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后现代文学的创作手法

《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后现代文学的创作手法

时间:2022-05-22 17:05:04 浏览次数:

摘要    《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是约翰·多恩的一部关于宗教祈祷的文集。该书不仅在宗教神学和心理学上有重大突出,在文学方面的价值也极高,所采用的写作手法个性鲜明,具有典型的后现代气息。此书中,多恩重点思考了关于信仰以及生命的问题,另外还涉及了关于上帝用敬畏、虔诚和谦卑战胜了恐惧的事迹。该书的后现代创作手法较为丰富,不仅在形式结构上有所体现,在思想内容方面也重点表现。该书译本的出版,提高了国内对多恩散文的了解和研究程度。

关键词:《生死边缘的沉思录》  后现代  创作手法  意义

后现代主义是特别复杂的一种文学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后现代文学开始兴起,以刘象愚教授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为例,其曾经对后现代文学主义的特点有这样的描述:后现代主义主要是以语言为中心创作点,同时还十分注重实验和语言游戏。如果后现代主义者在语言中嬉戏时,就会感受到其无穷的乐趣和所存在的意义。在多恩的《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中》(下文简称《生死边缘沉思录》)当中,很多地方都显现出语言的反传统性。另外,语言的实验性也让其作品具有很浓烈的后现代气息,对多恩的《生死边缘的沉思录》进行研究分析,主要从语言实验性这一观点着手。

一  《生死边缘的沉思录》创作前提

从约翰·多恩研究在我国开始,很大一部分研究都是诗歌范围内的,而且主要是以中早期的文学作品为主,对其晚期作品的研究很少,其晚期作品的主要载体多为散文,因此其晚年作品的研究在国内基本是空的。很多读者都知道《丧钟为谁而鸣》是美国著名作者海明威的作品,鲜有人知道这本书原本是约翰·多恩的晚年文学作品,来自于《生死边缘的沉思录》,也称为《紧急时刻的祷告》。约翰·多恩是17世纪初英国文艺复兴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英国玄学诗派的创始人,其《生死边缘的沉思录》创作于1623年,那年英国伦敦发生了上历史上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瘟疫,多恩也深受其害,几乎丢失了生命。但是在病榻上凭着其坚强的意志,多恩完成了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生死边缘的沉思录》。当时的他虽然向上帝诉说意愿,但在当时的状况下,其话带有遗言的意思,表现了当时作者在生死关头最真实的生命意识。国内一些评论家将该作品看作是多恩的自传,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来描述作者在整个过程中最真实的心灵挣扎和对人生命的研究,以及对自己生命的深度思考。据该书献词的记录可知,多恩认为自己具有三个生日,前两个分别为自己出生的时间和自己进入到教会的时间,但对于第三个生日,他曾经这样描述:我自己已经是一位父亲了,而孩子就是目前所讲的这本书,他代表着我的生命,与我一起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换句话说,《生死边缘的沉思录》是一本和多恩生命相连的书,是多恩用自己生命来创造的“孩子”。

一些评论家都会认为《生死边缘的沉思录》是一部极具个人化的作品。Gosse曾经评论说:在多恩的全部作品中,我们都没法再找到他如此深刻的描述过程。除此之外,其最大意义在于本书所含的“我”,这不仅仅代表的是第一人称,而且还富有更为特殊意义的象征。《生死边缘的沉思录》的主人公虽然看做是人,但是这部作品在更深层次上是对人类的探索,也可以说是神性与人性之间的联系。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病榻的诉说”,而且还是一种“内心的呼吁”,它既代表了作者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也表达了作者当时和死神抗争的生命过程。对待这样一位具有时代意义的翘楚,一位毁誉交织的伟人,一位在年代中几经沉浮的代表,对认清其自我意识和身份的意义有着极大的挑战,最终致使我们在选择其人生意义的阶段都很难找到准确的界定。

二  《生死边缘的沉思录》中的后现代特点

后现代主义主要是一种质疑的思想风格,它不仅对“真理”和“理性”进行解析和思考,还对“单一体系”和“宏大叙事”这类问题进行思索和质疑,很多后现代主义文学家都能感受到这种难以言喻的不确定性,多恩也不例外,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他后现代风格的特点。在《生死边缘的沉思录》这部作品中,其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有三方面,包括不确定性、非线性以及语言的实验性。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多恩在与病魔斗争时徘徊在生死之间的不确定性,也有在非自然和自然之间徘徊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则主要体现在多恩的思维当中,其思维带着很强的随意性,整个作品都是作者有意在写什么,而是跟着本心走,在心的牵引下进行的创作。多恩的语言实验性并没有乔伊斯等一些当代作家那么精彩和精妙绝伦,但身处那个年代的他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后现代的鼻祖,因为其语言经常不按照常理出牌,而这主要体现他的“奇思妙喻”,这“奇思妙喻”主要以一种独特、费解、精妙的比喻方式或是更为奇特的思维方式体现出来。(常耀信,2006)记录的一些阅读中,读者常常会发现一些文章到处充满着隐喻和象征,并且其中还会夹杂语言实验性这种具有鲜明特征的后现代性特点。

在《生死边缘的沉思录》作品中,多恩使用了“奇思妙喻”这种创作手法,其主要特点便是反传统性。在这部作品中,到处都夹杂着对上帝的敬畏、谦卑、虔信等,针对一些宗教信徒来说,宗教情感有两种方式表达,一种是默默的放在内心,另一种则是经过较为热情激烈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但是在多恩的作品中并没有采用这些传统的情感表达方法,而是通过以一种渐进推理的方法来表达对上帝的忠诚和深深的爱意。其比喻的特点充满理性的火花,与传统的比喻有着很大的区别。例如,在一些章节的“思考”部分,多恩多次强调心脏在人体器官的关键性,但是他却是从人类社会层来对心进行叙述,他的表述蕴涵理性,令人耳目一新。

多恩在1623年冬天遭受疼痛的煎熬,急切地想要得到上帝对其的帮助和拯救,但是他并没有使用一些较为激烈、激情澎湃的词语来表达,而是通过一些平淡、理性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当时的情感。一些用心去阅读的读者可以从他这些平静、理性的比喻中明显体会到他对上帝的虔信和敬畏。简单的讲,多恩主要所表达的意思是“人生中的事情没有十全十美”,但是他却没有使用传统的方式来描述,而是应用反传统的手法了来进行描述:人容易将不幸看作是财主,而将幸福作为佃户。这样反传统的比喻手法,不仅表达了苦涩幽默的情感,还保留了理性,让人读起来非常惊叹。那时候的多恩已经处于人生的黑暗时刻,他每天都在和死神进行斗争,但就是在这样的生死关头,他还是为后世留下这不朽的名句。这些文字既没有泣血的呼吁,也没有华丽的词句,只是一些具有理性的语言而已,但就是这些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虔诚的基督信徒,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伟大作家的内在情感。他可以将每个的痛苦和不幸看做是自己的痛苦和不幸,将人类的苦难和自己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多恩凭着自己对上帝的敬畏和谦卑来战胜死亡,并且使得自己的内心得到平静。在文章的第一十七章中,多恩对人的死亡和生命表达了自己内心最美好的想法。多恩抛弃传统概念,在创作过程中,将人的生命看作是一位作者的作品,并且隶属于同一部书。多恩对死亡的描述充满着理性,没有夹杂一点感性情感,语言看似平淡,但是却能引发人最深刻的思考:他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描述死亡的?他是如何做到这样平静的面对死亡?说到底,还是他对上帝的信仰,很多读者在品味多恩的作品时,真实体验到了信仰的力量。

17世纪,人类在很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发现新大陆,而这些发现也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多恩的想象力和创作的热情。以上这些便是他比喻手法充满反传统性原因。

在第一章的“沉思”中,多恩多使用一些自然科学的常识,将宇宙中可能发生的现象记录下来,例如:“these earthquakes sudden shakings",”these lightning,sudden flashes",“these thunders sudden noises”,“these eclipses sudden fuscations 【i.e.Obfuscations】”,“these blazing stars sudden fiery exhalations”和“these rivers of blood sudden red waters.”。当作是夺取和摧残人生命的恶疾。在多恩的作品中,一些关于疾病和传统生命的理念已经完全改变,疾病不单单代表是肉体上的痛处,更多时候指的是自然界中的运动个体,将宇宙和个体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个比喻体现的不仅是疾病的可怕,更大程度上表现的是多恩本人在面对疾病时内心的恐惧。

在文章第8章,多恩这样描述:“Let him be a world and himself will be the land andmisery the sea.his miserv,as the sea,swells above all thehills and reaches to the remotest parts of this earth man”,很明显,这时的人类已经初步掌握了自己所生存世界的真实情况,而这些知识的掌握得于新大陆的发现。在此处,多恩将痛苦看作是围绕大陆的海洋,而将人比作了当中的大陆。通过这个比喻,多恩将人类不幸的生活情况全部进行了形象的描述,突出表达了人们因为肉体的疼痛而使得精神上而受到摧残的现象。病痛日渐严重,他的思考也越加深刻,多恩不是在对生活抱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文章的“祷告”部分,他这样写到:人虽然面临不幸,但是上帝会经常照顾人们,自己虽然感染了疾病,但是上帝仍然会表现他的仁慈。例如,在文章的结尾写到,多恩曾经在病痛时向上帝祷告,他表达的是对上帝的感激。多恩的作品也受到了天文学的影响,他有时候在文章中会使用一些中心、圆圈以及空间来描述自己对世界的感受以及自己所领悟的玄学思想。在《生死边缘的沉思录》的第十章中,多恩就借用了圆规的意象,在文中他将上帝看作是圆规的圆心角,而一直围绕圆心角旋转的圆周角则是多恩本人。借用这样的比拟,多恩完美描述了他对上帝的忠诚和敬畏。此外,多恩给圆圈赋予了最新的定义,圆圈不停地自我转动可以看作是人生的一个起点,同时也看作是终点。用圆圈来形容人的一生,自出生到死亡,然后到下一世的重生,体现了一个生命的完整性。在多恩看来,如果想要生命之圆完整,我们必须要有“上帝”这个圆心的支撑点,来保证圆心的运动。这同时也表示人们应该归属于上帝,我们需要对上帝忠诚这样的清洁药物来确保我们的灵魂干净。在此,我们能够感受到多恩“圆圈”的意象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意义,不只是在体现诗人的空间观,更多时候是在表达诗人的宗教观念。

三  结语

综上,多恩在这篇散文的创作过程中,将自己一些强烈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度思考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使用“奇思妙喻”这样独特的方式和语言这样反传统性来使读者信服。这样反传统性不仅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关系,也和作者本身的想象力有关,正是以上这些原因使得多恩的视野更加宽阔。与此同时,多恩通过想象,为自己的作品加入一些后现代性气息,给广大的读者留下了无法言语的感受。

参考文献:

[1] 陈协霞:《〈生死边缘沉思录〉的玄学阐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2] 张缨:《约翰·多恩散文中自我意识的内在性——以〈生死边缘沉思录〉为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3] 王琳琳:《〈丧钟为谁而鸣〉与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4] 张睿:《从“理智与情感的融合”看约翰·多恩诗歌的特色与意义》,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杜亚静,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讲师)

推荐访问:丧钟 后现代 为谁 沉思 手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