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病毒性肝炎的十大肝外表现

病毒性肝炎的十大肝外表现

时间:2022-05-17 18:40:05 浏览次数:

众所周知,得了肝炎以后多出现厌食、乏力、恶心、呕吐、黄疸、肝区疼痛等肝脏损害的症状。但是,由于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全身系统性疾病,往往还存在着许多肝外损害的表现,甚至以肝外损害为首发或单独表现,无肝脏病变迹象,因此极易发生误诊或漏诊。目前,病毒性肝炎临床上存在5种类型,即甲、乙、丙、丁、戊型,其中前3型均可出现肝外损害,尤以乙型病毒性肝炎多见。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淋巴结、脾脏、血管内膜、肾小球基底膜等组织,诱发炎症及退行性病变等反应,导致肝外多系统损害,可出现形形色色的肝外症状。

发热

急性肝炎一般在发病早期有低热,重症肝炎可致高热,体温>39℃。有时慢性肝炎因类固醇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增高,而致长期低热。

皮肤病变

65%的肝炎患者可出现各种类型的皮疹,以痤疮样皮疹多见,也可出现荨麻疹、斑丘疹、出血性紫癜、色素沉着,有的患者还可出现黄疸性皮肤瘙痒等症状。

肌肉关节疼痛

急性乙型肝炎早期有20%~40%患者出现单发或多发性关节损害,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偶有关节积液。大小关节均可受累,呈游走性。晨起可有关节僵硬,易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从感染到发病约12周,一般持续20天而关节疼痛消退。

心血管病变

可呈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及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多出现心前区不适、心动过速或过缓、体力活动耐受力下降、各种类型的心律紊乱、心源性低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等症状,心脏严重损害者可因此致死。

肺部病变

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胸膜炎,病人出现咳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行胸部X线检查可见异常。

肾脏病变

病毒性肝炎可引起多种肾脏病变,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一般持续10天左右自动消失。其中以乙型炎引起的肾炎发生率最高,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及青壮年,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全身明显浮肿及高胆固醇血症等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及慢性活动性重型患者,还可引起肝肾综合征,而出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及肾功能衰竭。

血液系统损害

病毒性肝炎除常见有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加;还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以及重症肝炎因凝血因子减少、DIC形成等影响,易致出血;血液系统主要损害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和溶血性贫血(简称溶贫)。再障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甲型、乙型、丙型、黄疸型或无黄疸型患者均可发生,但以黄疸型多见,一般发生于肝炎恢复期,部分患者可与急性肝炎同时发生。贫血程度与肝炎的病情轻重无关,常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皮肤苍白、皮肤黏膜有广泛的出血倾向。病情往往发展迅速,其病死率高达80%~90%,多死于出血和感染。

病毒性肝炎所致溶贫,多发生于急性肝炎第1~2周,患者黄疸逐渐加深,出现贫血貌、头晕、乏力及血红蛋白尿等表现,但症状常被肝炎表现所掩盖或重叠,易致漏诊。轻度溶血对预后影响不大。严重溶血则可引起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肝细胞坏死,同时还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病毒性肝炎,尤其是重症患者可出现肝性脑病,患者常以精神萎靡、意识不清、嗜睡开始,随即出现时而昏睡不动,时而无故喊叫、哭闹,以致烦躁不安,全身乱动,难以控制,易误诊为精神病发作。

患者短时期内皮肤黏膜及巩膜呈橘黄色,并可发生腹水、胃肠道出血、鼻出血。有时出现肢体发紧,扑击震颤,还可闻及汗臭味。当患者进入昏睡状态后,扑击震颤即可消失。有时患者还可出现瞳孔不等大,呼吸、心跳减慢,节律不整等。另外,有的患者出现失嗅、多发性神经根炎、脊髓炎而导致感觉障碍及肢体运动功能异常。

内分泌及代谢系统损害

多出现高血糖、低血糖、钠水潴留、低血钾、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阳瘘、女性月经异常等。

其他损害

病毒性肝炎还可引起食管炎、胃及十二指肠炎、胆囊炎、胰腺炎等疾病,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推荐访问:十大 外表 病毒性肝炎

猜你喜欢