中,自唐朝服饰影响而发展至今的日式和服,其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并融合了自身民族精神入服饰文化之中,最终形成了匠心独运的日式审美;而在我国,在清文化影响深远的基础上,满族旗袍作为我国古代代表服饰之一,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大审美特色。对此,本文以分析中日古代审美文化为目的,探究旗袍与和服的发展历程与审美异同,从而明晰二者所反馈出的中日古代审美文化特色。

一、中国旗袍的发展史

中国旗袍的发展历史要追溯到清政府统治时期,就《辞海》中对旗袍一词的解释来看,旗袍的兴起源自于满洲妇女的着装,并在随着时间演变的过程中,成为现代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旗袍的款式自清满时期便大同小异,即使经历了时代的变革也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款式基础,即立领,右开襟,随身形,衣下摆过膝,两侧开衩,并分长短袖。不过,进一步追溯旗袍的诞生渊源,由满族女性着装推广之前,旗袍的前身——长袍便已经是我国较为广泛穿着的服饰。《诗经·无衣》中针对“袍”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句,由此证明春秋战国时期“袍”便已经出现。而在《后汉书·舆服志》中,袍则被描述为西汉时期较为普遍的服饰,无论是官员、王亲,亦或是普通百姓,都会着装袍。此后,到了东汉时期,袍的发展逐渐从日常私服向“贵人”礼服方向转变,并有原有的内衣变外外部着装。后至努尔哈赤时期,统一女真建立满族“八旗”制度后,袍正是成为满族人典型的特色服饰。再到清兵入关,统治汉人的满族贵族逐渐推行满汉一家,并在原有满族旗袍特色的基础上融汇了更多的汉族元素,进而形成了先阶段极具民族融合,又有浓厚少数民族特色旗袍。辛亥革命后,封建政府被推翻,但其宝贵的服饰艺术却仍获得社会大众的一直认同,并由此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极具特色的着装服饰之一。

二、日本和服的发展史

日本的和服文化是日本文化中极为典型的文化之一,作为90%以上属于“大和”民族的日本人来说,和服文化如其他历史传承的文化一样,均是当今日本人十分珍视并谨慎传承的文化。其实,了解中国文化者不难发现,“和服”一词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近年来较为普遍的外来词汇。正如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一样,中国诸多的新名词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日本文化的反影响,“和服”一词便源自于这种反影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和服”一词源自于日本文化的反影响,但是和服的原型却起源于中国古代。在《魏志·倭人传》中便记载着运用一副整布,中置一洞,头至其中,不需量体的穿着,而其便是后世的和服雏形。在此之后,和服不断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并在大和时代进一步吸收了中国织造元素与纺织缝纫技术,从而促使和服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与发展。随后传至奈良时代,日本遣唐使带回的唐朝赠予服饰获得了当时天皇的青睐,故此,以传统服饰为基础,融入了唐装元素与款式的日式和服逐步在日本普及,并借助日本本土优质的植物染料与矿物染料资源实现了自身色彩的丰富化与多样化。到了室町时期时代,日式和服的款式已然基本成熟,并根据穿着的人不同而产生了应需性变化,普通劳作人员穿着窄袖便装,而上流富足人家则依然穿着宽袖礼服。但到室町后期,贵族的奢靡引发的战乱使武家逐步成为政权的中枢,崇尚节俭的武士逐渐淘汰了宽袖和服,从而使窄袖成为日本和服的主流趋势。自此以后,经历了江户时代、明治维新等时代的洗礼,窄袖便装逐渐受到日本人的青睐,并成为和服创作大师笔下美丽的代名词,直至今日仍被日本人民所钟爱。

三、旗袍与和服的审美异同

从旗袍与和服的发展历史中不难看出,其均源自于中国古代服饰的进化,受到汉文化影响深远,虽然融入了本地域的风俗特色,但终究仍保留着传统的基础特点。只是,既是一脉相承,又各有审美特色的两种服饰,深究其服饰中存在的审美异同,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旗袍与和服的审美相同点

旗袍与和服传承于中国古代汉文化,虽然其设计方法不同,穿戴模式有别,但是其中蕴含的审美相同点却是相同的。具体来说,旗袍与和服均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演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迎合人需而产生了不同的变化。旗袍由“袍”演化而来,在成为满族人代表服饰之时融入了大量的满族文化特色;相应的,和服在吸收中国古代制衣技巧与唐代设计风格的同时,也利用了本土特色织染技术,结合本土实际文化漂染成漂亮的和风花色,丰富着和服的款式与色彩。当然,无论是旗袍还是和服,其最终服务的主体均是人,因此在旗袍与和服发展的过程中,其均依照人的意愿而进行改良,这种改良既凸显了不同时期的不同审美思维,同时也实际的反馈出不同时期不同人的不同需求。以旗袍为例,随着其应用场合的不同与变化,旗袍由原有的长袍逐渐变为短袍、上下两件等形式;相对的,和服则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穿着人身上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由长袖变为短袖,并根据不同的场合而改变样式。由此可见,根据人的需求与文化的差异来改变服饰样式,从而融汇入自己的民族习惯,并使其适用于社会需求是旗袍与和服审美发展变化的共同点。

(二)旗袍与和服的审美不同点

旗袍与和服审美变化存在相同趋势,但从具体细节中却有极为明显的不同点。中国自古便拥有独具特色的思维体系,虽然早期存在百家争鸣,但由于历史及政治等多方面原因,儒家思想于百家争鸣中异军突起,由此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因此,在儒家思想的思维引导下,中华服饰的变化更讲求内涵化及民族化,各地区民族服饰的特色极为鲜明。对此,旗袍作为由汉服演化而来,又通过满汉文化融合而进一步发展的民族服饰,其在审美设计上也逐步迎合了中华儒家思想理论,其内容花色表示等级,设计图案也沿用中国古代图腾花样。而且,不可否认的是,旗袍作为清时期典型的服装款式,其本身的时代性特别强烈,无论旗袍演化发展如何,其均代表了清代及民国两个时期的社会审美。相对的,和服演化时间悠久,其传承与发展也日新月异。即使在如今,和服漂染技术仍然代代相传,其借助染料渲染的布匹可呈现出自然的千姿百态。对此,日本作为崇尚自然,尊重自然,信奉自然的民族,其本身的文化体系便是由神传人。故此,在日本的和服发展中,与自然的融合是其一项注重的。顺天而行的日本在和服设计中极为忠于使用者的需求,即使在现代也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和服,并將其作为日本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由此可见,旗袍与和服虽然在审美发展的大方向趋于相同,但在其内在审美侧重上却也因文化的差异而存在区别,这种区别保证了不同地区民众的文化独特性,从而实现了地区服饰的特点差异。

四、旗袍与和服反应的中日古代审美特征

在满语中,旗袍被称为“衣介”,其经历了多年的演化与时代的变革,于现代服饰中作为具有中国代表特色的服装之一,在融入了众多新鲜的元素与时代特征后,已然成为极具艺术性的服饰之一。相对的,在日本,和服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却经常可以见到。日本女性穿着和服一般被称为“きもの”,写为汉字“着物”;男性使用和服被称为“はかま”,汉字写作“袴”,两者均是正式场合所穿着的服饰,包括婚礼、毕业礼、丧礼等在内,虽然不同场合的着装礼仪有别,但日本人在重要的时刻普遍会选择穿着和服。由此可见,无论是旗袍还是和服,其在各自国中均具有一定的文化地位与应用价值。对此,借助两种服饰去探究两国古代在审美发展上的特征,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注重服饰的作用。服饰原本是用来遮蔽身体的存在,但当人类社会出现等级制度,服饰的作用便逐步丰富起来。地位、权利及金钱决定了不同人的着装差异,而这些差异也逐渐体现在人类的着装之上。例如旗袍,不同阶级人所穿着的旗袍无论在质量、色彩及图案上都有所不同;相对的,和服也是根据不同的人的职级、分量高度给允许其穿戴不同的服装。由此可见,在古代的审美意识中,地位的尊卑是决定服饰穿着的关键,而服饰本身也是展现穿着者地位的重要道具。

其二,文化思维的展现。旗袍与和服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注重迎合人需而改变款式,其花色样式的差异也充分展现了不同地区不同人的审美差异。现代社会中人们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上普遍穿着随性,基本都以西方服饰为主。但在古代,服装的差异可以表现出个人的职业、素养及地位。例如,旗袍中根据穿着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色彩来表示人物的官位是极为常见的事情,黄马褂便是最好的例子。而在日式和服中,武将与贵族在和服穿戴上也有十分迥异的差别。这样的穿戴差别不仅是展现了不同身份人的不同地位,同时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中国普遍以黄色为贵,因此黄色是帝王象征,黄马褂自然是帝王的代表。相对的,日本武士崇尚节俭,并需要经常活动身体,因此比较钟爱短袖和服。由此可见,不同民族的不同行为习惯,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侧重都在服饰上有淋漓尽致的表现,这也是古代审美趋势的最终表现。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旗袍与和服在发展中可谓一脉相承,但根据地区的不同,吸收元素的差异而拥有了天差地别的变化。但认真追求其审美特征不难发现,两者在发展中都遵循了迎合人需与展现文化特色的特点,是各地区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容缺失的存在。和服作为日本人重要场合与庆祝活动的主要服饰,一直是日本生活着装的重要选择。而且,随着日本文化传承的意识越发浓厚,有诸多注重传统回归的日本甚至于平日里也开始穿戴和服上街。相对的,我国的现代都市街头,旗袍的着装率却并不高,不仅是旗袍,具有中国特色的汉服、唐装也并不多见,吸纳并融合了西方文化的现代都市人,已然不会将旗袍等具有民族性特色的服饰穿着于身。对此,随着中国人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逐步觉醒,诸多国人希望借助文化的反影响来激发国人对中国传统服饰的热爱与钟情。因此,现代社会许多注重传统文化保护与弘扬的青年志愿者,将包括旗袍、汉服、唐装等众多的中国代表服饰的再设计与再推广作为自己生活的关键,因此得到的效果也十分显著,正逐步激发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服饰,热爱中国服饰,传承并发展中国服饰。

【参考文献】

[1]李亚楠.论日本文化的精致性——以和服和日本料理为中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02):111-113.

[2]王舒蕾.从古代民族服装风貌观现代服装设计的民族文化传承与运用[J].天津纺织科技,2016(02):101-103.

[3]王子成.我国民间布艺的成就及其对日本布艺文化的影响[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80-182.

[4]佐藤伊奈.「旗袍」と和服に比較について——中日両国の不一致の審美文化をも反映する[J].MagazineHouse,2014(05):101-104.

[5]Pan Miao.Research on Digital Technology Used in Inheritance of Cheongsam[J].Women of China,2015(09):78-79.

[6]吕国伟.吴韵和风——从苏绣与日本刺绣的异同看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方向[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06):160-162.

[7]徐竹君.20世纪前后中国和日本传统服饰色彩异同分析——以旗袍与和服为例[J].艺苑,2016(02):96-102.

[8]江玲君.长衫、旗袍、中山装——试论中国国服的勘定及发展传承[J].服饰导刊,2015(01):46-51.

[9]宋小娟.藏与露的艺术——简析和服与旗袍的审美艺术特点[J].艺术科技,2015(08):96.

[10]张祝平.中国国服丧失原因浅探——从近代中日服饰变化比较说明[J].历史教学,2015(11):28-31.

[11]庞晓虹.中日传统文化保存现状对比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6(S1):341-342.

[12]贾晓丽.古服之变与时代审美——中日服饰近现代演变与发展比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02):120-122.

[13]蒋晶晶.空间·结构·文化——当代日本服装结构设计艺术特征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5(05):157-158.

[14]陈川腾.由唐代汉族女子服饰到日本女子和服的款式变迁[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125-128.

[15]崔筱蕾,张志春.从汉唐中日文化交流史看中国服饰对日本服饰的影响[J].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2016(04):29-32.

推荐访问:和服 浅析 旗袍 审美 中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